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廟位於內蒙古興安盟烏蘭浩特市東南30公裡的洮兒河東岸陶賴圖山腳下。建於清嘉慶初年,是一座規模很大的喇嘛廟。「葛根」系蒙古語,意為 「活佛」。所以葛根廟也可以說是「活佛」廟。
葛根廟作為有著200多年歷史的藏傳佛教聖地,經歷了興盛、衰落、復興的漫長歷史過程。現已成為內蒙古東部地區藏傳佛教活動和宗教文化中心,同時也成為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文化旅遊首選地。
葛根廟的藏傳佛教特色
葛根廟是仿西藏斯熱捷布桑廟式樣的寺廟群,葛根廟廟宇殿堂錯落有致,布局嚴謹,前後三排殿堂匯聚了藏漢風格,建築雄偉壯觀,金碧輝煌。廟內有甘珠爾、丹珠爾、吉宗等多部經卷,住廟喇嘛60多名。
在以往,葛根廟是內蒙古東部最大的喇嘛教建築,也是中國東北地區最大的喇嘛廟。整座寺廟壯觀聖潔,建築風格帶有典型的藏族特點。
葛根廟以梵通寺、廣樂寺、廣覺寺、宏濟寺、慧通寺五大殿堂為主,配有葛根宮、尼瑪宮、葛根陵等小型殿堂,佔地總面積為6萬多平方米。各殿堂內部全為紅漆明柱,天花板上均繪有古代龍鳳圖案,金碧輝煌,莊嚴肅穆。
殿堂又分為前後兩個部分。殿堂前部為經堂,兩側陳列各種經卷和佛像、經具、器皿等;中央排列著兩行鋪有地毯的誦經席,用於集體誦經。殿堂後部為佛堂,中央上面懸掛著緞制繡花的傘蓋頂幔,意為佛光普照;緞制的繡花傘蓋頂幔下供有大型銅製鎏金的釋迦牟尼佛像,兩側供有宗哈布、麥得爾佛像,並按佛位順序依次排列著近千尊鍍金銅製大小佛像及若干供具、器皿等。葛根廟正殿堂,全仿西藏廟宇的造型,氣勢雄偉壯觀。廟外觀以石砌成,白壁紅邊,平頂設有大型開窗,頂部四角置銅製錦金經柱,以示頂天立地;牆壁頂部有銅製錦金法輪和面對而立的神鹿像,以示長壽萬年。殿堂內終日香燭欽繞,佛燈常明。供桌上,常年擺著銀鼎,長短經號及裝滿乳製品、供果的銀制、銅製的各種佛碗。
葛根廟的歷史發展軌跡
葛根廟的來源與傳說
葛根廟的來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748年 ,其前身為蓮花圖廟,建於18世紀40年代。清高宗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賜蓮花圖廟名為「梵通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5年),梵通寺第二世葛根(活佛)為擴建廟宇來到科爾沁右翼前旗中部地區。傳說二世葛根走到一處樹木茂密的山坡時,從草叢裡跑出了一隻白兔,葛根當即命名此山為「陶賴圖山」(有兔的山),並決定在山腳下依山傍水處修建寺廟,廟的名稱定為「陶賴圖葛根廟」,後簡稱葛根廟。葛根廟的美麗傳說為葛根廟的歷史發展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不久二世葛根圓寂,建廟工程由三世葛根承擔。工程從嘉慶元年(1796年)動工,到嘉慶三年(1798年)七月十二日正式落成。
葛根廟的歷史與發展
清朝時期,葛根廟經歷了一段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清政府對於喇嘛教的大力扶持政策在民國時期和偽滿洲國時期也得到了推崇,妄圖通過此政策來更好地統治內蒙古地區。袁世凱獲得大權之後,建立了「蒙藏院」,並且賦予喇嘛一切照舊的權利。偽滿洲國時期,日本人也同樣通過喇嘛教的影響來加強了對內蒙古地區的控制,並且在1941年頒布了相應的法案,試圖更好地控制喇嘛教。同樣,由於葛根廟在內蒙古牧民心中的崇高地位,日本侵略者開始將目光轉移到葛根廟身上。1935年,日本特務加藤以佛教教徒的名義來到葛根廟居住,十年間,加藤利用葛根廟頻繁與另一位特務上司接觸。1941年,日本侵略者又憑著重視宗教的說法派遣以宗教學習為名義的特務進入葛根廟,並在寺廟內煽動舉辦私塾,提出讓小喇嘛學說日本話,念日本經文。後來由於遭到廟內的權威喇嘛以及所有小喇嘛的反對,這個計劃才被作罷。後來日本投降之後,特務加藤還妄想在逃跑時擄走小葛根,在其他喇嘛的機智轉移下才避免小葛根遭受迫害。葛根廟在東蒙人民的心中地位崇高,所以在1946年,東蒙人民代表大會委員會決定將東蒙人民代表大會在葛根廟召開。解放後,葛根廟除了還俗的青年喇嘛外,一些仍然留在寺廟中的喇嘛在進行正常的宗教活動的同時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自主地參與社會勞動和生產生活,維持寺廟的正常運作。同時政府和相關部門也對葛根廟的運作給予了高度關心,幫助照顧一些年老衰弱的老喇嘛。1976年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的改善,葛根廟開始被重新修建, 到1990年時基本被修復完成,各項宗教活動也開始正常進行,葛根廟又重新恢復了以往的風採。
