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中,唐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說起古詩,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到了唐朝,古詩發展到了一個鼎盛的時期。
這個時期出現了無數的名人名家,他們創作了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其中最知名的一些,都被後人所收錄,而最具代表性的詩集,就是《唐詩三百首》。
據不完全統計,在唐朝時產出的古詩,多達五萬餘首,但很多都已經失傳,而且《唐詩三百首》中所收錄的內容,堪稱是唐詩的精華所在。
在其中,也有一些看起來非常「古怪」的唐詩。
比如有一首白居易的詩,它被認為是古代題目最長的一首詩,全詩共106字,但是光題目,就有50個字。
這首詩就是《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所懷,寄上浮梁大兄,於潛七兄,烏江十五兄,兼示符離及下邽弟妹》:
時難年荒世業空,弟兄羈旅各西東。田園寥落幹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弔影分為千裡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是非常高產的一個詩人,他的作品特點鮮明,而且通俗易懂,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才只有20歲,而作這首詩的初衷,則是由於對家人的思念。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中後期,那時候的唐朝,已經變得非常不穩定,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他的家鄉河南,正遭受著戰亂。
整首詩的內容其實非常好理解,由於戰亂的原因,使得白居易和家人分隔兩地,夜晚看著天上的月亮,不由得就勾起了白居易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不得不說,這麼長的題目,在古代著實罕見,但是在題目中,白居易就已經把詩中想要表達的內容完全的展現了出來。
一般來說,詩歌的題目太長是不好的,這樣讓人讀起來會變得更加困難,也不太容易記得住,白居易還有很多的詩篇幅是比較長的,在這方面白居易也是行家。
白居易的寫作風格跟杜甫等人非常相似,尤其是在寫實方面非常的出色,在詩中他能夠很好的揭露出當時的社會情況。
因此很多人都說,白居易如果生在了盛唐時代,也許會獲得更高的成就,但我認為,正是因為他經歷過如此多的坎坷,才能夠成就他偉大詩人的地位,因為這樣的人生閱歷是非常寶貴的,如果缺乏生活閱歷,他是很難寫出這樣優秀的詩篇的。
由此我們也不難發現,通過一首詩詞,我們就可以了解古人的經歷,好的詩詞更可以讓人身臨其境、心胸豁達,好的文採也能得到別人的稱讚。
正如白居易,只用一首詞便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足以證明詩詞的魅力所在。
通過閱讀詩詞,後人還可借鑑,從而提升自己,不得不說詩詞對於後人的影響是極大的。
有人說「一個人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與詩詞有關,詩詞讓你溫文爾雅、謙遜有加。」
詩詞對於人們的影響確實很大,在古代更是如此,為什麼古人很小的時候就熟讀詩詞,因為這會影響他的一生。
在詩詞裡面,他們可以找到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找到人生的標杆。
詩詞更能讓你在學校在社會大放光彩,在同齡人中你會更早寫出錦繡文章,在演講時更能夠出口成章。
從古至今,但凡那些集大成者,流芳千古之輩,無不精通詩詞,即使是今日的文學大師,也對詩詞研究頗深。
學習詩詞不僅可以提高自身的修養,還可以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有的人可能會說:人家都是從小就學詩詞,我現在都一把年紀了,學了還有用嗎?
那麼我告訴你,任何時候都不算晚!
我認為有一句話說的非常好: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10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不怕你學的晚,就怕你從來都沒有開始過。
相信很多為人父母的朋友都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每次在教孩子學詩詞的同時,自己也學會了,而且沒讀懂一首都會覺得非常的開心,其實,這就是詩詞的魅力所在。
喜歡詩詞的人,不分男女。古時候有「天下第一才女」李清照,現在,也有北大才女琬如。琬如是一個非常痴迷於詩詞的人,她說,詩詞可以給人一種穿越千年的感覺,在字裡行間,我們總能感受到古人的悲喜和大徹大悟。
為此,她專門編著了這套《飛花令》,說到這套書,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這本書在《詩詞大會》節目中廣受好評,算得上是一本難得的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著作。
「飛花令」本是古代人喝酒時用來罰酒助興的酒令,誕生於西周,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而這套書正是以「飛花令」的模式為大家解讀古典詩詞。
書中選取了古典詩詞中的常用字,如:春、夏、秋、冬、風、花、雪、月等作為主題,選擇古人的經典詩詞,詳細的進行注釋和解讀。
本書以1年365天為基準,將120餘位詩人的365首作品奉獻給讀者,為大家帶來一種吟誦古詩詞的全新方式。不僅如此,書中還穿插了精美的國風插畫,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讓詩情畫意在閱讀中得到升華。
如果你也喜歡詩詞,那麼不妨在閒暇時讀一讀這本《飛花令》:
這裡有柳永痛飲狂歌灑下的寂寞清愁;有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月光劍影;更有陸遊的夢鄉迴蕩著鐵骨錚錚。
全4冊的《飛花令》,原價128元,現在只需要79元,一本才20多,一頓飯錢,就能讓你在唯美的詩詞中體會人生百態。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