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作品離我們生活很近 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說

2020-12-18 浙報融媒體

《十萬個為什麼》,陪伴了幾代人童年的科普書籍。從1961年第一版到今天的第六版,累計發行超過1億冊。每一版中,葉永烈都是創作量最多的作者。《小靈通漫遊未來》,改革開放後第一部出版的科幻小說,裡面的奇思妙想甚至微妙影響了一代讀者對自己未來職業的「設計思路」。20年後「小靈通」這三個字重現江湖,成為一項熱門通信技術的名字。他被人親切地稱為「小靈通的爸爸」。葉永烈,這個名字,對很多人來說,乍一聽有點陌生,但細細回想,他一直離我們的生活很近。

971篇《十萬個為什麼》

326篇是他寫的

昨天,記者聯繫上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編輯部主任岑建強。他說,葉永烈參與了每個版本的編寫;而且統計下來,從第一版到第六版,每一版中他都是創作量最多的作者。

《十萬個為什麼》,為什麼會找上一個化學系學生?

第一版的《十萬個為什麼》分物理、 化學、 天文氣象、 農業、 生理衛生5冊,曹燕芳是負責化學冊的編輯。

當時,她物色了不少撰寫者,包括有上海的大、中學校的老師,但她總覺得寫得太像教科書。這時她想起一位叫葉永烈的年輕人,之前有一本科普小書《碳的一家》,正是由她編輯的。

於是,她聯繫上葉永烈,寄過去一些「為什麼」的標題。葉永烈果然不負厚望,寫得非常活潑。於是,他開始五篇十篇地寫。最後,在化學分冊173篇中,出自葉永烈之手的有163篇。

岑建強說,曹老師選中葉永烈,一是他能深入淺出,把答案講得很易懂,二是文筆非常好,讓編輯非常放心。好到什麼程度?岑建強說:「他通篇稿子裡,讀下來都是亮點,無懈可擊,簡直連標點符號也沒有錯誤。」

之後,葉永烈還參與了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等分冊的編寫。5冊全部完成時,971篇《十萬個為什麼》326篇是他寫的,超過三分之一。

岑建強參與了第五版和第六版的編寫,也曾與葉永烈交往、共事多年。他的記憶裡,葉永烈對曹燕芳非常感激,「葉老師把她視為引路人」。

正是因為參與了第一版的編寫,葉永烈與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也一直保持著聯繫,「其中有對曹燕芳老師的知遇之恩,想著回報出版社。」岑建強說。

2010年前後,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出版計劃提上日程,岑建強把70歲的葉永烈請來參加座談會。「本來想讓作為前輩的葉老師傳授一些經驗,沒想到他還認真做起了筆記!」岑建強覺得,論經驗可能他是最深的,但他這樣謙虛,是一個怎麼誇都不為過的人。

提著這套書去談對象

一生伉儷情深

1961年,《十萬個為什麼》出版,讓人想不到的是,這套書還成為葉永烈和妻子半個多世紀愛情的美好起點。

多年以後,葉永烈和楊蕙芬在回憶錄《雙人傘》裡回憶了這段。

1962年,葉永烈暑假回溫州老家。表姐沈佩瑜是溫州一中的化學老師,替表弟著急,就介紹了自己教過的一個學生楊蕙芬。

楊蕙芬的記憶裡,沈老師開門見山就說是來幫她介紹對象的,說自己的表弟是《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還是北大畢業的。她給了沈老師自己的一張照片。

葉永烈第一次見面,就是帶著《十萬個為什麼》去的。

這套書讓楊蕙芬和楊母非常喜歡。「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歡喜。」看完之後,楊母再不做菠菜燒豆腐這道菜了,因為葉永烈的書裡說了,兩樣一起燒,會生成草酸鈣,對人體不利。而且,她逢人就說這道菜不利健康。

1963年8月25日,兩人結婚了。岑建強說,葉永烈和楊蕙芬給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伉儷情深。他們直到晚年,不管去哪出差,都一起去;走路都是手挽手。「葉老師去世對楊老師打擊很大。」

科幻小說裡的小靈通

漫遊到了21世紀

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小靈通漫遊未來》。小說中,主角「小靈通」是一位聰明可愛的小記者,他漫遊去了未來世界,經歷了各種神奇的見聞。

