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2020-12-22 騰訊網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國以楚國背叛盟約,不守信義為由,聯合韓、魏伐楚。楚國向秦國求援,並送太子橫入秦為質,秦國出兵救楚,三國聯軍聽聞秦國出兵,便下令撤軍。

公元前302年,入秦為質的太子橫和一秦國大夫起了衝突,失手將人打死,然後逃回了楚國,殺死官員已是大罪,不辭而別又失了禮節,秦國對此很氣惱,秦、楚關係決裂。

公元前301年,楚國沒有秦國做靠山,齊宣王任命匡章為將,再次率領韓、魏、齊三國聯軍攻打楚國,楚懷王派唐昧率軍迎戰,雙方在垂沙隔水列陣,對峙長達六個月。齊宣王見戰事毫無進展,空耗國力,便派使者到前線,催促匡章儘快渡河開戰。匡章對使者說道:「目前戰機尚未成熟,貿然開戰就是讓萬千弟兄們去送死,請恕我不能從命。」

匡章派人加快速度偵察到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河邊對岸有楚軍把守,開展偵查工作十分困難。這時有一個漁夫看到他們在找可以渡河的地方,就對他們說:「其實楚軍已經告訴你們答案了,凡是防守兵力少的肯定是水深的地方,重兵把守的地方就是你們要找的淺水之地。」

匡章知道後喜出望外,立即下令整理軍隊,挑選精兵趁黑夜渡河,向楚軍發動突然襲擊。楚軍這邊因為聯軍長時間無法渡河,已經放鬆警惕,遭到襲擊後倉促迎戰,最終楚軍大敗,楚將唐昧戰死。聯軍乘勝追擊,又迅速攻佔數城,楚國被迫向齊求和,派太子橫入齊為質。

垂沙之戰後,唐昧的部將莊蹻(讀敲)帶領部眾發動叛亂,攻破楚國都城郢都,戰敗加內亂,加重了楚國在這場戰役中的損傷。垂沙之戰,即是齊國對楚國的報復,也是秦、楚關係破裂的直接後果,楚懷王在外交上左右搖擺,反覆橫跳,最終釀成了孤立無援、只能挨打的局面。經過此次戰役,楚國國力削弱,再也無力與秦、齊爭霸。

