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設計思維」?

2020-12-22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什麼是設計思維呢?這個詞聽起來很玄學、很虛無,難以摸清它究竟是什麼?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本文就從三個角度——概念、發展、模型進行分析與解讀。

Design Thinking,國內翻譯為「設計思維」,臺灣習慣翻譯成「設計思考」,是一種創新方法論,更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路徑。

從去年開始研究並實踐設計思維,先後在公號寫了《用設計思維構建你的知識體系》和《用「設計思維」解構「黃金圈法則」》兩篇文章,於是便有人開始問我什麼是設計思維,遂萌生了將自己知道和理解的進行下梳理,既為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也為感興趣的人提供些許幫助。

01 設計思維的概念

設計思維,本質上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問題解決方法。這裡所說的設計是廣義的設計,是以探索人的需要為出發點,創造出符合其需要的解決方案。既然說設計思維是一種問題解決方法,那麼,來看下它和傳統解決問題的路徑有什麼不同。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到問題,就會直接想解決辦法。比如,新年到了,大家都在談新年計劃,於是,我們發覺自己也需要一個新年規劃,接著就開始構思,並整理了一份非常完美的新年規劃。

而設計思維會強調,要對這個問題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著手解決問題。如:我們會問,為什麼要做新年規劃?又為什麼是這樣的新年規劃?當我們最終確定了問題,開始尋找解決辦法時,也不會很快就鎖定一個解決辦法,而是去探索各種可能的答案,最後再確定一個最優的方案,然後再不斷的測試,驗證,改進。

有些問題,即使提供了完美的解決方案也依然得不到解決,是因為問題提出者忽視某些了問題,或者定義了一個錯誤的問題而造成的。

心理學的「認知偏差理論」告訴我們,識別問題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人們會經常歪曲、遺漏、忽視或低估某些周圍的信息,而這些信息可能提供了有關問題存在的重要線索。

而設計思維的過程中,起先正是需要我們深入理解問題,抑或重新定義問題。

設計思維的過程模型為問題與解決方法之間保留了足夠的空間,所以,設計思維的過程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探索過程。

我們將上圖解決問題的模型稍微改變下,就是英國設計委員會(British Design Council)提出的「雙鑽模型」,它描繪了問題解決的發散與收斂過程。發散,是探索各種可能性,增加選項的過程;收斂是評估與選擇,減少選項,從而選擇最重要選項的過程。

雙鑽模型,包括理解、定義、探索、創造四個步驟,我們將這個模型再進一步演化,就形成了斯坦福設計思維的五步驟模型:共情、定義、構思、原型和測試。

共情(Empathize),也稱移情,指理解用戶的需求。這個階段的核心價值是以人為中心,一切需求的出發點是「人」,通過觀察、傾聽、訪談等方法和用戶產生共情,進而分析出用戶的核心訴求。

定義(Define),以人為中心重新組織和定義問題。在定義階段通常可以用一句話來描述問題:誰?(用戶User)有什麼需要?(需求Need)我發現了什麼?(洞察Insight),簡稱POV法。定義階段的核心價值是收斂,排定優先順序,在此我們分辨出對用戶來說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我們應該花更多時間去投入的。

構思(Ideate),在創意階段發散思維產生許多點子或想法。在這一階段,我們可以用各種方法來加強創造性,頭腦風暴和草圖是最為常用的,目標是產出儘可能多不同的概念,然後將它們可視化。

構思過程的核心價值是創意自信,國際上著名的創新設計公司IDEO的聯合創始人,Tom Kelley說過——

「事實證明,創造力不是幸運的少數人才享有的一種罕見的禮物——這是人類思維和行為中自然的一個部分。它在我們太多的人中都被封住了,但它可以被解開。解開創意火花對自己,你的組織和你的社區可以有深遠的影響。」

所以,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並不缺乏創意,只是你有沒有這個自信,有沒有敢去做出突破,做出一種創新的嘗試。

原型(Prototype),設計產品原型或問題的解決方案。構思階段結束後,產生了許多點子和想法,我們從中選取一些想法形成基本的概念模型,設計出相對詳細的解決方案。原型的核心價值是MVP精神,也即生成最小可行性產品。

測試(Test),驗證設計原型,並改進方案。測試階段,可以找同事進行,當然最佳方式是對用戶進行測試,更具啟發性,然後將測試的結果反饋到產品的下一個迭代版本中,所以,測試階段的核心價值是迭代精神。

當然,設計思維的這五個步驟,並不是總是順序的,我們可以從任何一個點開始。如果,從一開始你便有了一個很好的想法,那麼便可以快速生成原型,然後測試以驗證你的想法,或以此作為和用戶交流的對象,從而探索出用戶潛在或更深層次的需求。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切記要以用戶為中心,是驗證想法,而不是向用戶推銷想法。如果,已經有了一個產品,想要改進或創新,那麼便可以從測試階段開始,進而探索和洞察用戶新的訴求。

