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沙之戰,楚國遭到重創,三國聯軍為何不趁勢消滅楚國?

2020-12-22 情懷與歷史

垂沙之戰發生於公元前301年,齊國、韓國、魏國聯軍攻打楚國的一場戰爭。公元前301年,齊國、魏國、韓國三國的聯軍,進攻楚國的方城,雙方夾泚水(在今河南西南唐河境,下遊至襄樊入漢水)列陣,相持長達六個月。彼時,齊宣王不願意僵持下去,催促齊軍主帥匡章早日決戰。隨後,匡章命人尋找可以渡河的地方,由於楚軍放箭射守,派出的人不能靠近河邊。

後來,一位樵夫告訴說:「要想知道河水深淺太容易了:凡是楚軍重兵防守的地方,都是河水淺的地方;凡是楚軍防守兵力少的地方,都是河水深的地方。」按照這一理論,匡章得以找到楚軍防禦的薄弱之處,並迅速渡河,向楚軍發起突然襲擊,在沘水旁的垂沙(今河南唐河境)大破楚軍。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最終吃到了敗仗。那麼,問題來了,垂沙之戰,齊魏韓三國重創楚國後,為何不乘勝滅亡楚國?

首先,在垂沙之戰中,齊國、魏國、韓國三國在重創楚國主力之後,乘勝攻佔垂丘(今河南省沁陽縣北)、宛(今河南省南陽縣)、葉(今河南省葉縣)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國宛、葉以北的土地為韓、魏兩國奪取。楚國大軍主帥死後,部將莊蹻率領兵馬叛變,起義的大軍一度攻下楚國都城郢(今湖北省江陵市北),將楚國的疆域分割成幾塊。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在垂沙之戰中,楚國可謂遭到沉重的打擊。在此基礎上,三國聯軍完全可以趁勢消滅楚國。

不過,三國聯軍卻沒有乘勝追擊。究其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一方面,在垂沙之戰中,楚國不得不向齊國表示屈服,被迫以太子橫為質,向齊求和。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楚國繼續抵抗的話,三國聯軍能以此作為藉口,從而繼續攻打楚國。但是,當楚國主動求和之後,無疑是給三國退兵一個臺階,這成為三國選擇撤軍的重要原因。

進一步來說,楚國疆域遼闊,這增加了消滅楚國的難度。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楚國疆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因為楚國疆域遼闊,這意味著想要消滅楚國的話,齊國、魏國、韓國需要投入更多的兵力。

不過,如果這樣的話,垂沙之戰的後續戰役,自然會陷入到膠著狀態,所以齊國、魏國、韓國選擇見好就收。比如魏國、韓國因為已經攻佔了楚國北部的部分疆域,也即已經獲得了實質的好處。如果繼續投入的話,說不定要把之前拿到的好處吐出去。另一方面,在筆者看來,秦國這一強國的虎視眈眈,也是魏國、韓國不敢孤注一擲,消滅楚國的原因之一。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齊、魏、韓三國聯合在一起攻打楚國。楚國派遣太子熊橫到秦國作為人質,秦國發兵救楚國,攻佔了蒲阪(山西運城永濟市西)、陽春(山西運城永濟市西南)、封陵(山西運城芮城風陵渡)。秦國再攻打韓國,又攻佔了武遂(山西運城垣曲)。在垂沙之戰之前,秦昭襄王曾經派兵救援楚國,並攻打了魏國和韓國。對於魏國、韓國來說,如果真的投入大軍消滅楚國的話,那麼其後方必然會相對空虛。

在這個時候,秦國如果全力出擊的話,魏國、韓國很可能就有滅國的風險了。權衡利弊之下,魏國、韓國自然承受不了這一風險,畢竟相對於楚國,秦國對於自己的威脅更大。比如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韓、魏攻秦,秦國任命白起為主帥,在伊闕(河南洛陽南)擊敗了魏國、韓國的聯軍,導致魏國和韓國付出了20多萬精銳士卒陣亡的代價。

最後,除此之外,齊宣王的去世,則成為齊國撤軍的重要原因。齊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齊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為齊湣王。對於垂沙之戰來說,是在公元前301年取得勝利的話,但是,在齊國、魏國、韓國三國的大軍取得勝利之後,匡章卻收到了齊宣王去世的消息。至於剛剛即位的齊湣王,自然不願意大軍長期在外徵戰,也即這不利於齊湣王掌控大軍。所以,對於匡章來說,只能率領齊國大軍班師回國。在垂沙之戰中,雖然是三國聯軍,不過主力自然是齊國大軍。在戰國中期,齊國可謂當時最強大的諸侯國,連秦國都需要禮讓三分。在齊國撤軍之後,魏國、韓國這兩國,實際上並沒有消滅楚國的實力。

