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荒野裡的精靈?聽野生生物攝影年賽冠軍怎麼說

2020-12-22 澎湃新聞

疫情之下,空闊的大自然成了人們心儀之地。在廣袤的草原和沙漠中,人們無需為保持社交距離而緊張,眼前的美景也能讓人忘掉煩憂。

野生動物在山野活躍的樣子更令人興奮,不少攝影愛好者都帶上裝備,試圖捕捉它們迷人身影。不過由於它們的行動倏忽難測,拍攝者不僅得充分了解動物的習性,還要有無比的耐心,野生動物攝影也成為了頗有難度的專業門類。

1964年,BBC《野生動物》雜誌與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聯合創辦國際野生動物攝影年賽(Wildlife Photographer of the Year,以下簡稱「WPY」),它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和對攝影藝術的專業性吸引了人們的熱情,該賽事也有「野生動物攝影奧斯卡大獎」的美譽。

半個多世紀以來,WPY誕生了一批攝影大師,他們來自全球各地,有些有生物學背景,有些則接受過藝術教育的薰陶,但無一例外都熱愛自然。大賽評委羅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Rosamund Kidman Cox)從歷年冠軍中挑選了十人、每人10張代表作集結成《荒野之歌2: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精選》,並配有攝影師自己的創作解析,講述他們如何在荒野拍攝的故事。

《荒野之歌2:國際野生生物攝影年賽精選》,[英]羅莎蒙德·基德曼·考克斯著,陳沁譯,湖南美術出版社,2020年10月

經出版社授權,本文摘選多位冠軍得主紀錄下的拍攝心得,以及他們用慧眼匠心定格下的荒野之景,希望大師的「經驗談」為自然、野生攝影的愛好者們帶來激勵,讓更多人享受在大自然中創作的歡樂。

漢努·豪塔拉   河烏

時值一月,白晝時間不到三個小時。我一直在尋覓適合冬季拍攝河烏的地點,沿著水流洶湧的溪流和河流在森林中尋找(洶湧的水流使得河面不會凍結)。我無意中發現一處河面上有一根掉入水中的樹枝,恰好形成了一個可供河烏捕魚的棲枝。細枝上點綴著漂亮的冰珠。我把樹枝往上提了提,顯露出更多冰珠,設置好相機後藏身在白色掩體後面的雪地裡等待時機。當時氣溫為-30°C,天色陰沉,光線暗淡。但不出所料,河烏現身了,並棲息在一根細枝上,我趁機拍下數張照片。我曾多次回到同一個地方,也拍了更多照片,但還是第一天的昏暗光線最適合拍出我心中的構圖和顏色。

1982年攝於芬蘭庫薩莫;佳能A-1相機+300mm f2.8鏡頭;馬達驅動;光圈f11,快門速度1/15秒;柯達克羅姆64交卷;三腳架;掩體

克勞斯·尼格 高鼻羚羊

我在哈薩克斯坦拍攝草原雕時,聽說了關於高鼻羚羊的悲慘故事。

蘇聯解體後,出於娛樂、食品和羚羊角市場的需要,它們慘遭獵殺,數量從大約一百萬隻銳減到三萬隻。那是我2003年首次去哈薩克斯坦時的情況。到2010年,儘管偷獵仍在繼續,當它們的數量已經增至十五萬隻。然而2015年卻有超過十二萬七千隻高鼻羚羊因神秘原因死亡。

拍攝高鼻羚羊是非常困難的事。只要它們在一公裡外發現了,那麼你就失去拍攝機會了。在我為期四個月的六次旅行中,機會只在四天之中出現過。我們和一群統計高鼻羚羊數量的科學家一道,乘坐俄羅斯老式雙翼飛機在幾天內累計飛行了四十個小時。終於,在最後一次飛行中,我們所定了六百隻高鼻羚羊,這是二十多年來發現的最大群體。

