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麼是理解記憶法
理解是什麼?理解就是因每個人的大腦對事物分析決定的一種對事物本質的認識,就是通 常我們所說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般也稱為了解或領會。理解與概念和問題都有密切關係,有時是互相重疊的。也有人說,理解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關係,直至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
了解了什麼是理解,那麼理解記憶法又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在理解材料內容的基 礎上進行記憶,是一種對所學材料進行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記憶方法,與此相對的是機械記憶。例如,我們對於那些本身沒有什麼內在聯繫的記憶材料進行記憶時,一般採用機械記憶法如歷史年代、統計數字、外語單詞、人物姓名、地理名稱等。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很多同學上了中學後,經常感慨自己的記憶力衰退了。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如:考試之前背什麼馬上就忘記;單元測試的時候,答案在腦子裡若隱若現,但就是想不起來;老忘記已經記好的英語單詞;以前記過的公式,很久沒有使用就忘得一二淨了;以背誦為主的科目,成績總是不理想。
難道記憶力真的是衰退了?其實這些症狀,很少在小學生身上出現,可是,從初中到高中這種現象就較為普遍了,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來分析一下,從小學到中學,學習的內容日漸複雜,到了中學如果還是完全靠機械記憶是行不通的,因為這時候的知識需要理解,如果對所學的內容還沒有理解透徹就想死記硬背是很難記住的。
二、理解記憶法與機械記憶法
通過這個例子,你是否覺得理解記憶法要比單純的機械記憶法更勝一籌呢?
下面再來舉個例子,請你試著比較記憶以下兩行文字:
(1) 顧如松常果客的鏡愉理可像一心快樣一地照子出麼來,那做照生以意定會非輕。
(2)如果顧客的心理可以像照鏡子一樣地照出來,那麼做生意一定會非常輕鬆愉快
這是兩句相同字和字數的句子,只不過一句是完整的話,一句是順序打亂了的話。毫無疑問,記憶第二句要比第一句快得多,因為第一句只能機械地記憶,而第二句可以通過理解句子的 意思對其進行記憶。
又如,我們平常說泰國的首都曼谷,實際上這是一個簡稱,泰國首都的全稱是「共臺甫馬哈 那坤奔地娃勞狄希阿由他亞馬哈底陸浦改勸辣塔尼布黎隆烏冬帕拉奄尼衛馬哈灑坦」共41 個字。
短時間內想要把這41個字一字不漏地背下來,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恐怕要比記圓周率小數點之後41位還要複雜得多。
我們不妨來背誦這兩首詩,一首是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
門泊東吳萬裡船。
還有一首是王維的《紅豆》: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這兩首詩的總字數比泰國首都全名還要多7個,可是只要讀幾遍也就會背了。為什麼呢?因為這兩首詩形象優美,容易理解,所以背誦的障礙很小。
通過以上這些例子,可見機械記憶所花的時間比理解記憶多得多,對於同樣的記憶材料,用 理解記憶比起用機械記憶,其效果將會更加明顯。理解記憶更讓人感到記憶的快樂,不僅在記憶中學到知識,增長知識,還能體會學習的快樂。獲取新知識,懂得更多的道理,是學習的目的,而機械記憶只求將內容生硬地記住,不求對內容的深解,無法使人對記憶產生興趣,這種記憶方式只能適用於一些必要的場合,例如考試、比賽、即時需要等。
另外,機械記憶法的記憶內容不會保持太長時間,而且很容易搞混。例如在記憶歷史事件 時,許多人會將時間與歷史事件的內容記脫節其原因就在於記憶時不求理解歷史事件發展的脈絡,只求快速記住涉及考試的知識點。
在學習的過程中,應把更多的時間花在對知識點的理解上,以便為記憶多增加一分把握。那種追求速記式的學習只會把你的大腦弄得越來越亂。當然,我們在此特別地強調理解記憶得好處,不是說我們的記憶中不需要機械記憶,機械記憶就一定不好。實際上,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就大量地使用機械記憶的方法,並且幫助我們記憶了眾多必備的生活內容。在孩子剛學會說話時,無法理解記憶內容的深層含義,只能靠機械記憶。機械記憶可以使我們記住第一批記憶內容,為我們的理解能力打下了基礎。
因此,我們不能抹殺機械記憶的作用,即使是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記憶的儲 備,仍然離不開機械記憶的方法。當我們遇到那些一時難以理解的內容,而又必須記住的時候 ,我們不得不靠機械記憶;當我們要面對考試而這部分內容還未弄懂的時候,我們要用機械記憶法將其記下,之後再花時間去慢慢消化理解。當我們懶於去查清內容的真實含義,又要記憶來的時候,就只能暫時用一用機械記憶法。
