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上篆刻著「中國大寧」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用過的弦紋銅鏡、勾勒出一幅高士宴樂圖的嵌螺鈿銅鏡……今天起,「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260餘件銅鏡和觀眾打「照面」。這是國博第一次以館藏文物舉辦這一主題展覽。
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鏡裡千秋」展助理趙玉亮說,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本次展覽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一面鏡,可以鑑己,也可以照人。
展覽中,大部分銅鏡都以背面示人,展示了一幅幅精美的畫作和一段段真摯的祝福。其中趙玉亮最推薦的明星展品是西漢時期的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
這面鏡子出土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湖南長沙伍家嶺。鏡背鎏金,圓鈕,柿蒂紋鈕座,間飾獸首紋。外圍雙線方框。鏡背紋飾由一周雙線弦紋分為內外兩區。方框外飾博局紋中的T形紋,間飾羽人、玄武、朱雀、瑞獸等。外區間飾朱雀、青龍、獨角獸等瑞獸,有些瑞獸的頭部已經延伸到內區。內外區瑞獸紋間飾雲氣紋。近緣飾短斜線紋一周。
最有意思的是鏡緣鑄有五十二字銘文帶一周,銘文表達了人民希望國家安寧,子孫昌盛的願望。其中「中國大寧」字樣出現在鏡緣右側。
展廳裡,260餘件展品按「鑑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講述鏡中故事。
銅鏡製作的過程也在展廳裡呈現。
趙玉亮說,從新石器時代齊家文化到西周晚期,銅鏡的銅、錫、鉛含量多不穩定,且含錫量呈升高趨勢;從戰國至唐五代,銅鏡基本上是含鉛的高錫青銅;宋至明清時期,銅鏡含錫量明顯降低,含鉛、鋅和銅的比例明顯升高。
銅鏡使用背範和面範扣合進行澆鑄,其中泥質範通常只能使用一次,陶範和石範可多次使用,鑄造完成後再對鏡面進行加工。為追求形制的新奇,工匠們在不同時期創造出使用特殊技術和材料的透雕鏡、彩繪鏡、螺鈿鏡、平脫鏡等特種工藝鏡,提高了銅鏡的觀賞價值和受歡迎程度。
還有個有趣兒的歷史背景:中國古代銅鏡最初由官方機構監督鑄造,民間鑄鏡手工作坊後來大量出現。山東臨淄、四川廣漢、浙江會稽等地是兩漢三國時期的鑄鏡中心。這些地區的鑄鏡作坊有的在鏡背銘刻鑄鏡匠師之名,顯示了銅鏡的流通需求。隋唐時期,揚州是當時的鑄鏡中心,其所產銅鏡一部分貢獻朝廷,另一部分在市場流通,運銷到全國各地。宋元時期,銅鏡流通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出現大量類似「商標」的鏡銘,鑄鏡中心有浙江湖州和江西饒州等地。
這個展覽也滿足了觀眾「照一照」的好奇心。
清代銅胎畫琺瑯八吉祥掛鏡、清代玻璃桌鏡、清代紅木嵌螺鈿大鏡等展出。趙玉亮說,約在明末清初,玻璃鏡傳入中國。與銅鏡相比,玻璃鏡具有製作方便、鑑物清晰、體量輕便等優勢。玻璃鏡的裝飾多借鑑銅鏡,而體量較大的玻璃鏡的使用則豐富了當時的室內陳設,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不同時期,我們也遴選出若干銅鏡展示鏡面,以滿足觀眾對古代銅鏡鏡面的好奇與想像。」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劉冕
編輯:匡峰 和冠欣
流程編輯: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