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傳染病》,29天超2600萬人死亡的瘟疫啟示錄

2020-12-16 三餘小堂

這個時間點,戴著口罩看《傳染病》,有種在文化大革命尾聲,看《1984》的感覺。這部2011年美國拍的電影,摒棄了好萊塢慣用的套路,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精彩的反轉,感人的金句。有的只是平鋪直敘的驚醒動魄,只是觀影之後回味中的細思恐極。

1小時46分鐘的時間,講述傳染病經典流行病學的發生發展過程,給觀眾呈獻了一場和平時期的現代戰爭,一次可以預見的災難演習,一部包羅萬象的瘟疫啟示錄。

故事發生在感恩節前,冬季恰逢節假日,忙碌了一整年的人們,忍不住放鬆下來。第一天,病毒來了,人們毫無感覺,被感染的外企高管,還在賭場裡穿梭自如。握手,吃過的堅果,用過的酒杯,不小心落下被陌生人交回的手機,交出去的ID卡,籤過字的中性筆,每一幀都有特寫,每個特寫都暗示著病毒的裂變。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地球已經被探索殆盡,人類與其他動物的生存空間之戰,早已持續多年。不斷擴張的居住地,意味著野生動物的生存空間被無情地壓縮著,自然的反撲來得如此理所應當又猝不及防。

和大名鼎鼎的鄭州毒王一樣,全球化的今天,一個人一周的行動軌跡,可以跨越多個國家。四天內,美國明尼蘇達的女高管不治身亡,芝加哥的情人、香港的打工仔、倫敦的模特、東京的社畜也陸續發病,發病地點分別是輪渡、飛機、酒店和公交車等人群密集封閉的公共運輸工具。

影片用大量的數字來展現病毒的威力,每一天都有死亡人數,每個地區都有常駐人口。29天的時候,MEV-1病毒已經導致全球超過2600萬人死亡。

時間,代表的就是生命。

這段時間裡,恐慌伴隨著病毒傳播開來。這個潛伏期就能傳播的病毒,和2019-nCoV一樣,讓人和人之間變得警惕和疏離。隨著死亡人數的增加,生活物資和藥品被哄搶,超市和藥店成為重災區,被恐慌支配的民眾甚至開始防火。道德、價值、公平、信任、秩序、公民意識等文明產物,和人命一樣,都成了犧牲品。

女高管的丈夫託馬斯有天然的抗體,他是影片安排的見證者,作為一個堂堂正正的人類,見證這場浩劫。

從妻子和繼子相繼發病而亡之後,託馬斯帶著自己的小女兒,在家裡自我隔離。他得知自己有抗體時,馬上問說能不能治療別人,生活困難時,他幫助被搶的婦女拿回救災物資。在病毒面前,馬斯保留著作為人類和公民的本質,善良勇敢,熱愛生命。

通過解剖女高管的頭部,所有人都意識到MEV-1病毒的可怕。傳播係數可能到6,致死率在25%到30%之間的病毒,讓政府必須下定決心採取措施。學校停學,工廠停工,政府需要在封城之前儘可能的封鎖消息,保證隔離的有效性。四級實驗室在努力培養病毒,世界衛生組織WHO派利奧蘭特斯去香港調查病毒的源頭,美國疾控中心CDC派了艾琳醫生去疫區協助治療。

艾琳醫生需要找出密切接觸者,建立方艙醫院,儘可能的隔離患者和健康人。然而這一切工作,並不是一種眾志成城的熱火朝天,而是四處奔波、經常碰壁、焦頭爛額又無可奈何。有不願意隔離的群眾,有害怕疫情集體罷工的護士,有建設醫院中逃避責任的政府官員。一句:」是用你們的預算?還是用我們的?「把官僚主義在災難面前的不堪一擊,闡述得淋漓盡致。

最終艾琳醫生病倒了。她沒有後悔和恐懼,只是難過於無法完成工作,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艾琳醫生還努力著把自己的大衣,給一個因為沒有新毯子而發抖的患者。艾琳醫生是影片安排的先驅者,是人性光輝的代表,不計報酬,無論生死,即使是在生命最後的時刻,依舊無私忘我。