小說首次印刷就達300萬冊,「小靈通」成為70後、80後永遠的童年回憶,而這一代人也成為20年後「小靈通」的第一代用戶。

1998年1月,浙江省餘杭電信局正式開通了「小靈通」業務——它看上去就像一個手機,用的卻是固定電話的網絡,所以話費很划算。

為什麼會起「小靈通」的名字?讓我們先來回憶一下小說裡的情節——

「小虎子,你們該下來吃早飯啦。」這時,忽然響起了爺爺的聲音。

我前後左右找了一通,卻沒看見爺爺。

「找爺爺嗎?他在我的口袋裡喊呢!」小虎子一邊笑著說,一邊從褲子袋裡掏出一個小盒子似的東西。

這是一個塑料做的盒子,盒子上有一塊火柴盒那麼大小的螢光屏。我從螢光屏上看到爺爺一邊在看報,一邊在講話呢。

原來,這是一個微型的半導體電視電話機,使人既能聽到對方的講話,還能看到講話人的動態、表情。

聽說,取名「小靈通」是有人從《小靈通漫遊未來》中得到啟示,而提出這個建議的正是葉永烈的長子葉舟。葉舟1996年進入UT斯達康公司工作,曾負責臺灣地區的業務。葉永烈的另一個兒子葉丹,也曾在UT斯達康公司工作。

葉永烈曾在博文中回憶過:我接到UT斯達康的電話,說了聲「ok」,當時,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聲「ok」,後來演變成一億小靈通用戶。

這就樣,小靈通從杭州開始,迅速在全國走紅。

沒從小靈通拿一分錢

他只在乎是否擁有千萬讀者

原杭州電信營業部的前臺科長張可可,至今對小靈通當年的紅火印象深刻。杭州市的第一個小靈通,當年就是從張可可手上賣出去的。

2000年,杭州電信搬到慶春路一號的電信大樓,杭州市的第一批小靈通就是在這裡開售的。

那批小靈通很時髦,細細長長的,比遙控器短一些,有好幾個顏色,白色、粉紅的、淺灰的都有,而且特別輕便,「只有4兩重」,定價是940元。「反響很好,市民是排隊來買的。我們的宣傳語用的都是『小靈通』。這種新式電話還沒有開售,已經有比較大的知曉度。」

半年以後,國產小靈通也上市了。當時一個身份證只可以買一個小靈通。

然而,2008年之後,各大運營商手機資費不斷下調,小靈通的競爭力大幅下降,用戶數明顯下滑。

2009年,葉永烈從報紙上得知,「小靈通」手機即將退市,於是在個人博客上發文《我為「小靈通」退市而惋惜》,表示為小靈通曾經有過的輝煌而自豪,「有興就有衰。任何事物都是如此。」

有人曾問葉永烈:「有50多家公司註冊使用小靈通,幾千萬用戶都在使用您筆下的人物名稱,您一定拿了不少錢吧?」

葉永烈的回答是:「作為一名作家,儘管我沒有拿到一分錢,但是我筆下的人物成為一個著名品牌,為千千萬萬用戶所接受,我感到非常高興。我不在乎有無千萬資產,卻在乎是否擁有千萬讀者。」

(原標題《他的作品離我們生活很近 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說》,記者 宋浩 章咪佳。編輯 王馭時)