於是,垂沙之戰得以在公元前301年告一段落。不過,對於楚國來說,垂沙之戰可謂是其由盛轉衰的重要標誌。公元前299年(楚懷王三十年),秦國穩住了齊國後,秦昭襄王即對楚國採取軟硬兼施、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命庶長奐率軍攻楚,佔領了楚國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邀請楚懷王到武關會盟。結果,楚懷王來到武關之後,秦昭襄王要挾楚懷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後結盟,楚懷王怒道:「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再也不肯答應秦的無理要求了。秦昭襄王於是把楚懷王扣留在秦國。最終,楚懷王客死異鄉,而楚國也開始走向衰落,失去了爭霸中原的實力。

相關焦點

  • 垂沙之戰: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戰國中期,齊、秦兩強東西對峙,韓、魏兩國因連年遭受秦軍入侵,便倒向齊國,欲借強齊之力以抗秦;齊國與楚國籤訂盟約,聯合齊楚韓魏四國合縱伐秦。為了破壞四國合縱,在公元前305年,秦國與楚國聯姻;次年,又割讓上庸之地與楚國結盟。 公元前303年,齊國以楚國背叛盟約,不守信義為由,聯合韓、魏伐楚。
  • 垂沙之戰引發的「雪崩」,超級大國楚國的衰落之源
    壹戰國時期的國家爭霸及統一歷史,秦國的強勢崛起無疑是一條主線,但幾大傳統強國如魏國、楚國、齊國的逐步衰落,也是與之同步的必然歷史進程。有意思的是,這三大國家的衰落呈現出相同的特點,往好了說是遭到了天下各國聯合、連橫、合縱的重創,難聽的就是被「群毆」了。
  • 春秋重要戰役「雞父之戰」,吳國擊敗七國聯軍,對楚國取得上風
    當然闔閭和夫差也不是一蹴而就能達到春秋時期的霸主地位,需要吳國歷代國君長期的經營,以及對楚國的曠日持久的戰爭。 吳王僚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君主,他在位時期對楚國取得"雞父之戰"的大勝,陸續攻取州來、鍾離、居巢等地,與楚國爭奪淮南地區取得絕對上風,為吳王闔閭攻進楚國都城郢都打下基礎。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雞父之戰",吳國利用三千罪犯擊潰以楚國為首的七國聯軍。
  • 楚滅魯之戰:楚國消滅魯國,從而繼續和秦國相抗衡!
    與此相對應的是,就楚國來說,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最終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齊國?
    到了戰國末期,魯國最終被楚國所吞併。那麼,問題來了,齊魯近在咫尺,為何齊國這麼多年都沒能吞併弱小的魯國?反而讓楚國後來居上了呢?一首先,對於齊國來說,曾經多次進攻魯國。不過,從結果上來看,要麼以失敗而告終,要麼沒有起到重創齊國的效果,比如在公元前685年,齊國和魯國之間爆發了幹時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齊國擊敗魯國。
  • 戰國唐河史:勿將瀙水作沘水——「夾沘而軍」和「垂沙之戰」
    數年後,因上官大夫靳尚、懷王寵姬鄭袖讒諂,遭到第一次放逐的屈原,曾來到丹淅之戰的戰場,悼念楚國將士的亡靈,那悲壯激昂的不朽詩章《離騷》,就是這位偉大詩人寫給為國犧牲的將士們的哀歌: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 魯國離齊國那麼近,為何消滅魯國的反而是楚國?
    但是,在激烈的兼併戰爭之下,這些諸侯國基本上都被戰國七雄消滅了。比如秦國消滅了巴國、蜀國,趙國消滅了中山國,韓國消滅鄭國。至於本文所要說的魯國,則被楚國所消滅。值得注意的是,魯國和齊國比較鄰近,都位於今山東省一帶,所以今山東省一帶,也被人們稱之為「齊魯大地」。那麼,問題來了,戰國時期,為何消滅魯國的是楚國,而不是旁邊的齊國呢?
  • 戰國時期,強大的楚國消滅了哪幾個諸侯國?
    三家分晉後,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彼時,除戰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國、滕國、鄒國、費國等。 對於戰國七雄之外的諸侯國,基本上都在戰國時期被消滅了。
  • 楚國的一位君主:稱霸中原,消滅10多個諸侯國!
