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世矚目的中國抗擊疫情,以排山倒海之氣勢、大愛無疆之情懷、科學有效之壯舉,在神州大地短短六周時間就取得難以言表的階段性、突破性重大成果之轉機。中國的智慧與承諾、速度與實力、精神與奉獻,乃至透明真實的影像,見證了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人間奇蹟,受到世界各國的讚美與借鑑,為全人類面對新冠毒病的挑戰,創造了史無前例人民戰爭的經典範例。
這些感人肺腑、驚心動魄的原創範例、故事、人物、馳援救護、聯防聯控、大數據戰果的實況,其絕大多數是通過視頻、多媒體平臺動態、靜態影像、圖片和文字公布於世。尤其靜態影像均以紀實攝影為主要載體,給人們留下了難以複製、難以忘懷的時代印跡。
我作為遼寧攝影人對紀實攝影情有獨鍾。從2月3日至3月8日先後在沈城聚焦了皇姑區、于洪區、瀋北新區、瀋河區、和平區、大東區等地的風景。利用車拍、街拍、場拍的站位方式,抓拍和追拍了以戰「疫」情為主題的紀實攝影題材。
從多次一路跟蹤遼瀋醫療隊白衣天使赴機場馳援湖北武漢的動人出徵鏡頭,到城池內外大街小巷的共產黨員先鋒隊、志願者愛心服務、威武站崗的暖人場景;從早期寂靜的太原街、中華路、黃河大街、青年大街、中山廣場、中興商場、北陵公園、瀋陽北站、遼寧大學校園,到勢頭向好、日漸群潮湧動的中街商區、集市、菜市場;從風雪交加中奔忙不停地快遞小哥、郵遞員、清潔工、計程車司機、車站等車,到春寒料峭中堅守崗位的高速公路、街區的男女交警、所警、協警……這一幕幕扣人心弦的視覺元素光影,這幅幅躍馬揚鞭的黨心、軍心、民心匯集的多彩畫卷,為紀實攝影人提供了採集不盡的創作題材和求索悟道的聯想空間。
在這煎熬難忘的抗爭歲月裡,我深深體悟到,180多年前所誕生的攝影術,不僅僅給人類帶來紀錄生活的快樂與甜美,也帶來了悲傷與苦澀、生死訣別的記憶。更重要的是攝影還給我們帶來敬畏的人生價值、普世的社會意義和不朽的精神力量。當下攝影人並沒有陶醉於紀錄性影像複製與還原事物的表象,沒有心像,只有記錄特徵的影像(不含文獻片)不應歸屬於當代紀實攝影。儘管在世界理論體系的學術定義上眾說紛紜,還沒有取得一個毫無爭議共識的紀實攝影定義,有許多人稱為社會紀實攝影。但有一點是共同的,紀實攝影是真人、真事、真場景。它是有拍攝目的、指向的主觀性創作行為。完全不同於隨意拍、休閒娛樂拍。賦予真正意義的紀實攝影是職場、攝影門類中極其重要而被攝影人廣泛採用的、不可替代的創作方式,不論如何創新,紀實攝影底色不變,它始終要有很強烈的思想性、真實性、藝術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統一。
筆者認為紀實攝影的定義可謂:紀實攝影是以真實性價值為底線,以源於生活、出於現場、本於人文精神、根於客觀事物本質、產於主觀性主題。用紀實性視覺語言揭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給人們帶來更多的認識、判斷、選擇、思考與審美體驗,並對社會產生影響,激發人們的精神力量。
尤其是國家重大事項、重大變革、關鍵歷史結點、重點轉型發展,以及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期待的社會焦點問題等等,這些恰恰是紀實攝影的著眼點,也是理性觀察、深度思考、發掘課題的依據
在抗擊疫情中,圍繞如何創作我特別關注三個主要環節。一是特別關注黨中央對抗擊疫情的工作部署,以及主流媒體的輿論導向和時政內容,學習領會精神實質與要務,為紀實攝影創作豐富其思想內涵、認知深度,充實於題材與命題的選擇中;二是特別關注全國一盤棋戰疫情形勢格局、湖北武漢重要素材的思考,悉心了解遼寧、瀋陽各領域的英雄人物、百姓故事、模範群體、黨員作用、年輕人精神狀態、志願者、退休人的義舉,從中凝練感受、思考拍什麼、怎麼拍;三是特別關注可去之處的瀋陽所見所聞,緊緊貼近本土總體戰、阻擊戰的狀態、特點、成果,選擇定位有代表性的拍攝點。試圖從某些側面拍出有文獻價值、社會意義的紀實作品。
實踐證明,熱衷於紀實攝影人,由於職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和局限性,在這種超常環境中,很難在全民設防的大疫面前拍出較完整、較系統、有漸進過程和始末的攝影專題。只能抓住人們關心的某些點來拓展豐富自己主觀性思考和想像。我採用了綜合性專題報導,儘可能來反映沈城戰「疫」的狀態,算是一次紀實作業筆記。但也存在某些重要領域缺項,比如,白衣天使第一現場臨床救治患者的影像、復工復產的影像等等。這說明歷來攝影專題報導不同於單幅作品,不要過度貪大求全,應因勢利導、因場制宜,著力在點上下功夫,以小見大,力求在作品深度、細節、情節、個性中發掘被攝主體最精華的閃光點,託起主題思想與藝術的感染力。
紀實攝影不僅要充分為非常態時期留痕,精準而客觀地記錄更多有歷史價值、文獻價值並具有時代特徵的影像,還要更深層次考量紀實攝影與新聞攝影有其共同的功能屬性。它的社會意義、現實作用應與時代同速同步,應強化紀實中更強烈、更及時的針對性、時效性、發散性,以及精神層面的感召力。在「兵臨城下」的危難中,用影像的力量,凝心聚力,激勵眾志成城、決勝疫情的信念與鬥志。用心、用情、用功、用鏡頭來呈現共和國旗幟下的人性光輝、民族精神。讓影像的心靈之火,轉化為對生命的敬畏、對國泰民安的精誠、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釋懷的巨大力量。
攝影/撰文:遼寧省攝影家協會名譽主席、遼寧大學教授劉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