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作用、地殼運動、地質構造、構造地貌都是什麼意思

2021-01-10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組成物質和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的作用,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引起地質作用的自然力稱為地質營力。地質作用可以是物理作用,或是化學作用,也可以是生物作用。它們既發生於地表,也發生於地球內部。有的強烈急促,如地震;有的微弱緩慢,如風化作用。正在地球上進行的地質作用絕大多數在地球的歷史時期也曾以類似的方式發生過。地球的現狀是地質作用長期改造的結果。

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地球表面上存在著各種地殼運動造成的蹤跡,如斷層、褶皺、高山、盆地、火山、島弧、洋脊和海溝等;同時,地殼仍在不斷的運動中,如大陸漂移、地面上升和沉降以及地震等都是這種運動的反映。地殼運動與地球內部物質的運動緊密相關,它們可以導致地球重力場和地磁場的改變,因而研究地殼運動將可提供地球內部組成、結構、狀態及演化歷史的種種信息。

地質構造——組成地殼的巖石或地質體的形態、產狀及其相互結合的方式,或內部組分的排布特徵等顯示的形象的總稱。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巖石成巖過程中產生的構造,稱原生構造,如沉積巖的層理、層面構造(波痕,泥裂,雨痕,印模和蟲跡等),以及同沉積褶皺和同沉積斷層等;巖漿巖的原生構造有流動構造和原生節理等。巖石形成以後在地殼內應力作用下發生變形而形成的構造,稱為次生構造,如褶皺、斷層、韌性剪切帶、節理、劈理和線理等。次生構造是構造地質學的主要研究對象。

