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個只有200多年歷史的國家,是如何迅速成長為世界第一強國的?這始終是一個熱議的話題。通過對美國歷史和政策的梳理與分析,我們發現,不同於英國、德國、俄國等強國所具有的單一的海權或陸權特性。美國是目前為止世界上唯一一個真正同時擁有海陸雙元特性的國家。這一特性正是解讀美國崛起的「密碼」。本文正是以此入手,來梳理和分析美國海陸雙元帝國是如何打造的。
首先,我們來梳理美國崛起過程中的關鍵節點:
任何帝國在成長的過程中都少不了領土擴張。但是,美國領土擴張的方式明顯不同於之前所有的帝國,即通過以購買為主,武力為輔的方式。1803年,美國花費1500萬美元從拿破崙手中購得路易斯安那地區;1819年與西班牙籤署《亞當斯-奧尼斯條約》購得東佛羅裡達;1846年與英國籤署《俄勒岡條約》,獲得位於今天美國西北部、北緯49度以南的大片領土;1848年通過美墨戰爭,強迫墨西哥籤署《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獲得從德克薩斯到加利福尼亞的廣袤土地,同時美國也支付給墨西哥2000萬美元(1853年又以1000萬美元購買今天亞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南部的部分土地,正式確立今天的美墨邊界);1867年從沙皇手中以72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阿拉斯加。上述地區在當時大多屬於人煙稀少、不被原母國重視或者無法得到有效開發的土地,這也為美國的擴張提供了便利。不過,單單獲得土地是沒有用的,如何開發利用這些土地,特別是如何將擴張-開發的過程與美國大戰略相結合才是至關重要的。在此過程中,美國的發展有幾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約翰·加斯特的油畫《American_progress》,形象的展現了西進運動的盛況
第一個關鍵點:德克薩斯。美國西部雖然廣袤無垠,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定非德克薩斯州莫屬。1821年,史蒂芬·奧斯丁等一小部分美國早期拓荒者來到當時屬於墨西哥的德克薩斯,並在此定居下來,十幾年後,這裡已經擁有3萬多英裔美國人。1836年,這些定居者從墨西哥獨立出來,成立了「孤星共和國」,並要求併入美國,美墨戰爭也因此爆發。美墨戰爭最終以美國的勝利告終,這也就有了上文提到過的《瓜達盧佩-伊達爾戈條約》。
德克薩斯州就如同是北美洲的縮影,著名的西經98度線將該州一分為二。它的東部土地肥沃,盛產棉花,很快融入當時南部的蓄奴體制中,並且成為當時西方最重要的棉花產地,更是當時工業革命至關重要的紡織業的主要原料產地。1840年時,這裡提供了當時世界貿易中三分之二的棉花;它的西部相對乾燥,這裡畜牧業,特別是養牛業相當發達,它支撐起十九世紀美國的食品加工業。德克薩斯早期的艱難拓荒加上獨特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裡逐漸形成了美國文化的代表——西部牛仔文化,隨著好萊塢電影業的蓬勃發展,西部牛仔文化也被帶到世界各地,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誌之一。德克薩斯對美國的貢獻到這裡還遠沒有結束。1901年在德克薩斯的博蒙特鎮附近發現了「黑色的黃金」——石油!直到今天,墨西哥灣依舊是美國主要的原油產地。
西部牛仔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誌
第二個關鍵點:加利福尼亞。當美墨戰爭還在進行時,美國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威廉·西華德就要求美國一直打到加利福尼亞去。時任美國總統的波爾克也頂住那些希望吞併加拿大的人們的壓力,與英國談判以北緯49度線作為兩國的邊界,從而可以集中力量向太平洋岸邊進發。因此,獲得加利福尼亞可以被視為是美國海陸雙元帝國建設的重要裡程碑。
人們對早期加州印象最深的事件莫過於「淘金熱」。但是加州淘金熱的意義絕不僅僅局限在投機和暴發戶。不可否認,淘金熱確實使相當多的人一夜暴富,但是不同於早期殖民時代的西班牙葡萄牙對南美洲金銀礦的揮霍,美國人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錢。為了規範黃金的歸屬,礦主們制定了粗糙的法律和規則。在這些人中,誕生了牛仔褲之父利瓦伊·史特勞斯,當時他設計出一種受礦工喜愛的藍色工作服;礦業巨頭喬治·赫斯特;利蘭·斯坦福,著名的史丹福大學的創始人以及著名的「四巨頭」(除了斯坦福,還有馬克·霍普金斯、查爾斯·克羅克、科裡斯·亨廷頓)。人們都知道,美國總統林肯出臺過解放黑奴宣言和宅地法,但是不被人熟知的是同樣是1862年,林肯還籤署了《太平洋鐵路法案》,決定從東西兩面修建將整個美國連在一起的鐵路網。美國政府為聯合太平洋鐵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鐵路公司提供巨額貸款和6000多萬英畝的建設用地,並且允許公司發行債券。而「四巨頭」就是鐵路建設的重要投資人和監督建造方。1869年5月10日,橫貫東西的鐵路在猶他州的普羅蒙特利相接,橫貫北美的鐵路全線貫通。在工業時代,鐵路代表的內燃機革命是陸權崛起的支柱。可以說,正是加州的黃金支撐起美國的陸權崛起。