在疫區,沒有足夠的醫療資源,很多病人根本沒有得到治療。CDC的管理層想把艾琳醫生接回來,卻被告知不能在一個人的身上耗費太多的資源,轉眼那趟可以救命的專機,就飛往芝加哥救了一個因為家庭聚餐而染病的國會議員。特權給了政客,而非英雄。艾琳醫生最後只連個裹屍袋都沒有,就這麼被匆忙裝進一個塑膠袋裡。排入坑中,被深土掩埋。

我們心知肚明特權階層是什麼樣的生活,造謠者卻抓住機會雪上加霜。自由記者艾倫是影片安排的禍亂者,他通過造謠,激化了政府和人民的矛盾,從人類的不信任情緒中汲取養分,從恐慌中獲得名利。艾倫直言不諱的說道:「一個人死去,另外一個人從他的死亡中牟利。「仿佛這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情。他因為有1200萬的粉絲而被邀請做客直播間,和CDC的切沃博士進行一場直播。切沃博士在說勤洗手,戴口罩,艾倫在說你們勾結藥企;切沃博士說沒有特效藥要做好隔離,艾倫說你們把藥藏起來自己吃,連翹能治病;切沃博士說不要相信謠言,保護好自己,艾倫說你偷偷把封城的消息告訴自己老婆!

多少年了,專家和磚家的對話從來都是這樣,一個在自己的領域內想要傳播知識,另一個只是對人不對事。仿佛知道科學家欠錢不還,就可以證明他的科學成果都是抄來的一樣。更可悲的是,因為真相伴隨著絕望,所以民眾寧願相信造謠者,也不想信任專家。最終自由記者艾倫,從這場瘟疫中獲得了450萬美元的利潤,並全身而退。

北野武說過:「災難並不是死了兩萬人這樣一件事,而是死了一個人這件事,發生了兩萬次。」

影片的最後,疫苗生產出來,病毒被封存。回到了故事的開頭,推土機驚動了蝙蝠,蝙蝠咬了香蕉,香蕉掉落豬群,小豬運到餐桌。無數的偶然讓病毒出現在人類世界,卻形成必然的災禍。

在對抗病毒的過程中,科學家不顧個人安危,在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中,奇蹟般地培育出病毒,卻以一盒雪茄的低價送給了CDC。

醫學世家艾麗,因為擔心疫苗實驗周期太長,而在自己身上試驗,最終挽救了數百萬人的性命。

拿到疫苗的切沃博士,把自己的那份給了素不相識的男孩。屬於人類的幸運,是在影片中無數犧牲者的努力下換來的。

《傳染病》雲集大牌明星,請來哥倫比亞大學感染和免疫中心的 Ian Lipkin 教授做醫學顧問,《新科學家》雜誌(New Scientist)曾如此評價:「很少有好萊塢的商業片能像本片一樣,在科學事實上投入這麼多功夫。」在雪崩來臨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們應該珍惜前人的警告,珍惜當下的生活,珍惜未來的希望。眾志成城,共同戰疫,保持警惕不放鬆,最終的勝利就在不遠的前方了!

