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闢!宗喀巴大師用一句話,講清楚了什麼是「輪迴」!

2020-12-22 中華神秘文化

#中華神秘文化#

關於死亡,我們普通人一般認為「人死如燈滅」、「一死永滅」!

而世界上絕大部分宗教都相信,人死後生命還會以某種形式延續,比如靈魂。

對此,佛教有「六道輪迴」之說,即認為一切有生命的東西(眾生),如不尋求「解脫」,將永遠在「六道」(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中生死相續,無有止息地循環。

那麼,當人死了之後,是什麼在輪迴呢?不少人認為:是靈魂。但這並非佛法的正見!佛經中還經常批駁此種靈魂輪迴說,是外道的邊見(片面的見解)、邪見(錯誤的見解)。

事實上,「輪迴」之說並非佛教原創,早在佛教誕生前,古印度婆羅門教中就存在「輪迴」觀念。

比如,有的奧義書中將眾生的生死輪迴比喻為一條尺蠖蟲爬到一片葉子的末梢後,又遷移向另一片葉子;《薄伽梵歌》則比喻為一個人脫掉舊衣服,又換上新衣服

這個遷移住處、更換衣服,從這個身體出來、又進入那個身體的主體,奧義書和《薄伽梵歌》稱為「阿特曼(Atman)」,漢語一般意譯為「自我」或「我」,指人的自我意識或意識的主體、心靈的內核,類似於我們通常所說的靈魂。阿特曼是「梵」的總體的一部分,是永恆不滅的。

佛教吸收、改造了上述學說,建立了自己的輪迴說。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佛教依據「此有則彼有,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此滅則彼滅」的緣起法則,認為眾生的生命乃因緣集起、生滅相續、因果相續的流動過程,這其中並沒有一個不死的靈魂或不滅的我存在。

在《中阿含》卷五《嗏帝經》中,一個名叫嗏帝的比丘堅持認為,在生死中流轉的識,是不變的,相當於認為有一個不滅的我存在,遭到了佛陀和其他比丘們的嚴厲批評。而佛陀教導大家的是:識為因緣所生,離開了因緣條件,就無所謂識。

佛教關於「輪迴」的正見,可以用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一句話來概括,叫做「業果非空我非有」,這包含了兩方面的意思:

1.在生死輪迴的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實我在輪迴(「我非有」);

2.雖然沒有實我在輪迴,但業果相續卻沒有間斷(「業果非空」)。

對此,佛教常以燈燭相續燃燒,以及奶變為酪、酪變為酥、酥變為醍醐等來譬喻,這裡面並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東西,但卻存在著因果關係。所以,人「從精神至老,死後精神趣所生,展轉相續,是非故精神,亦不離故精神」。

在《大乘流轉諸有經》中,佛陀對此還有一段精闢的論述,限於篇幅,我們就不引原文了,來看著名佛教學者陳兵先生對這段話的譯釋:

(在經中,佛陀對摩揭陀國王說:)人臨死時,最後一念意識滅後,緊接著便會續生下一念意識,就如同生前前念滅已,又生後念,中間沒有停頓間歇。

死後的意識相續而生時,便會領受其生前所造業因成熟的果報,受生於天、人、畜生、餓鬼、地獄諸道中。

雖然沒有什麼東西從今生原封不動地搬到後世,後世的生命並非今生的生命,但今生後世之間,卻有因果相續的緊密聯繫。

前念已滅叫做死,後念續起名之生。在這個生死相續的輪迴過程中,本性是空,並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自我或靈魂實受生死。

何以見得?你且試觀當下念頭的生滅,前念滅了找不著它的去處,後念續起覓不見它的來處,生死之間的前念後念,也是如此,從這裡應覺悟那「空」的本性!

/完.

北俱蘆洲:佛教想像的「未來奇幻世界」?腦洞很大!

