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片《傳染病》:好萊塢群星協力抵抗席捲全球2600萬人神秘病毒

2020-12-24 薛丁格的猹123

《傳染病》是由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影片於2011年在美國上映 。影片靈感來源於SARS,講述了一種靠著空氣就能傳播的致命病毒,世界各地的醫療組織爭分奪秒研究病毒抗體的故事。

作為《十一羅漢》系列的導演,曾憑藉《毒品網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史蒂文·索德伯格一向就擅長拍攝「人物群像」類題材以及協調大牌明星之間的關係。而這部《傳染病》同樣也是大牌雲集,囊括了瑪麗昂·歌迪亞、格溫妮絲·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三位奧斯卡影后,以及馬特·達蒙、勞倫斯·菲什伯恩、裘德·洛、布萊恩·科蘭斯頓等多位好萊塢大牌男星。

在創作過程中,導演索德伯格以及編劇斯科特·Z·本恩斯用群像描繪的模式,讓電影中大部分的人物及事件都以隨機事件出現。來展現疾病蔓延下人性的複雜多變,讓故事內核突破了一般災難片的套路,上升到了更深一層的社會反思層面。

所以,我今天會結合電影中故事架構、人物塑造、影像風格三個方面來分析這部影片的魅力與價值。

01、故事架構上,採取偽紀錄片的形式,突出傳染病的恐怖以及普通人面對疾病的慌亂與無助。

《傳染病》採取了偽紀錄片的故事架構模式,把一個傳染病從發病第1天到發病第135天,個體、社會所發生的種種場景以碎片化的形式所呈現出來。看上去表面支離破碎的情節,卻用內在的強烈邏輯所連接起來。

影片一開場,冷峻的畫面色彩以及低調光線奠定了全片寫實壓抑的風格。正結束在香港的出差,在機場轉機的貝斯和一個男人通著話,她的面色陰沉,咳嗽聲不斷,顯得身體抱恙。從她和男人的對話中我們得知,她剛經歷了一次出軌,此刻正準備搭乘航班回到明尼阿波利斯的家中。而此時,下方字幕顯示的」第二天",似乎讓觀眾有些摸不著頭腦。

隨後,伴隨著一陣快節奏緊張的鼓點音樂,結合平行蒙太奇的快切鏡頭:從中國香港的年輕男子李輝、到英國倫敦的模特、再到日本東京的上班族、以及回到明尼阿波利斯家中的貝斯。幾位第一波的「超級感染者」幾乎在同時出現了感染症狀。

導演和攝影師在這段情節中,有意識的大量採用了手持搖晃攝影,並結合病人的主觀視角,來展現病毒在人體內的快速擴散。

僅僅在四天內,幾位第一波感染者就迅速地相繼猝死。尤其是貝斯,病發前一秒,她還以為是日常的感冒發燒引起的身體抱恙,還在和丈夫討論日常的生活瑣事。然而後一秒便轟然倒下。

由於貝斯一角是由奧斯卡影后格溫妮絲·帕特洛飾演,又是全片第一個出場的角色,所以觀眾很自然的會把她當作故事主角,期待著她在送去醫院後能夠被搶救過來。然而馬特達蒙飾演的丈夫米丘,等待到的只有醫生冰冷的死亡通知。

甚至連貝斯短暫接觸過的兒子也就在悄無聲息中忽然死去。

隨後,香港爆發了小規模的疫情,何超儀飾演香港男子李輝的妹妹,將哥哥的骨灰送回廣東老家,然而還沒等下大巴車,便已經死去。而病毒也隨著她而迅速擴散開來。

隨著病毒擴散,之前還以為貝斯是死於急性腦髓炎的醫生開始意識到這或許是一種新型的未知病毒。他們撥開貝斯的頭皮,進行開顱解剖。在這段鏡頭中,導演用了近乎血腥與殘忍的方式將新型病毒的恐怖不加掩飾地展現在觀眾面前。

沒有所謂的大牌明星,也沒有什麼主角,只有在病毒面前人人自危,朝不保夕的感染者,更加突出了疫情的殘酷。但是,僅僅把這部片子當成一部災難驚悚電影顯然不足以道出它的內涵,除了利用偽紀錄片的故事架構模式,導演更用了群像式的人物塑造手法,來展現出了傳染病蔓延下的「眾生相",來呈現更為深刻的批判諷刺主題。