構造地貌——明顯反映地球內力作用和地質構造的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徵,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地質構造有兩種含義:①指地質時期構造運動所造成的各種構造,如巖層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巖層錯斷形成的逆衝斷層、正斷層等,以及它們的複合體。②指新近紀以來的構造運動(即新構造運動)形成的,並還在活動的各種構造。前者稱為靜態構造,後者稱為動態構造。因此有人將受這兩種構造控制的地貌分別命名為靜態構造地貌和動態構造地貌。包括斷層地貌、褶曲地貌、熔巖地貌、丹霞地貌、火山地貌等。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16 地質作用
    【基礎回顧】   地質作用是指由於受到某種能量的作用,從而引起地殼組成物質、地殼構造、地表形態等不斷的變化和形成。包括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1.內力作用  (1)能量來源:主要是地球內部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熱能。  (2)表現形式及影響   (3)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 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2021年中考地理知識點:地殼運動,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地殼運動按運動的速度可分為兩類: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人類的活動。   ①長期緩慢的構造運動   例如大陸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陸的分裂和漂移,形成山脈和盆地的造山運動,以及地球自轉速率和地球扁率的長期變化等,它們經歷的時間尺度以百萬年計。另如冰期消失、地面冰塊融化引起的地面升降,也屬以萬年計的緩慢運動。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李建華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2007年於中南大學獲地質學學士學位2013年於中國地質科學院獲構造地質學博士學位Wong獎2018年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9年獲第十七屆青年地質科技獎-金錘獎2019年入選自然資源部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2020年獲第十屆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地質調查和基本科研等項目
  • Science Advances:全球聯動的板塊構造何時啟動?——來自短周期...
    板塊構造一個顯著特徵是各板塊之間的相互聯動,表現為任何一處的運動並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在其他地區有相應的運動來平衡(圖1)。問題在於基於某地區最古老的「證據」往往忽略了板塊構造的聯動作用,比如木星冰衛星「歐羅巴」即使局部地區存在冰殼「俯衝」也不能代表該冰衛星存在板塊構造作用(Kattenhorn et al., 2014)。
  • 聚焦工程基礎地質 強化科技創新目標
    基礎地質研究是解決資源環境問題的鑰匙、地質科學體系的源頭、地質科技創新的先導、原始創新的動力、地質學科發展的關鍵,只有找準地質科技突破方向,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發展,打好地質科技基礎,才能推動地質科技瓶頸問題、核心領域技術得到解決和突破,引領地質調查工作取得突破。
  • 來山東,開啟一場穿越時空的地質探索之旅!
    地質旅遊 是一種有趣的旅行方式 它讓每次旅行都成了探險 讓我們更能走進自然之心 看膩了山川湖泊 不如到山東來一場「地質之旅」
  • 探尋億年前地殼運動傳奇 公園裡出現恐龍足跡(圖)
    一塊不起眼的山體,遍地破碎石塊,很難想到這是1.4億年前地殼運動形成的斷層;約三百平方米的光滑石壁,斜立地面,上面竟留下了侏羅紀時期恐龍的100多個足跡……  北京地質研究所高級工程師楊鴻連解釋,中國延慶世界地質公園規劃面積逾620平方公裡,包括千家店、龍慶峽、古崖居、八達嶺4個園區,其中,我們所走的千家店園區,以「百裡山水畫廊」風光而著名,保留了燕山運動多期次地質記錄,包括北京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
  • ...3、井巷揭穿突出煤層的地點應當合理避開地質構造破壞帶; 4...
    恢復窄屏  突出礦井的巷道布置不符合下列要求和原則的處罰:1、運輸和軌道大巷、主要風巷、採區上山和下山(盤區大巷)等主要巷道布置在巖層或非突出煤層中;2、減少井巷揭穿突出煤層的次數; 3、井巷揭穿突出煤層的地點應當合理避開地質構造破壞帶; 4、突出煤層的巷道優先布置在被保護區域或其他卸壓區域
  • 地質運動中海洋和陸地的變遷,對於生物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地球自從誕生以後,在外界宇宙環境和自身地質活動的雙重作用下,無論是內部巖層的組合與分布,還是外表地形地貌的特徵,都處在不斷的演變之中,因此將會存在著海洋和陸地互換的現象,那麼原來栖息生活在海洋或者陸地的生物,對它們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 16種地貌——地貌大全(精品收藏)
    海岸在構造運動、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怎麼樣,看它的硬體設施地質博物館
    而北地博物館館內標本也主要繼承了北京大學地質系、清華大學地質系、天津大學地質系和唐山鐵道學院地質科的收藏,一大批有價值的地質標本,貼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唐山鐵道學院、甚至民國時期農商部的標籤,之中最老的已逾百年,價值不可估量。
  • 奇山異水之中國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
    公園的名字源自當地景觀:雅丹地貌是由風蝕的作用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巖層。雅丹這個詞起源於突厥語,意思是"陡峭的河岸"。因此,他給這種以前不為人知的地理構造起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
  • 湖南一高鐵預計今年開通,全線路橋隧比高達91.3%,地質構造複雜
    這些都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基礎。眾所周知,中國經濟正逐步向西部內陸地區轉移,中國對經濟發展始終抱著「先修路後致富」的信念,因此繼續貫穿多條動脈。其中之一就是湖南,對當地和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這條高速鐵路建成多年,預計2021年通車,可以說很受歡迎。湖南可能很熟悉,事實上,很多人在查了去各個地區的公交線路後,都會驚訝地發現很難換車,湖南有很多景點,但當地的旅遊業確實不發達。
  • 當《肖申克的救贖》成為地質科學經典教材……
    地質學(geology)是研究地球的物質組成、內部構造、外部特徵、各層圈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演變歷史的知識體系,主要研究對象為地球的固體外殼——地殼或巖石圈。作為研究地球及其演變的一門自然科學,地質學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並列為自然科學五大基礎學科。  電影用極度精簡的話語表達了地質學的研究內容,雖然跟學術型專業定義不一樣,但是能婦孺皆知,容易掌握。
  • 地質地球所研究得出始新世新特提斯洋板片斷離模型
    通過詳細的源區識別和成因機制分析,他們認為該巖石最可能的源區為受大洋板片熔體交代的軟流圈地幔,並且巖漿形成後運移、侵位過程中未受到明顯的陸殼物質混染(圖3),最可能的成因機制為新特提斯洋板片的斷離作用。  該發現對陸陸碰撞造山帶巖漿作用成因和造山帶演化研究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 我國16種地貌知識大總結
    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當於現代海平面的高度,構成現代海岸的基本輪廓,形成了各種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複雜的海岸形態。
  • 薦書丨中國地質圖(西北)(1:150萬)及說明書
    從老到新,區域地層發育齊全、沉積類型多樣複雜;高山與盆地相間分布、相互制約,具有典型的盆山地質構造演化特徵;無論是火山作用還是侵入巖漿作用,巖漿活動頻繁,既有階段性,又有旋迴性;變質作用類型多樣,變質程度差異很大。凡此種種,複雜的沉積、巖漿、變質和構造作用等,為形成豐富的礦產資源提供了優越的成礦背景和成礦條件。
  • 如果福爾摩斯出野外地質考察,他看什麼?
    順利畢業把你罩 如果福爾摩斯一不小心 讀了個沉積學的博士 要出野外採樣 觀察地質現象 分析沉積環境 他要注意看什麼呢?
  • 密探世界級地質公園!在地質中了解不一樣的湘西
    7月7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209次會議上,中國推薦申報的湖南湘西、甘肅張掖兩處地質公園正式獲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稱號。至此,我國世界地質公園數量升至41處,佔全球161處的四分之一,居世界首位!
  • 地質地球所等提出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新模型
    印度-亞洲大陸碰撞是地質歷史時期的重大構造事件,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和雄偉的喜馬拉雅山脈,對亞洲乃至全球的海陸分布格局、氣候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產生深遠影響。青藏高原是研究陸-陸碰撞最為理想的天然實驗室,對印度-亞洲大陸初始碰撞時間和碰撞動力學過程的研究長期以來是固體地球科學領域的前沿和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