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武士刀是日本武士的靈魂,在實際戰場上,武士刀的功用有限?
日本武士的象徵之一就是武士刀,無論是電影還是電視劇中,只要出現日本武士,一定會出現的就是武士刀,無論是在比武還是決鬥中,武士刀的出場機率都非常高,因此有了武士刀是日本武士的靈魂這一觀點。儘管如此,在實際戰場上,武士刀的功用卻沒有那麼重要。
日本史學界有一派認為,在戰國時代的戰場上,太刀與打刀等刀劍類武器都只是輔助用的武器。因此,他們認為隨著戰爭的方式轉為集團戰鬥,個人戰鬥用的刀劍類武器出場的機會也跟著變少。從這個觀點而言,在激烈的戰場上,武士刀確實不如其它兵器好用。
儘管如此,在當時留下的資料中,仍有不少以太刀打倒敵將的記錄,而戰國時代也正是劍術蓬勃發展的時代,並出現了不少以劍術聞名的劍客。在著名的戰國武將中,有不少人曾經在著名劍客下拜師學藝。
例如,劍豪將軍足利義輝、文化達人細川藤孝、伊勢的北畠具教,就連讓今川家滅亡的今川氏真同樣也有拜師學藝的記錄。由此可見,當時武士們仍會努力修習劍術,但想要靠劍術在戰場上立功,難度可謂極大。
當時,刀劍類武器在戰場的用法和修習的劍術不同,劍術屬於個人劍術,極難在戰場上充分發揮。在戰場上反而使用技術層面粗糙的攻擊方式,簡而言之就是朝著敵人身上亂敲,要不就是刺擊盔甲的隙縫。因此,戰場上的刀劍要以堅固耐用優先。
在日本戰國時代,刀劍可以分成太刀、打刀、腰刀等數種。太刀基本上長約80釐米,也有長度達150釐米的。原則上佩刀時刀刃要朝下掛在腰間,外部用金屬零件補強。打刀、腰刀則是刀刃朝上插在腰帶裡,腰刀沒有刀鍔,外形比太刀樸素,外部的金屬零件較少,長度從40釐米以上到80釐米不等。
較短的打刀稱作脇差,能夠單手拔刀迅速使用,也方便在戰場上砍下敵人的首級。戰國時代的太刀與打刀的特徵是外形粗獷、刀刃教厚、前端的弧度較大。不過相比於江戶時代,戰國時代的武士刀較少出現精品。
日本業界普遍認為,戰國時代出品的刀劍少有名刀,主要原因是當時忙於滿足海外出口與戰場上的需求,所以在大量生產下反而折損了刀劍該有的品質。在後世的統計中,傷亡於刀劍下的人員,只佔總傷亡人數的4.5%,其中除了遠程武器及長距離近戰武器的作用外,也和刀劍質量不佳有關。在事關生死的戰場上,刀劍斷裂帶來的可是生命危機,絕不能輕視。
另外,在當時無論武士、平民或是成年男子都會佩刀。有些大名在徵兵時甚至以腰間是否佩刀為基準,可見日本民間擁有的武器數量絕對超乎想像。不過真想要通過刀劍在戰場上獲得足夠的功勳,真的只能祈禱手中的刀劍質量過關。
反而是長槍類的武器更為實用,很多戰場立功的武將,都是使用長槍類兵器而非刀劍,由此可見,日本武士心中也很明確,刀劍並非適合的戰場兵器,在戰場上能夠建功立業,還是要依靠諸如長槍類兵器,才有可能達成目的。
因此,武士刀還是作為武士的裝飾,成為武士的靈魂為佳。在戰場上,想要靠刀劍立功,不說因為刀劍斷裂帶來的風險,戰後重製斷裂刀劍的開銷同樣不小,實在是沒有長槍類兵器實用,在功用有限的情況下,還是老老實實地充當裝飾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