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鏡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鏡,但是中國古人用的鏡子大都是銅或者鐵做的,而銅鏡的數量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古玩收藏所說的古鏡一般都是指銅鏡或者青銅鏡。在古代古鏡除了作梳妝照面用之外,還有照妖闢邪的作用,是一種祥禎之物。王度的《古鏡記》說隋代汾陰侯生臨終前以古鏡贈予王度。"持此鏡百邪遠人。"果然日後王度與弟弟王勣憑著那面古鏡降妖伏魔,治病救人,古鏡被描寫成了神物。《異聞錄》記載:唐代天寶三年五月十五日,揚州進貢一面水心鏡。五年後,秦中大旱,三個月不下雨。玄宗召道士葉法善向鏡祈雨,須臾,甘雨大澍,連下七天。因此銅鏡是祥禎之物,貴族們喜歡用以殉葬,他們認為銅鏡可以照亮陰間路,希望死後還能得到古鏡的護佑,於是大量的銅鏡被帶到了棺材裡去,所以傳世的銅鏡較為稀少,大部分銅鏡都是出土的。
從石器時代到清代,銅鏡的製作幾乎每朝每代都有,但是要說到收藏價值和精美程度還是年代越久遠的越好,古董家們最為推崇的就是戰國、漢代和唐代的銅鏡,宋代晚期及以後的銅鏡圖案設計缺乏創新,製作也趨於粗糙,沒有太大價值。今天先說說戰國和漢代的銅鏡。
連年戰亂的戰國時代雖然民窮庫乏,但是銅鏡的製作卻沒有偷工減料,當時的工匠精心製作出了藝術佳作就算是後人也要稱讚的。戰國古鏡分為北方鏡和南方鏡兩個體系,北方鏡多為素麵,數量較少。南方鏡製作精巧纖細多有漂亮的裝飾花紋,數量較多主要產於楚國。戰國古鏡胎薄一般有卷邊,鈕座大而鈕梁細,俗稱川字鈕和弦紋鈕。裝飾花紋多為兩層,既有主花,又有襯託地紋。戰國鏡的花紋主要有四葉紋、山字紋、雙菱紋、長尾獸紋、蟠螭紋、連弧紋等。其中山字紋是戰國古鏡最有特色的花紋,有人認為山字形是雷紋的演變,也有人認為是古金文的圖案化,其中四個山字的最多,也有五山、六山的,表示安定靜止,養物生長的意義。而這些紋飾的表現技法一般有淺浮雕、高浮雕、透空雕、嵌石、彩繪和金銀錯等,淺浮雕最為常見,金銀錯是將金絲銀絲或者金片銀片製成各種圖案,嵌入鏡背,製作十分精緻。金銀錯的技法在戰國古鏡中也是十分流行的。
到了漢朝,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銅鏡的製作有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甚至有專門的官員管理生產銅鏡,右尚方就是專門制鏡的官職。這時期的銅鏡開始變得厚重,也出現了一些銘文,大多用篆書,內容都是一些吉祥祈福的話。後漢時期開始有了私人制鏡,鏡上有姓氏字銘。漢代古鏡的特點是平邊、圓鈕、裝飾趨於程式化。漢代初期一般是平雕手法像螭形鏡、草葉鏡、星雲鏡、日光鏡、昭明鏡等。螭形紋用四條成S形狀的螭龍組成,中間配有四乳釘;星雲紋有蟠螭紋演變而來均用連弧紋作邊飾;日光鏡的上面有「見日之光,天下大明」的字樣;昭明鏡也是兩圈字銘「內清質以昭明,光輝象乎日月」。王莽時期流行一種規矩鏡,是王莽篡位後為了炫耀政績製作的一批華美精巧的銅鏡。規矩鏡的鏡鈕較大,多作半球形,在鈕座外有方形欄,欄外有TLV形裝飾紋。鏡面上還有乳釘、四神、羽人、龍虎或者幾何花紋等。東漢時期的銅鏡圓鈕甚大,並多柿蒂紋鈕座,也有蝙蝠形鈕座,並創新了浮雕式作法有雲雷紋鏡、蝙蝠紋鏡、畫像鏡、神獸鏡等等。畫像鏡以四乳分為四區環繞式布置歷史故事,人物形神畢肖,栩栩如生。漢鏡裡還有一種透光鏡古人稱之為幻鏡,該鏡與普通古鏡外形一般無二,但是光線照在鏡面上,鏡面所對的牆上會映出鏡背的花紋影像,十分神奇。據說上海博物館珍藏了一面這樣的透光鏡。人們對漢代的古鏡評價很高《古鏡圖錄》中說道「刻畫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辭旨之溫雅,一器而三善備焉者莫鏡若也」。
雖然戰國和漢代的古鏡藝術價值和製造工藝已經很高超了,但是說道古鏡還是唐代的古鏡更勝一籌,以後有機會一定要說一下唐代的古鏡,因為唐代才是銅鏡發展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