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說

2020-12-18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

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葉永烈先生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葉先生於1961年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但是因為時代原因,一直未能發表。直到改革開放的第一年,這本小說終於得以出版。

在小說中,主角"小靈通"是一位聰明可愛的小記者,他漫遊去了未來世界,經歷了各種神奇的見聞。《小靈通漫遊未來》出版之後,"小靈通"的故事迅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小說首次印刷就達300萬冊,"小靈通"成為了1970、80後永遠的童年回憶。

而20年後,"小靈通"這個名字重現江湖,它成為一項熱門通信技術的名字,家喻戶曉。

1998年1月,浙江省餘杭電信局正式開通了"小靈通"業務。這是一個半手機半固話的業務——它看上去就像一個手機,但是它使用的是固定電話的網絡,所以在話費價格上,比手機有很大的優勢。

小靈通這個事物,最早誕生在日本。當然日本名字不叫小靈通,它的原名是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一種"個人手持式無線電話系統"。

時間軸再往前走。1995年,UT斯達康(UTstarcom)公司和餘杭電信合作,將PHS技術引入中國並加以改造,創造了一種只能在一個城市使用的行動電話。這種叫做"無線市話"的行動電話,成本大大降低,充滿了商業潛力。但在推廣時,製造商遇到了難題:怎麼給產品取一個消費者一下能記住的名字?

有人從《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得到啟示,建議叫"小靈通"———又"小"又"靈"又"通",不正是這款手持無線電話的特點?

這個建議立即獲得一致贊同。巧的是,提出這個名字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葉永烈的長子葉舟。葉舟1996年進入UT斯達康公司工作,曾負責UT斯達康公司在臺灣地區的業務,為 小靈通電話早期在中國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UT斯達康徵得了《小靈通漫遊未來》作者葉永烈的同意。也因為如此,葉永烈被評為2003年度"十大科普新聞人物"之一。

當年,小靈通就從杭州開始,迅速在全國走紅。有人曾問葉永烈:"有50多家公司註冊使用小靈通,幾千萬用戶都在使用您筆下的人物名稱,您一定拿了不少錢吧?"

葉永烈的回答是:"我拿到一個很大的雞蛋——0。作為一名作家,儘管我沒有拿到一分錢,但是我筆下的人物成為一個著名品牌,為千千萬萬用戶所接受,我感到非常高興,這是任何金錢都換不來的,對於商業糾紛,我一概不介入,我不在乎有無千萬資產,卻在乎是否擁有千萬讀者。"

小靈通火了。

原杭州電信營業部前臺科長張可可,至今對小靈通當年的紅火印象深刻。杭州市的第一個小靈通,當年就是從張可可手上賣出去的。

"小靈通業務在杭州首先開展起來,兩位電信局長功不可沒。"

一位是後來被稱為"小靈通之父"的浙江電信下屬的餘杭電信局局長徐福新,大家都稱"阿福局長"。和UT斯達康合作將PHS技術引入中國的,就是阿福局長,"是個工作狂。"

另一位是當時杭州市電信局局長王獻。王獻做局長前,是舟山某部隊通訊處的處長,業務精通、視野宏大。他手裡的電信是半軍事化管理的,經常跟屬下說:"今天下鐵,你們明天也要上班,因為通訊不能斷的!"

"阿福局長在北京的通訊博覽會上看到日本的PHS,他認為小靈通很便民,便宜,而且和固化綁定,市民出門買東西也能接到固話來電。"

阿福局長決定去日本深入考察。從日本回來,阿福局長就決定引進PHS。但是那天會議桌子上一講,局裡的人基本上都反對,"當時已經有手機了,很多人認為這是個多餘的事物。"

那後來小靈通怎麼"上馬"的?

