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國博開展 260套古銅鏡重現中華冶銅史

2020-12-17 人民網北京頻道

原標題:260套古銅鏡重現中華冶銅史

  昨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對公眾開放。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博了解到,此次展示的260餘件(套)展品,是從國博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而出,結合多媒體展陳,勾勒出中國古代銅鏡的歷史文脈。

  中國古代銅鏡,不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直觀體現了所處時代的銅鑄造工藝、審美意趣、民俗信仰和中外文化互鑒。中國銅鏡傳世、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中國古代歷史。

  國博的銅鏡藏品數量大、品種全、鑄造精良、時代特徵鮮明。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本次展覽分為「鑒於止水」「清質昭明」「湅治銅華」「清光宜遠」「玉臺影見」「刻鏤文章」「瑩質良工」七個單元,通過歷史脈絡和專題展示相結合的形式,運用動畫、多媒體互動等技術手段,系統呈現出銅鏡在古代中國的發展歷史、製作工藝、貿易流通和銘文裝飾,再現了中國古代銅冶鑄技術的非凡成就。

  文/本報記者 崔毅飛

  攝影/本報記者 魏彤

(責編:尹星雲、高星)

相關焦點

  • 國博用260餘件展品串起中國銅鏡文化
    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展廳入口。餘冠辰 攝展廳內部。餘冠辰 攝銅鏡是中國古代常見的日用器具,傳世和出土數量極多,構成了一個規模龐大、分布廣泛的收藏門類。目前考古發現中國古代最早的銅鏡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齊家文化,延續使用至明清時期,幾乎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自1958年沈從文出版《唐宋銅鏡》以來,對古代銅鏡的整理研究工作堅持不懈,形成了深厚的學術積累。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在國博對公眾展出
    攝影 | 餘冠辰 視頻 | 王 揚 戰國「武士鬥獸紋」銅鏡,西漢「中國大寧」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唐代瑞獸葡萄紋銅鏡,清代嬰戲紋銅鏡……走進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一面面造型古樸,紋飾精美的銅鏡在展廳裡錯落陳列,吸引著參觀者駐足細賞。
  • 國博舉辦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
    本文轉自【新華網】;當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本次展覽從數以千計的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完整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當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小銅鏡,大世界|國博「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看點集錦
    (攝影 | 龐道瓊)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對公眾展出,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科技價值和文化價值。
  • 「中國大寧」領銜!260件銅鏡今起國博打「照面」
    鏡子上篆刻著「中國大寧」的瑞獸博局紋鎏金銅鏡、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將軍婦好用過的弦紋銅鏡、勾勒出一幅高士宴樂圖的嵌螺鈿銅鏡……今天起,「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 今起,去成博看中國織錦文化展
    以古代織錦為原型的創意服裝秀  織錦表演(成博供圖)  省內外多家博物館館藏精品齊齊亮相,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4日  早報訊(記者段禎)11月21日,《錦行天下——中國織錦文化展》將在成都博物館開展。此次展覽,匯集了來自成都博物館、蜀錦織繡博物館、江寧織造博物館、蘇州絲綢博物館以及廣西民族博物館的館藏精品140餘件(套),將讓公眾在精美的織錦中,了解中國雲錦、蜀錦和宋錦三大名錦以及特色民族織錦壯錦的源流發展和技藝演變。據悉,展覽將持續到2018年3月4日。  織錦一直有寸錦寸金的說法。在古代,錦的生產工藝要求高、織造難度大、極耗工時,屬於最貴重的織物。
  • 國博新展|一塊鏡子怎麼有文化?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現場 11月24日,「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4展廳開幕。此次展覽是從數以千計國博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系統展示銅鏡的歷史價值、審美價值、文化價值等。 底圖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攝者:餘冠辰
  • 銅鏡正衣冠,人鏡知得失——清朝隱藏在鏡子中的文化秘史
    所以一批又一批的文物愛好者,基於對收藏的喜愛和對銅鏡的審美,開始大批收藏古銅鏡,至此,古銅鏡的實用意義衰微,收藏審美價值日益凸顯。一、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探古人如何「照面貼花黃」1、追鏡之根源,看鏡子在上下千年裡大起大落《說文》有載:"監可取水於明月,因見其可以照行,故用以為鏡。"上古時期的鏡子,是"大盆"的意思,稱為"監"。
  • 覽鏡鑑微:國博「鏡裡千秋」展中銅鏡發掘品的考古故事
    2020年11月24日,經過較長時間的精心籌備,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主辦的「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覽(以下簡稱「鏡裡千秋」展)開幕(圖一)。該展覽展出國博館藏銅鏡及其相關文物260餘件(套),這是國博首次舉辦有關銅鏡的專題展覽,其學術意義非同凡響。圖一國博「鏡裡千秋」展廳國博館藏銅鏡數量共計9400餘面。
  • 古代的銅鏡清晰度如何?打磨後比玻璃鏡更亮,真是不可思議
    古代的銅鏡清晰度如何?打磨後比玻璃鏡更亮,真是不可思議鏡子是我們再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物品,很多人在出門前都會照鏡子,但鏡子最早是400年前出現的,在400年之前,人們就只能使用銅鏡,或許很多人都會好奇銅鏡的清晰度,它的清晰度到底如何呢?
  •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_新華網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_新華網 「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嶽麓書院啟動問津書院:儒家思想載體為當代精神家園建設「指點迷津」 問津書院作為中國古代的一座著名書院,自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價值體系
  •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古代時期銅鏡是如何演變的?
    婦女的容貌端莊、整潔在古代被稱為婦容,它與婦言、婦德、婦工,被合稱為「四德」,是古代社會對婦女的基本要求。也就是說古代婦女要時刻注意形象,從頭到腳都要保持乾淨齊整,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那她們是如何做到的呢?在古代沒有玻璃鏡子,當然也沒有知世間美人的魔鏡,而是銅鏡。
  • 春節線上看展|故宮有特展,國博溫紅樓
    展期:2019年12月10日-2020年2月29日地點: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門票:憑故宮博物院門票入院後可免費參觀圖/微故宮截圖扎什倫布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代表性寺廟,也是歷代班禪大師的「駐錫地」,寺內保存有大量珍貴的漢藏以及喜馬拉雅地區古代佛教藝術珍品
  • 2019東博會文化展和動漫遊戲展在南寧開幕
    2019東博會文化展和動漫遊戲展在南寧開幕人民網南寧7月5日電(伍遷)7月5日,2019中國—東協博覽會專業展——文化展和動漫遊戲展在南寧國際會展中心開幕,為中國與東協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為企業共享東博會永不落幕的商機搭建平臺。
  • 走進國博「天地同和」展: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走進國博「天地同和」展  古代樂器,撥動你的心弦  提起中國古代音樂,你會想起什麼?  是金聲玉振的莊嚴,是高山流水的超逸,是「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清脆,是「何人不起故園情」的幽婉……  在19世紀留聲機發明之前,世界上沒有保存音樂的手段。
  • 古色古香的古代銅鏡,看見不一樣的美
    說起鏡子,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玻璃鏡,但是中國古人用的鏡子大都是銅或者鐵做的,而銅鏡的數量佔了絕大多數,所以古玩收藏所說的古鏡一般都是指銅鏡或者青銅鏡。在古代古鏡除了作梳妝照面用之外,還有照妖闢邪的作用,是一種祥禎之物。王度的《古鏡記》說隋代汾陰侯生臨終前以古鏡贈予王度。"持此鏡百邪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