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落戶深圳首次開展,36個拍攝項目集中呈現

2020-12-22 讀創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梁瑛 實習生 丁凡

作為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落戶深圳的第一個大型展覽,12月6日,「時間顆粒——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作品展」在深圳越眾歷史影像館開幕,展覽呈現了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選出的包括獲獎、提名和入圍在內的,共計34位攝影師的36個拍攝項目。展覽開幕上,主辦方向獲獎者頒發了獎項,第八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也同期啟動徵稿。

據了解,本次展覽由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簡稱「侯獎」)組委會、越眾歷史影像館主辦,是深圳市宣傳文化發展專項資金2020年度支持項目,也是「侯獎」創辦至今的首個作品展。

作為國內第一個民間的、公益的、以攝影家個人命名的紀實攝影獎,「侯獎」致力於推動紀實攝影對於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關注,充分理解人性,呼喚人類良知與社會公正,並拓展紀實視野。同時,將對傳統紀實精神與方式的傳承與突破作為基本精神,並鼓勵紀實的個性化表達,以幫助紀實性拍攝的攝影作者,推進紀實攝影在中國的發展。

△展覽現場

自2007年開展首屆獎項評選以來,每兩年一屆的「侯獎」已舉辦了七屆,走過了十三個年頭。多年來,「侯獎」始終堅持向非職業的、年輕的、需要資金幫助完成其攝影項目的攝影師以及向那些默默無聞、持續關注他人生命的攝影者傾斜,鼓勵和扶持攝影的民間力量生長;始終關注真正來自底層的文獻,注重拍攝者的「問題意識」,不認同碎片的、散漫的拍攝,尋找真正有拍攝難度和思想深度的作品。

2019年起,從第七屆開始,「侯獎」正式由越眾歷史影像館承辦,這個在當前中國攝影界的重量級獎項亦由此落戶深圳。第七屆「侯獎」共計收到93271件申報作品,有效申報項目數量為來自270位攝影師的291個項目。在有效投稿量上,本屆投稿系歷屆之最。其中,廖璐璐的《姐妹2011-2021》、陳杰的《俯瞰汙染的大地》、周強的《生》,三部作品最終獲得大獎。

△孫振華在開幕式上致辭

在當天的開幕式上,第七屆侯登科紀實攝影獎評委會主席、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振華博士談到「侯獎」落戶深圳的意義,他說:「改革開放以來,紀實是一種潮流。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當代的文化和藝術」,「紀實類的作品讓所有的藝術家能夠直面現實,能夠真正地、腳踏實地地站在大地上。這種紀實的精神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藝術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深圳曾經有一個以關注紀實攝影為主的雜誌——《現代攝影》,於1984年在深圳成立。在此後的近十年裡,培育了大量的攝影實踐與理論人才,可謂中國現代攝影的啟蒙。「2020年,《現代攝影》所開創的這樣一種紀實攝影的潮流又在深圳得以接續它的文脈,接續它的香火,這就是侯登科紀實攝影獎正式落戶在深圳,落戶在越眾歷史影像館。我覺得這對我們深圳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他說,「我們今天來做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的評審,不只是一個評審而已。在兩位發起人,李媚女士和於德水先生在過往十餘年所做的基礎上,我們把它做成一個綜合的、複合性的活動。我們有評審、有展覽、有公眾教育,我們還會有理論研討,所以它最後變成了一個綜合的、跟紀實攝影有關的綜合的世界,這樣更有利於我們把改革開放以來的這種紀實的精神向前推進。」

本次展覽取名為「時間顆粒」,策展人孫粹介紹,「它有兩方面的意指:一方面強調一種時空概念,當我們處於同一時代、同一地域空間,面臨人類共同的難題時,每個人在此刻此地所留存的顆粒痕跡,這個痕跡是即時發生的;另一方面,它更強調顆粒痕跡的持久性,當一個人持續關注某一領域、某個群體或某種社會現象時,經過日積月累的凝聚,必然會抵達他所表徵的質感,這時的顆粒痕跡已然成為每個個體為自己所處時代留下的印證」。

第七屆「侯獎」評選出的這些攝影項目,在選題上,全面且深刻地記錄了21世紀前二十年裡,當下中國社會從城市到農村的多種角度、多類人群、多個方位的變化,包括城市與鄉村的各種景觀、城市化進程中的特殊產物「城中村」、扶貧搬遷項目、對弱勢群體及邊緣人群的關注、對小鎮青年人生存狀態的觀察以及攝影師個人視角下對周遭的觀看等等。拍攝時間上,少則一年,多則十幾年,且多數項目至今仍在持續進行中。在這些獲獎者當中,既有一線新聞記者和知名藝術家,亦不乏在校大學生、素人攝影師。

△獲獎代表陳杰致辭

憑藉《俯瞰汙染的大地》和《懸崖村的變遷》分別奪得獲獎項目和提名項目的陳杰在開幕式上表示:「我參加『侯獎』實際上是向侯登科先生致敬的一個行為,獲獎倍感榮幸。我能夠感受到這個獎項對我的重要性,因為它的公正和勇氣。『給真實以勇氣』,我覺得它是當之無愧的。實際上什麼叫真實,我們實證,我們用事實來說話,那麼影像可以給你帶來更多的這種有力量的東西。」