相關焦點

  • 這幾個瘟疫有多瘋狂?第4個被稱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傳染病」
    在人類的發展歷史上,對人類殺傷性最大的不是戰爭,而是令人非常恐懼的瘟疫。一場瘟疫的爆發可能要奪去數萬人、甚至幾百萬、上千萬人的性命。但是,古代由於科學和醫學的發展有限,還不能正確認識各種病毒帶給人類的災難,所以當瘟疫來襲時,人類往往顯得很無助。那麼在人類的歷史上有那些瘟疫呢?
  • 人類瘟疫史啟示錄
    傳染病比一般疾病多了一層社會學意義:純粹的醫學努力無法遏制它,它考驗著整個社會應對系統。警報拉響,走在街上的人嚴防死守,仿佛空氣中隨處可能藏著一個死神,猝不及防竄出來給你一刀。千百年來,人類與瘟疫之間的鬥爭從不曾停息。它是一種自然災害,卻不像洪水雪災那般兇猛,也不是硝煙場上的匕首炸彈,越是寂靜,越是兇險。
  • 瘟疫、戰爭、饑荒、死亡:解讀《啟示錄》末日天啟四騎士
    鮮知便覽: 《聖經·啟示錄》中預表,在世界終結之前會有「七印」被揭開。其中前四印分別被後世文人描繪成代表瘟疫、戰爭、饑荒、死亡的天啟四騎士。這些令人畏懼的神秘形象,一直為中世紀歐洲的文學作品蒙上了悲涼和恐怖的陰影。
  • 《啟示錄》中,天啟四騎士分別是瘟疫、戰爭、死亡,與饑荒.
    ▲ 巴基斯坦蝗災剛剛傾全國之力,為我們捐了30萬隻口罩、800套防護服的巴鐵,正面臨27年來最大的蝗災,平均每天3.5萬人的口糧被吞噬。《啟示錄》中,天啟四騎士分別是瘟疫、戰爭、死亡,與饑荒。2020年,一場瘟疫蔓延華夏大地,伊朗美國之間的戰爭一觸即發,洛杉磯濃霧之中墜落的直升機結束了一代人的青春。
  • 日本歷史上最大的瘟疫:一次致10萬人死亡,如何度過劫難的?
    一、一場病毒致10萬人死亡,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瘟疫:霍亂。霍亂是一個音譯詞,本為Cholera,曾譯為「虎力拉」,或「虎列剌」。有統計指出,日本明治時期,霍亂殺死了37萬日本人,超過了甲午海戰、日俄戰爭死亡的日本人的總數。導致這37萬人死亡的,主要是1877、1879、1882、1885和1895年的5次霍亂大爆發。
  • 日本歷史上最大的瘟疫:一次死亡10萬人,日本是如何度過劫難的?
    一、 一場病毒致10萬人死亡,這就是日本歷史上最大的瘟疫:霍亂。 霍亂是一個音譯詞,本為Cholera,曾譯為「虎力拉」,或「虎列剌」。
  • 電影《傳染病》啟示錄,那些真實的事情都在電影裡發生過
    阿巖印象,最有溫度的電影頻道電影是一種記錄生活的方式,電影具有直觀性藝術性紀實性,許多歷史上發生的真實的事情都被後人記錄下來。電影也可以預測未來,如《星際穿越》《人工智慧》等,給人想像的空間的同時,也描繪了一個可能的未來。
  • 歷史上,中國戰勝了321次大瘟疫
    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本文來源:和君商學1種痘預防傳染病中醫為世界帶來「種痘預防傳染病」的先進理念。在與傳染病的角力中,中醫所做的貢獻造福全人類,其中尤以天花防治最為突出。
  • 災難片《傳染病》:好萊塢群星協力抵抗席捲全球2600萬人神秘病毒
    所以,我今天會結合電影中故事架構、人物塑造、影像風格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的魅力與價值。01、故事架構上,採取偽紀錄片的形式,突出傳染病的恐怖以及普通人面對疾病的慌亂與無助。但是,僅僅把這部片子當成一部災難驚悚電影顯然不足以道出它的內涵,除了利用偽紀錄片的故事架構模式,導演更用了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手法,來展現出了傳染病蔓延下的「眾生相",來呈現更為深刻的批判諷刺主題。02、人物塑造上,通過描繪傳染病背景下的人性百態,來實現深刻的批判諷刺主題。
  • 紐約的混亂像極了電影《傳染病》,美國疫情失控,到底怎麼收場?
    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最新統計結果:美國目前是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最多的國家,達175067例,死亡病例為3415例。而這個結果只是不完全的統計。美國疫情失控據專家論文保守估計,如果完全不管控,美國將有200萬人因新冠肺炎死去。即使按照目前的「積極」應對政策,美國死亡人數也將達到驚人的10萬至24萬。
  • 人類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超大型瘟疫,數千萬人死亡,戰爭被迫停止
    尤其是我國爆發的肺炎,上萬人感染,傳染性較強,其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了當年的非典。事實上,人類歷史曾爆發過兩次超大型傳染病,無數人因此死亡。十四世紀中期,一種起源於中亞,被稱為「黑死病」的瘟疫席捲了整個歐洲。蒙古軍攻打黑海港口城市卡法時,將瘟疫傳入,後又亞歐商人傳到歐洲。這場瘟疫,首先從義大利蔓延到西歐,在傳到北歐、俄羅斯等國家和地區。