02、人物塑造上,通過描繪傳染病背景下的人性百態,來實現深刻的批判諷刺主題。

《傳染病》中為力求真實感,所有大牌明星紛紛拋去明星光環,作為電影群像中的一環出現,突出普通人在災難中的個人困境,完全捨棄個人風格,只在有限的表演空間裡發揮,來契合全片壓抑寫實的氛圍。

片中從多個角度形成了多線敘事,這些線彼此相對獨立,但卻幾乎涵蓋了一場病毒危機中的眾生相。

疾病控制中心的基弗醫生派米爾斯去疫情第一線調查並布置防疫。女流行病學家利奧諾拉被派往香港去尋找0號病源。病毒學家不顧自身安危研製疫苗擁有天然抗體的米丘和自己和女兒倖存並艱難生活網紅博客主艾倫借著病毒流行散發謠言從中獲利。首先是凱特溫斯萊特飾演的美國疾控中心(CDC)研究員米爾斯,她臨危受命,前往明尼阿波利斯市衛生部進行調查研究,準備在病毒迅速擴散前找出控制應對方案。

米爾斯可以說代表了那些專業人士,只從專業角度提供判斷。她猜測病毒感染途徑可能是通過呼吸系統以及門把手、床單被褥、甚至人的手和臉等非生物介質。並提出了」基本感染數"的概念,提醒官員應當迅速引起重視。

然而衛生部的官員們顯然瞻前顧後考慮得更多,他們擔心消息散播出去會引發市民恐慌,影響社會秩序造成商業損失。因此在72小時內,確切病毒樣本診斷結果出來前,他們會持保留意見,不公布消息。

結果到了第8天,病毒迅速擴散,感染人數已經到了89000多,CDC此時確定病毒源頭裡有豬和蝙蝠的基因序列。然而目前培養疫苗的種種嘗試都已經宣告失敗。

到了12天,全球感染人數已經到了八百萬,明尼斯阿波利市也已經超過了3000例。在米爾斯要求下,三個體育館被改建成臨時收治中心。兩天後的第14天,米爾斯發現自己也被感染了,被送進了收治中心。他的上司基弗想動用帶有專用隔離艙的專機接回米爾斯,卻被軍方告知唯一一架專機早已被感染的議員徵用。城市將要被封鎖,為了避免恐慌,政府才沒有第一時間公布消息。

沒有主角光環,米爾斯最終和萬千感染者一樣,死在了臨時收治中心。甚至因為屍體袋早已被用完,只能用塑料布草草地將屍體處理。

在傳染病面前,一個人的力量或許顯得渺小,但正是有這麼千千萬萬像米爾斯這樣不顧自身安危的英雄,才最終能夠戰勝病毒,拯救蒼生。

此刻奮戰在一線的還有疾控中心的年輕女醫生艾莉,為了快速研製出疫苗,她將實驗與舊金山私人實驗室的薩斯曼醫生共享。然而上司基弗卻下令關停私人研究,只準政府所管轄的BSL-4最高等級實驗室進行研究。

但是,政府研究雖然更有優勢,但是會在行政審批上耗費大量時間。面對迅速擴散的疫情,薩斯曼偷偷保存了病毒樣本,不顧自身安危,在BSL-3實驗室,用蝙蝠肺部細胞中培育出了病毒,將疫苗研製工程往前推進了一大步。然而,完全可以靠這個發財的薩斯曼,卻什麼要求都沒有。為了全人類消滅病毒的信念,戰勝了對名利的渴求。

而艾莉更是以身犯險,在猴子身上試驗成功後,她主動讓自己成為了第一個注射疫苗的人類。而事實證明,艾莉成功了。

而艾莉的醫生父親,同樣也是這樣一位不顧自身安危救死扶傷的的白衣天使。

艾莉去病房探望父親,兩人談笑間,潸然淚下。導演少見的在這場戲用了偏溫暖的色調,人性的光輝在此刻閃耀,不禁讓人無比動容。

而瑪麗昂·歌迪亞飾演的世界衛生組織流行病專家利奧諾拉被派往香港調查病因。經過調查研究,她終於發現最初的幾位「超級感染者」曾在病毒感染的第一天一同在澳門賭場裡出現,也證實了米爾斯關於病毒通過呼吸系統以及非生物介質傳遞的猜想。而現在剩下的最大謎團,便是貝斯之前的0號病毒感染源是來自於哪裡?

