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秘文化#
關於死亡,我們普通人一般認為「人死如燈滅」、「一死永滅」!
而世界上絕大部分宗教都相信,人死後生命還會以某種形式延續,比如靈魂。
對此,佛教有「六道輪迴」之說,即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眾生),如不尋求「解脫」,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那麼,當人死了之後,是什麼在輪迴呢?不少人認為:是靈魂。但這並非佛法的正見!佛經中還經常批駁此種靈魂輪迴說,是外道的邊見(片面的見解)、邪見(錯誤的見解)。
事實上,「輪迴」之說並非佛教原創,早在佛教誕生前,古印度婆羅門教中就存在「輪迴」觀念。
比如,有的奧義書中將眾生的生死輪迴比喻為一條尺蠖蟲爬到一片葉子的末梢後,又遷移向另一片葉子;《薄伽梵歌》則比喻為一個人脫掉舊衣服,又換上新衣服。
這個遷移住處、更換衣服,從這個身體出來、又進入那個身體的主體,奧義書和《薄伽梵歌》稱為「阿特曼(Atman)」,漢語一般意譯為「自我」或「我」,指人的自我意識或意識的主體、心靈的內核,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靈魂。阿特曼是「梵」的總體的一部分,是永恆不滅的。
佛教吸收、改造了上述學說,建立了自己的輪迴說。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佛教依據「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的緣起法則,認為眾生的生命乃因緣集起、生滅相續、因果相續的流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一個不死的靈魂或不滅的我存在。
在《中阿含》卷五《嗏帝經》中,一個名叫嗏帝的比丘堅持認為,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相當於認為有一個不滅的我存在,遭到了佛陀和其他比丘們的嚴厲批評。而佛陀教導大家的是:識為因緣所生,離開了因緣條件,就無所謂識。
佛教關於「輪迴」的正見,可以用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叫做「業果非空我非有」,這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
1.在生死輪迴的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實我在輪迴(「我非有」);
2.雖然沒有實我在輪迴,但業果相續卻沒有間斷(「業果非空」)。
對此,佛教常以燈燭相續燃燒,以及奶變為酪、酪變為酥、酥變為醍醐等來譬喻,這裡面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但卻存在著因果關係。所以,人「從精神至老,死後精神趣所生,展轉相續,是非故精神,亦不離故精神」。
在《大乘流轉諸有經》中,佛陀對此還有一段精闢的論述,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引原文了,來看著名佛教學者陳兵先生對這段話的譯釋:
(在經中,佛陀對摩揭陀國王說:)人臨死時,最後一念意識滅後,緊接著便會續生下一念意識,就如同生前前念滅已,又生後念,中間沒有停頓間歇。
死後的意識相續而生時,便會領受其生前所造業因成熟的果報,受生於天、人、畜生、餓鬼、地獄諸道中。
雖然沒有什麼東西從今生原封不動地搬到後世,後世的生命並非今生的生命,但今生後世之間,卻有因果相續的緊密聯繫。
前念已滅叫做死,後念續起名之生。在這個生死相續的輪迴過程中,本性是空,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或靈魂實受生死。
何以見得?你且試觀當下念頭的生滅,前念滅了找不著它的去處,後念續起覓不見它的來處,生死之間的前念後念,也是如此,從這裡應覺悟那「空」的本性!
/完.
北俱蘆洲:佛教想像的「未來奇幻世界」?腦洞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