  • 在世界電影裡讀懂「瘟疫」 還原現實透視人心
    猶如哲學家霍爾巴赫所言,瘟疫昭示了人類的無知和恐懼。每一次病毒降臨,人們總要面對生存和死亡、自由和秩序、善良和邪惡的多重詰問。電影裡的瘟疫是一面鏡子,逼真地記錄災難,還原現實和透視人心。「原罪」敘事,幾乎是這類電影的主流框架。從早期希區柯克的《鳥》到索德伯格的《傳染病》,西方電影對於病毒的溯源不斷在深化演進,但始終沒有脫離人們對瘟疫的認知,當然,更沒有擺脫意識形態的影響。在早期國外商業片的邏輯裡,動物即惡,這是最為簡單的表達。
  • 人類史上最嚴重的4大瘟疫,哀鴻遍野,比冠狀病毒更可怕!
    雅典鼠疫襲擊了整個古希臘和羅馬,是一種毀滅性的傳染病,兩千多年過去了,瘟疫對一個精心設計的文明城邦的破壞仍然令人記憶猶新。這場災難是由一位倖存的學者修昔底德記錄的。從那時起,人類瘟疫的編年史就從這裡開始了。
  • 為什麼烏鴉面具成為瘟疫與死亡的象徵?
    可每次瘟疫到來,他們從未停止自己的工作,用自己的勇氣與責任來救助病人,並不斷的在探索如何將城市從災難中拯救出來,他們的工作也許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毫無意義,但,正是他們的犧牲與積累最終推進了現代醫學的問世。他們是災難中最勇敢的前行者。
  • 瘟疫主題展覽及博物館
    1918-1919年流感瘟疫爆發,這場全球性的流行病也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導致全球五千萬至一億人口死亡。BBC紀錄片《病毒入侵—殺死了5000萬人的大流感》中的照片 來源:BBC紀錄片據美國疾控中心(CDC)網站,1918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大爆發的這場流感有五億人染病,佔當時世界十八億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至少五千萬人死亡,死亡率高達百分之十,僅美國死亡人數就有六十七萬五千。此前或此後發生的任何流行病都沒有這麼高的死亡率,因此西班牙流感被稱為「人類有史以來最致命的疫情」。
  • 世界上十大最恐怖病毒和十大最慘烈瘟疫
    該病是到目前為止在世界範圍被人類消滅的唯一一個傳染病。感染天花病毒的患者在痊癒後臉上會留有麻子,「天花」由此得名。天花是人類歷史上發病率最高、死亡者最多的傳染病。在16-18世紀,每年死於天花的人數,歐洲約為50萬人,亞洲約為80萬人,而整個18世紀歐洲人死於天花的總數,則約在1.5億人以上。19世紀至20世紀初,天花依然橫行無忌;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下半葉。
  • 盤點11部關於瘟疫傳染病的高分電影,你看過幾部?歡迎評論區留言
    1、卡桑德拉大橋 The Cassandra Crossing (1976),豆瓣評分8.3災難片中的經典作品,以高傳染病毒元素、封閉死城境遇以及最後死亡時限作為建置類型結構的前提,故事的推進也基本遵循了三一律原則。
  • 銀幕共情,疫情「神還原」,災難電影的「現代啟示錄」
    電影取材自現實又高於現實,這些災難電影之所以能夠在這個特殊時期重新引起關注也並非毫無根據。為此,文思君複習了一些以傳染病或災難為題材的電影,這些誕生於數年甚至數十年前的影片不僅折射出了世間百態,甚至還預言了今日所發生的一切,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警示和思考。
  • 電影《傳染病》:看見和看不見的真相
    新冠病毒疫情蔓延,不經意帶火了一部作品——美國影片《傳染病》。影片自2011年上映以來一直不溫不火,在豆瓣、百度等平臺上的評分也不高;如果這場疫情沒有發生,也許很多人都像我一樣,不會意識到它的深刻。疫情似從天而降,死亡可能突然降臨,不容分說。這是一部恐怖片嗎?有點像。但瘟疫和死亡絕非片中最恐怖的部分。真正的恐怖是人自身的脆弱。對於這一點,如果沒有瘟疫,我們似乎永遠看不到,或視而不見,大多數人都更願意宣示強大。而影片最令人稱許的「冷酷」,就在於毫不留情、又極其準確地揭示了脆弱。來看吧,面對瘟疫,人會怎麼樣?
  • 《傳染病》:一部寫實抗疫電影,對美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神預言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的疫情蔓延,讓一部2011年的經典電影重新被拿出來熱議,那就就是由馬特·達蒙、裘德·洛、凱特·溫絲萊特的《傳染病》!這部電影從2003年爆發的SARS與2009年的H1N1豬流感獲得靈感,講述一種全新的新型病毒在全球擴散,造成的泛世界末日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