然而,就在利奧諾拉完成任務要回國時,卻被香港的助手孫峰所綁架,並帶到了其所在的村子裡。利奧諾拉看到的是一群倖存的老弱婦孺,他們被排到了接種疫苗名單的最後,無助地等待著救援。

孫峰以利奧諾拉為人質,從前來接她回去的官員手上換取了疫苗,並在第一時間給利奧諾拉用了一支。隨後返回了村子。

但是在登機口,官員卻告訴利奧諾拉剛才拿去換回她的只不過是安慰劑,政府是不會跟綁架者妥協的,

並把真正的疫苗交到了她的手上。

但是利奧諾拉在聽聞後卻顯得很震驚和失望,她頭也不回的返回了村子。儘管曾經被綁架,但在此刻,人類之間的大愛顯然超越了不同種族、階級、文化之間的隔閡。

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很難用簡單的善惡對立來評價孫峰。雖然他的方法顯然是在犯罪,但是為了救全村人,他似乎又別無選擇。

而米爾斯的上司,勞倫斯·菲什伯恩飾演的疾病控制中心的基弗醫生,在封鎖城市前出於徇私,偷偷告訴自己的妻子趕快離開,而消息洩露後他也因此被彈劾。

但同樣是他,在優先獲得疫苗後,給妻子接種完之後,把剩下的一支給了清潔工的孩子。

「每個人都有孩子」,儘管或許階層不同,但他們的生命都同樣寶貴。

不管出於什麼階級職業立場,他們都是我們身邊的普通人,有懦弱自私的一面,也有勇敢博愛的一面。

而馬特達蒙飾演的米丘,屬於有著天然抗體的人群。但為了保護和前妻生的女兒,在接連失去現任妻子貝斯和繼子之後,他強忍悲痛,繼續承擔起了作為父親應盡的責任。

然而,隨著病毒的迅速擴散,全球已經有超過2600萬人遭受感染,社會秩序已經失控。瘋狂的人們到處搶奪物資,超市也被洗劫一空,綁架、搶劫時不時的發生。美國政府為了穩定公眾情緒,只能採取按照生日搖號的方式逐日派發疫苗。

這天,女兒的男友在接種完疫苗後,終於可以來到米丘家中和女友約會。兩人在溫馨浪漫的氛圍中曼舞,米丘看到這一幕後,也露出了久違的笑容。正像我們大部分普通人一樣,在困境中依舊滿懷著對生活的希望。

在全球性的災難面前,人性的複雜多面也在其中盡情展現,裘德洛飾演的網紅博主賦予了影片更深一層的社會議題。

他利用公眾盲目和恐慌情緒,散布謠言來引發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他假裝自己被感染,並通過一種未被科學證實的中藥「連翹」治癒,從中大肆獲利,粉絲也迅速突破千萬。

儘管國土安全局設局將艾倫逮捕試圖起訴他,但狂熱的粉絲們卻出錢把他保釋了出來。

正如影片中基弗醫生所說:流言有的時候比病毒要更加可怕。而對於政府官員來說,當面對容易盲目跟風的公眾時,選擇秉承保守態度,謹慎發布消息。固然有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但在大環境下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而艾倫這樣的意見領袖,如果把心思用在正途,同樣也可以從正面方向來引導公眾輿論。

這個世界向來就不是簡單黑白對立的。導演索德伯格認為,他講的與其是傳染病,不如說是在講述一種人類的困境。在公共環境由同類接觸傳播的疾病,導致人類對同類的完全不信任,而影片正是展現了在現代文明加之現代疾病的雙重壓迫下,掙扎著的每個人類個體。

影片最後,最大的謎團「0號感染源「的神秘面紗終於被揭開:某國的推土機推到了森林,也破壞了蝙蝠原本的棲息地,而快節奏的碎切鏡頭和鼓點節奏配樂也和開頭形成了呼應。

蝙蝠含著橡膠來到豬圈,隨後豬吞食了橡膠之後,病毒帶到了宰殺豬的主廚身上,而影片最後一幕則定格在了和主廚握手的貝斯身上,下方字幕出現了"Day 1 第一天「,至此,形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把病毒帶去人類社會造成災難的,恰恰也正是人類自己,影片也帶著這層反思落下了帷幕。

