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一個人的深度思考能力?

2020-12-14 四川觀察

一個人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成長?

當他對這個世界失去好奇心的時候。

經常有讀者問我:如何才能提高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一般情況下,我總會給一個最簡單的建議:多讀一些複雜的、需要費腦子的文章和書籍。不用強求能讀懂多少,但要努力讀進去。

為什麼呢?目的不在於從它們中獲得啟發,而在於,通過這種方式,鍛鍊我們的前額葉,讓它逐漸習慣這種「需要動腦」的模式。從而,當我們遇到問題時,能夠快速讓它運轉起來。

一旦形成習慣,「深度思考」對於你而言,就不再是「深度思考」了 —— 它變成了一件非常自然、無需費力幹涉的事情。

就像許多老讀者,最常給我的反饋就是:

自從建立了閱讀和思考的正確習慣之後,回過頭看以前常讀的文章,總覺得寡淡無味,毫無信息量,根本讀不下去,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我以前怎麼會讀這種沒腦子的東西?」

再比如,之前我分享了我的「生活管理法」,許多讀者留言,說實在是太複雜了,沒看懂。

但實際上,我呈現出來的內容,大概只有我整套管理系統的1/10,還有好多東西限於篇幅沒機會講……

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我特別聰明嗎?其實不是的。是因為它們對我來說,已經足夠熟悉,已經內化成了我日常生活中的本能,成為我生活軌跡的一部分。就像吃飯喝水一樣,無需耗費我的腦力。

所以,我就可以基於這些已經內化的流程和模式,把腦力花在對新方法、新事物的探索上面,專注於思考如何去優化它。

我之前說過:大腦的本質是什麼?是一臺貝葉斯機器。我們每天生活裡的一切行為,都是在訓練它。

你餵給它什麼,它就會成為什麼。

你餵給它粗製濫造、無需動腦的信息,大腦就會變得日漸懶惰、懈怠,因為它發現這樣就足以應對每一天的生活;你餵給它高度複雜、需要反覆咀嚼的信息,大腦就會努力改變自己、調整自己,來適應信息的難度,直到得心應手為止。

我們一生,大腦一直在做一件事情:把需要花費腦子去做的事情,變成「不需要動腦」的自動化加工模式。

對許多人來說,大腦的這種特性,幾乎是沒有上限的。你給予它足夠大的挑戰跟刺激,大腦就會自己通過構建和強化突觸連接,改變自己的內在結構和適應性,來適應它所預測到的「新情境」。

這個過程,我們就把它叫做成長。

這也就是今天的主題:如何設計一套屬於自己的「成長系統」。

01

大腦的最佳狀態是什麼?

我之前提過:人變強的本質是什麼?就是心智世界對現實世界的擬合。

這種擬合,表現出來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大腦這個內在系統,對世界 —— 這個外在系統 —— 的自演化和適應。

下面詳述。

我們所攝入的一切信息,所思考的一切痕跡,就構成了大腦內在系統的結構。

這個結構,會不斷為大腦提供動力,支撐著它去理解、探索外部世界。

在這個過程中,外部世界又會通過種種觸點,給予大腦反饋。這種反饋,會在整個內在系統內部形成一個力,迫使大腦改變內在結構,來抵消和適應它。

那麼,如何抵消這個外部世界給予的力呢?就是通過把各種節點進行重構、聯結,重新形成一個小的局部系統,來把這個外力消解掉。

你可以這樣理解:一臺機器,各個部件之間通過齒輪聯動起來。那麼,當你用力推它,所有的齒輪就會轉動,一個帶動另一個。這種轉動,就把你所給予的外力消解了。只要所有的齒輪是嚴密合縫的,你提供力的方向是穩定的,那無論你怎麼推,只能改變它們的轉速,而不會改變這個系統。

這就是大腦想達到的最佳狀態:構造一個足夠穩定的系統,無論外部世界施加什麼樣的刺激和力,都能夠通過系統本身的結構來消解。

但是,當然,現實世界是極其複雜的,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這就導致了:施加到內在系統上面的力,方向往往是不同的,多變的,全方位地挑戰著這個系統的種種薄弱環節。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一個局部系統無法通過固有的構造來抵消外力,會怎麼樣呢?殘留的外力會留在系統裡,積蓄起一種殘餘的能量,迫使系統對它作出處理。