△陳湘波藝術基金會捐贈

本次活動的特別環節是深圳慈善會首個以藝術家個人名義命名的公益基金——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決定資助第八屆「侯獎」其中一個獲獎項目。侯登科紀實攝影獎組委會主任應憲代表組委會接受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的捐贈。

陳湘波藝術公益基金致力於培養優秀藝術人才,提升社會對審美教育的關注度,與「侯獎」一樣,都在做著鼓勵與扶持年輕藝術家的事業。雙方首次嘗試以向項目捐贈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開啟深圳公益藝術基金贊助新模式。

審讀:譚錄崗

相關焦點

  • 5月01日:《攝影180年在中國》—侯登科《麥客》
    攝影180年在中國 紀實部分 名家名篇: 侯登科(1950—2003年),生於陝西,為中國「紀實攝影」重要代表藝術家之一。
  • 展位D04 | 越眾歷史影像館再度亮相藝術深圳
    2020藝術深圳將於9月10日至13日在深圳會展中心6號館如期舉辦。越眾歷史影像館(簡稱MoHI)將帶著劉博智及侯登科兩位紀實攝影家的作品亮相「大灣區藝術生態展示單元」,展位D04。麥客    陝西關中   1982-2000   明膠銀鹽   侯登科攝作為中國當代紀實攝影的坐標式人物,侯登科始終堅持用影像對人性進行積極而深刻的探索。
  • 深圳攝影40年:被焦灼而魔幻的現實所驅趕的攝影人|正午視覺
    我將40年深圳重要攝影人的作品按照「時空框架」(time—space cube)做了一個樣本上的排序。一是檢驗大部分作品是不是紀實攝影?實際上,的確都是紀實攝影。甚至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深圳攝影人幾乎對非紀實都不感興趣。第二,按照深圳的地理擴張的時間節奏來對作品呈現的地理和時間進行歸類。
  • 拍好紀實攝影的實用技巧
    紀實攝影是一種相對更加有趣味的攝影題材,很多攝影師都以此為樂。但要拍好這個題材,需要對拍攝題材深入了解,並能夠熟練使用和操作器材。下面為大家總結了一些相機操控知識,希望對初入這類題材的攝影愛好者有所幫助。
  • 紀實攝影如何讓觀眾感到身臨其境?
    紀實攝影通常都與人物活動有關係。人物所在的環境以及活動範圍、主要人物在畫面中的呈現、怎樣突出主要人物等等都是紀實人像中十分強調的拍攝內容。單一的近景或者全身人像,不與場景進行結合,可能很難拍出紀實題材所要求的現場氛圍,不能打動觀看者,為其產生身歷其境或者閱讀畫面的感受。
  • 紀實攝影在歐洲
    :開發了新的題材領域,拍攝巴黎的夜生活。 作品:《巴黎的秘密》,開闢了現代都市紀實攝影的新領域。 風格:沉鬱詩意 ·Brassa ,Couple d'amoureux dans un petit cafe, quartier Italie, 1932 4.德國攝影師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 桑德的實踐為把肖像攝影納入紀實攝影的範疇做出來歷史性貢獻
  • 紀實人像攝影作品欣賞
    《笑呵呵》 攝影:郭永明紀實人像攝影,顧名思義,就是用紀實的攝影手法拍攝人像,也就是紀實攝影與人像攝影的交集。攝影中的紀實人像,一般是指人物性格命運真實寫照的人像往往帶有敘事背景的現場環境,所關注的是人之生存狀態,是和整個社會的變化變化發展密切相關的。一般的人像攝影著重於藝術性和觀賞性,而紀實人像攝影更著重於思想性和社會性,因而後者具有更強的思想性和感染力,並且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 戰「疫」下淺談紀實攝影
    更重要的是攝影還給我們帶來敬畏的人生價值、普世的社會意義和不朽的精神力量。當下攝影人並沒有陶醉於紀錄性影像複製與還原事物的表象,沒有心像,只有記錄特徵的影像(不含文獻片)不應歸屬於當代紀實攝影。儘管在世界理論體系的學術定義上眾說紛紜,還沒有取得一個毫無爭議共識的紀實攝影定義,有許多人稱為社會紀實攝影。但有一點是共同的,紀實攝影是真人、真事、真場景。它是有拍攝目的、指向的主觀性創作行為。
  • 為英雄立傳,深圳企業編輯百本抗疫紀實畫冊,入藏國家博物館
    南都訊 記者謝湘南8月6日,南都記者從深圳雅昌文化集團了解到,由雅昌編輯的100本抗疫紀實攝影畫冊入藏國家博物館。雅昌運用自己的影像輸出優勢,通過「傳給雅昌」平臺,傾力免費製作100位攝影人100種抗疫攝影紀實畫冊,並全部捐給國家博物館。
  • 線上談|這五點,是紀實攝影的終極秘密