    楚成王十六年(魯僖公四年,公元前656年)春天,齊桓公為遏制楚國北進,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個諸侯國的聯軍南下攻打蔡國。蔡軍潰敗,齊桓公緊接著進攻楚國。 在楚國乃至於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楚成王都可以說是消滅諸侯國最多的君主之一。對於楚國來說,之所以成為當時疆域最為遼闊的諸侯國,自然離不開楚成王等君主的努力。
  • 濟西之戰有多深遠的影響,為何會成為戰國至關重要的轉折點之一?
    毫無疑問,面對如此危局,觸子的舉措絕對是最適合此時的齊國的,可是,有人卻不這麼想……遠在臨淄的齊王宮之中,齊閔王接到了觸子在濟水以東擺開陣勢,準備在此迎擊五國聯軍的消息後勃然大怒,認為觸子此舉是消極避戰的做法,有辱作為天下霸主的齊國國威。
  • 戰國時期,為何數次合縱沒影響到秦國,一次合縱就重創了齊國?
    合縱攻秦之戰是指周慎靚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楚、趙、魏、韓、燕、齊等國先後組成各種聯軍,進攻秦國(今陝西、河南、山西一帶)的一次作戰。大致有5次。在戰國時期,五次合縱攻秦之戰中,大部分都是五個諸侯國組成聯軍,也即可以稱之為五國伐秦。
  • 春秋時的一小國,阻擋楚國北進中原,最終是什麼結局?
    為此,楚國派人質問鄧國,鄧國不接受指責,於是楚國派兵和鄧國作戰,並打敗了鄧國。這是《左傳》記載的一段史實,也是史料中記載的發生在襄樊的第一場戰爭。在這場戰役中,鄧國之所以敢和楚國作戰,一方面是因為自己是侯爵諸侯國,另一方面,則是鄧國擔負著阻擋楚國問鼎中原的重任,也即仗著有周王室的支持。
  • 滅巴蜀的為何是秦國,而不是楚國(下)
    本文介紹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楚國為何沒有吞併巴蜀的原因。1. 秦滅巴蜀之戰和秦滅巴蜀的歷史原因前文已介紹過秦國和巴蜀兩國雖然存在過友好合作關係,但是蜀國也時常侵略秦國,佔領了許多原本屬於秦國的土地,這自然引起秦國的強烈不滿。秦國一直在尋找機會報復蜀國,收復領土乃至吞併整個蜀國。
  • 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還有機會打敗秦國嗎?答案顯而易見!
    一首先,在筆者看來,在長平之戰後,山東六國不僅有機會打敗秦國,事實上,在長平之戰後,秦國依然遭到了不小的挫折,這也是秦國直到公元前221年才消滅六國的重要原因。對於長平之戰來說,於公元前260年結束。到了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令五大夫王陵率軍二十萬兵伐趙,直攻趙國都城邯鄲。
  • 柏舉之戰,名不見經傳的小國吳國何以把大國楚國打的滿地找牙?
    他委任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為將軍,公子山為前敵先鋒,傾全國兵力水陸 3 萬餘人,並聯合唐、蔡兩國,乘楚國連年徵戰極度疲憊,東北部防禦空虛薄弱之隙,進行深遠的戰略奇襲,從而正式揭開了自商周以來規模最大、戰場最廣、戰線最長的柏舉之戰的帷幕。這場戰爭的戰略目標是闔閭君臣預先制定的,它以襲佔楚國郢都為基本目標,以實施遠距離戰略奇襲為作戰方針。
  • 從戰國時代到各國興衰,解讀楚國為何無法實現大一統?
    其實不只是熊氏,秦朝完蛋六十年,楚國公族之後還能整出個周天子分封的翻版,我覺得一定程度上反應楚國舊皇族貴戚淳樸而幼稚的政治思想。楚公卿貴族政治氛圍太濃,看看大秦,丞相幾乎都是外國人。楚王自個都防著貴族,互相掣肘,什麼事也幹不了!屈原算開明的一個,但他的變法內容也只是獎勵農耕,選舉人才之類的撓痒痒改革,對於楚國封建領主制度,他都沒想過是不合理的!
  • 濟西之戰:齊國20萬大軍對戰五國聯軍,結果誰贏了?
    彼時,燕國不僅相對弱小,還因為是齊國的近鄰,所以遭到了齊國的大舉進攻。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內亂,齊宣王派兵攻佔了燕國。當然,後來因為燕國上下的反抗,加上趙國、秦國等大國的壓力,齊國最終從燕國退兵。對此,燕昭王在即位之後,自然將齊國視為燕國的主要敵人,也即勵精圖治,準備向齊國發動進攻。而就齊國來說,在和燕國結怨之後,則繼續對外擴張,不僅進攻三晉,還攻打楚國,甚至消滅了宋國。
  • 黃歇與楚國皇室並無血緣關係 為何能成為公子
    羋月想將其留在身邊時,他毅然決然選擇回到楚國。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最終得到了楚考烈王的重用,並成為了公子。然而,黃歇並非楚國皇室成員,為何也能成為公子呢?原因有三點。1、有遊說之功黃歇年輕時就到處遊學,見識很廣,很擅長辯論,因此他在遊說上首先為楚國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