相關焦點

  • 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科幻小說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章咪佳1978年,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葉永烈先生的科幻小說《小靈通漫遊未來》。葉先生於1961年就完成了這部作品,但是因為時代原因,一直未能發表。直到改革開放的第一年,這本小說終於得以出版。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你用過的小靈通就出自他的《小靈通漫遊未來》
    雖然這些今天聽來已不新鮮,但在當時,小靈通系列的奇思妙想,贏得了當時眾多青少年讀者的喜愛,甚至還微妙地影響了他們對自己未來職業和事業的「設計思路」。其實,一代人用過的移動手機「小靈通」,這「小靈通」之名就取之於他的「小靈通」系列。
  • 回顧小時候閱讀葉永烈先生作品《小靈通漫遊未來》的美好時光!
    想想時間過得可真快,一晃我已經在家辦公近三個月,而2020年馬上就要過去一半了。這兩天印象比較深的新聞就是關於葉永烈先生逝世的消息,讓我回想起了自己童年時閱讀他的科幻故事的美好時光!葉永烈這個名字我是有印象的,知道他寫了不少兒童讀物、科幻小說。但是要問我具體有哪些作品,我一時也答不上來。直到我點開關於他新聞報導的連結,才晃然大悟。
  • ...享年80歲……你讀過《小靈通漫遊未來》《十萬個為什麼》嗎?
    葉永烈曾用過蕭通、久遠、葉楊、葉艇等筆名,在60、70後的記憶裡,葉永烈是風靡一時的兒童文學作家、科普科幻作家,在80後、90後眼裡,他是歷史學家、傳記小說家。這位11歲開始就發表作品的作家,一生筆耕不輟,留下180多部著作,可謂作家中的勞模型作者。其在寫作題材上的廣度、超凡的創作激情以及龐大的作品產量,都令人驚訝。
  • 《十萬個為什麼》與中國科幻夭折往事
    你可能聽聞其人,卻從未讀過他的作品。大多數訃聞提及他的成就,會把《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上。從1961年初《十萬個為什麼》誕生,到2013年第六版付梓,內容相去甚遠,葉永烈是唯一一名全程參與其中的人,也是初版貢獻最卓著的作者。
  • 為什麼你看的科幻作品,有那麼多「時間旅行」?
    一提到科幻電影,《星球大戰》《2001 太空漫遊》……這些宏大的篇章與對於未來不可思議的想像,讓我們欲罷不能。國內,卻很少有讓我們印象深刻的科幻電影,《三體》改編的電影又一直跳票。可是,國內的科幻小說,卻有著不同的氣象,從最初的《小靈通漫遊未來》到近年獲得雨果獎的《三體》《北京摺疊》,這些作品總以其對於歷史的回望、當下的反思,進入到新的想像世界。
  • 「小靈通之父」葉永烈與廣州有段「古」
    以兒童文學、科幻、科普文學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葉永烈18歲開始發表科學小品,1959年在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第一部科學小品集《碳的一家》。
  • 科幻小說三巨頭之一,作品被譽為科幻聖經,他這十句格言引人深思
    小行星5020、《阿西莫夫科幻小說》雜誌和兩項阿西莫夫獎都是以阿西莫夫的名字命名。有一次,阿西莫夫的妻子問他:「到你生命的盡頭時,假如你已經寫了100本書,但還惦記活著的滋味,那時你會說些什麼?」阿西莫夫卻反問道:「只有100本?」阿西莫夫一生一共撰寫和編輯了500多本著作,他在他的第100本著作《100號作品》中,敘述了上面那件事。
  • 小靈通漫遊的「未來」距離我們還有多遠?
    作為一個科幻愛好者,我從小就很喜歡他的這本《小靈通漫遊未來》。一本不大的冊子被我反反覆覆翻看了不下50遍,甚至其中有許多語句與橋段都已經熟稔到可以背誦出來。儘管葉永烈先生後來也表示這本1961年完成初稿,直到1978年才出版的「小書」有很多不足(比如沒有能預測到網際網路的發展),但我一直認為它和《十萬個為什麼》(葉永烈先生也是其編撰人之一)以及儒勒凡爾納的科幻小說是引發我一直喜愛科學、喜愛寫作最重要的啟蒙書籍。
  • 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祖籍樂清,小時候我們看著他的作品...
    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著名小說家、歷史學家、報告文學作家,早年從事科普科幻創作,筆名蕭勇、久遠等,以長篇小說及紀實文學為主要創作內容,曾任中國科學協會委員、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說協會理事。 很多讀者以為葉永烈是上海或是北京人,沒想到他是溫州人,更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居然還是樂清人。
  • 對談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韓松:大國的崛起階段都伴隨過科幻熱
