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3月31日報導,此前一天晚上7時30分,日本海上自衛隊「島風」號驅逐艦在東海海域與一艘中國漁船相撞。日本防衛省稱,「島風」號左舷後部的水線上約5米位置出現一個1米×20釐米的洞,漁船上13名船員沒有人受傷或失蹤。
在31日的例行記者會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證實,東海海域發生一起日本艦艇與中國漁船擦碰事故,一名漁民受傷,事故原因正在調查。尤其令許多人不理解的是,一艘排水量5900噸、武裝到牙齒的軍艦,怎麼還撞不過漁船呢?
很多人對軍艦的認識,還停留在一戰、二戰時的鐵甲艦時代。那時的軍艦,無論是戰列艦還是驅護艦,主要以火炮對轟的方式進行作戰,雙方的噸位越來越大、裝甲越來越厚,只要不是魚雷直接命中致命部位,一般挨上幾十炮啥事沒有。
由於威力更大的飛彈出現,現代軍艦的作戰思路和理念完全發生了變化,更厚的裝甲在飛彈的攻擊面前意義變得不大,因此艦體外殼不再加裝層層防護的硬裝甲,完全靠體量和抗沉性的良好設計硬扛外部傷害,而更多的空間則用於裝載電子系統和武器系統,也即我通常所說的「薄皮大餡」。
最近幾年的新聞中,我們常看到美國軍艦與民用船隻相撞,無一例外都是美艦吃了大虧。
2017年6月17日,美國海軍第七艦隊菲茨傑拉德號驅逐艦與菲律賓貨櫃船相撞,菲茨傑拉德」號嚴重損毀,7名艦員被活活淹死;這一年的8月21日,「麥凱恩」號飛彈驅逐艦與一艘商船相撞,10名船員失蹤、5人受傷。
中日發生撞船的時機很微妙。近期,美軍艦機出現在中國周邊海域的頻率已經遠超往年,就在3月10日至15日,美第七艦隊的「羅斯福」號航母戰鬥群還大搖大擺地穿越了中國南海,並在此期間實施了威懾性演習。
在臺海局勢持續緊張的態勢下,美國武力威懾中國的目的就非常明顯了。日本和美國的關係自不用說,命運的喉嚨被捏在美國手中,日本能有多大的自主權,這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而且,每當中日關係有所發展的時候,總會被突如其來的莫名事件給破壞,其背後就有美國的鬼影閃現。
這次是不是又有美國在搗鬼,還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