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歷史學家克柳切夫斯基說,會思考的人思想急速轉變,不會思考的人暈頭轉向。
小勳現在上二年級,我已經深切到這句話的含義。在我的記憶中,小學一二年級學習的就是簡單的加減法,考試試卷也是整面的口算題。至於乘法和簡單的應用題要到三年級才會出現。
可是在小勳上幼兒園時,周圍家長就都在比較誰家孩子會從1數到100,會20以內加減法,會背多少古詩……
我就比較佛系了,不論其他人怎麼假裝不經意的炫耀自家孩子的數學「天賦」,我都絲毫不為之焦慮。
麗麗家的兒子這裡開學也上幼兒園大班了,老師的教學內容完全向小學靠攏,每天學拼音、練字、做加減法。當然,學習這些內容,耗費的都是孩子的繪本時間、遊戲時間,麗麗問我,現在才幼兒園,真的需要學習這些東西嗎?不能給孩子一個真正快樂的童年嗎?
我說我前陣子寫過一篇關於「幼小銜接」的文章,裡面的觀點被很多人反對。因為我就是那個反對幼小銜接的媽媽,應該說是反對現在市面上那些所謂的「幼小銜接」。
就像麗麗兒子幼兒園的這種幼小銜接——把幼兒園小學化。
真正的幼小銜接應該是培養孩子的作息習慣、學習習慣、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等一系列更加內在的東西,而不是比較誰家孩子會背書、會數數。
要知道現在的社會,飛速發展的不止是科技,也有教育。
拿我們小時候的學習難度舉例子,對比就非常明顯。那會確實是學會拼音和加減法,就可以在一二年級拔得頭魁。可現在不是這樣,現在的題目出得更加靈活、更有創意,也更繞人。
我們先來看幾張學一二年級的數學試卷:
怎麼樣,是不是和你想像中不一樣?沒有兩把刷子,還真的適應不了這種學習節奏,不過這兩把刷子指的不是「提前學習知識」,而是提前準備「能力」。
這個「能力」獲得的範圍就很廣了,他需要閱讀的積累、思維遊戲的訓練,以及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滲透。
所有這些能力中,閱讀永遠是最重要的,著名文學獎德伯裡說過,書籍是培育我們的良師,無需鞭笞和棍打,不用言語和訓斥,不收學費,也不拘形式。
麗麗問我,到底幼兒園的小朋友需要怎樣培養他適應小學的能力,我給她推薦了很多科普類繪本、有意思的故事書,以及思維遊戲書。她說,花那麼多時間看這些書,真的有用嗎?到頭來古詩不會背,字認不了幾個,加減法也算得沒別人快。
我知道,在現在這樣一個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考試分數」永遠是家長最最看中的東西。那我今天就不從那些內在品質說起,單說「閱讀」應用到學習中的實際作用。
國慶節放假前兩天,學校老師給小勳他們進行了一次小測試,這是二年級開學後的第一次測試。試卷的難度呈幾何平方式的上升,拿語文來說,閱讀理解的篇幅增加,需要自由發揮的題目變多,並且很多題目需要結合短文上下文解析,再進行二次創作。
這些題目對高年級的來說是小菜一碟,但對於剛從一年級的生字、詞、句過渡來的小朋友來說確實有點難度。
這種時候,閱讀的好處就顯而易見了。這個閱讀並不單指故事書和繪本,這種類型的書籍確實可以培養孩子內在品質,如:堅持、善良、勇敢、想像力等,這些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可以幫助孩子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
但我們要知道,語文閱讀理解題不止要求孩子語句寫得漂亮,同樣需要孩子的邏輯思維能力、創造力,而這兩種能力在數學上的作用同樣很明顯。
我們來看幾道數學應用題,你就會知道孩子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在數學上體現得有多明顯。
所以,我們需要走出兩個誤區:
1、閱讀只會對語文成績有幫助
2、閱讀書籍是指:名著、經典故事、科普、圖畫書
那麼,我們除了給孩子閱讀文學類書籍外,還可以閱讀哪種類型的書,幫助孩子提高思維邏輯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呢?這個時候,就需要工具書出場了。
我們如果經常買書,那麼肯定有過踩坑的經歷,後來我學會了一種辦法,保證不踩坑。那就是:大師作品和知名出版公司。
首先說大師作品。
比如,日本的五味太郎,他創作了幾十年的繪本,獲得大獎無數,雖然已經72歲了,但在他的繪本中依然透著一種純真。五味太郎的好朋友著名插畫家林明子是這樣評價五味太郎的:
生活中不管是多麼微不足道的事,五味太郎都能從中獲得啟發。他肯定人生,積極樂觀,每次和他談話,都讓我好像又回到年輕的時候……
正是因為五味太郎這種開朗、童趣的氣質,所以他的作品中有著毫不矯飾的童真和幽默。五味太郎說過一句很令人深思的話:身邊很多人都在說有關孩子的話題,卻根本看不到孩子的存在。
意思就是,整個社會都看似在關心、重視孩子,實則不過是把孩子當成提線木偶。
就拿閱讀這件事來說,很多家長看重的是一本書的實際用處,希望看完一本書就學到某一種知識。其實這是一個大誤區,不管是什麼能力,都需要日積月累的堅持。一本書只要足夠有趣,孩子便能看下去,只要看下去了,就一定會有收穫。
就拿五味太郎這套《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來說,這套書算得上是真正看得見效果的工具書了。它作為日本全國學校圖書館協會選定用書,踩坑的事是一定不會發生的。
這套書一共有五本,分為「找一找」、「數一數」、「想一想」、「玩一玩」、「做一做」五個系列。分別從數、量、形狀、運算、比較、分類、規則、空間方位等10大數學概念出發,鍛鍊孩子的觀察力、專注力、判斷力、想像力以及邏輯分析能力。
這套書適合3--6歲的小朋友。裡面有曲折的迷宮、愚蠢的怪物、奇怪的拼圖、火箭船、賽車等等,還有各種手指遊戲。
這些插畫和遊戲設定就是五味太郎的魅力之處,用可愛稚拙、看似塗鴉的畫作,和小朋友無形中進行親近,很容易被小朋友接受和喜愛。這種畫風和《大衛不可以》的作者大衛·香農有異曲同工之處。
你們肯定要說,工具書而已,至於有踩坑的時候嗎?還真有,我就踩過坑。很多這種打著「培養孩子思維能力」旗號的書,其實裡面的內容就是各種拼湊。它們要麼沒有具體的年齡分段,一本書的難度能從3歲至10歲;要麼枯燥乏味,題型相似,毫無趣味性可言。
所以,選擇大師作品是避免踩坑的一大法寶。
現在,再來說一下第二個避坑的方法——知名出版公司。
這個方法我之前沒有考慮過,也沒有想過用這種方法。之所以想到,是因為有一次我整理書時,在好幾本書上都發現了一個相同的標誌——浪花朵朵。並且那幾本書是我認為品質非常好,強力推薦給朋友的幾本書。
所以我後來書荒時,就會採用這種方法去選書,也沒有踩過坑。你們有時間可以整理一下家裡的書籍,看看你喜歡的書來自哪個出版公司。
以上,是一個二年級男孩媽媽的一點經驗之談,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一直推崇的理念都是:多閱讀,讓閱讀變成強大的力量。不論是知名繪本、故事書也好,《五味太郎思維遊戲書》這種工具書也罷,不管什麼地點、什麼時候,多帶孩子看書總是不會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