舉個簡單的例子:學過射箭的朋友會知道,拉弓弦的能量會被箭的動能帶走,這時整個系統是平衡的。但如果只拉空弦,沒有箭,那麼拉弦的能量就會被傳遞到弓的各部位,極有可能造成弓的斷裂。

也就是說,這個系統無法處理「殘餘的能量」,導致分崩離析了。

所以,大腦只能退而求其次:我不求「完全不動」了,但我只希望能儘可能減少這種殘餘的能量,使它儘可能最小化,不要老是逼迫我去「大改」。

這種殘餘的能量,就叫做「自由能」。大腦的這個特性,用神經科學家 Karl Friston 的話來說,就叫做「自由能最小定律」(Free-energy principle)。

02

一個人的兩種狀態模式

那麼,基於自由能最小定律,大腦會有什麼樣的策略呢?

大體來說,會有兩種方式。

第一種,就是把自己關在一個小圈子裡面。先通過調整內部構造,達到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之後,再去「篩選環境」,找到一個適宜自己生存的小圈子,然後建築起一道高牆,一切外在的信息都必須經過審查,跟內部系統一致的,才能放進來,否則就摒棄在牆外,當它們不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外在的一切刺激,都經過重重篩選,當然就不會有不可預料的「意外」和自由能了。

這樣的人,往往會有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認知,這套認知可能是自洽的、能說得通的,在某些場景下也適用,但放到更廣闊的世界裡可能就不適用了。

不過,沒關係:對他們來說,我所在的地方,就是整個世界。不符合認知的,他們也會通過一整套機制 —— 包括「過度簡化」「證實偏見」「動機性推理」來扭曲它,讓它符合自己的認知。實在扭曲不了的,無視掉就好了。

現實中,許多人都是這樣的模式。在一個小圈子裡久了,在一個固定的位置上久了,做自己熟悉且適應的事情久了,我們就很容易扭曲自己的心智世界,用自己的目光去給世界加濾鏡 —— 這也就是我之前寫到的「中心化效應」。

這是第一種模式,把自己「關起來」。

第二種,則是「走出去」,主動去探索和擁抱世界。

通過構造一個擁有極高「可塑性」和彈性的系統,保證在遇到任何外部衝擊的時候,都能夠通過靈活多變的微調,來最大化地消除外力所造成的「自由能」,從而讓系統具備更強的抗衝擊能力。

這種模式下,外部世界的衝擊和刺激,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使內在系統變得更緊密、更穩固,更容易適應多種環境的機會。也就是 Taleb 所說的「反脆弱性」。

這樣的人,會非常警惕「一致」。因為,長期處在一個「一致」的環境中,對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危機:這會減少它們接觸到的外界反饋,讓靈活的系統慢慢變得凝澀、固化,不再擁有彈性。

那麼,如何才能從第一種模式,進化到第二種模式呢?

簡單來說,要建立起一種足夠具備彈性的內在系統,需要經歷四個步驟:

1)多元化接觸外部世界,接收新的、預期之外的「意外」刺激。

2)理解新的情境,吸收相對應的信息和經驗,內化為系統的一環。

3)從新刺激、新情境中提煉出對系統整體有所助益的模式,用來監測和指導系統的演化。

4)用演化之後的新系統去接觸外部世界,把「新的」轉變為「舊的」。

可以看到,這四個步驟,構成了一個小的循環,一個不斷內化新事物、完善自己框架的循環迴路。也就是我提過很多次的: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03

如何不斷訓練大腦?

把這套思維,遷移到我們身上,能得到什麼啟示呢?