三、理解記憶法具體步驟
要想充分掌握理解記憶法,關鍵在於對於內容的理解如何才能輕易地理解記憶的內容 首先,要弄清材料的內容實質,達到透通的效果,不能一知半解。在讀材料時,要帶著問題去讀,多問幾個為什麼,並且對每個提出來的問題要逐一解決,及時解決,不要留待將來再解決。例如對某個字的意思不清楚,或者讀音讀不準確 當及時查字典,求證清楚。就如孔子所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樣。讀書必須深思多問,只讀而不想,容易浮光掠影,所獲甚微,或者人云亦云為書本的奴隸。
在理解記憶的過程中還要注意對每個字、詞的理解,這種情況在詩詞中出現得比較多。如:在記憶杜甫的《春望》一詩時,要弄清楚作者當時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寫詩時候的心情,以理解詩中詞句的真正含義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本詩的意思為國家被戰爭搞得破敗了,山河卻還依然存在。春天長安都城的草木長得茂密。因為人在傷感的時候,看到花開了反而會落淚,聽到悅耳的鳥鳴,不是讓人高興而是使人驚心。戰火連綿不斷,又到了三月。收到家中的一封信,能值萬兩黃金。滿頭白髮,越抓越撓越 感到又短又少,稀疏得簡直連髮簪都插不住。
該詩前四句中,寄景生情,抒寫憂國情懷。後四句在憂國的基礎上進一步抒發思家的愁懷, 但目的還是為了突出憂國感情。理解了作者的這份憂國憂家的心情,就能較好地記住該首 內容。
其次,儘量把理解材料中的內容運用於實踐之中,在實踐中不斷練習,加深理解。例如,很多學生只注重課本知識的學習,而缺少實踐的機會,往往造成高分低能,很難適應社會的發展。而有些學生則在學校期間參加勤工儉學或者進入社會實踐,從而畢業後很快就能找到工作。對於要記憶的知識也是如此,只有把理解了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才能記憶更牢。
因此,對於那些有條件把理論轉化為實踐的知識一定要儘量做這種轉化工作,使理論在實 踐中得以檢驗,實現認識的最後過程:實踐——理論——實踐。
學習了理解記憶法之後,如果想讓記憶更長久地保持下去,我們還應該做到勤思考。因為思維與記憶、思維能力與記憶能力是密切聯繫的。思維以記憶為基礎,「不記則思不起」,頭腦中沒有以往記憶的材料,則無從思考。思維活動的結果,也要依靠記憶才能保存下來;記憶 思維為條件,對接觸的新知識或新經驗,倘若不經思考過程給予咀嚼消化,就很難變成長久記憶被保持下來。
不思考能不能記住呢?當然也能夠記住一些生活知識確實對有些東西的記憶是在沒有用腦或沒有用多少腦的情況下進行的,但要記憶對人的生活有實際意義的知識,人都要經過思考,越是有意義的知識,越是要經過深入地思考,有思考才能有理解,有思維才能有收穫。
我們知道,對於一個人來說知識,尤其是書本知識是外在的東西,如果沒有經過思維器官深入思考,那麼它仍然是外在之物,並不能轉化為智能再者,我們還要看到,一些書籍,尤其是一些經典之作,是前人或別人幾十年心血的結晶,是他們付出巨大勞力創造的精神營養品。其中的精髓,遠不是瞥一眼就能看出的,如果怠於思考,縱然能記住一些詞句,棄珍珠而拾貝殼,也是沒有價值的。
四、如何積極地進行思維活動
1.苦思
苦思是指思維的精神狀態。思考,往往是一種艱苦的腦力勞動,要有執著頑強的精神。據說,黑格爾就有這種苦思冥想的精神。有一次,他為思考一個問題,竟站在雨裡一個晝夜。苦思的要求就是不做思想的怠惰者,經常運轉自己的思維機器並能戰勝思維過程中所遇到的艱難困苦。
2.巧思
巧思指思維的科學態度。我們提倡的思考,既不漫無邊際的胡思亂想,也不是鑽牛角尖的認死理,它是以思維科學和思維邏輯作為指南的。這種思考是科學的思考。我們不僅要肯於思考,勤於思考,而且要善於思考,也就是說,在思考時要恰到好處地運用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比較與分類等思維方式,使自己的思考不繞遠路,卓越而有成效。
3.多思
多思指思維的頻率。複雜的事物,思考無法一次完成。古人說「三思而後行」,我們完全 可以針對學習記憶這樣說:「三思而後行,三思而後記。」反覆思考,一次比一次想得深,一次 有一次的新見解,不停止於一次思考,在多次重複思考中參透知識,把道理弄明白,事無不記。
4.精思
精思指思維的質量。思考的時候,只粗略地想一下,或大概地考量一番,是不行的。也就是 說,精思就是融會貫通,使書的道理如同自己講出去的道理一般。思不精怎麼辦?朱熹說:「義不精,細思可精。」細思,就是細緻周密、全面地思考,克服想不到、想不細、想不深的毛病,以便在思維中多出精品。
要發展自己的記憶能力,就必須相應地去發展思維能力。只有經過自己積極思考去認識事 物,才能把知識變成自己的東西,才能把知識變成真正有用的東西。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的過程,也就是積極思考的過程。我們必須努力完善自己的思維能力,這無疑也是在發展自己的記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