02 設計思維的發展

設計思維,是把設計師做事的思考方式萃取出來,形成系統化的方法和原則。這裡將設計思維的起源分為三個方向:人機工程,傳統設計,商業領域。

1 .人機工程領域

60年代,電腦開始扮演重要角色,科學家便探索電腦能否像人一樣思考?那麼,便要先了解人是怎樣思考的。70年代,設計師也開始思考,電腦可不可以像人一樣做設計?於是,也必須了解人們在做設計過程中是如何思考的?

1969年,Herbert Simon出版了《The Sciences of the Artificial》(人工造物工程學),其中給出了設計的一系列新分類和參數。Simon認為設計的一切都應該被視作是人為而不是自然的。「工程師,更普遍的是設計師,關心事物應該是什麼?他們應該如何實現目標和運作。」

1973年,Horst Rittel和他的同事Melvin M. Webber首先創造了「Wicked Problems(畸形的問題)」這個詞,他是第一批嘗試定義設計理論同時專注於設計方法的研究者之一。不像他的前輩,他支持人類經驗和感知在設計中的重要性。這是現象學首次被引入到體驗設計。

2. 傳統設計領域

1987年,哈佛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的教授Peter G. Gowe出li版了《Design Thinking》一書,首次使用設計思維這個詞語。

3. 商業領域

1991年,大衛凱利(David kelley)創立IDEO公司,以設計思維作為其核心思想,並貫徹落實到了IDEO工作當中,成功實現商業化。

2005年大衛凱利在史丹福大學工程學院成立了史丹福大學哈索.普蘭特納設計研究院D.school,開授設計思維課程,提出了「Empathize,Define,Ideate,Prototype,Test」五個階段的設計模型。

設計思維的發展,還有個重要人物——Liz Sanders,她是應用設計研究的先驅,不是一個商業設計師,她的背景是實驗心理學和人類學。當今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和設計思維中使用的許多工具、技術和方法都可歸功於她。同時,她還是《Convivial Toolbox》的合著者,這是一本給對設計研究產生過程感興趣的任何人的實用指南。

03 設計思維的過程模型

當前,設計思維過程在不同地方會有不同的術語來表達,其階段模型也是從3到7個不等,但追求的目標基本相同,且整個過程都在聚焦於人,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下面簡單介紹幾個常見到的模型。

《設計思維手冊》中,是以HPI(哈索.普拉特納軟體研究所)的6步驟模型進行闡述的,其階段包括:理解、觀察、定義視角、構思、原型、測試。

IDEO,也把設計思維定義5個步驟,理解、觀察分析、可視化、評估優化、實踐。

理解任務、市場、客戶、技術、限制條件、規定以及最佳標準。觀察分析真實用戶在真實場景下的行為,並將其與特定的任務聯繫起來。可視化最初的解決方案(3D、建模、原型、圖形、手繪等)。評估優化原型以一連串快速、連續、重複的方式。實踐新的概念,一定要在現實條件下(也是最耗時的階段)。瑞士電信(Swisscom)為了快速將設計思維整合到組織內部,設計了更為簡單的步驟:傾聽,創造,交付。

而上文提到的斯坦福設計學院的設計思維模型,是將HPI模型中的理解和觀察,合併為同理心,而形成的5階段模型。

設計思維並不是設計師的專有財產,隨著創新能力在各行各業成為新的核心競爭力,設計思維也越來越被社會各界廣泛接受,它在文學、藝術、科學、教育、商業等領域都得到了有效的實踐,且當前企業中正在使用的許多設計理念,體驗設計,服務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也都或多或少源自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既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流程方法,亦能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各種疑難問題,且非常適合解決模糊問題(問題難以掌握,沒有標準答案),而我們生活中的大多問題均是模糊問題。感興趣可閱讀《用設計思維構建你的知識體系》。

後續個人將陸續推出設計思維繫列文章,更為詳細地介紹每個階段常用的方法和工具,文末引用「諾曼」的話作為結尾:

「儘管我仍然堅持我的主要觀點,即設計思維並不是設計師的專有財產,所有偉大的創新者都實踐過,現在,我確實也相信設計師對此有特殊的要求。設計思維已成為現代設計師和設計工作室的標誌。設計思維的兩個強大工具概括了該方法:英國設計委員會的『雙鑽石,發散-收斂設計模型』;以及被稱為『以人為中心設計』的觀察,構想,原型和測試的迭代過程。」