簡而言之,其實就是兩點:

1)對外:不斷接觸新的刺激,並通過對大腦的訓練,把它們內化為自己的本能反應,把「主動加工」變成「自動化加工」。

2)對內:拎出自己應對新問題、新情境的「自動化加工」模式,去思考它們的不足和欠缺,結合對新情境的理解,逐步完善和優化,並用新的結果來替代自己舊的模式。

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人都是有「損失厭惡」的。同一個事物,用不同的框架呈現出來,所引起我們的感受和反應也會不同(框架效應)。這就是我們內稟的、對事物的自動化加工模式。

比如:70%的成功率,跟30%的失敗率,這兩者是一模一樣的。但當我們關注「失敗率」的時候,它所帶給我們的畏懼感和阻礙感,會比我們關注成功率的時候更高 —— 這就是損失厭惡。

理解了這一點之後,我們要怎麼做呢?用損失厭惡來指導我們思考問題和決策嗎?當然不是。我們要做的,是引入理性的力量,來「對衝」我們大腦中天生具有的、非理性的部分,消除掉我們的這種「框架效應」。

這就是一個把舊模式拎出來,去審視和思考它,再通過逐步微調和完善,用新模式來替代舊模式的過程。

再比如:當你碰到一個看起來很厲害的方法,該怎麼做呢?是直接照搬嗎?

當然不是。你要做的,是理解它的原理,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先引入其中的一小部分,融入到自己的實踐當中,讓自己的「系統」去慢慢消化這個「新刺激」;等到它跑通了,無需耗費腦力去維持它,再引入另一小部分,繼續消化,繼續跑通……

在這個過程中,你也完全無需按部就班遵循每一步的操作。而是應該基於對它的理解和對自己的洞悉,加入自己的元素,去改造它、微調它,讓它來適應你,最終融入你的系統當中,成為你「新模式」的一部分。

這就是我以前說過的「眼高手低法」,一個不斷訓練大腦,把主動加工變成自動化加工的過程。

也就是我們不斷更新自己「思維作業系統」的過程。

04

5個方法設計適合自己的成長系統

那麼,回到主題:如何更好地設計一套這樣的成長系統呢?

分享幾點心得,希望能夠幫到你。

1、把思考和行動流程化

我有一個習慣,每次做成一件事情,我都會想,能不能把這件事情設計成一個流程?

大到公司裡新的項目,運營方針,小到個人生活裡的各種細節,我都會想辦法從中找出「能夠複製和遷移」的關鍵,用流程的形式把它固化下來。

可以是一系列步驟,可以是一個模型,可以是一套SOP,也可以是一張核對表……不一定要書面化儲存,對於一些比較簡單的流程,我也會先梳理一下,然後記在腦子裡,需要的時候按部就班去用就好。

一旦變成流程,也就意味著:當我再次面對類似的問題時,無需重複操心,可以直接調用我已有的流程來解決它。

舉個例子:我在生活中會需要處理很多信息,比如各種各樣的新知識,突然冒出來的靈感和點子,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和材料……但無論它們有多雜亂,我總是可以用一整套 INK-P 體系,對它們進行管理。

比起我花費腦力去分門別類地處理每一件事情,把一切都丟給流程,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省力、最小化「不必要的麻煩」的。

所以,你在我很多文章裡面,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方法和模型 —— 這裡面,其實有很多,都是我總結和歸納出來的流程。

流程的本質是什麼?是你自身「內在系統」的一部分,亦即你理解外部世界、處理新情境的一種加工模式。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把新問題、新情境,內化進自己的系統裡,成為自己系統的一部分。

所有一切我面對過的問題,最終都會成為我解決新問題的助力。

這是成長的基礎,也是我們不斷壯大自己的方式。

2、拓展自己的網絡節點

在我的文章裡,你可能會看到各種領域的知識點: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很多看似不相干的知識點,其實都可以通過某些方式串連起來,碰撞出新的火花。

