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葉永烈先生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葉先生於1961年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但是因為時代原因,一直未能發表。直到改革開放的第一年,這本小說終於得以出版。
在小說中,主角"小靈通"是一位聰明可愛的小記者,他漫遊去了未來世界,經歷了各種神奇的見聞。《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之後,"小靈通"的故事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說首次印刷就達300萬冊,"小靈通"成為了1970、80後永遠的童年回憶。
而20年後,"小靈通"這個名字重現江湖,它成為一項熱門通信技術的名字,家喻戶曉。
1998年1月,浙江省餘杭電信局正式開通了"小靈通"業務。這是一個半手機半固話的業務——它看上去就像一個手機,但是它使用的是固定電話的網絡,所以在話費價格上,比手機有很大的優勢。
小靈通這個事物,最早誕生在日本。當然日本名字不叫小靈通,它的原名是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一種"個人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
時間軸再往前走。1995年,UT斯達康(UTstarcom)公司和餘杭電信合作,將PHS技術引入中國並加以改造,創造了一種只能在一個城市使用的行動電話。這種叫做"無線市話"的行動電話,成本大大降低,充滿了商業潛力。但在推廣時,製造商遇到了難題:怎麼給產品取一個消費者一下能記住的名字?
有人從《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得到啟示,建議叫"小靈通"———又"小"又"靈"又"通",不正是這款手持無線電話的特點?
這個建議立即獲得一致贊同。巧的是,提出這個名字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葉永烈的長子葉舟。葉舟1996年進入UT斯達康公司工作,曾負責UT斯達康公司在臺灣地區的業務,為 小靈通電話早期在中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UT斯達康徵得了《小靈通漫遊未來》作者葉永烈的同意。也因為如此,葉永烈被評為2003年度"十大科普新聞人物"之一。
當年,小靈通就從杭州開始,迅速在全國走紅。有人曾問葉永烈:"有50多家公司註冊使用小靈通,幾千萬用戶都在使用您筆下的人物名稱,您一定拿了不少錢吧?"
葉永烈的回答是:"我拿到一個很大的雞蛋——0。作為一名作家,儘管我沒有拿到一分錢,但是我筆下的人物成為一個著名品牌,為千千萬萬用戶所接受,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任何金錢都換不來的,對於商業糾紛,我一概不介入,我不在乎有無千萬資產,卻在乎是否擁有千萬讀者。"
小靈通火了。
原杭州電信營業部前臺科長張可可,至今對小靈通當年的紅火印象深刻。杭州市的第一個小靈通,當年就是從張可可手上賣出去的。
"小靈通業務在杭州首先開展起來,兩位電信局長功不可沒。"
一位是後來被稱為"小靈通之父"的浙江電信下屬的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大家都稱"阿福局長"。和UT斯達康合作將PHS技術引入中國的,就是阿福局長,"是個工作狂。"
另一位是當時杭州市電信局局長王獻。王獻做局長前,是舟山某部隊通訊處的處長,業務精通、視野宏大。他手裡的電信是半軍事化管理的,經常跟屬下說:"今天下鐵,你們明天也要上班,因為通訊不能斷的!"
"阿福局長在北京的通訊博覽會上看到日本的PHS,他認為小靈通很便民,便宜,而且和固化綁定,市民出門買東西也能接到固話來電。"
阿福局長決定去日本深入考察。從日本回來,阿福局長就決定引進PHS。但是那天會議桌子上一講,局裡的人基本上都反對,"當時已經有手機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個多餘的事物。"
那後來小靈通怎麼"上馬"的?
"阿福局長很厲害,他堅持引進。"張可可說,當然,王獻的挺立支持也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王獻局長已經退了,但是在業界威望仍然很高,"王局長是很平易近人的風格,開會的時候你們爭得不可開交,他常常一言不發,眼睛閉牢,沒有聽進去的樣子。但最後他就會拍個板『就這樣了!』"
那麼那天,就這樣了,小靈通要上。
2000年,杭州電信搬到慶春路一號的電信大樓,杭州市的第一批小靈通就是在這裡開售的。
這批小靈通,是日本原裝進口的機器。"大概有一萬臺到我們營業廳裡,庫房放滿了。"
張可可作為前臺科長,需要提前試用。她拿到六個機子,分給手底下業務主管、領班,便於大家熟悉業務能更好地跟客戶介紹。
說是提前,其實也就是開售前一天的業務熟絡時間。"我們在王局帶領下,是半軍事化管理嘛,大家也都很用心。"
張可可記得那批小靈通很時髦,"細細長長的,比遙控器短一些,有好幾個顏色,白色、粉紅的、淺灰的都有。機器特別輕便,4兩重。"
第二天開售,反響很好,市民是排隊來買的。"我們最開始就是聽阿福局長說出來的,宣傳語用的都是『小靈通』。" 小靈通這個名字很形象,這種新式電話還沒有開售,已經有比較大的知曉度。
張可可說,電信當時定的這批小靈通價格大約是940元。第一臺小靈通,是做兒女的給家裡老人買的,"因為操作簡便、費用跟固定電話一樣,接聽又免費。"
"機器信號也還好的,在杭州市區完全沒有問題。主要是質量特別好。"
張可可當年實證了一次小靈通的高質量。有一天她把小靈通放在風衣口袋裡,衣服後來扔進洗衣機洗了,她一直沒有想起來小靈通也一起洗進了。直到洗衣機咕嚕嚕轉的時候,她聽裡面有小靈通呱啦呱啦的聲音,"我當時小靈通和單位固話綁定的,座機沒人接我小靈通就響了。"
要命了,張可可想著小靈通剛剛用沒幾天呢。"我後來拿出來甩了甩,放空調下面吹了一晚上,第二天又好用了,一直也沒有什麼問題。"
後來大概半年以後國產小靈通也上市了。
各個縣市地區都開始賣小靈通,太火爆了,"當時一個身份證只可以買一個小靈通。"張可可說起有一回有個人拎了一皮箱的錢到張可可櫃檯上,要買小靈通。"但沒有那麼多身份證,我不能賣給他。"張可可猜想那是個通訊市場二手販子,"小靈通賣得太火,有的『黃牛』會倒一手。"
然而,小靈通的誕生畢竟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
2008年之後,電信在小靈通方面的投入不斷降低,加上各大運營商手機資費不斷下調,小靈通的競爭力大幅下降,用戶數開始明顯下滑。
2009年,葉永烈從報紙上得知,"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作為《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作者,他對於"小靈通"手機的退市感到惋惜。"有興就有衰。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如今,傳出『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的消息,正是反映了事物的規律。我為『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扼腕而嘆,我也為『小靈通』手機曾經有過的輝煌而自豪。"
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靈通基站被關閉,小靈通業務徹底消失。從1998年上線,到2006年巔峰,再到2014年退網,小靈通在中國一共存活了16年。
21世紀的小靈通,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