資料參考來源

《設計思維手冊:斯坦福創新方法論》

《IDEO,設計改變一切》

《設計思維:有效的設計溝通和創意策略》

「臺大設計思考入門課」

「https://www.interaction-design.org」

「設計思維簡史https://www.sohu.com/a/129823386_655208」

作者:momous,微信公號:PKM懶學舍

本文由 @momous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相關焦點

  • 如何理解「思維」?
    說起思維這個詞,好像每個人都能理解,但是給它一個恰到好處的闡釋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我們難以窮盡所有的思維表現,也不知道它會出現哪些讓人不可思議的現象,從中提煉出共性規律或邏輯表現就必然存在缺陷。在沒有系統性的了解人的認知底層原理的情況下,定義和解構思維概念是困難的。
  • 學習設計素描時如何培養素描的「設計」思維
    設計素描作為設計專業的基礎課,一般在大學第一學年就要開設此門課程,以培養學生準確的造型能力、表現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意能力為目標,在短暫的時間內完成為專業設計服務的教學任務。設計素描,是以「設計」為核心而展開的素描訓練,其練習內容和手段與純藝術素描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理解素描的「設計」思維,首先應清楚「素描」、「設計」和「設計素描」的概念。
  • 什麼是理解?如何提高理解能力?理解記憶法幫你提高思維能力
    也有人說,理解是個體逐步認識事物之間的聯繫、關係,直至認識事物內在的本質規律的一種思維活動。 了解了什麼是理解,那麼理解記憶法又是什麼呢?簡而言之就是要求在理解材料內容的基 礎上進行記憶,是一種對所學材料進行咀嚼吞咽、消化、吸收的記憶方法,與此相對的是機械記憶。
  • 什麼是設計思維?如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
    這一類型的職場人認為,設計是需要具備一定的繪畫美術基礎,需要精通各種各樣的設計軟體,甚至是異於常人的創新能力。可當我學過「設計思維」後發現,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練成設計思維能力,且應用到日常工作與生活中。簡而言之,我們工作中的許多結果往往是設計出來的。01什麼是設計思維?
  • 設計思維時代的到來
    有的時候需要解決的問題涉及到多個方面:試想一下,重新設計一個醫療系統要比設計一雙鞋子複雜多少。並且在如此動蕩的商業環境中,很多企業不得不嘗試多種可能來維持生存。我還能列舉出更多的商業難題,但是其中都有一個共同點:我們需要提供幫助,讓它們變得易於理解。具體來說就是,讓用戶與科技產品或其他複雜的系統進行交互的過程變得簡單、直觀、並且愉悅。
  • 如何理解少兒英語的思維和表達
    當老師情緒高昂的時候,老師的言行舉止,會成為孩子腦海中的印象,激發孩子思維活躍起來,所以表現了跟隨和模仿。表面看起來是跟著老師模仿,其實是孩子在表達思維中的印象,以付諸在實踐中。所以老師在課堂互動和表達的方式,也會成為孩子互動和表達的方式。方式,是外在表現形式,就像發音是孩子的發音,發音是隨著單詞的變化而改變。
  • 【設計靈感啟發系列】思考「策展思維&場景思維」
    每天會發生的微小的創意的爆炸,使得線下店既像是一個精心編輯的媒體,也像是流動不息的策展,顧客可以從其中接收其傳遞的訊息,並從每個店裡所呈現的場景,看到不同的風格。」 「策展」思維呈現創意與思想,連接作品、社群與公眾,並不斷地用文化敘事力與策展生命力來保持的吸引力,甚至激發更新的能力。
  • 桌球業餘愛好者怎樣理解打球,國乒訓練戰例談思維如何提高
    桌球是一個系統學習的運動。 業餘愛好者往往沒有經過系統訓練,很多都在自己思考如何打球,如何運用戰術。常見的是看世界冠軍比賽,以及找專業文章學習,以及聽某些國家隊教練或球星的採訪。
  • 7種行之有效的設計思維的構思方法,你知道嗎?
    史丹福大學設計學院把它歸納成一套科學方法論後,迅速風靡全球,但是設計思維到底是什麼?這個過程是如何展開的呢?這是設計思維的基礎,這個過程鼓勵學生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 他們需要換位思考,理解他人,並對應的提出有創造力的解決方案。
  • 初中歷史內容,巧用思維模型理解,記得更牢
    如何讓自己備考更有效,記憶這個基本功一定要重視起來。這一次以原始社會到戰國時期的歷史知識點為參考,給同學們分享歷史內容的記憶方法,希望同學們能夠靈活使用。 計算年代這個內容用思維的理解是最方便的,因為內容之間的邏輯性非常強。公元前與公元之間沒有0作為間隔,所以公元前距今多少年要將兩個年份相加後再減1。
  • 設計思維:20種行之有效的構思方法
    構思是設計思維過程的核心。實際上有數百種進行構思的方法,例如頭腦風暴、書面頭腦風暴、Brainwalk和原型設計。部分方法只是在原方法基礎上進行了重新命名或稍加修改。本文將為你介紹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並加以概述。