這就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地方:知識是有網絡效應的。

什麼意思呢?假設你一共有3個知識點,那麼它們之間連接的可能性就有3種;如果有4個知識點,就是6種;而如果有10個知識點呢?那就是45種。

你擁有的知識節點越多,它們之間通過碰撞、重構,構建出新組合的可能性,也就越多。

這就意味著,當你面對新刺激、新情境時,你會擁有更強的「彈性」—— 你可以通過對多個節點和連接的重組,保持一個柔性的結構,最大限度地消解外在的衝擊力。

這裡要注意2點。

1)這些節點,不僅僅是知識,也包括經驗。一切你所動腦解決過的問題,從中獲取到的心得和經驗,都應該儲存起來,做成一套屬於自己的「工具箱」,在需要的時候可以拿出來組合、使用。

2)不同領域的節點,往往更容易互相碰撞,構建一些你之前從未想到過的連接,從底層打通,形成一套緊密而極具韌性的系統 —— 這也就是查理芒格所說的「多元柵格模型」。

它們將會是你拓展心智世界邊界的強大助力。

3、更新自己的思維框架

什麼是思維框架?舉個例子:我們把水倒進一個杯子裡,如果水是問題,那麼杯子就是框架。不同的框架,會體現出對問題不同的呈現方式,也會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

簡單來說,思維框架,就是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那些默認為真的、用來約束我們思維的條條框框。

像下面這些要素:

被默認為真的假設和信念

對問題貼上的標籤和分類

思考問題的切入點和角度

習慣性的經驗和路徑依賴

……

這些東西,都可以是我們處理新問題的捷徑,能夠幫我們省力。但如果局限於用固有的框架看待問題,那就只能一直停留在「舊模式」裡面。

一個好的思維框架,是需要不斷去打破和重建的。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質疑那些固有的信念、條件,你會更加透徹地理解自己,同時更好地理解我們所面對的情境。

如何更新框架呢?可以參考我以前提到的:

質疑自己框架所賴以持存的各種信念;廣泛接觸新信息,並讓它們互相融合、修補;形成新的框架,並容納其他不一致的信念的存在。

一個好的思維模式,一定是能夠容納種種不同信念,保持在自己內心中,容許它們互相整合、互相碰撞、共同生長的模式。

一顆強大的內心,也是如此。

4、設計系統演化的路徑

如果把我們看作一個不斷成長和演化的系統,那麼,你會得到一個啟示: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我們自己不斷地「往前走」,而是我們的內在系統本身,沿著我們設計的關鍵節點和路徑,自行演化和發展。

也就是說,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不是去推動自己「我要做什麼」,而是找到自己的關鍵節點,把它們整合成一條路徑,再給予自己足夠的內驅力。

這就需要你具備一個願景和目標,並且,能夠基於對願景和自身本質的理解,決定每一個關鍵節點的方向,讓系統始終保持一個穩定的方向。

舉個例子:你不一定知道「我適合什麼工作」,但你需要明確的是:我擅長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什麼事物能給我意義感、使命感;你未必知道「我要什麼」,但一定要很清楚「我不要什麼」。

這些,就是對你內在系統的限制和約束條件。

在這個基礎上,再廣泛去接觸各種可能性,多元化自己的生活模式,讓自己接觸更多的圈子、更廣闊的的天地……從體驗中去觀察、學習和感受,讓系統自然演化。

簡而言之,把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變自律為自驅,化外在控制點為內在控制點,讓自己感受到你對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

