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戰爭地帶」防務網站公布的「黑鷹」隱身直升機照片
墜毀在賓·拉登居住院內的「黑鷹」隱身直升機尾槳
近日,美「戰爭地帶」防務網站上刊出一張「黑鷹」隱身直升機全身照,引起外界高度關注。這張照片與9年前一樁轟動事件相關。
2011年5月1日夜,美軍實施代號為「海神之矛」的聯合特種作戰行動,擊斃世界頭號恐怖分子賓·拉登。在這次行動中,美軍出動多架直升機,成功避開防空雷達完成突襲,但其中一架「黑鷹」直升機墜毀。為保守秘密,美軍在匆忙中對其機身進行爆破,但殘留的尾槳和部分尾梁顯示該機採用隱身設計。此後很多年,這種隱身版「黑鷹」直升機一直沒有解密。直到這張照片出現,才掀開了其神秘面紗的一角。
美軍的隱身直升機夢
據「戰爭地帶」防務網站報導,這張照片拍攝於上世紀90年代,拍攝地點可能位於美陸軍航空兵第128旅在維吉尼亞州尤蒂斯堡的基地,也可能位於「51區」。第128旅為美陸軍航空兵技術辦公室(又名飛行技術管理局)提供技術驗證服務,該辦公室負責美陸軍先進直升機的研發工作。
據該網站介紹,美陸軍隱身直升機項目由來已久,早在1977年就提出隱身直升機概念項目,對下一代直升機進行隱身設計。該項目與美陸軍先進複合機身計劃一起,催生出S-75全複合直升機技術驗證機。該機採用全複合材料取代金屬,具有更高強度、更輕重量和更低成本。原型機於1984年7月首飛,1985年4月技術封存前,先後進行大量測試。該機融合當時前沿隱身技術,機身下部採用菱形設計,可有效折射雷達探測波,一定程度上實現對雷達探測的隱身。同一時期,美國貝爾公司在OH-58D「奧奇瓦」偵察直升機基礎上推出OH-58X驗證機,對直升機機頭等進行隱身設計。
美陸軍首次將隱身技術全面應用於直升機,是在著名的RAH-66「科曼奇」武裝/偵察直升機項目(簡稱「科曼奇」項目)上。該項目旨在開發一型雙發單旋翼隱身直升機,替代「眼鏡蛇」武裝直升機和OH-58D「奧奇瓦」偵察直升機。「科曼奇」直升機採用前所未有的全面隱身技術,包括整體隱身、機身多面體圓角設計和發動機進氣口設計等,被稱為「直升機中的F-117」。由於研製難度大加上成本持續高漲,該項目於2004年被叫停。
「科曼奇」項目夭折,一度令外界誤以為隱身直升機的研製就此落幕。殊不知,在該項目背後存在「黑鷹」隱身直升機這一秘密項目。若非在刺殺賓·拉登行動中墜毀一架,外界很難知曉這一神秘機型存在。
隱身「黑鷹」的秘密
從公布照片看,這架外形奇特的「黑鷹」隱身直升機並非是擊斃賓·拉登行動中的墜毀機型。後者殘骸顯示該機尾槳採用隱身設計,而照片上這架「黑鷹」隱身直升機採用普通尾槳,因此可能是早期型號。儘管如此,從這架「黑鷹」隱身直升機上仍可看出諸多技術特徵。
分析認為,這架「黑鷹」隱身直升機是在EH-60A/L「黑鷹」基礎上改進而來,明顯特徵是尾梁兩側的電子戰天線,這種鞭形天線在普通「黑鷹」直升機上看不到。EH-60A/L是「黑鷹」家族中的電子戰/情報收集直升機,配備AN/ALQ-151機載通信電子戰系統,可攔截敵方電子信號並定位,同時展開電子幹擾。其中,EH-60A「黑鷹」是電子戰直升機,攜帶AN/ALQ-151(V)2系統;EH-60L「黑鷹」是情報收集直升機,裝備更新型AN/ALQ-151(V)3系統。
這架「黑鷹」隱身直升機尾梁兩側還安裝有4個偶極天線,機身下疑似安裝向後摺疊的鞭形天線,這些均是阻塞式通信幹擾系統的一部分。機頭兩側分別有一個飛彈告警傳感器,另有兩個相同傳感器應位於機身側門後部,以提供360°全方位預警。該機還配備一對短翼,類似MH-60L/M「黑鷹」特戰直升機上的武器掛載短翼。
這架「黑鷹」隱身直升機最顯著特點是對機身、主旋翼、發動機進氣道和排氣口的極度改裝。主旋翼上,巨大的隱身槳轂將主軸完全遮蔽。機身也應塗有隱身塗料,這些與OH-58X驗證機的設計類似。由於進行隱身處理,原本圓滑的機身變得稜角分明。發動機經過處理後,熱排放量降低,進而提高雷達和紅外隱身能力。此外,S-75全複合直升機技術驗證機的複合材料技術也應被採納。
與擊斃賓·拉登行動中的那架「黑鷹」隱身直升機不同,這架「黑鷹」隱身直升機沒有對尾槳進行隱身處理。這或許表明,當時的技術關注點仍在直升機前半球,以確保能夠躲避前向雷達探測,穿透重兵防禦區域。
從時間上看,照片上的「黑鷹」隱身直升機應與「科曼奇」項目處於同一時期。該機最初可能作為「科曼奇」項目技術驗證機存在,在後者終止發展後,由於技術難度較「科曼奇」直升機大幅降低,最終得以發展。
直升機隱身有多難
近年來,隨著隱身技術走向成熟,各國陸軍航空兵對用於特種作戰的隱身直升機呼聲變高。然而,直升機隱身並非易事。除需對雷達探測隱身外,還要實現對紅外探測、音響探測和目視隱身。
由於直升機外形構造複雜,一架直升機往往由多個不規則機體組件構成,因此在雷達波照射下可產生大量散射波。要實現雷達隱身,除採用吸波材料外,還必須提高機體隱身設計。在這方面,「黑鷹」隱身直升機難以與採用全隱身設計的「科曼奇」直升機相比,後者的雷達反射面積比普通直升機縮小100倍。為此,「黑鷹」隱身直升機還必須依靠超低空突防等傳統技術躲避雷達探測,這將使其落入敵防空武器殺傷圈。
相比雷達隱身,紅外隱身和降噪技術較容易實現。「科曼奇」直升機上有一整套抑制紅外和噪音信號措施,幾乎被「黑鷹」隱身直升機全盤採納。視覺隱身是「黑鷹」隱身直升機的一大短板。彌補辦法是採用黑色塗裝和夜間突擊戰術,藉助夜幕掩護快速滲透。
目前,多國已展開對隱身直升機的研製。由於成本和技術原因,採用全隱身設計的直升機在短期內難以出現。相比之下,「黑鷹」隱身直升機採用模塊化改裝套件,降低可探測性的做法更具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