    許華飛:理論工作者、影像評論人筆者認為,當下中國的紀實攝影正當其時。那麼這個「正當其時」對你有什麼幫助呢?其實這是個特別清楚的問題。第一,紀實攝影仍然是當下最具有社會影響力和傳播功能的攝影形式,是社會大眾最關注的攝影形式。
  • 2個拍攝原則拍好紀實和舞臺人像攝影
    紀實、舞臺人像攝影瞬間性——連續對焦捕捉精彩舞臺人像「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是對攝影實踐活動瞬間性特點的真實刻畫,在拍攝舞臺人像題材時,由於被拍攝對象處於不停的運動中,因此對攝影師瞬間構圖能力提出極大的考驗
  • 藝術百科-攝影論壇之紀實攝影佳作欣賞
    "紀實"這個詞源於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導",紀實攝影的功能不止於傳達信息,還教導觀眾從其所透露的真相認知社會的某個層面。——奧古斯特·桑德 紀實攝影是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攝影家們,秉承人道主義精神和善良準則,以無比的毅力甚至是獻身精神,深入人類的生存實際,真正的了解並尊重被攝對象,不虛構、不粉飾、不誇張,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現的真實的情景。
  • 看展覽|影像-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
    李政德1976年生於湖南,現居深圳。活動範圍以深圳為主,參與輻射深圳企業在珠江三角洲和外地城市的公關活動。2006-2015年期間拍攝《新國人》,此作品於2013年8月獲第四屆中國侯登科紀實攝影大獎。2016年11月獲連州國際攝影年展「刺點」大獎提名。
  • 薩爾加多:拯救人類,才是最重要的攝影項目
    並在世界各地舉辦了巡迴攝影展他被稱之為「21世紀最重要的攝影師」他的名字,就是「紀實攝影」的同義詞從經濟學的視角關注鏡頭世界中的民生讓勞動者的華麗畫面豎起卑微者的尊嚴他說:最重要的攝影項目應該是解救人類杜絕戰爭饑荒
  • 《保家衛國——抗美援朝光影紀實》10.25起映 首次獨家揭秘抗美援朝
    電影觀照史實,以沉靜客觀的方式講述了松骨峰、長津湖、上甘嶺等一場場經典戰役,楊根思、邱少雲、黃繼光等一個個戰鬥英雄,真實呈現70年前的烽火硝煙,再現戰士們的錚錚鐵骨。紀錄電影導演郝蘊攜製作團隊前期進行了大量的深入調研,不僅挖掘國內相關文獻史料,首次獨家解密真實歷史影像,也從多國戰地記者拍攝的紀錄片中發掘罕見抗美援朝時期的戰場紀實畫面以及原聲解說音頻素材,力求能夠「原汁原味」展現「立國之戰」。每一盒膠片都是一段真實過往,每一槍一炮都是一個真實生命。
  • 瑪麗·艾倫·馬克紀實攝影選:拿槍的少年,酗酒的母親
    瑪麗·艾倫·馬克(1940年3月20日至2015年5月25日)是一位美國攝影家,也是一位著名的紀實人文攝影大師。她的鏡頭下大都是些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物,多是些定格的苦難和人性。圖中是一位抱著玩偶的女孩,她的表情仿佛告訴人們這是她僅有的東西。
  • ...城市——歷史:深圳1891——2020》影像展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
    來自40位(組)國內外藝術家、攝影師導演的200多幅攝影作品、15部電影及紀錄片,連同多部文獻,通過影像的表達和梳理,立體地呈現深圳的前世今生。三個單元 三個維度展覽前兩個單元分別為「紀實與歷史」、「實驗與當代」,從本土紀實攝影和當代藝術兩個角度回溯深圳自1981年來的城市發展史,並形成對照。
  • 11年前,關於「紀實攝影」的一次採訪
    原創 徐勇 假雜誌2009年5月,為在秋天平遙攝影節組織一次紀實攝影討論會,我和藝術評論家舒陽先生,專程到曾經擔任中國《國際攝影》雜誌編輯的林少忠先生家,當面請教他當年從英文詞彙翻譯引進「紀實攝影」概念及詞組的思路經過。
  • 香格納畫廊「雲駐留」項目|呈現藝術家的另一面
    香格納畫廊推出「雲駐留」項目當下,各大畫廊的展覽因為疫情紛紛延期舉辦。但也有不少畫廊在此期間以各種「雲」的方式繼續開展工作。自2月14日起,香格納畫廊特別推出「藝術家雲駐留」專題系列,每期邀請一位香格納藝術家,通過線上駐留的形式進行特殊的「創造」。
  • 今日天河36個項目集中開拔!
    此次活動集中簽約、開工、奠基項目共36個,項目總投資超800億元,涵蓋了廣州太平金融大廈、南粵銀行等金融企業總部,粵科孵化器、玖的數碼、趣炫網絡等數位技術行業領軍企業,廣氮項目、陽光城等民生幸福類房地產項目。其中,有20個項目集中在天河高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