這張照片只拍攝這個群體的一部分。我喜歡這張照片,因為它沒有透視,也沒有景深——如同洞穴繪畫一樣抽象,高鼻羚羊正從畫面中消失。

2010年攝於哈薩克斯坦託爾蓋地區;尼康D3相機+70-200mm f2.8鏡頭;光圈5.6;快門速度1/800秒;感光度500

託馬斯·P.帕斯查克  鯊魚

拍攝這張照片時我正坐在潟湖湖底,四周伸手不見五指,只能望見鯊魚在光線下遊進遊出。這一光束不是月光,而是來自一隻懸掛在船杆上的巨型影視燈。

我曾在月圓之夜見過月光下的鯊魚。但即使用高達2000的感光度拍攝,你也無法捕捉到那種場景,而一旦使用閃光燈則情調盡失。不可思議的是,影視燈居然重現了我在月光下看到的畫面。印度礁是一座人跡罕至的火山環礁,位於莫三比克海峽的中部,受法國主權保護,禁止漁船捕撈活動。與印度洋的大多數海域不同,在印度礁附近的海域,鯊魚仍然位於食物鏈的頂端。

白天,潟湖庇護著大量加拉帕戈斯幼鯊,到了晚上它們的數量會急劇上升。這裡是它們的託兒所,可以擺脫成年捕食者,而且對我而言也是一個美妙的地方——只需坐在海底,便能欣賞到罕見的大規模鯊魚群。

2010年攝於莫三比克海峽歐羅巴環礁;尼康D700相機+16mm鏡頭;光圈f16,快門速度1/320秒;感光度200;Subal 防水殼;兩個Inon水下閃光燈
 

西裡爾·羅索  川金絲猴

那是一個陰冷的早晨,林蔭下依然冰封一片。難怪這個小傢伙會抬起自己的腳。在宜人而柔和的光線下,皮毛和樹紋都清晰可見。

我等了足足二十年才親眼見到這些漂亮的川金絲猴,而且和研究這個種群的靈長類動物學家一起在秦嶺工作,我還能觀察到它們的自然行為。

猴群中有很多角色,一開始我和大多數猴子一樣,總是盯著猴王的一舉一動,但幾天後,我開始觀察這隻看上去總是樂呵呵的小猴子。它冒險離開母猴溫暖的懷抱,好奇地打量我,被眼前的兩足靈長類動物和三腳架上的照相機深深地吸引了。我當時在斜坡上,多虧了這個400毫米鏡頭,不僅給觀眾一種錯覺,以為我和猴子位於相同的高度,還虛化了背景。我喜歡這種美感,畫面乾淨純粹,那種均衡感能讓你充分體會到小猴子的輕盈。

2009年攝於中國陝西秦嶺周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佳能EOS-1Ds Mark III相機+400mm f2.8鏡頭;光圈f2.8,快門速度1/200秒;感光度400;三腳架

阿特·沃爾夫  阿拉斯加熊

我喜歡這隻小熊看著我的樣子——既好奇又勇敢。這張照片背後也有一個精彩的故事。

棕熊從巢穴裡出來時,它們正在忍飢挨餓。當時是春天,沒有漿果和鮭魚可供食用。於是它們下到鹽沼澤溼地,用青草和莎草來填飽肚子。令人驚訝的是,這些阿拉斯加的母熊對人類幾乎沒有恐懼心理,它們更像是帶著幼崽來見你。

母熊會睡在附近,讓幼崽在你身邊玩耍,就好像你它們的臨時保姆。但如果母熊發現了野豬的身影,即使在四分之一英裡外,它也會變得憂心忡忡。野豬常常會糾纏母熊,它害怕雄野豬會咬死幼崽。但它覺得接近人類是安全的。這是一種後天習得但行為,因為熊與當地的漁民相處了很多年,而且阿拉斯加這一帶沒有人狩獵棕熊。

我拍攝這張照片的那天,陰沉的光線將色彩和細節一一呈現(很難拍到陽光下的熊,因為它們有一雙凹陷的棕色小眼睛)。幼熊的視線穿過層層疊疊的青草和富含營養的莎草向外凝視,為照片增添了一抹純真。當時我就在幾米遠的地方。照片左面是母熊,右邊是另一隻幼崽。

