不論是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也好,還是在中國文化中佔據重要地位的儒釋道法兵來說,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主線,而這各派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大體系。
中國文化的大主線什麼呢?是陰陽、五行、十二天幹地支、二十四節氣的宇宙觀、自然觀、人生觀,我們的《易》《易經》《五行學說》《太極》夠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根基。
在之後的各派文化中,佛學最具有宗教特色的一門學問,一直影響中國人的成為中國性格特性及政治理念。佛學雖然不是發源於中原文化,但與中國文化的根基同屬於一個根基,在中國文化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佛學主要回答了三個問題,一是:宇宙觀——精神世界的心的力量;二是:世界觀——萬物眾生平等;三是:人生觀——作為並成為人的基本要素,從善與和善。因為佛學在不可琢磨的精神世界的深入探索研究,佛學具有迷霧一樣宗教性特色。
道家是一個半宗教性的神秘學,為什麼說道家具有半宗教性同時具有神秘性?道家問答了三個問題,一是:自然觀——天人合一的順應自然觀;二是發展觀——不斷發展的自然觀;三是人生觀——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處世觀——和諧的基本要素;因為自然的宏觀性、不確定性但又具有被人們可體會性,因此道學具有半宗教性質與神秘感。
說到儒家,為什麼儒家在中國文化最具有特殊的地位與經久不衰的延續性,因為是最具有現實主義的處世人生學問。雖然佛學與道學具有和平性與天人觀念具有增添社會和諧度,可是社會的衝突總是不斷,人性的弱點與墜落總是不斷地,面對此,儒家還是選擇積極地面對。不過,儒家不是以衝突的方式去面對,而是以「和而不同」的圓融的方式處事。儒家為什麼會選擇中庸之道呢?這和儒家在中國文化的位置也一樣,在釋道儒法兵之中,儒家所有的觀點也正好處在和平與衝突的中間。儒家回答了三個問題:一是:我們如何面對人生?——積極;二是:我們如何面對衝突?——和而不同的圓融;三是:人在自然世界的地位——人本主義。
法家在中國一直受到排斥,可是在中國儒釋道暫居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法家及兵家受到冷落與排斥再所難免,兩者更是為儒釋道背負著太多的冤枉債。佛學的主張退世,道家主張避世——兩者選擇神秘了,而儒家選擇了裝糊塗,但又積極為自身利益而奮鬥。結果導致了原本均衡的世界,在儒釋道的指導下社會變的極度不平衡。明智的人獲得了利益,而糊塗的人卻生活在苦難之中,本來人性就有弱點、脆弱性、衝突的基因,在極度不平衡的狀態下,社會的衝突性就成為了一種必然性。面對儒家主義的「以君為師」和圓滑性,社會衝突的不可避免性,面對這個怎麼辦的問題的時候,法家選擇了法律加以調整。因為儒家為了既得利益,法家就成為了為維護儒家既得利益的幫兇。專制體制的罪惡性就在於儒法的合一。如果說過去的法家具有殘酷性,那麼在民主與平等思、憲政體制下的法治回答了三個問題:一是:個人的利益的邊界在哪裡?二是:衝突的方式的選擇的邊界在哪裡?三是:如何實現自然與人的和諧的問題?
兵家在中國也享有一定的地位,尤其受儒釋道和平文化影響,是一個處理衝突的方式問題。《孫子兵法》為什麼具有很高的地位,因為孫子兵法研究的不僅僅是衝突本身,它包括為什麼會產生衝突,衝突的方式,解決衝突的目的等一些問題。為什麼以衝突為研究對象的兵家沒有像法家受中國人排斥呢?因為中國兵家文化在中國國家利益受到極度傷害時所承擔著積極的意義。這也正是大亂之後的大治的根本原因,在不得不解決的衝突問題面前,用戰爭的方式消除一切恩怨。在中國文化的大體系中,中國兵家文化也是追求和平的積極因素,積極防禦戰略是不得不採取的處理衝突方式之一。這正是《孫子兵法》的始計篇中的,「兵者,國之大事也,不可不察」——最核心的思想。
在中國文化中最缺什麼呢?那就在語言中的邏輯學,中國文化在於統一性,因為中國文化是在總結出來的經典文化,這些文化可以說經久不衰。但是中國缺點是無法投射到中國人的個體之上,因為我們缺乏邏輯的組織性與分解。儒釋道法兵都是站在整體的角度思考問題的,這些文化如何投射到個體之上,就需要分解與邏輯的組織性了。隨著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國文化在這一點上將漸漸得到補充與完善。
(作者井風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