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菽園雜記》中記載「凡在內府出入者,無論貴賤皆懸牌,以避嫌疑。」明清時期,他們所佩戴的牌子叫「牙牌」,從普通百姓到達官顯貴都必須得佩戴,是證明身份的物件。
上個世紀,由於封建王朝的無能,導致西方列強將魔爪伸向中國,建國前夕,中國經歷了十四年艱苦抗戰歷程,百萬雄師英勇抗敵,為熔鑄全新的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當年的歷史被深深烙在國人胸膛。
在每一年的閱兵式上,抗戰老兵身著軍裝,胸戴榮譽,即便是年過九旬,也依舊標準敬禮。這些抗戰老兵大多都享有國家的特殊照顧,然而在山西有一位90歲老人因證件丟失無法證明身份,便指著博物館牆上說:這就是我。
抗戰結束後,許多戰士卸甲歸田,想要過普通的生活,繼續換種身份為國家建設貢獻力量。在山西就有一位老兵,因為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得不到國家的福利待遇。他叫郝志全,出生在山西榆社縣,如今已年過九旬。多年的部隊生活讓他獲得了許多軍功章,而他最珍惜的是一張和營長的合照。
後來當地博物館建設了紅色紀念營,郝志全就將照片捐獻了出來,雖然不舍,但也想讓這張照片背後的歷史被人們所牢記。在一次搬家過程中,郝志全不慎將軍功章以及能夠代表他身份的材料遺失,這就意味著他多年的軍旅生活被抹去,也就無法享受國家的諸多待遇。
而唯一能證明他的就只有那張被收藏到博物館的照片,郝志全指著這張照片說那是他,陪同的工作人員雖然能夠看出照片中的人和老人面廓相似,但也無法確切證明這就是他。郝志全老人卻說不著急,他不想給國家添麻煩。
1944年,郝志全加入了八路軍,當時的人們依舊處於水深火熱當中,年僅十六歲的郝志全便毅然決然投入到抗戰的隊伍中去。正值青春的郝志全憑藉一腔熱血和誓死保家衛國的決心,取得了不少的榮譽。
郝志全受戰事影響,多次轉編部隊,在榆社獨立營跟隨營長郝三全抗戰剿敵。1945年,郝志全所在的榆社獨立營也被改編,他成為營長的警衛員,被收藏在博物館的那張照片就是他們唯一的合影。抗日雖落下帷幕,但兩黨的衝突日漸加劇,而後在山西爆發了第一次正面衝突,拉開了第二次內戰,兩次戰役郝志全皆奮勇禦敵,並且全身而退。
1949年,新中國即將解放,解放前夕郝志全積極參加了太原戰役,經過六個月浴血奮戰,國民黨軍隊被殲滅,這是抗戰以來發生的最激烈也是代價最慘重的一次戰役,好在郝志全活了下來。這些經歷成為郝志全揮之不去的記憶,銘刻在他的心頭。
郝志全老人每每敘述都激情昂揚,但也難掩戰爭帶來的沉重傷痛。回過頭去看當年的戰爭,能夠歸於普通生活是何其幸運,即便丟了軍功章和身份材料又何妨,與戰死沙場的戰友們相比,已經是萬幸。更幸運的是,有志願者幫助郝志全找到了當年一起作戰的戰友,也證明了他的身份。儘管仍然無法讓其享受國家優待,但令郝志全老人欣慰的是終於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了,心中便沒有了遺憾。
郝志全老人如今依舊生活在一棟土坯房裡,即便條件不堪,門上寫著的四個大字「國泰民安」依舊清晰可見。郝志全老人的晚年生活過得並不如意,妻子常年患病,而同為退伍軍人的獨生子也在三年前離開人世。很多志願者自發組織前往關心和幫助郝志全老人,也為其帶來了歡樂。
正因為有郝志全老人這樣以命相搏,奮勇抗戰的戰士,才有如今安穩的生活,他們犧牲了青春甚至生命,才換來現在的安寧,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應該心生敬佩。作為後輩,應以他們為榮,牢記歷史,堅定信念,為國家的建設添磚加瓦。與此同時,也應時刻關注抗戰親歷者,給予他們更多關懷,在他們的大無畏精神感染下努力前行。
參考資料:
《菽園雜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