相關焦點

  • 宗喀巴大師贊
    宗喀巴大師贊 > 法身遍布滿空悲智雲 如其調伏如何作調伏 深廣正法雷雨願普興 回向 盡我所有積集諸善根 興隆正法饒益遍有情 尤願法王第二宗喀巴
  • 2019紀念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圓寂600周年
    祈願有緣眾生點燃自己的智慧之燈,得到宗喀巴大師的加持,得到龍天護法的護佑、廣種福田、廣積資糧、廣結善緣,祈願點燃眾生的智慧之燈,讓佛法的光明遍布虛空法界,利益無量無邊的如母眾生!
  •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
    儒釋道中只有佛法把六道輪迴、十二因緣、跳出輪迴及成佛講清楚省庵大師:《儒》此方正教在儒宗,但盡今形後世空。(摘自省庵大師淨土詩)【略解】儒釋道構成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乃至全世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我50歲以前不信佛,42歲創辦企業後,曾經花了四五年的時間學習儒家與道家文化。熟讀過《論語》《大學》《中庸》,背誦過《道德經》。
  • 青海最著名的寺廟,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還是青海最出名的景點
    這裡不但是青海最著名的寺廟,也是青海最著名的旅遊勝地,更是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是藏傳佛教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當年宗喀巴大師在夏瓊寺學經,16歲時赴西藏進修,改革西藏佛教,創建格魯派,成為一代宗師。
  • 宗喀巴宗教改革,西藏活佛的由來
    宗喀巴的宗教改革運動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展開的。宗喀巴(1357—1419),本名羅桑扎巴,出生在今青海省湟中縣塔爾寺地方,這一地帶古來稱作宗喀,所以羅桑扎巴成名後,藏族人民就尊稱他為宗喀巴。又有人尊稱他為傑仁波且,意為寶貝佛爺。宗喀巴的父親是當地的一位有實力的地方官。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在藏民們心中,蓮花生大師早已超越了他上師的身份,而成為佛陀的化現,被認為是「第二佛陀」,雖然他已經圓寂逾千年,但他的事跡卻化為一個個傳奇,在藏地流傳了千年。蓮花生大師在藏語中又被稱為「咕嚕仁波切」,意為「珍寶上師」,由此可見藏傳佛教對他的重視與愛戴。蓮花生大師的出身在多種經典、史書中都有記載,但也因此留下了一個個千古之謎。
  • 宗喀巴,藏族人心目中的「第二佛陀」,顯密並重的修行法門
    這一篇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顯密的區別,紅教,花教,最重要是黃教以及被藏族人稱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師,最後再略微提及一下一世班禪和一世達賴——這其實都是他的弟子。也許有朋友問了,如今延續下來的三大宗派中,禪宗講究「戒定慧」,由戒入定,又由定生慧;而淨土宗講究「信念行」,有信仰才有念力,然後才能指導行動;那密宗的「身口意」又是什麼呢?
  • 宗喀巴大師的出生地,遊客忽視的八寶如意塔
    曾經有人這樣詮釋旅遊的意義:人們之所以出來旅遊是因為,沒有什麼比在火車,飛機,輪船上,更能傾聽到自己的內心。塔爾寺是中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誕生地。距今已有400多年。塔爾寺以其悠久的歷史和在藏傳佛教中的崇高地位,是西寧地區最受歡迎的旅遊目的地之一。今天,我想對寺前廣場的八座塔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 火影中輪迴眼的開眼條件是什麼?
    由於火影忍者劇場長達700多集,因此我們可能不知道是再什麼時候遺漏了哪些細節,因此,可能沒有清楚知道輪迴眼的開眼過程,我在這給大家分享一下所有輪迴眼持有者的輪迴眼是怎麼來的,同時也總結下輪迴的開眼過程斑
  • 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什麼是真理?苦集滅道——四諦法。或者叫緣起法——如是因遇如是緣感如是果,或者主要是闡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讓我們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怎麼成的?萬法唯心造,輪迴生死是由心所造業,那麼將來解脫涅槃成佛也由心所證得,所以讓我們明白:一切都是由心識的變化——心的變化,所以要讓我們明心見性,要了解心的作用,從心地當中下手用功夫。為什麼?
  • 憲法宣傳周丨一組漫畫,講清楚憲法是什麼
    憲法宣傳周丨一組漫畫,講清楚憲法是什麼 2020-12-02 20: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斷舍離》中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5個字,卻道出成年人痛點
    你是什麼時候開始丟東西,又是什麼時候開始愛上斷舍離的?斬斷心中的執念,慢慢做減法,發現生活的自在。也許,這就是越來越多的人愛上斷舍離的原因吧。書中最經典的一句話,是這本書的中心思想,短短25個字,卻道出成年人的痛點:「無能為力的事,當斷,生命中無緣的人,當舍,心中煩鬱執念,當離。」
  • 餘華《活著》最精闢的一句話,短短27個字,卻說出了成年人的心聲
    很多人剛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會覺得雲裡霧裡,不知道講的什麼,但只要翻開書就能被書中的福貴所吸引,為福貴感嘆流淚。知乎上有一個網友說:「《活著》是一本不需要書籤的書,一口氣讀完,你會覺得人的一生都鋪開在了眼前。」《活著》講了什麼?
  • 帶土的一句話就是答案,輪迴天生做不到
    帶土的一句話就是答案,輪迴天生做不到提起《火影忍者》中的復活忍術很多人率先會想起穢土轉生,這是火影中第一個出現的復活忍術,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復活而是將靈魂暫時封印在了另一個屍體的去殼之中,並沒有達到真正的復活。而另一種復活忍術除了千代婆婆的轉生術就是耳熟能詳的輪迴天生了,作為六道仙人的忍術輪迴天生使用條件十分苛刻,是需要讓施術者放棄自己生命的,光這一點就勸退了很多人。
  • 冰心的評價,都不如錢鍾書的一句話精闢
    不過這些評論都沒有「毒舌大師」錢鍾書的評論精闢。錢鍾書和他的妻子楊絳都是文壇中的一員,並且是林徽因的鄰居,錢鍾書在《貓》一書中講到:「在一切有名的太太裡,她長相最好看,她為人最風流豪爽,她客廳的陳設最講究,她請客的次數最多,請客的菜和茶點最精緻豐富,她的交友最廣。並且她的丈夫最馴良,最不礙事。」
  • 民間流傳的20句經典俗語,精闢勵志,看完讓你受益匪淺
    民間流傳的20句經典俗語,精闢勵志,看完讓你受益匪淺1. 腦子怕不用,身子怕不動要常動腦筋,否則就會變得遲鈍;要常鍛鍊身體,不活動,身體機能就會衰弱。2. 緊大粥,慢大肉煮粥要用旺火快煮,燉肉要用小火慢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