03 影像風格上,運用了索德伯格擅長的視聽語言,將一部大牌雲集的商業主流電影和小成本獨立電影的元素相融合。

作為一部巨星雲集的主流商業電影,索德伯格卻依舊保持了他早期拍攝獨立電影的風格。運用冷靜的長焦鏡頭、主觀鏡頭、手持跟拍的「偽紀錄式」攝影風格,為觀眾營造一種「目睹並參與一場全球災難性流行病的擴散過程」。

《傳染病》繼承了索德伯格在《性謊言錄像帶》裡的風格,比如鏡頭語言內斂,色調冷峻,加上《十一羅漢》、《毒品網絡》中運用得爐火純青的多線索並進的敘事方式,呈現出強烈的寫實效果,給予觀眾極強的帶入感。仿佛這樣的事件在現在或者不久的將來,就會在我們身邊發生。

而在聲音和畫面的搭配上,索德伯格擅長聲音先行,利用黑屏、廣角、以及一些抽象鏡頭,在我們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之前,先營造出一種氛圍,將我們帶入到情境中。一旦場景構建完畢,畫面也終於跟上了聲音。

以開場第一個鏡頭為例,伴隨著機場的播報聲,一及急促的咳嗽聲,隨後才出現了在候機的貝斯。

而影片最後一場戲,前一秒還是米丘女兒和男友跳舞的溫馨畫面,後一秒便轉到了樹林間,隨著鏡頭在陰暗的草叢中移動,溫馨的樂聲漸漸消失,伴隨著推土機的轟鳴聲和影片開場曾出現過的緊張鼓點樂聲,下一個場景正式搭建完畢。剛剛還為劫後餘生的主角慶幸的觀眾,馬上又被代入到了緊張不安的情緒中。

除了前面介紹過的擅用跳切鏡頭外,索爾伯格通常並不優先展開故事情節,而是先介紹人物。並習慣用持續的近景特寫鏡頭來展現人物情緒。

比如影片開場便通過一個長鏡頭,通過貝斯的電話內容來展現其人物身份背景。

同時,索爾伯格也會利用聲音比畫面先行、延後的方式來展現人物性格和情緒。

以米爾斯出場的戲為例,上司基弗和米爾斯談話的內容從米爾斯還沒正式進入辦公室,在大樓裡急促行走時就開始了。

隨後,畫面切換到米爾斯已經抵達了明尼斯阿波利斯的機場,此時基弗和她的對話仍然再繼續。直到跟迎接米爾斯的衛生局官員和她之間的對話進行「無縫銜接」。這種利用聲音過度,有意識地省略掉定場鏡頭,並且經常採用類似在主角後方「偷窺」的反常規視角,讓觀眾仿佛也正好置身於環境中,增加帶入感。

這種巧妙的安排,一方面突出了事態的緊急和無從喘息,另一方面也展現了米爾斯做事果斷雷厲風行的性格。

在這類偽紀錄片風格的電影中,索爾伯格還常用的「跟蹤式偷窺鏡頭」,讓觀眾仿佛跟隨著畫面主角一直身處於緊張的劇情之中。

以這場戲為例,當米爾斯在得知和貝斯有過接觸的感染者正在公交車上時,一直緊張地打電話讓他趕緊下車。通過在影視劇中主角上車後便會切換鏡頭。但索德伯格巧妙地在這一段採取了長鏡頭,從米爾斯出門一直到上車直至車子開動,一氣呵成,讓觀眾一直跟隨主角處在緊張的情緒當中。

而在主題呈現上,索爾伯格的電影通常會以宏大的全球問題為中心,像是犯罪毒品疾病貧窮。但在具體呈現方式上又拋棄宏大敘事,將其聚焦於一個個小人物。在宏觀全球問題和微觀個人問題上實現平衡。這也在《傳染病》這部群像電影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他的電影中,結局往往不是絕對的,角色對於個人及普遍問題的抗爭或許永無止境。而人性的複雜多面,也往往無法簡單歸類。

因為本片根據SARS真實事件改編,為了追求真實感,導演和編劇毫不避諱地將SARS原發地——香港作為疾病原發地。為此,主創團隊拜訪傳染病領域頂尖專家,走訪哥倫比亞大學的實驗室.還請來專家為影片中的「病毒」設計了符合科學規範的3D模型。不遺餘力地追求科學真實性。

