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寧」領銜!260件銅鏡今起國博打「照面」

2020-12-17 騰訊網

鏡子上篆刻著「中國大寧」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用過的弦紋銅鏡、勾勒出一幅高士宴樂圖的嵌螺鈿銅鏡……今天起,「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60餘件銅鏡和觀眾打「照面」。這是國博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這一主題展覽。

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鏡裡千秋」展助理趙玉亮說,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本次展覽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一面鏡,可以鑑己,也可以照人。

展覽中,大部分銅鏡都以背面示人,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和一段段真摯的祝福。其中趙玉亮最推薦的明星展品是西漢時期的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這面鏡子出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湖南長沙伍家嶺。鏡背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間飾獸首紋。外圍雙線方框。鏡背紋飾由一周雙線弦紋分為內外兩區。方框外飾博局紋中的T形紋,間飾羽人、玄武、朱雀、瑞獸等。外區間飾朱雀、青龍、獨角獸等瑞獸,有些瑞獸的頭部已經延伸到內區。內外區瑞獸紋間飾雲氣紋。近緣飾短斜線紋一周。

最有意思的是鏡緣鑄有五十二字銘文帶一周,銘文表達了人民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願望。其中「中國大寧」字樣出現在鏡緣右側。

展廳裡,260餘件展品按「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講述鏡中故事。

銅鏡製作的過程也在展廳裡呈現。

趙玉亮說,從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銅鏡的銅、錫、鉛含量多不穩定,且含錫量呈升高趨勢;從戰國至唐五代,銅鏡基本上是含鉛的高錫青銅;宋至明清時期,銅鏡含錫量明顯降低,含鉛、鋅和銅的比例明顯升高。

銅鏡使用背範和面範扣合進行澆鑄,其中泥質範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範和石範可多次使用,鑄造完成後再對鏡面進行加工。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們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使用特殊技術和材料的透雕鏡、彩繪鏡、螺鈿鏡、平脫鏡等特種工藝鏡,提高了銅鏡的觀賞價值和受歡迎程度。

還有個有趣兒的歷史背景:中國古代銅鏡最初由官方機構監督鑄造,民間鑄鏡手工作坊後來大量出現。山東臨淄、四川廣漢、浙江會稽等地是兩漢三國時期的鑄鏡中心。這些地區的鑄鏡作坊有的在鏡背銘刻鑄鏡匠師之名,顯示了銅鏡的流通需求。隋唐時期,揚州是當時的鑄鏡中心,其所產銅鏡一部分貢獻朝廷,另一部分在市場流通,運銷到全國各地。宋元時期,銅鏡流通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出現大量類似「商標」的鏡銘,鑄鏡中心有浙江湖州和江西饒州等地。

這個展覽也滿足了觀眾「照一照」的好奇心。

清代銅胎畫琺瑯八吉祥掛鏡、清代玻璃桌鏡、清代紅木嵌螺鈿大鏡等展出。趙玉亮說,約在明末清初,玻璃鏡傳入中國。與銅鏡相比,玻璃鏡具有製作方便、鑑物清晰、體量輕便等優勢。玻璃鏡的裝飾多借鑑銅鏡,而體量較大的玻璃鏡的使用則豐富了當時的室內陳設,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不同時期,我們也遴選出若干銅鏡展示鏡面,以滿足觀眾對古代銅鏡鏡面的好奇與想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冕