    他的小說中時而閃現對現實的投射,譬如靈感脫胎於汶川地震的《再生磚》,寫建築師用廢墟製造新型建築磚頭,那裡面有死去的人的靈魂和民族的精神創傷——韓松認為,科幻裡也應該加入些社會和時代的因素。而與他對話時,亦可以感到,作為新聞工作者的韓松對中國科幻顯然有一種更加宏觀的視野和對現實的敏銳捕捉,他將其與現代化、大國崛起的命題並置在一起觀照。
  • 中國科幻小說極簡史
    從已經發現的作品來看,其內容常常與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生活或科技問題相關,而形式則融合了科普解說、曲藝、歌曲等多種非文學形態。老舍於1932 年撰寫的小說《貓城記》,是一篇具有獨特風格的惡託邦小說。主人公因為厭惡國內政治毅然來到火星,但在以貓人為主體的火星城市中,他看到的仍然是頹廢、保守、衝突和不求進取。
  • 2020年,科幻世界裡的未來生活離我們還有多遠?網友:指日可待!
    2020年在很多科幻作品中都是一個頻頻提到的年份,比如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就將故事放在了2020年,還有寫於1968年的科幻小說奠基之作《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也描述過2020年的「未來」生活,科幻漫畫《阿拉基》的故事也發生在2020年。而現在。
  • 作品被翻譯成外語最多的法國小說家—凡爾納和他的科幻小說
    這裡能常年感受到大西洋的氣息,充滿別樣的詩意,這裡也誕生了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他是作品被翻譯成外語最多的法國小說家,他廣被我們中國讀者熟悉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海底兩萬裡》。11歲的時候,小凡爾納還曾經偷偷地溜上一艘開往印度的大船上去當見習水手,準備開始他夢寐以求的冒險生涯。不過由於發現及時,父親阻止了他的旅行,換來的是更為嚴格的管教,並流著淚保證:「以後保證只躺在床上,在幻想中旅行。」這使他徹底喪失了成為冒險家的可能性。當然,蔚藍色的大海在他心中是永遠也無法磨滅的。也許正是由於這一童年的經歷,客觀上促使凡爾納一生馳騁於幻想之中,創作出如此眾多的著名科幻作品。
  • 凡爾納小說:優秀的科幻作品,是真實生活與思維突破的完美結合
    在19世紀的法國,一個偉大人物的誕生,開啟了無數青少年的科幻之夢,他就是著名的「科幻小說之父」儒勒·凡爾納。》、《海底兩萬裡》、《神秘島》,還有《地心遊記》、《八十天環遊地球》等等,每部冒險小說都帶給了我們不一樣的感官衝擊,關鍵是在這種刺激之下還充滿了合理的科學知識,既具有觀賞性,又具有藝術價值。
  • 難忘的不僅是 《十萬個為什麼》 還有影響深遠的 紀實作品
    家鄉是他的文學起源地  懷念與追思刷屏朋友圈  「在科幻和現實中,我的溫州老鄉葉永烈先生用筆帶我們往後看,領我們往前走。」  「葉老是浙江人的驕傲。人雖已去,文留人間,一路走好。」  「問遍十萬個為什麼,小靈通漫遊未來去了。」  5月15日,著名作家葉永烈去世的消息傳來。
  • 梁啓超、魯迅都推崇的科幻小說,究竟有什麼魔力?答案或許很簡單
    民國期間,梁啓超曾引入科幻小說來啟迪民智,魯迅則翻譯科幻大家凡爾納名篇,推薦給國人。美國科幻大師阿西莫夫曾說:「兒童應該儘早閱讀科幻作品,不能晚於11歲。」科幻小說的核心主題常常是: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這種嚴肅的思想主題加上想像力,使得科幻小說真正成為一種可以「登堂入室」的文學形式,絕不同於追求冒險獵奇的低俗讀物。
  • 追憶著名科普作家葉永烈:他曾是我國科普與科幻的代名詞
    他的名字,密切關聯著在科普、科幻領域分別創下了暢銷與影響力奇蹟的《十萬個為什麼》和《小靈通漫遊未來》。他一生執著筆耕,又充滿童心。他的辭世讓科幻界感嘆「痛失良師益友」。熱愛文學的理科生葉永烈,書寫了自己創作生涯的輝煌篇章。作為家喻戶曉的科普和科幻作家,他把科學的火種傳遞給熱愛科普的後輩。
  • 科幻小說大師吉恩·沃爾夫逝世,他被譽為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
    4 月 14 日,科幻小說巨匠吉恩·沃爾夫(Gene Wolfe)逝世,享年 87 歲。1996 年,吉恩·沃爾夫獲得世界奇幻獎所頒發的終身成就獎,2013 年,吉恩·沃爾夫獲得星雲大師獎。出版商託爾圖書(Tor)表示,吉恩·沃爾夫的代表作《新日之書》在《軌跡》(Locus)雜誌的奇幻小說調查中排名第三,僅次於《指環王》和《霍比特人》。吉恩·沃爾夫一直被視作西方最佳科幻作者之一。科幻小說作者麥可·斯萬維克(Michael Swanwick)曾說: 「如果談到仍在世的作家,無人能及沃爾夫在文章上的天分與造詣。其創作有清澈的思想與深刻的涵意。」
  • 葉永烈先生會在他的墓碑上刻下什麼?
    對於70~90後而言,提及葉永烈一定繞不開兩部國民讀物:《十萬個為什麼》及《小靈通漫遊未來》。可能你家裡都或多或少藏有類似的這倆本書。但我在查了下他的著作後,發現葉永烈的作品並不止於此,寫過「紅色三部曲」:《反右派始末》、《「四人幫」興亡》、《出沒風波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