只有你掌控了生活,你才不會被生活所掌控。

5、用實驗的心態去探索

我有個習慣,喜歡用「實驗」的態度,去面對我未曾涉足過的新領域。

這樣一來,如果做成了,那很好;如果沒做成,也沒關係,在這個過程中,我可以獲得許多經驗,增進我對外部世界的理解,幫助我更好地調適自己的內在系統。

不要太計較結果,而是去關注過程,關注過程裡你的感受、想法、經驗,以及你的成長和生命體驗的豐富。

這是讓自己永遠保持熱情和探索欲的最好方式。

一個人什麼時候才會停止成長?當他對這個世界失去好奇心的時候。

永遠讓新事物成為你的養料,而不是阻礙。

最後一點建議,也是文章最開頭講過的:儘量少讀不動腦的信息,多讀費腦子的文章和書籍。

如果你讀不進去,慢慢來,哪怕讀一兩頁也行。久而久之,你一定能感受到自己的變化。

來源:灼見

相關焦點

  • 思考能力低下,才是一個人最可怕的硬傷,值得一讀
    香奈兒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在她的《深度思考》這本書裡有一個定義,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莫琳.希凱認為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向,比勤奮更重要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任何深度思考之前的盲目努力、勤奮和付出,往往很可能會徒勞無功。在碎片化信息佔據我們生活和注意力的當下,一個人的深度思考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 麻省理工教授教你,如何從千年前的戰爭中,學會深度思考模型
    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深度思考的能力。關於深度思考,今天要介紹的是《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在這本書中,來自日本的諮詢專家平井孝志通過四個基本步驟。告訴普通讀者如何從表象中看透本質。平井孝志在這本書中提到,他在麻省理工就讀期間學到的系統動力學,為他在之後的諮詢生涯中提供了大量幫助。現在他將這套方法簡化,同時結合大量的職業生涯案例,在《麻省理工深度思考法》中展現給讀者。
  • 讓你與眾不同的不是努力,而是深度思考力
    深度思考比勤奮更重要,但我認為深度思考決定人生。Part 1什麼是深度思考?我認為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為什麼說是「不斷逼近」呢?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看過足夠的書,單單只憑「深度思考」怕也是無用。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舉例來說,你看了一個電影,連連稱好。我問你「好在哪裡?」你說「很感人」。
  • 如何提高數學計算能力
    提高數學計算能力:一、知識點掌握了,方法會了,計算屢屢出錯,數學學不好。二、很多學生把運算能力低下,歸結成馬虎、粗心。如何提高計算能力:1、 中學階段涉及到的運算,大概包括:a) 對數字、整式、分式計算變形;b) 方程、不等式求解、變形;c) 初等函數運算求值,集合、數列、函數、向量、運算,簡單的求導。
  • 《思維不設限》:打破聯想壁壘,提高思考力
    二、打破聯想壁壘,提高思考力 1.頭腦風暴湯姆·凱利在他的著作《創新的藝術》中提到:「頭腦風暴是IDEO企業文化的思想引擎。它給創新創造了機會,使人們在項目開始之初就對自己的思維『萬裡無雲』,同時幫助他們解決項目後續出現的諸多疑難問題。
  • 如何提高職場溝通能力
    那麼,如何提高職場溝通能力呢?如何提高職場溝通能力工作好幾年了,一直都只是個小員工,我什麼時候才能升職加薪?人在職場,我需要如何去提升,才能遊刃有餘的解決這些困境呢?世界500強公司搭建了一整套人才發展體系,能幫助員工匹配合適的崗位,並系統性提升能力,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如何提高職場溝通能力
  • 新商學洞見 | 大健康產業: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是新世界的號角
    新商學洞見 | 大健康產業:培養深度思考的能力,是新世界的號角 2020-11-26 17: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提高思考和決策效率的方法:六頂思考帽
    充滿熱情的紅色,表示「直覺和感覺」紅色思考帽是我們在傳統思考方式下最常使用的一種思維方式。當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一切都報以好感,自然他提出的觀點就容易被接受。反之,當我們不喜歡一個人的時候,儘管他提出的觀點很好,通常似乎難有耐心繼續聽下去。紅色思考帽為情感、感覺、直覺提供了表達的機會,也只有讓別人把感覺表達出來,我們才能對事情有所判斷和衡量。它就像溫度計一樣可以測量大家處在什麼狀態,了解團隊對某一觀點的支持或反對程度。紅色思考帽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去讓團隊成員釋放情緒和互相了解感受,並讓個人意識到如何控制和調節自己的情緒。
  • 一個人身上最大的魅力,就是你的思考力
    很多時候思考就在取捨之間,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要那樣做,而這些都是由一個人的思考力所決定的。所以很多雖然小有成功,但更看重眼前利益而忽略了長遠的真正的成功。那些真正成功的人不僅抓住了別人忽略的機會,如此同時,他們更敢於做果敢的取捨。