  • 智瑟設計:設計之「窮人思維=故步自封」
    智瑟設計窮人思維,這是一個比較聳人聽聞的詞,窮人思維也就是保守、故步自封、不敢嘗試、缺乏創新、老農思想等等一些比較帶有貶義的詞去詮釋,在設計過程之中,設計師應該儘量的避免此種守舊的思想,應該有一顆包容、納新的心,去擁抱設計,如此這般,才能在設計服務之中,能夠不斷的湧現很有創意的設計。
  • 英語環境中如何鍛鍊學習思維呢
    如果孩子不理解物體,是理解上的問題。怎麼練理解能力呢,就是在事上學,落在實處。很多時候,學習單詞呢,總是在記憶上,所以會逐漸忘記,然後再去記憶;當不用的時候,又會忘記了。怎麼辦,是單詞沒生根啊。單詞的根是什麼,是語境。語境怎麼來?靠思考。思考怎麼來,靠實踐。面對單詞,如何去實踐?課堂上,要明白單詞是孩子的事,才能產生情景。如何才能把單詞當成孩子的事呢,引導孩子參與互動,循序漸進的完成情景模擬。
  • 面向初中生的「創新設計思維」課程開課啦!
    創新設計思維2020年11月20日下午由長徵中學、長徵工業設計中心和木馬設計共同推動的《設計思維融入基礎教育》系列課程在長徵中學的大禮堂內開始了第一堂課在木馬的設計總監顧聞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解下,長徵中學的老師和同學們對「什麼是設計思維」有了初步的認識,對「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此次三方的合作形式為開展課堂教育和校內實踐,充分發揮產業資源整合的優勢,帶領孩子們認識設計、思考生活、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近產業。
  • 如何培養良好的英語思維習慣呢
    但要明白,如果沒有內在的動力,如何去使用呢?就像人只有在餓了,才會去吃飯。所以,希望孩子在英語上,取得進步和成長。並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理解和實踐能力強。很多時候,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眼高手低,就是說得太多,而做得太少。實踐呢,能產生語境。有語境呢,就可以表達透徹了。如果沒有語境,只是信口在說,那對結果又有什麼幫助呢。
  • 黃老邪:牛人的思維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今天主要探討幾個問題:1、牛人的思維框架是什麼樣 2、我們應有哪些基本商業思維 3 、如何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我們先來說說科技、網際網路以及投資界的幾位牛人:1)矽谷鋼鐵俠的思維:第一性原理埃隆·馬斯克是如何做出這麼多彪悍的事情呢?在TED的採訪中,他透露自己非常推崇的思維模式是「Firstprinciple thinking」,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
  • 智慧口袋English-Time:沒有母語環境,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英語母語思維?
    掌握了母語思維的方式,就等於是拓寬了孩子的未來"世界的界限"。那麼,究竟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母語思維呢?01在語言和圖像(images)之間建立直接聯繫孩子在2歲左右已經具備了母語能力,已經可以理解並說出一些簡單的詞彙,比如媽媽、爸爸、球、狗等等,在這個過程是通過實物不斷地呈現找到對應關係。
  • 二維碼整活,從《公主連結Re:Dive》刷屏看B站如何理解用戶思維?
    在這樣的背景下,《公主連結》如何實現逆勢破局?或許,我們能從B站的發行思維中,找到答案。 深度理解用戶 釋放UGC潛力 二次元遊戲的破圈中不可否認有偶然的要素,但也有不少普適性的條件。首先就是遊戲本身的玩法和表現力必須足以被大眾接受。
  • 模型思維,其實也是複雜思維
    如何解決?需要智慧,也可以說,需要模型思維。學者斯科特·佩奇在《模型思維》一書中指出,人類的智慧層次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數據。所謂數據,就是沒有編碼的萬事萬物,即虛擬世界中的0和1的代碼,各種網頁連結,你手機閃過的一個個屏幕,也可以是現實生活的事件,比如生老病死,陰晴圓缺。
  • 《思維不設限》:如何打破聯想壁壘,快速實現思維升級
    這本書的核心就是圍繞交叉點這個概念,幫助我們解決如何利用交叉點產生非凡創意以及如何訓練自己的多元化思考能力,最終讓我們的能力升級成為思維高手。這本書的作者弗朗斯約翰松是交叉思維概念的先驅者,同時也是布朗大學學士,哈佛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全球著名的資訊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