太平洋鐵路的貫通為美國陸權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了加州的黃金、中西部無窮無盡的農產品、發達的畜牧業、通過移民不斷壯大的人口。這些又通過十九世紀方興未艾的鐵路建設貫穿起來,最終匯聚到工業時代美國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也是第三個關鍵節點——中部的芝加哥。1874年著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成立。一輛輛火車載著農產品和牲畜匯聚到芝加哥,又一輛輛滿載食品加工品運往美國各地。芝加哥不僅是當時美國最繁忙的工業城市,更是美國工業化的代表。1893年的芝加哥博覽會更是成為美國陸權崛起的標誌。
十九世紀美國陸權的發展為美國的強國之路提供了堅實的動力,但海權的建設也從未停歇。如果說陸權的發展有更多的民間自發和逐利的特點,那麼海權的建設則更多是由政策主導,也因此更容易梳理,也更呈現出連續性。
美國始終有一種認識,即大西洋代表著舊世界,太平洋才是美國的未來。早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威廉·西華德就提出建立「建設美利堅太平洋商業帝國」的構想。1853年,美國亞洲艦隊司令佩裡帶領一支規模不大的艦隊造訪日本,即「黑船來航」,美國也正式達到太平洋的另一邊。但是,美國的海權發展並非一帆風順,隨後的南北戰爭打斷了美國海權的建設進程,南北戰爭結束後,美國海軍也遭到荒廢。但是,建設「太平洋帝國」的夢想卻從來沒有被忘記。又是那位西華德力排眾議,從沙皇手中購得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和附屬的阿留申群島。
在西華德之後的歷屆美國政府雖然沒有放棄向太平洋發展的夢想,但是也沒有什麼實際作為,美國海軍建設也沒有明顯的起色。直到一位劃時代的軍事理論家橫空出世——「海權論」之父,美國海軍軍事學院教官阿爾弗雷德·塞耶·馬漢。馬漢認為,一國的實力和繁榮依賴於它的商業、繁榮的國內經濟和對外貿易,而這些需要有大量商船和一支能夠保障自己進出世界主要市場的海上通道暢通的強大海軍。在馬漢的戰略構想中,在中美洲地峽開鑿一條連接東西兩大洋的運河是關鍵舉措(即後來的巴拿馬運河)。這條運河一旦開通將使美國的東西海岸彼此相連,這也將極大提高美國海軍的動員能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898年美國以「緬因號」爆炸為藉口發動美西戰爭,佔領原屬於西班牙的古巴和菲律賓。同樣是1898年,美國正式吞併夏威夷。至此,美國在太平洋北部擁有阿拉斯加居高臨下俯瞰整個北太平洋;在東南亞擁有菲律賓,在亞洲站穩腳跟;通過對關島、中途島、夏威夷的吞併,將美國西海岸和亞洲相連。美國的太平洋網絡建成。
一位偉大的理論家只有在遇到一位傑出的實踐家的時候,才能形成合力,實現自己的主張,而這位實踐家正是1901年接任麥金萊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也許是巧合,如果不是麥金萊總統遇刺身亡,羅斯福很可能這輩子也當不上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擴張主義者,帝國主義者。早在美西戰爭期間,他就身先士卒,組織一支志願騎兵團上陣衝鋒並成為美國的戰鬥英雄,後來成為馬漢的至交好友。羅斯福擔任過海軍助理部長,對海軍非常了解。在他的大力支持下,美國海軍走出自南北戰爭結束以來的持續低迷,成為當時名列前茅的海軍力量。1901年與英國籤署《約翰·海-龐斯富特條約》,不但獲得開鑿巴拿馬運河的權利,也使英國承認了美國在西半球的地位。1904年12月6日,在國情諮文中,西奧多·羅斯福提出著名的《羅斯福推論》:要求美國永遠保持一支強大的陸軍和海軍,以便在必要時用武力支持自己的政策。羅斯福認為,美國永恆的政策目標是打造一個「和平和公正」的世界。但在現階段,仲裁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必須有武力作為後盾。美國在西奧多·羅斯福的帶領下正式走出西半球,走向全世界。
西奧多·羅斯福,美國海權的奠基人
通過上述對美國陸權和海權發展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發現,美國的「海陸雙元」帝國的建立始終是美國的大戰路核心。他的成功既有北美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懷揣夢想的拓荒移民,也是美國政策不斷推進的成果。十九世紀早期的「門羅宣言」和波爾克總統與英國劃定邊界,保證了美國在西進過程中沒有後顧之憂;林肯的鐵路法案,給予鐵路建設慷慨支持,不但將這個新興國家緊密連接在一起,更奠定了陸權崛起的基礎;威廉·西華德力排眾議,為美國購得太平洋關鍵立足點;馬漢和西奧多·羅斯福這對黃金組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式將美國的海權和陸權合二為一,使美國成為世界強國。在此之後,著名地緣戰略家斯皮克曼更是為美國量身打造了「邊緣地帶理論」,形成二戰和冷戰長達幾十年的美國外交戰略理論基礎。
因此,「海陸雙元帝國」是理解美國崛起的關鍵,它是地緣、夢想、利益、權利、政策的有機結合,它的關鍵是層出不窮的主導人物和連續不斷的戰略定力。這就是美國崛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