  • 學習中遇到事情要思考,遇到未知要好奇,多角度思維學會深度思考
    網絡上類似於這樣以偏概全的報導比比皆是,但我們還都看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就喪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對於現在的大眾來說,每天光活著就已經很辛苦了,需要應對超負荷的工作學習,時刻面臨著挨批背鍋的局面。
  • 如今,分析、總結和歸納能力,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
    時至今日,在這個信息滿天飛的時代,在這個我們對自己要面對的內容和趨勢快要分辨不清的時代,一個人的分析能力和歸納能力,一個人的總結能力,其實變得比過去更加重要了。因為信息需要在分析後提煉,因為眾多的信息需要在歸納後作出類別的評判,因為我們工作是不是有成效,最需要通過總結來證實。
  • 想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在這五個方面下功夫
    閱讀、寫作、計算這三種能力被公認為是一個人一生中必須具備三種最基礎的能力,而在這三種最基礎的能力中,閱讀能力又被認為是基礎中的基礎。因此,培養並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乃是一個人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的基本依據。有關閱讀能力培養的策略筆者已撰文討論過,這裡不再囉嗦。
  • 如何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記憶法幫你提高思維能力
    因為思維與記憶、思維能力與記憶能力是密切聯繫的。思維以記憶為基礎,「不記則思不起」,頭腦中沒有以往記憶的材料,則無從思考。思維活動的結果,也要依靠記憶才能保存下來;記憶 思維為條件,對接觸的新知識或新經驗,倘若不經思考過程給予咀嚼消化,就很難變成長久記憶被保持下來。不思考能不能記住呢?
  • 如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面對複雜形勢和艱巨任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幹部特別是年輕幹部如何提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呢?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專家邵景均認為,需要從牢記初心使命、加強學習實踐、深入人民群眾、堅決執行制度等四個方面入手。
  • 如何提高基層幹部的工作能力?
    如何提高基層幹部的工作本領?如何提高基層幹部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我想應從提高基層幹部的終身學習能力、處理突發事件能力、情景權變能力等幾方面,來探討基層幹部提高處理具體問題能力的途徑和方法。,提高處理具體問題的能力。
  • 如何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社會適應能力是指人為了在社會更好生存而進行的心理上、生理上以及行為上的各種適應性的改變,與社會達到和諧狀態的一種執行適應能力。 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是沒有疾病及虛弱現象。」
  • 如何快速提升公眾演說能力
    ;10、不知如何在生活中訓練演講;如何快速提升公眾演說能力演講者要做一場新穎、深度、精彩的演講,除了首先要在思想、品牌、常識等諸方面認真、刻苦地加強修養外,還必須努力培養各種適應演講需要的能力,或者說才能。
  • 打破成為「聰明人」的圍牆:提問讓你的思考能力不斷提升
    小的時候他的智力發育很緩慢,三歲才開口說話,四五歲的時候他經常一個人對著某一物體發呆,並且總是遠離嬉鬧的孩子,顯的非常的不合群。在學校的時候,因為他說話慢,容易害羞,做遊戲的時候反應慢,大家都不願意邀請他玩。
  • 如何對抗精神熵 提高幸福的能力
    通過前期講解大歷史系列,我們發現,科技的提高並沒有必然帶來幸福感的提升,也許現代人的幸福感,還沒有靠狩獵為生的原始人幸福。為什麼? 幸福與狀態無關,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和狀態無關,你能想像自己擁有哪種狀態你就會特別幸福嗎?有錢有勢有地位,可以吧。
  • 是誰偷走了我們孩子的思考能力?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看完這個讓人笑不起來的笑話,我禁不住在想:是誰偷走了我們孩子的思考能力?我們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在我們的孩子普遍懶於思考的今天,這已經成為了我們家長無法迴避的一個問題。孩子養成了依賴家長的習慣後,就不知道什麼是思考,也不會去想如何解決問題,一切只等待著家長給自己出主意、想辦法。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沒有創新精神,只會人云亦云,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獨立思考的品質在人的一生中佔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如果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就會善於發現問題,能夠通過思考、分析找答案,才會取得好的學習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