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期間,中原的各個諸侯國為周天子所封,他們視楚、秦都為蠻夷,認為像這種偏遠之地的人都蠻橫無禮,沒有有識之士。實際上這只是來自於中原的傲慢和偏見,楚國就有一位重視禮法,克己守禮的大臣,令尹子文。
出身不凡,長大鐵面無私
令尹子文,又稱鬥子文,相傳他從小就被遺棄,丟到了雲夢澤,卻被老虎撿走吃虎乳長大。所以鬥子文全名應該叫做鬥榖於菟,榖指吃某樣東西,於通於,菟指老虎,連起來就是姓鬥,吃老虎奶長大的,不過為了方便,我們還是叫稱呼他為鬥子文或者令尹子文。
鬥子文初次露面在《說苑》中,當時鬥子文已經是楚國的令尹,協助楚成王平定了子元內亂,位高權重。俗語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的素質代表不了一群人的素質,在鬥子文家族就有明顯的體現。鬥子文有一位堂兄,認為鬥子文於楚國有大功,楚國的其他人對他們家族都需要敬畏三分。
於是他在街上購買別人的物品,商量的時候很和諧,到了給錢的時候就打定主意不給,對方便請來了當地的廷理要把這位堂兄抓起來審問。
沒想到這位堂兄當場大喝:「我是令尹子文大人的堂兄,他見了我都要禮讓三分,你們居然敢對我不敬,難道是長了七八個腦袋嗎?」瞧這位的架勢,恐怕比當年大喊「我爸是李剛」的哥們兒都要狂妄。
當地廷理非常害怕,當即放人,並且狠狠訓斥自己的手下:「你們抓人都不知道動動腦子嗎,差點連累了我。」並且把鬥子文的堂兄送走。
這位廷理在辦完了這件事之後有點洋洋自得,畢竟混在官場,誰不希望有幾分面子呢?他今天給了鬥子文一個面子,以後可能還會被提拔,越想越覺得自己八面玲瓏,當即給鬥子文寫了一封信送過去說明了這件事。
信裡面免不了吹噓自己如何機智,大有當年鮑叔牙救管仲的義氣,可能還在心裡盤算,我和鬥子文的堂兄成了兄弟,也就是鬥子文的兄弟了,飛黃騰達指日可待了。
結果第二天一早鬥子文就來到了這位廷理的府邸,拿出信問他,信上的所作所為是否屬實,廷理喜出望外,連忙滿口稱是,鬥子文大怒,呵斥他到:「我們楚國之所以設置廷理這個官位,是為了維護國家的法律政策運作,讓百姓信任我們,你身居要職當街徇私枉法,視國法如無物,讓楚國的百姓如何看待我們的國家和法律!」
隨即派人把他的堂兄抓來重新審理這個案件,卻沒有想到他的長輩也趕來求他讓他把此事化解,鬥子文義正言辭地拒絕,並且命令人把這樁案件的結果公示與眾,他的家族再也沒有人敢輕易犯法了,楚國的百姓也對此交口稱讚。
以上的記載故事性比較嚴重,且人物名字基本沒有,雖然不一定屬實,但是還是可以說明鬥子文對於禮法的重視。清正廉潔,高風亮節令人瞻仰,鬥氏在楚國是著名的有錢的大家族,鬥子文卻生活十分簡樸。
楚成王聽說之後曾經問鬥子文:「您的家族非常擅長聚集財物、名馬來致富,您的生活卻如此拮据,為什麼您不向他們學習這些東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呢?」鬥子文回復楚成王說:「聚斂財物怎麼能是令尹學習的技巧,令尹身居高位。
各方人員都想要仰仗他的名聲做事,如果令尹去聚斂錢財,像豺狼一樣貪婪,這個國家又能夠堅持多久呢?國家不在了,令尹又怎麼可能倖免於難?」
楚成王聽了之後非常佩服子文,決定提高子文的俸祿來改善他的生活,但是一提到這個問題鬥子文就迅速地逃避,楚成王非常不解,派人去問鬥子文為什麼對君王如此不敬。鬥子文鞠躬回復到:「我哪裡敢向君王不敬呢?
為政的人是需要去庇護百姓的,我們的錢財來源於百姓,如果我家裡存的錢多了百姓家裡的錢就變少了。這是通過讓百姓勞苦來增加自己的富貴,像這樣下去百姓又怎麼會沒有怨言,我就離死亡不遠了,我是在逃避死亡呀。」
使者把鬥子文的原話傳了回去,楚成王大為感動,更要想辦法犒勞鬥子文。最終他決定在朝見時準備一束幹肉,一筐乾糧,送給子文,子文也接受了,沒有繼續拒絕好意。之後這就成了楚國君王接見令尹的禮節。
總結:鬥子文因為身處春秋時期的楚國,史料缺失,我們能夠找到的關於他的資料都是零星的故事。但是正因為如此,鬥子文也成為了一名高潔的完人成為了我們的榜樣。像鬥子文這樣可以做到清正廉潔的官員,敢問又存在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