畢竟,真實永遠是電影藝術的內核動力。對於有警示作用的科幻災難電影尤其是。

相關焦點

  • 用人心與病毒對抗!這些傳染病電影,濃縮疫情眾生相
    《傳染病》:冷靜描繪災難眾生相預告片索德伯格導演的抗疫電影《傳染病》近日重新攀升至各國流媒體點播榜的前列。影片受到了現實世界中非典、炭疽熱和超級細菌的啟發,講述一種新型的通過空氣和接觸傳播的疾病,通過空氣傳播短短幾天內從香港擴散至全球,經過世全世界的合力抗爭最終被人類制服的故事。
  • 電影《傳染病》,29天超2600萬人死亡的瘟疫啟示錄
    這個時間點,戴著口罩看《傳染病》,有種在文化大革命尾聲,看《1984》的感覺。這部2011年美國拍的電影,摒棄了好萊塢慣用的套路,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精彩的反轉,感人的金句。有的只是平鋪直敘的驚醒動魄,只是觀影之後回味中的細思恐極。
  • 一隻蝙蝠引起的全球疫情,9年前這部病毒災難片,如今卻發人深省
    今天,我們也來聊一部以病毒疫情為題材的電影作品,這部電影雖然不像《恐怖地帶》、《流感》那樣場景震撼,也不似《流行病:如何預防流感大爆發》那般寫實、專業,但這部拍攝於9年前的病毒災難片,卻在劇情設計上,屢屢戳中如今的生活。它就是上映於2011年的《傳染病》。
  • 銀幕共情,疫情「神還原」,災難電影的「現代啟示錄」
    正月逐漸進入尾聲,在春意盎然的日子裡,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席捲全球,病毒的爆發不僅考驗著人類自身的免疫系統,也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的精神狀態產生了巨大影響。豆瓣《傳染病》主頁下的網友評論2011年,好萊塢鬼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匯集了瑪麗昂·歌迪亞、馬特·達蒙、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等一眾明星卡司拍攝完成了災難電影
  • 一隻蝙蝠致全球2600萬死亡:這部9年前的電影,每一幀都像是預言
    其實,早在2011年,美國就曾拍過一部名為《傳染病》的電影,影片講述了一種靠著空氣就能傳播的病毒,在短短幾天內就席捲全球,最終導致2600萬人死去。雖然影片的豆瓣評分並不高,但它給人類帶來的啟示卻是深遠的。
  • 病毒遠遠沒有人性可怕,推薦5部關於病毒的災難片
    不久流感成幾何式爆發,前所未有的災難即將來臨。2、《傳染病》2011年上映,豆瓣評分6.7。由史蒂文·索德伯格執導,瑪麗昂·歌迪亞、馬特·達蒙、勞倫斯·菲什伯恩、裘德·洛、格溫妮絲·帕特洛、凱特·溫絲萊特、布萊恩·科蘭斯頓等人主演。
  • 看災難片,是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尹鴻為什麼人們愛看災難片大家對很多災難電影比較熟悉,比如《2012》《後天》《我是傳奇》《傳染病》等等,這些電影都以表現災難為題材,一般把它們叫作「災難片」。災難片有3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破壞力量。
  • 這些經典災難片,你都看過幾部?
    這是一部關於全球毀滅的災難電影,講述了世界各國人民掙扎求生的經歷,災難面前,盡現人間百態。 一部韓國的災難片1影片主要圍繞在韓國釜山的旅遊勝地海雲臺,突如其來的一場海嘯把所有人的幸福無情地摧毀,劇情感人,大節上的災難片模式和場面營造都很見功力
  • 有些電影,今年看格外有感觸,原來44年前就有了病毒題材災難片
    2020年初,一場由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席捲全球,各行各業接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和打擊,無數的醫護人員、志願者衝上前線。也再一次,讓我們重新接觸了這樣一類關於病毒感染的災難片。說起烈性傳染病,我們還是會不禁回憶起2002年的一場「非典」。而美國恰巧就有這樣一部電影是以「非典」為藍本而拍攝的,這就是《傳染病》。這部電影起初上映的時候票房非常不好,在國內豆瓣打分也不高。
  • 致命病毒席捲美國全境,超過1000萬人被迅速感染,至少一萬人死亡