"阿福局長很厲害,他堅持引進。"張可可說,當然,王獻的挺立支持也有很大的關係。當時王獻局長已經退了,但是在業界威望仍然很高,"王局長是很平易近人的風格,開會的時候你們爭得不可開交,他常常一言不發,眼睛閉牢,沒有聽進去的樣子。但最後他就會拍個板『就這樣了!』"

那麼那天,就這樣了,小靈通要上。

2000年,杭州電信搬到慶春路一號的電信大樓,杭州市的第一批小靈通就是在這裡開售的。

這批小靈通,是日本原裝進口的機器。"大概有一萬臺到我們營業廳裡,庫房放滿了。"

張可可作為前臺科長,需要提前試用。她拿到六個機子,分給手底下業務主管、領班,便於大家熟悉業務能更好地跟客戶介紹。

說是提前,其實也就是開售前一天的業務熟絡時間。"我們在王局帶領下,是半軍事化管理嘛,大家也都很用心。"

張可可記得那批小靈通很時髦,"細細長長的,比遙控器短一些,有好幾個顏色,白色、粉紅的、淺灰的都有。機器特別輕便,4兩重。"

第二天開售,反響很好,市民是排隊來買的。"我們最開始就是聽阿福局長說出來的,宣傳語用的都是『小靈通』。" 小靈通這個名字很形象,這種新式電話還沒有開售,已經有比較大的知曉度。

張可可說,電信當時定的這批小靈通價格大約是940元。第一臺小靈通,是做兒女的給家裡老人買的,"因為操作簡便、費用跟固定電話一樣,接聽又免費。"

"機器信號也還好的,在杭州市區完全沒有問題。主要是質量特別好。"

張可可當年實證了一次小靈通的高質量。有一天她把小靈通放在風衣口袋裡,衣服後來扔進洗衣機洗了,她一直沒有想起來小靈通也一起洗進了。直到洗衣機咕嚕嚕轉的時候,她聽裡面有小靈通呱啦呱啦的聲音,"我當時小靈通和單位固話綁定的,座機沒人接我小靈通就響了。"

要命了,張可可想著小靈通剛剛用沒幾天呢。"我後來拿出來甩了甩,放空調下面吹了一晚上,第二天又好用了,一直也沒有什麼問題。"

後來大概半年以後國產小靈通也上市了。

各個縣市地區都開始賣小靈通,太火爆了,"當時一個身份證只可以買一個小靈通。"張可可說起有一回有個人拎了一皮箱的錢到張可可櫃檯上,要買小靈通。"但沒有那麼多身份證,我不能賣給他。"張可可猜想那是個通訊市場二手販子,"小靈通賣得太火,有的『黃牛』會倒一手。"

然而,小靈通的誕生畢竟有它獨特的歷史背景。

2008年之後,電信在小靈通方面的投入不斷降低,加上各大運營商手機資費不斷下調,小靈通的競爭力大幅下降,用戶數開始明顯下滑。

2009年,葉永烈從報紙上得知,"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作為《小靈通漫遊未來》的作者,他對於"小靈通"手機的退市感到惋惜。"有興就有衰。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如今,傳出『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的消息,正是反映了事物的規律。我為『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扼腕而嘆,我也為『小靈通』手機曾經有過的輝煌而自豪。"