編輯:匡峰 和冠欣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國博用260餘件展品串起中國銅鏡文化
    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展廳入口。餘冠辰 攝展廳內部。餘冠辰 攝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自1958年沈從文出版《唐宋銅鏡》以來,對古代銅鏡的整理研究工作堅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累。
  • 小銅鏡,大世界|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看點集錦
    (攝影 | 龐道瓊)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博對公眾展出
    攝影 | 餘冠辰 視頻 | 王 揚 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嬰戲紋銅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一面面造型古樸,紋飾精美的銅鏡在展廳裡錯落陳列,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賞。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2020年11月2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主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以下簡稱「鏡裡千秋」展)開幕(圖一)。該展覽展出國博館藏銅鏡及其相關文物260餘件(套),這是國博首次舉辦有關銅鏡的專題展覽,其學術意義非同凡響。圖一國博「鏡裡千秋」展廳國博館藏銅鏡數量共計9400餘面。
  • 國博舉辦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
    本文轉自【新華網】;當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當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長沙伍家嶺出土神秘銅鏡,上有英文字母,專家最後揭秘它的用途
    比如湖南伍家嶺古墓,就出土了帶有英文字母的銅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銅鏡在發現的時候有腐蝕,背面的紋飾也看得不清楚,因此專家們就將其當成了一面普通的銅鏡。幾天之後,專家們在博物館清理出土文物,將這面青銅清洗乾淨,除去銅綠等鏽蝕物後,發現其背面紋飾異常精美,中間是柿蒂紋,外側是鳥獸紋,而且還是鎏金工藝,絕非普通人家能用得起的銅鏡。
  • 屈原傳說《照面井》
    《照面井》 ——來自秭歸縣文化館 照面井 在屈原的故鄉,有一口遠近聞名的照面井。
  • 日本從仿製中國銅鏡到日臻完美的「和鏡」形成,在400多年前銷往中國
    他曾先後向母校捐贈銅鏡274面(包括101面日本和鏡),現已成為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的重要館藏。 「和鏡」是日本古代銅鏡的名稱,日本銅鏡是從中國傳入日本,並經歷了長時間的仿製創新,逐漸形成了日本風格的「和鏡」。 在很多日本人用於傳家的「和鏡」上都能看到漢字紋飾,足以見得中國銅鏡對日本銅鏡的影響。
  • 絲路百館百物|金「煌丕昌天」海船紋銅鏡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銅鏡是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實用器 ,歷來講究和重視紋飾,這些紋飾的產生與流行,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尚有一定的關係,銅鏡的紋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宋金時期銅鏡紋飾趨於簡樸,接近現實生活,海船紋就是這一時期出現在銅鏡上的一種新紋飾。海船鏡又叫船舶鏡,在宋金時期比較流行,在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發現。這是吉林省博物院藏的金「煌丕昌天」海船紋銅鏡。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還有據《黃帝內經》中的說法是,黃帝在王屋山上會見了王母娘娘,當時他讓伊壽鑄造了十二面銅鏡,是想用銅鏡來照出華麗無比的盛宴,並規定在一年十二個月裡,每月用不同的鏡子照。這裡說明了一點,黃帝可能忙於戰事和宴會,無暇顧及鑄造銅鏡,或者也不屑於造銅鏡這種小什物,所以會假手於人。
  • 古色古香的古代銅鏡,看見不一樣的美
    說起鏡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鏡,但是中國古人用的鏡子大都是銅或者鐵做的,而銅鏡的數量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古玩收藏所說的古鏡一般都是指銅鏡或者青銅鏡。在古代古鏡除了作梳妝照面用之外,還有照妖闢邪的作用,是一種祥禎之物。王度的《古鏡記》說隋代汾陰侯生臨終前以古鏡贈予王度。"持此鏡百邪遠人。"
  • 七十面漢代銅鏡亮相漳州市博物館 展期至明年2月15日
    12月15日,由江蘇省儀徵市博物館精心準備的「美哉靈鑑——儀徵出土漢代銅鏡精品展」在漳州市博物館開展,70面各具特色的精美銅鏡與漳州的市民朋友們正式見面。 鏡子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是一種生活器具,可照容顏變化,也是一段凝固的歷史,可鑑國家盛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示櫃無故開啟 戰國銅鏡暴露在外
    原標題: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定期展出五千餘件文物,吸引各地遊客前去參觀。不過在展出中,陳列千年戰國銅鏡的一個展示櫃,突然無故開啟,銅鏡就直接暴露在參觀者面前,臺北故宮第一時間疏散遊客,緊急為展示櫃換鎖。
  • 銅鏡正衣冠,人鏡知得失——清朝隱藏在鏡子中的文化秘史
    此時,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融入,應用廣泛的傳統銅鏡開始逐步走向衰落,而玻璃制鏡也開始慢慢的進人們的生活當中。隨著手工製造業不斷的發展,人們對銅鏡的製造技藝和認識水平同之前比較,有了很大的進步,民間銅鏡製造業都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但就現存的明清銅鏡來看,其質量以及工藝方面都遠不及前朝歷代的古鏡實物。
  • 塵中縱有人磨鏡:古人如何打磨一面平整光潔的銅鏡
    銅鏡是古人用來妝飾理容的一種生活用品。中國的銅鏡使用史非常悠久,上起新時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下至明清,約有近四千年發展演變的進程,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古代文明史相始終,可謂源遠流長。銅鏡由青銅鑄造而成,和空氣接觸時間長了,會逐漸變得黯淡無光,無法用以映照形影,古人很形象地稱之為「昏鏡」。
  • 大靜安真正卡麗熙「大寧金茂府」精工疊墅7席收官藏鋒! 222-237㎡
    :北境之王 魔都史詩級樓盤中國金茂揚名滬上的 巔峰之作 這可能是 上海最好的疊加別墅「大寧金茂府」由世界500強中化集團旗下地產開發企業中國金茂傾注多年心血打造,2015年首開至今次次熱銷,成就了無數屬於它的傳奇故事!
  • 青鸞耀輝:歷代銅鏡彰顯古人審美情趣
    銅鏡是中國古代一種生活用品,亦是古人對美的追求。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鑄鑑盛水,直至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出現銅鏡,此後長達四千多年的時間裡,先後經過夏商、西周、春秋戰國,至漢唐臻於繁榮輝煌,而宋元逐漸衰退,在清代,西方玻璃鏡傳入之後,銅鏡的歷史使命才宣告結束。
  • 「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國博開展 260套古銅鏡重現中華冶銅史
    原標題:260套古銅鏡重現中華冶銅史 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博了解到,此次展示的260餘件(套)展品,是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而出,結合多媒體展陳,勾勒出中國古代銅鏡的歷史文脈。   中國古代銅鏡,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觀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互鑒。中國銅鏡傳世、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
  • 地緣詳解朝鮮「大寧江長城」是誰修的
    具體的位置則是沿著另一條通過「大同江口」入海的河流——大寧江一線修築的。由於地球人都知道的原因,我們無法實地考察這條被朝鮮稱之為「大寧江長城」的長城遺址。並且由於整個銀河系都知道的原因,這條長城的修築者也被歸為了那個偉大的帝國「高句麗」,作為半島民族抵禦華夏政權入侵的證據。這也就是這段長城,不為我們所熟知的第二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