    近日,據《紐約時報》援引美國CDC疾病防控中心的報告指出,美國在2019年末至今,超過1500萬人患有流感病毒,其中約15萬人住院治療,近萬人因此喪命,加州大學流行病學家布蘭登·布朗表示,去年美國就有34000人死於流感,而在2017到2018年度,死亡人數更是達到了61000例。
  • 4部病毒災難片值得一看,原來電影早就預言一切
    向來很喜歡看災難片,但從沒想過電影劇情真的會在真實人生上演,日前新冠肺炎持續延燒,很多人也開始關注相關議題的電影,如果你也喜愛災難類型的電影,以下這幾部都是編輯看過,也認為相當精彩的,推薦給大家,看完後,真的不禁感嘆,電影可不是隨便演演,真的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啊。
  • 十大傳染病災難電影,你看過幾部?它們又帶給我們哪些啟示?
    (圖片由「人文清華講壇」提供) 『為什麼人們愛看災難片』 大家對很多災難電影比較熟悉,比如《2012》《後天》《我是傳奇》《傳染病》等等,這些電影都以表現災難為題材,一般把它們叫作「災難片」。 災難片有3個顯著的特點:第一,不可抗拒的巨大破壞力量。
  • 第4個被稱為「全球死亡人數最多傳染病」
    一場瘟疫的爆發可能要奪去數萬人、甚至幾百萬、上千萬人的性命。但是,古代由於科學和醫學的發展有限,還不能正確認識各種病毒帶給人類的災難,所以當瘟疫來襲時,人類往往顯得很無助。那麼在人類的歷史上有那些瘟疫呢?
  • 盤點4部病毒題材的災難電影:團結一致,人類一定可以獲得勝利
    說起災難片,可能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那部《2012》,其宏大的劇情架構和無比震撼的特效場面,都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除了《2012》這類「天災」題材,災難片一般還包括地外文明、病毒爆發、人類戰爭等等題材。而今天小編想要給大家說說的,就是幾部以病毒爆發為題材的災難電影。
  • 好萊塢要拍武漢抗疫英雄電影,網友卻擔心美國人不懷好心
    自從新冠病毒大規模爆發,相關的影視改編作品就蠢蠢欲動。在中國電影人還沒開動的時候,加拿大籍伊朗裔的導演Mostafa Keshvari已經拍完首部以「冠狀病毒」為主題的影片《冠狀》。作為世界電影大佬的好萊塢,又怎麼會放過這次全球傳染病災難的素材呢?來到6月底,新冠爆發的將近半年時間,好萊塢終究還是要出手了。
  • 《傳染病》:一場由蝙蝠引發,蔓延全球的病毒,摧毀千萬人類健康
    在2011年上映的《傳染病》這部片子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它當年集合了最宏大的明星陣容,在極有個人特色的導演大衛·索德伯格的掌控之下,用冷靜而平實的手法展現了一場席捲全世界的病毒大爆發的全過程,但是,三位奧斯卡影后,兩位世界級著名男影星,好幾位金牌配角的加持,最後卻落了一個偃旗息鼓的收場,堪稱一場盛大的滑鐵盧。
  • 這10部傳染病題材影視劇,你看過幾部?
    災難片永遠震撼人心,直擊你的心靈。2、 《傳染病 Contagion》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豆瓣評分:7.0劇情簡介:影片講述了一種新型致命病毒在幾天之內席捲全球的故事。貝絲(格溫妮絲·帕特洛飾)從香港出差回明尼阿波利斯的家後突發疾病死亡,丈夫託馬斯(馬特·達蒙飾)協助Dr.
  • 史上最全高質量「傳染病電影」簡直震撼人心
    流感災難片捲土重來,毋庸諱言,這是一部非典型韓國災難片。當小女孩面對槍口擋在媽媽面前時;當士兵甲摘掉面具跪在媽媽的輪椅前時,有多少觀眾潸然淚下?感情戲一直都是韓國電影的強項,本片同樣是一部感情戲十足的電影。
  • 基於伊波拉病毒的經典災難動作電影《極度恐慌》
    前,1995好萊塢發行了一部經典的災難動作片《極度恐慌》,這項工作是基於伊波拉病毒,雲集有大量大牌明星達斯汀霍夫曼,雷尼蕾Ni羅素、摩根Freeman,凱文spacey,little庫珀古丁,唐納德薩瑟蘭等等。
  • 病毒災難片《致命復活》公映 影片五大看點解析
    雖然影片面臨著同檔期另外兩部電影的威脅,但是憑藉著獨特的題材和升級版病毒災難,勢必會營造耳目一新的感官刺激。疫情後首部末日病毒災難電影引爆影院《致命復活》作為疫情後首部末日病毒災難電影,自宣布定檔以來話題度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