相關焦點

  • 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按照這一理論,匡章得以找到楚軍防禦的薄弱之處,並迅速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最終吃到了敗仗。那麼,問題來了,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重創楚國後,為何不乘勝滅亡楚國?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其中秦軍應該是從武關、丹水方向進攻楚國西側,而齊魏韓三國聯軍則進攻楚國東側方城一線(即楚長城)。從後來的進展看,西側戰場因為楚國的增兵以及秦國的「別有用心」、等著看戲,這一側沒有發生大戰。真正的戰爭發生在東側,這就是著名的垂沙之戰。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秦軍在「丹淅之戰」和「藍田之戰」中重創了楚軍主力,乘勢「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置漢中郡」(《史記·秦本紀第五》)。秦國拓展了疆土,國力得以增強,反觀楚國,這兩場大戰則是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在以後的勢力角逐中,楚國只能是窮於應付,喪失了主動進攻的能力。聯軍偷渡與略地重丘
  • 西周公國之齊王闢彊:垂沙之戰前後的齊楚紛爭
    齊宣王從壯年繼位到撒手人寰,見證了秦國從秦孝公到秦昭襄王手上的不斷地發展,經歷了許多次改變各國命運的轉折之戰。有人說,他是好色的君主,有事鍾無鹽,無事夏迎春。有人說,他是英明的君主,使得齊國一次次獲得戰爭的勝利。那麼,真實歷史上的齊宣王究竟是什麼樣子呢?他和西周公國之間又有著怎樣的瓜葛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齊宣王背後的秘密。
  • 東吳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孫權 大家好,今天我們一起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東吳是什麼時候開始走下坡路的? 也許很多人第一印象會是孫權駕崩、吳主孫皓繼位,東吳才開始走下坡路的。但實際上,從孫權稱帝的那會就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東吳帝國衰敗的跡象已經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始顯露出來了: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從「諸神之戰」到「群魔亂舞」,華語樂壇真的走下坡路了嗎?
    大部分網友說《驚雷》真的很難聽,甚至連帶著還批評了不少網絡紅曲,最後甚至還引發了對華語樂壇的擔憂,既「華語樂壇真的走下坡路了嗎?」這一話題。 談到現在華語樂壇,往往都會用「群魔亂舞」四個字概括,然後將十幾年前的華語樂壇比喻成「諸神之戰」,以此來表示自己對目前華語樂壇現狀的不滿,那麼這是為什麼呢?
  • 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做主將而不是白起?
    在長平之戰前,白起已經戰功累累,比如垂沙之戰大敗楚軍,在伊闕大敗韓魏聯軍,華陽之戰,擊潰趙魏聯軍,在對楚作戰更是戰功顯赫。其時楚頃襄王欲重新用合縱之策對抗秦國,秦昭襄王見狀先發制人,派白起率軍攻楚,兩國大戰,楚國頂不住,割上庸、漢水以北土地給秦國講和。秦國見好就收,重整旗鼓又再動兵伐楚,龐然大物楚國在秦國的連續攻勢下日暮途窮,丟城失地,連郢都也被秦軍拿下。
  • 朱坤明:垂沙之戰,齊國韓國魏國的匡章、公孫喜、暴鳶擊敗楚唐眛
    垂沙之戰的齊國大將匡章,就是這樣的一位統兵大將,利用地形打了敵人一個措手不及,聯軍順利取勝。齊國大將匡章本來和楚軍的大將唐眛一直處於相持階段,誰也沒有辦法消滅對方,但是齊國、魏國、韓國人多勢眾,所以處於進攻的有利地位。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楚國來說,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 從戰國時代到各國興衰,解讀楚國為何無法實現大一統?
    其實不只是熊氏,秦朝完蛋六十年,楚國公族之後還能整出個周天子分封的翻版,我覺得一定程度上反應楚國舊皇族貴戚淳樸而幼稚的政治思想。楚公卿貴族政治氛圍太濃,看看大秦,丞相幾乎都是外國人。楚王自個都防著貴族,互相掣肘,什麼事也幹不了!屈原算開明的一個,但他的變法內容也只是獎勵農耕,選舉人才之類的撓痒痒改革,對於楚國封建領主制度,他都沒想過是不合理的!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吳王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君主,他在位時期對楚國取得"雞父之戰"的大勝,陸續攻取州來、鍾離、居巢等地,與楚國爭奪淮南地區取得絕對上風,為吳王闔閭攻進楚國都城郢都打下基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雞父之戰",吳國利用三千罪犯擊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
  • 濟西之戰有多深遠的影響,為何會成為戰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之一?
    我們都知道,在戰國的歷史上,濟西之戰與長平之戰都被列為了歷史轉折點。比起那場使得趙國主力盡失的長平之戰,很多人認為這場濟西之戰才是戰國歷史上的最大轉折點,甚至將這場濟西之戰稱之為長平之戰二十年前的「預演」,一度斷言就算是沒有長平之戰,秦國一統天下也再無敵手。
  • 論白起的戰績,其實長平之戰只能排第二,有一戰曾差點滅了楚國
    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一、吳師全面伐楚的戰略契機公元前 506 年,給楚國以致命一擊的時機終於來臨了。這一年的秋天,楚國繼續走窮兵黷武的老路,悍然出動大軍圍攻蔡國。蔡國力屈不能相支,向晉國求援,使人質往晉,請兵抗楚,但未獲結果,於是便轉而向吳國懇求救援。
  • 春秋戰國之楚國國君世系
    與晉國發生城濮之戰失敗,殺子玉。四十六年,楚成王兒子商臣為攻打楚成王,楚成王說吃了熊掌再死,商臣不答應,楚成王自縊。4.商臣繼位,即楚穆王。楚穆王三年,滅江國。四年,滅六國和蓼國(這兩個國家是皋陶的後代)。5.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去世,兒子侶繼位,即楚莊王。用伍舉、蘇從。楚莊王八年,率軍到周都城郊,問王孫滿周鼎之輕重。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自姜子牙建立齊國以來,這個諸侯國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桓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山海魚鹽之利,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而就魯國來說,魯國(前1043年—前249年),先秦諸侯國,姬姓,侯爵,首任國君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
  • 被貴族把持的楚國,為何從一開始就註定了滅亡的命運?
    楚國建立伊始,由於其首領熊繹既非天子血脈,也非有功之臣,所以只是被周天子封了一個低等的子爵。因此,楚國歷來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在中原諸侯國的鄙視之下,反而激起了楚人的好勝之心,他們決定奮發圖強,立足於列國。
  • 陘城之戰:戰國被忽略的一場戰役,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
    說到戰國時期的戰爭,很多人會聯繫到長平之戰、邯鄲之戰、五國伐齊、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鄢郢之戰、伊闕之戰、華陽之戰、垂沙之戰等。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本文所要說的陘城之戰,則是一場被人忽略的戰役。不過,就陘城之戰來說,卻最終引發了長平之戰,也即在筆者看來,如果沒有陘城之戰的話,長平之戰就不一定會在公元前260年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