2011年攝於美國阿拉斯加克拉克湖國家公園;佳能EOS 5D Mark II 相機+EF 500mm 鏡頭;光圈f11,快門速度1/160秒;感光度400

書中精彩圖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野鴨湖保護區宣傳片榮獲 首屆「中國野生生物視頻年賽」最佳攝影獎
    12月21日,由中國國家地理主辦的首屆「中國野生生物視頻年賽」圓滿落下帷幕。野鴨湖保護區拍攝的《美麗的野鴨湖溼地》榮獲短片組最佳攝影獎。此片以光陰為主線,緩緩帶著觀眾走過不同季節下美輪美奐的野鴨湖溼地。
  • 當擺拍、PS、造假橫行,是他們守護著野生動物攝影的底線
    在野生動物攝影圈,這樣的事情不算罕見。2009年,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評選「年度最佳野生動物攝影」的時候,就把獎頒給了西班牙攝影師José Luis Rodriguez,他獲獎的照片,是這一張:不,真正成就野生動物攝影大師的,是運氣……Jim Brandenburg,在諸多野生動物攝影師中,絕對是運氣值得大家嫉妒的那一位。
  • 「雪豹和她的朋友」中國野生動物攝影首展亮相廣州
    ;新年的第一天,第一縷陽光把藏羚羊染成了金色;在遙遠的秦嶺的峭壁上,兩頭羚牛頭對著頭,鼻尖頂著鼻尖,似乎在互致問候……▲影展現場12月19日,在廣州萬菱匯必勝客餐廳「愛與守護——認識中國野生生物,一起保護,從必勝客開始」 暨「雪豹和她的朋友」 中國野生動物攝影首展必勝客家庭動物保護沙龍上,這些震撼人心的影像被展出。
  • 日本版真實荒野獵人:他拍了一輩子的熊,最後卻被熊拍死了...
    他是一位荒野獵人,但他沒有槍,只有照相機。他拍了一輩子的熊,最後卻被熊拍死了。這個人就是日本傳奇攝影師——星野道夫。 也就在那個時候,星野道夫勵志成為一名生態攝影師,他跋山涉水拍攝各種各樣的野生動物,特別是熊。 旅居阿拉斯加的20年,星野道夫長時間穿梭於當地的冰河、山脈、原生森林和凍土,因此拍攝了大量阿拉斯加風光的相片,無論是極光、冰原、花草樹木、馴鹿海豹都被他入鏡。他的多幅作品,更獲得阿拉斯加政府與博物館永久收藏陳列。其「Alaska風のような物語」榮獲第15屆木村伊兵衛賞。
  • 靜觀荒野:拒絕照片超寫實,野生動物畫家的浪漫無人區
    2002年2月,韋切爾離開了工作8年的廣告行業,投身於他心之嚮往並願意終生追求的美術創作。在這之後,達斯汀以其非凡的野生動物創作贏得了眾多殊榮,這其中包括2006年公園藝術大賽的「野生動物獎」和「提頓洛奇公司獎」、 2015年美國西部秀場大師賽的「鮑勃·庫恩野生動物獎」以及2018年布法羅比爾秀(Buffalo Bill Show)的 「人民選擇獎」。
  • 10年專注水下攝影,中國小夥拍下神秘海底生物,99%的人都沒見過
    如果不是他拍攝,這些生物,我們或許一輩子都不會看見。海底兩萬裡見過皮皮蝦和龍蝦的童年照片嗎?每當夜幕降臨,海底就會上演一場華麗的垂直遷徙,海底仿佛連接了星空,場面極其夢幻,這就是黑水攝影。上面這些內容都是真實拍攝的,它們來自同一位攝影師,10年來專注於拍攝水下生物。他的名字,叫張帆。
  • 2020年索尼世界攝影獎「自然與野生動物」主要獲獎作品賞析
    索尼世界攝影獎(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是由索尼贊助、世界攝影協會(WPO)主辦的世界最大攝影大賽,由專業攝影師、業餘攝影師、滿12歲到19歲之間的青少年、大學生以上攝影愛好者等4個部分組成。
  • 這位擔任了13年 「尼康大使」,來欣賞一組他拍的野生動物作品!
    擔任 「尼康大使」 13年◆ Roger Brendhagen◆一位經驗豐富的野生動物攝影師Roger的家在Hedmark,是位於挪威的東南方的鄉村,攝影師Roger Brendhagen◆ 尼康大使 ◆Roger Brendhagen 1968年出生於奧斯陸,現居瑞典的菲利普斯塔德,作為職業野生動物攝影師的他一年中有至少
  • 濟南野生動物世界春拍攝影大賽開始了!5萬元大獎等你來
    招募萬名攝影愛好者為動物愛豆們拍美照,還有價值5萬元大獎等你來瓜分!4月1日-5月31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濟南野生動物世界共同發起#春拍動物世界#活動,來濟南野生動物世界看世界珍稀動物,發現野生動物之美,開啟大片創作之旅!
  •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四大精靈在哪 四大精靈位置一覽
    塞爾達傳說荒野之息四大精靈在哪?
