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初步斷定,延慶地質公園裡的恐龍足跡歸屬於蜥腳類、覆盾甲龍類、獸腳類、鳥腳類。
9月9日,北京延慶地質公園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名錄,繼北京房山世界地質公園之後,成為北京地區第二座世界級地質公園。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中以白河堡水庫為起點、以矽化木國家地質公園為終點的白河峽谷沿線,是一條學習地質知識的絕美風景帶。與房山地區(以「十渡」為代表)北方典型巖溶景觀為特色不同,延慶地區雖然也有少量「巖溶」景觀,但並不是其最突出的特點,其特點是地質風貌則更為多元。
從延慶縣城出發,走進千家店園區內,沿昌赤路向東,經灤赤路行駛,兩側山石聳立。一塊不起眼的山體,遍地破碎石塊,很難想到這是1.4億年前地殼運動形成的斷層;約三百平方米的光滑石壁,斜立地面,上面竟留下了侏羅紀時期恐龍的100多個足跡……
北京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楊鴻連解釋,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規劃面積逾620平方公裡,包括千家店、龍慶峽、古崖居、八達嶺4個園區,其中,我們所走的千家店園區,以「百裡山水畫廊」風光而著名,保留了燕山運動多期次地質記錄,包括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原生矽化木群、山前斷裂、近乎直立的巖層、紅石灣穹窿、六道河背斜、單斜構造等。
海浪在石頭上一層層雕琢出來
燕山天池原是白河河谷,後築壩成湖,即為白河堡水庫,海拔600米左右,是北京最高的水庫。楊鴻連介紹,燕山天池坐落在白河堡火山沉積盆地之上,四周山勢起伏,得以成為北京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每年,分春秋兩季定期將水沿白河注入密雲水庫,而延慶人也形象地比喻「北京市民喝的一杯水中,有三分之一來自延慶。」
白河為密雲水庫補水過程中,蜿蜒曲折流經地質公園30公裡,沿岸植被豐富。白河兩岸原本多稻田,為了保證北京市民的飲水純淨,現已不再種植稻子,而改種一些花卉植物。
山壁的灰白色巖石近乎直立,非常陡峭,這是近直立地層,層面很壯觀。楊鴻連解釋,由於約1億年前燕山運動的構造擠壓作用,使原本的地層變得近直立狀,出露的地層高達百米,因為近乎直立,層面顯得很壯觀。
另一處山壁能看到波浪般的紋理,即「波痕」,好像是海浪在石頭上一層層雕琢出來。延慶曾是一片海,「波痕」是典型的海相沉積構造(左圖),它的特徵對於確定古水流性質、恢復當時的古地理環境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楊鴻連舉例說,形態對稱的波痕,表明是在波浪作用下形成的;而不對稱的波痕,表明是在單向水流條件下形成的。
■ 自然筆記
筆記時間:9月中旬 筆記地點:延慶 指導老師:楊鴻連(北京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筆記指導:最好的參觀方法,是自己駕車,看到一處地質遺蹟點,就能隨機停下來,細細觀看實物,再參考指示牌上的介紹內容。在一些標誌性的地質景觀旁邊,建立了地質遺蹟點,設有中、英文地圖指示牌、科學介紹牌,標出距下個地質遺蹟點的距離。
地質公園管理處副主任尤寶軍介紹,白河峽谷沿線的地質遺蹟點有三十處左右,延慶在各園區已有25名地質講解員,經過了地質、旅遊和綜合服務的培訓,市民團體旅遊,只要提前打電話給景區,就可以預約到專職地質講解員。
北京首處恐龍足跡化石
一處數十米高的紫紅色砂巖峭壁上,有些形態大小各異的凹陷,幾十釐米至十幾釐米,這就是北京地區發現的首處恐龍足跡化石。據楊鴻連介紹形成化石的條件苛刻:第一,恐龍生活的地方距離水源比較近,比如河海、湖濱等,如果是土層堅硬的話,是不會留下足印的;第二,恐龍留下足印後,需要暴露在空氣中一段時間,使得足印堅固起來,這樣在下次泥沙、波浪來侵襲時,足印才可能不會被衝掉。最後,這些足跡要及時地被外來物覆蓋,經過石化作用變得更為堅硬,形成化石,之後的地殼運動,使得這些足跡化石從被掩埋住的最底層發生傾斜、抬升,得以顯露於世人面前。而延慶留存有距今1.3億至1.8億年間形成的與燕山運動相關的地質記錄等多種地質遺蹟資源,具備恐龍化石形成的相關條件。
據了解,灤赤路在白河之南,幾乎與白河的走向平行。而恐龍足跡化石正在其南。當地為了保護恐龍足跡化石,計劃將整條路遷移到白河之北。
專家初步斷定,延慶地質公園裡的恐龍足跡歸屬於蜥腳類、覆盾甲龍類、獸腳類、鳥腳類。
目前在出現遺蹟的斜坡和灤赤路之間架起了齊胸高的欄杆,斜坡頂也罩上了一層密目網防止落石。為了方便學者研究,斜坡一側還搭建起了曲折的木梯,這個木梯也成為了遊客觀賞恐龍足跡化石的地點。
如今,這個首都惟一出現的恐龍足跡,還露天接受著風吹雨打。有專家建議,斜坡可以選擇用玻璃罩子罩起來,更有效預防頂部有可能出現的崩塌。除了山石自然風化脫落之外,往來車輛帶來的震動也持續對遺蹟產生影響。
■ 概述
北京位於燕山山脈和太行山交匯處,周邊有多處地質公園,不僅具有特殊地質的科學意義,一些地質遺蹟也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為多個園區和景點,綿延幾百平方公裡。北京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楊鴻連介紹,其中北京百花山上的「聖蓮山」就是北京市級的地質公園,而平谷的「黃松峪」、密雲的「雲蒙山」則是國家級的地質公園。
保護地質遺蹟、普及地學科普知識和促進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建立地質公園的三大宗旨,地質遺蹟是不可再生性的景觀,所以對其進行保護是第一位的。隨著地學旅遊的興起,圍繞地質博物館、地質公園的旅遊觀光項目將更加便利地對公眾開放。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王遠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