2014年10月1日,所有小靈通基站被關閉,小靈通業務徹底消失。從1998年上線,到2006年巔峰,再到2014年退網,小靈通在中國一共存活了16年。

21世紀的小靈通,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他的作品離我們生活很近 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說
    《小靈通漫遊未來》,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說,裡面的奇思妙想甚至微妙影響了一代讀者對自己未來職業的「設計思路」。20年後「小靈通」這三個字重現江湖,成為一項熱門通信技術的名字。他被人親切地稱為「小靈通的爸爸」。葉永烈,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乍一聽有點陌生,但細細回想,他一直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浙江溫州人,1940年8月30日生,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一級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出版過180多部著作。葉永烈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 ...享年80歲……你讀過《小靈通漫遊未來》《十萬個為什麼》嗎?
    葉永烈曾用過蕭通、久遠、葉楊、葉艇等筆名,在60、70後的記憶裡,葉永烈是風靡一時的兒童文學作家、科普科幻作家,在80後、90後眼裡,他是歷史學家、傳記小說家。這位11歲開始就發表作品的作家,一生筆耕不輟,留下180多部著作,可謂作家中的勞模型作者。其在寫作題材上的廣度、超凡的創作激情以及龐大的作品產量,都令人驚訝。
  • 「小靈通之父」葉永烈與廣州有段「古」
    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葉永烈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
  • 回顧小時候閱讀葉永烈先生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的美好時光!
    想想時間過得可真快,一晃我已經在家辦公近三個月,而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一半了。這兩天印象比較深的新聞就是關於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讓我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時閱讀他的科幻故事的美好時光!葉永烈這個名字我是有印象的,知道他寫了不少兒童讀物、科幻小說。但是要問我具體有哪些作品,我一時也答不上來。直到我點開關於他新聞報導的連結,才晃然大悟。
  •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你可能聽聞其人,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大多數訃聞提及他的成就,會把《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從1961年初《十萬個為什麼》誕生,到2013年第六版付梓,內容相去甚遠,葉永烈是唯一一名全程參與其中的人,也是初版貢獻最卓著的作者。
  • 小靈通漫遊「現在」|聲音
    著名作家葉永烈筆下的《小靈通漫遊未來》,為幾代人的童年記憶播下科幻與科普的種子。筆者印象很深的是小靈通體驗神奇的未來交通和交通管理。不知不覺間,葉老20世紀60年代落筆時的科幻場景有的已經到來,有的即將實現。假如小靈通這位「60後」記者來到「現在」,可能會驚嘆,「現在」的交通管理同樣神奇。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刨除梁啓超的《新中國未來記》不算,目前發現最早的本土原創科幻小說,是1904 年由荒江釣叟撰寫的《月球殖民地小說》。該作品講述被貪官陷害流亡國外的主人公龍孟華,在飄蕩海外途中與家人失去聯繫。他在東南亞巧遇日本設計師玉太郎並坐上最先進的氣球,並通過這種未來的交通工具繼續完成尋找家人的任務。
  • 對談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韓松:大國的崛起階段都伴隨過科幻熱
    這要從他的身份說起——韓松是科幻作家,得過銀河獎、星雲獎,是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劉慈欣、王晉康、何夕、韓松)之一;同時,他也身任新華社對外新聞部副主任,一位國家通訊社的正局級領導。他的小說中時而閃現對現實的投射,譬如靈感脫胎於汶川地震的《再生磚》,寫建築師用廢墟製造新型建築磚頭,那裡面有死去的人的靈魂和民族的精神創傷——韓松認為,科幻裡也應該加入些社會和時代的因素。而與他對話時,亦可以感到,作為新聞工作者的韓松對中國科幻顯然有一種更加宏觀的視野和對現實的敏銳捕捉,他將其與現代化、大國崛起的命題並置在一起觀照。
  • 小靈通漫遊的「未來」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我從小就很喜歡他的這本《小靈通漫遊未來》。一本不大的冊子被我反反覆覆翻看了不下50遍,甚至其中有許多語句與橋段都已經熟稔到可以背誦出來。儘管葉永烈先生後來也表示這本1961年完成初稿,直到1978年才出版的「小書」有很多不足(比如沒有能預測到網際網路的發展),但我一直認為它和《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先生也是其編撰人之一)以及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是引發我一直喜愛科學、喜愛寫作最重要的啟蒙書籍。