  • 水下攝影作品賞析——林青老師來點評
    這次比賽《潛水員》組裡自由潛水員的圖片很多,但是優秀圖片較少。我的感覺就是很多圖片比較空洞,圖片中除了潛水員,找不到太多的與之彼此襯託呼應的內容。雖然「潛水員」組要求必須在畫面中有潛水員,但是如果只是潛水員,擺來擺去就是那幾個姿勢,根本無法打動觀眾的心。所以建議喜歡拍自由潛的攝影師還是多開動腦筋,有故事有內容的才是好圖片。
  • 「興業杯」桌球巔峰對決冠軍賽圓滿收拍,住宅集團登頂冠軍!
    2020年10月17日,廈門市首屆「興業杯」桌球巔峰對決冠軍賽圓滿落幕。一天從32強小組賽到淘汰賽到最後奪取冠軍,興業杯巔峰對決冠軍賽堪稱廈門乒壇史上最艱苦卓絕的比賽,只有意志,技術,耐力,體力最強團體才能登頂巔峰,含金量十足。
  • BBC評2013年十大驚奇野生動物照:擁抱的印度鸚鵡
    原標題:BBC評2013年十大驚奇野生動物照:擁抱的印度鸚鵡   BBC評2013年十大驚奇野生動物照:擁抱的印度鸚鵡  來源:新浪科技我有話說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7日報導,野生動物一直是世界各地的攝影師們追逐的目標
  • 商丘這裡有群「小精靈」,還有一群「精靈守護者」!
    為留住這些水鳥,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一些鳥類攝影愛好者和熱衷環保的市民自發組織起來為保護鳥類棲息地而積極奔走——日月湖「小精靈」的守護者傍晚時分,日月湖一人高的蘆葦蕩裡開起了「音樂會」——「啾啾啾」「嘰嘰」「呱呱」,各色鳥鳴此起彼伏,相互唱和……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走進日月湖景區,令人感受到景區豐富的生態之美。天鵝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悠閒地遊弋。
  • 寵物小精靈劍與盾的荒野會讓您與「超標的」寵物小精靈作戰
    《劍與盾》的主要新功能之一是「荒野」,這是一個開放世界,遍布Galar地區。這個地區是各種神奇寶貝的故鄉,就像在《我們一起去皮卡丘》和《伊維》中遊走於整個世界一樣,儘管您可以自由挑戰這些神奇寶貝,但其中的某些似乎對您來說太難了。根據Eurogamer最近的動手印象,根據您在荒野中的去處,所遇到的某些神奇寶貝會「嚴重地變高」,這意味著,如果您不謹慎行事,您可能會遇到一個怪獸。
  • 解析BBC如何拍攝野生世界
    2006年《地球脈動》播出時,世界為之驚嘆。
  • 明明知道是擺拍的,為何「貝爺」的《荒野求生》還能長盛不衰?
    他給大家實戰演示如何在只有一把刀,一瓶水和燧石,進行幾天的生存,靠野生動物和昆蟲填飽肚子,靠砍來的樹枝搭建庇護所,靠乾柴烈火取暖,過著可憐的日子。。每次看到貝爺生火都忍不住想試試,徒手生火真的好難,有了火就有了避護所和安全的飲用水,還能將食物烤熟。
  • 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人人守護
    2019年12月13日下午,武漢市黃鶴樓公園養護管理中心副主任,風景園林高級工程師王臻老師為光谷四小303班的同學們帶來了一次別開生面、趣味十足的環境課——我的野生動物朋友,東北虎。為了開發「我的野生動物朋友」這套環境教育課程,世界自然基金會特別邀請了國內一線的保護和環境教育的機構與個人共同參與創作,希望通過這些課程向大家傳遞來自荒野的聲音,呼籲大家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減少人類對這些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影響,創造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未來。王老師的環境課堂從「你見過老虎嗎?
  • 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丨定格時光 尋找生活中最美的它們
    以下文章來源於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 ,作者賽萌 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教育學會致力於黑龍江省流域生態保護和公眾環境教育節日簡介 2020年05月22日Festivals Int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