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物質文化生活的追求越來越高,大大小小、各式各樣提供不同內容、不同場景的博物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在城市的各個角落。請跟隨新江蘇,一起開啟新鮮又奇趣的博物館之旅吧。
撒上粉末,拓下一枚完整的指紋,對比資料庫,鎖定罪犯......大眾對刑偵劇中利用「指紋」破案的場景已見慣不怪,但鮮有人知曉「指紋」背後也藏著大學問。江蘇警官學院有一個國內唯一以指紋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在館內,觀眾可以溯源指紋文化的歷史,了解指紋學的發展狀況。
「2007年12月,國家第一代指紋工作者退休後把手中的材料放在學校裡展示,一方面體現當時公安的科研成果,一方面也可用於教學。」博物館的陶老師介紹。目前,南京中華指紋博物館在江蘇警官學院的安德門和浦口兩個校區都建有展館。位於浦口的新館佔地1000平方米,展出藏品近千件,佔藏品總數的十分之一。
15億個指紋中才有兩個相同
指紋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印記,但若細細觀察,一枚指紋也大有講究。終身基本保持不變、觸物留痕、人各不同,是指紋的3個自然特徵,因此它可以作為每個人的特別識別碼。
有俗語說「一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賣豆腐,五鬥六鬥開當鋪,七鬥八鬥把官坐,九鬥十鬥享清福」,這裡的「鬥」指的就是指紋四種基本紋型之一-鬥型紋。在館內,參觀者可以了解基本紋型,還可看到指紋更多的細節特徵。公安部門就是靠九種細節特徵鑑別兩個指紋是否屬於同一個人。據了解,每15億個指紋中才有可能出現兩個相同指紋。
一枚指紋推測盜賊體態特徵
「中華指紋天下先」,博物館陳列著各個時代指紋的特殊呈現方式。指紋既是裝飾,又是印記。中國指紋運用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新石器時代所作的指紋彩陶畫。古代摺疊書封泥上的指印、漢唐時期契約文書上的「畫指節」,則代表著指紋成為誠信文化和取信制度的象徵。
2200多年前,刑事偵查和刑事審判已把指紋作為斷案工具。展廳內的一角立著一堵牆,牆上被挖了一個洞,這還原了湖北省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封診式》的一節故事。深夜盜賊入室偷竊,官吏通過現場盜賊遺留的手印和腳印,推測出盜賊的體態特徵。
指紋是身份證明還可以「玩」
指紋學是一門植根於中國古人直接經驗,後又移植於近現代科學技術中的綜合型應用科學技術。在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看到各個時期使用的顯現工具,如502燻顯櫃、現場勘查用的照明光源、馬蹄鏡、指紋照相機、指紋刷、磁粉棒、噴粉器。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類對指紋的認識與應用進入新階段。指紋不再是紙張上的個人記號,而成為可利用的、動態的「身份證明」。大眾熟悉的指紋識別手機、筆記本電腦、滑鼠、U盤、指紋門鎖、保險箱等設備一字排列,最直觀地展現了指紋應用的演變史。
中華指紋博物館不僅能「看」指紋,還能「玩」指紋。參觀者可以嘗試五指染上色彩,用指紋作畫;讓紙上「隱形」的指紋顯形;製作一張獨一無二的指紋卡片,數數指尖有多少個「鬥」……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徐春暉 部分圖片由博物館提供
【來源:中國江蘇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