  • 梁啓超、魯迅都推崇的科幻小說,究竟有什麼魔力?答案或許很簡單
    民國期間,梁啓超曾引入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魯迅則翻譯科幻大家凡爾納名篇,推薦給國人。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科幻小說的核心主題常常是: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這種嚴肅的思想主題加上想像力,使得科幻小說真正成為一種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學形式,絕不同於追求冒險獵奇的低俗讀物。
  • 寫出了《小靈通漫遊未來》的葉永烈,13年前來重慶最覺「意猶未盡...
    網友們鋪天蓋地的回憶潮水中,大家可能想不到的是,作為無數中國孩子,甚至當下知名科幻作家的啟蒙者,「腦洞一向開得很大」的葉永烈13年前來重慶時,最感興趣的竟然也是如今遊客來渝必去的李子壩列車穿樓。回到上海後,他還專門撰文回憶:「我意猶未盡,乾脆返身下去,(再上2號線)從較場口一直乘到最末一站新山村,又從新山村返回較場口。」
  • 這五本科幻小說都在科幻小說排行榜上,我只看過2部,你看過幾部
    這五本科幻小說都在科幻小說排行榜上,我只看過2部,你看過幾部科幻小說是很多科學家、工程師、企業家的最愛。雷軍、馬化騰、賈伯斯、馬斯克、扎克·伯格等科技大佬都是不折不扣的科幻迷。閱讀優質的科幻小說,能幫助我們實現知識結構的完善和精神世界的豐富。今天木楓給大家推薦五本好看科幻小說排行榜上的小說,分別是:《無限恐怖》、《從姑獲鳥開始》、《異常生物見聞錄》、《我被系統託管了》、《狩魔手記》好看的科幻小說排行榜:《無限恐怖》作者:zhttty,總字數:269.8萬字,科幻完結小說。
  • 《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去世 他的名字你知道麼?
    他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1960年20歲時,他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編寫,1961年完成《小靈通漫遊未來》;之後從事科普創作,1979年3月,被文化部和中國科協聯合授予「全國先進科普工作者」稱號。《十萬個為什麼》對於中國70、80兩代人的知識啟蒙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為什麼你看的科幻作品,有那麼多「時間旅行」?
    此後一個世紀裡,中國科幻歷經幾起幾落,但周樹人所定位的「指引未來」的形象卻並未動搖,甚至數次影響過歷史。法國作家儒勒·凡爾納(1828-1905)是世界上偉大的科幻小說家,他的科幻小說一直是世界青少年熱烈追捧的經科幻之作。
  • 全球三大科幻小說鼻祖,你知道嗎?
    很多人剛開始看這個影片的時候看不懂,但是當你看第二遍的時候,會發現很多不可思議的細節.克拉克於2008年3月19日在斯裡蘭卡辭世,享壽90歲。他在臨終前剛完成最後一本書《The Last Theorem》的校對工作,該書已於2008年出版。2.
  • 科幻小說帶你走出地球,走進宇宙
    這個系列有八部,第一部:《我,機器人》,看過電影的都知道「機器人三定律」,就是出自「我,機器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別是:《鋼穴》《裸陽》《曙光中的機器人》《機器人與帝國》,前五部都是關於機器人,後三部才是正真的大餐。《邁向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網上評價是「太好看了!」
  • 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他的名字,密切關聯著在科普、科幻領域分別創下了暢銷與影響力奇蹟的《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他一生執著筆耕,又充滿童心。他的辭世讓科幻界感嘆「痛失良師益友」。熱愛文學的理科生葉永烈,書寫了自己創作生涯的輝煌篇章。作為家喻戶曉的科普和科幻作家,他把科學的火種傳遞給熱愛科普的後輩。
  • 科幻小說大師吉恩·沃爾夫逝世,他被譽為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
    4 月 14 日,科幻小說巨匠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逝世,享年 87 歲。1996 年,吉恩·沃爾夫獲得世界奇幻獎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3 年,吉恩·沃爾夫獲得星雲大師獎。出版商託爾圖書(Tor)表示,吉恩·沃爾夫的代表作《新日之書》在《軌跡》(Locus)雜誌的奇幻小說調查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吉恩·沃爾夫一直被視作西方最佳科幻作者之一。科幻小說作者麥可·斯萬維克(Michael Swanwick)曾說: 「如果談到仍在世的作家,無人能及沃爾夫在文章上的天分與造詣。其創作有清澈的思想與深刻的涵意。」
  • 聽說過「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嗎?不知道說明你OUT了!
    你愛看科幻小說嗎?聽說過科幻大師儒勒·凡爾納嗎?實在想不起來的話,也許你看過布拉德·佩頓執導的2012年動作冒險電影《地心歷險記2:神秘島》,這部電影就改編自凡爾納的經典小說《神秘島》。今天是儒勒·凡爾納的誕辰日,在192年前的1828年2月8日,他出生在法國南特市一個中產的法官家庭。19歲時按照父親的期許,到巴黎開始學習法律,但法律不是他真心喜歡的專業,於是畢業後不願當法官,選擇為劇院創作劇本。最終成為19世紀法國著名的小說家、劇作家以及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