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
作為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落戶深圳的第一個大型展覽,12月6日,「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在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展覽呈現了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選出的包括獲獎、提名和入圍在內的,共計34位攝影師的36個拍攝項目。展覽開幕上,主辦方向獲獎者頒發了獎項,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也同期啟動徵稿。
據了解,本次展覽由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簡稱「侯獎」)組委會、越眾歷史影像館主辦,是深圳市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2020年度支持項目,也是「侯獎」創辦至今的首個作品展。
作為國內第一個民間的、公益的、以攝影家個人命名的紀實攝影獎,「侯獎」致力於推動紀實攝影對於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關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喚人類良知與社會公正,並拓展紀實視野。同時,將對傳統紀實精神與方式的傳承與突破作為基本精神,並鼓勵紀實的個性化表達,以幫助紀實性拍攝的攝影作者,推進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
△展覽現場
自2007年開展首屆獎項評選以來,每兩年一屆的「侯獎」已舉辦了七屆,走過了十三個年頭。多年來,「侯獎」始終堅持向非職業的、年輕的、需要資金幫助完成其攝影項目的攝影師以及向那些默默無聞、持續關注他人生命的攝影者傾斜,鼓勵和扶持攝影的民間力量生長;始終關注真正來自底層的文獻,注重拍攝者的「問題意識」,不認同碎片的、散漫的拍攝,尋找真正有拍攝難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2019年起,從第七屆開始,「侯獎」正式由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這個在當前中國攝影界的重量級獎項亦由此落戶深圳。第七屆「侯獎」共計收到93271件申報作品,有效申報項目數量為來自270位攝影師的291個項目。在有效投稿量上,本屆投稿系歷屆之最。其中,廖璐璐的《姐妹2011-2021》、陳杰的《俯瞰汙染的大地》、周強的《生》,三部作品最終獲得大獎。
△孫振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當天的開幕式上,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博士談到「侯獎」落戶深圳的意義,他說:「改革開放以來,紀實是一種潮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當代的文化和藝術」,「紀實類的作品讓所有的藝術家能夠直面現實,能夠真正地、腳踏實地地站在大地上。這種紀實的精神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深圳曾經有一個以關注紀實攝影為主的雜誌——《現代攝影》,於1984年在深圳成立。在此後的近十年裡,培育了大量的攝影實踐與理論人才,可謂中國現代攝影的啟蒙。「2020年,《現代攝影》所開創的這樣一種紀實攝影的潮流又在深圳得以接續它的文脈,接續它的香火,這就是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正式落戶在深圳,落戶在越眾歷史影像館。我覺得這對我們深圳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說,「我們今天來做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評審,不只是一個評審而已。在兩位發起人,李媚女士和於德水先生在過往十餘年所做的基礎上,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綜合的、複合性的活動。我們有評審、有展覽、有公眾教育,我們還會有理論研討,所以它最後變成了一個綜合的、跟紀實攝影有關的綜合的世界,這樣更有利於我們把改革開放以來的這種紀實的精神向前推進。」
本次展覽取名為「時間顆粒」,策展人孫粹介紹,「它有兩方面的意指:一方面強調一種時空概念,當我們處於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空間,面臨人類共同的難題時,每個人在此刻此地所留存的顆粒痕跡,這個痕跡是即時發生的;另一方面,它更強調顆粒痕跡的持久性,當一個人持續關注某一領域、某個群體或某種社會現象時,經過日積月累的凝聚,必然會抵達他所表徵的質感,這時的顆粒痕跡已然成為每個個體為自己所處時代留下的印證」。
第七屆「侯獎」評選出的這些攝影項目,在選題上,全面且深刻地記錄了21世紀前二十年裡,當下中國社會從城市到農村的多種角度、多類人群、多個方位的變化,包括城市與鄉村的各種景觀、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產物「城中村」、扶貧搬遷項目、對弱勢群體及邊緣人群的關注、對小鎮青年人生存狀態的觀察以及攝影師個人視角下對周遭的觀看等等。拍攝時間上,少則一年,多則十幾年,且多數項目至今仍在持續進行中。在這些獲獎者當中,既有一線新聞記者和知名藝術家,亦不乏在校大學生、素人攝影師。
△獲獎代表陳杰致辭
憑藉《俯瞰汙染的大地》和《懸崖村的變遷》分別奪得獲獎項目和提名項目的陳杰在開幕式上表示:「我參加『侯獎』實際上是向侯登科先生致敬的一個行為,獲獎倍感榮幸。我能夠感受到這個獎項對我的重要性,因為它的公正和勇氣。『給真實以勇氣』,我覺得它是當之無愧的。實際上什麼叫真實,我們實證,我們用事實來說話,那麼影像可以給你帶來更多的這種有力量的東西。」
△陳湘波藝術基金會捐贈
本次活動的特別環節是深圳慈善會首個以藝術家個人名義命名的公益基金——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決定資助第八屆「侯獎」其中一個獲獎項目。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組委會主任應憲代表組委會接受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的捐贈。
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致力於培養優秀藝術人才,提升社會對審美教育的關注度,與「侯獎」一樣,都在做著鼓勵與扶持年輕藝術家的事業。雙方首次嘗試以向項目捐贈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開啟深圳公益藝術基金贊助新模式。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