葛根廟的宗教文化活動
作為葛根廟的宗教信仰,喇嘛教有兩大系統,學位系統和權位系統。而葛根為活佛,也是葛根廟的領導和領袖,葛根在喇嘛教中被認定為轉世出生的,所以無法將之與學位地位和權位地位放在一起比較。清朝末期,葛根廟發展到鼎盛時期,進行宗教活動的人數也較多。據統計,當時的喇嘛已經有1200多人,其中,獲得學位的喇嘛有70多人,所以吸引了許多人來到葛根廟求學,從而獲得學位。葛根廟各倉在每個月都會舉行例行的經會,整個寺廟的大型廟會一年舉行三次,就是人們所知的 「查瑪」大會。查瑪大會是大型的經會,每次都會吸引大概 60多人參加,通過穿著奇裝異服,扮演成鬼神獸禽來進行宗教活動。葛根廟對於喇嘛的守戒條例有 253條,喇嘛的學歷不同,權位不同,所需要遵守的守戒規定也不同。但是,相同的是,只要破戒,最輕的懲罰也是挨打,並且還要發誓以後一定遵守戒條,嚴重的在挨打之後還要進行苦役。對於那些屢教不改的喇嘛將會被驅逐出寺廟,並被遣回原籍。葛根廟的收入主要源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俸祿,一方面是化緣,這兩項收人維持了葛根廟的經濟來源,支持葛根廟一直發展下去。
葛根廟建成後,在哲裡木盟10旗中享有很高的聲望,隨著歷史的變遷,它從鼎盛逐步走向衰落,度過了168個春秋。文革期間,廟內珍藏的《甘珠爾》《丹珠爾》經共1868卷被紅衛兵焚毀,同時還運走鍍金佛像5073尊,新舊地毯500米,砸毀石制泥制佛像500餘尊。住在葛根廟附近的公社社員又拆毀了正殿以及喇嘛住房4656間,廟內外被洗劫一空。
葛根廟的宗教文化旅遊
1978年以後,隨著黨的宗教政策和法規的實施,瀕危荒廢的葛根廟也受到了修復和保護。為解決葛根廟喇嘛集體誦經和開展大型宗教活動所需的場所,內蒙古自治區有關部門下撥專款,錫林郭勒盟行政公署和科爾沁右翼前旗人民政府也積極籌措資金,於1988年7月動工修建經堂,到1990年底第一期工程完成。現有兩座殿堂、兩個寺院、7座佛塔、5棟僧舍,此外還有招待所等生活服務設施。如今的葛根廟,法事完備,香火旺盛,廟產富足,成為蒙東地區及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等地信徒們頂禮膜拜的聖地。每年接待香客和各界人士3萬多人次,成為區內外享有盛名的宗教旅遊勝地。
宗教文化不僅是人類文化的一部分,也是獨特的、有吸引力的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內蒙古的喇嘛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宗教,喇嘛教在發展和演變過程中留下了許多五彩繽紛而神秘的遺蹟,成為有價值的文化旅遊資源。而葛根廟豐富的宗教和文化資源更吸引著國內外眾多追隨者、專家、學者和一般的遊客。對葛根廟的歷史探究有利於幫助人們更好的認知歷史,認知文化,認知宗教信仰,同時也對了解喇嘛教如何在科爾沁地區的傳播和發展有一定的幫助。
近年來,內蒙古旅遊業發展勢頭迅猛,並逐漸將重心放在旅遊體驗上,人們更加注重旅遊的多樣性,如紅色旅遊、宗教旅遊、全域旅遊等的發展。葛根廟也憑藉自身獨特的旅遊資源優勢在近幾年發展迅速。葛根廟的文化遺產,使遊客能夠體驗、欣賞葛根廟的宗教文化和藝術,提高宗教知識,也使民族宗教和文化傳統可以繼承和傳播。
葛根廟的民族宗教文化,屬於一種高層次的文化範疇,是有特色的、有吸引力的人文旅遊資源。隨著人們對文化需求的提高,葛根廟民族宗教文化的旅遊價值也越來越受到世人矚目 。
來葛根廟旅遊的人們,無論是宗教信徒的聖地朝觀旅遊,還是其他旅遊者的宗教場所歷史文化參觀遊或宗教文化學習體驗遊,亦或是修心養性者洗滌心靈的宗教聖地度假遊,葛根廟豐富的廟產都能夠滿足遊客開拓知識的需要,滿足遊客的美感享受,滿足遊客的獵奇心理……
烏蘭浩特市依託擁有300多年歷史、東北地區最大的藏傳佛教聖地葛根廟,科學合理開展宗教文化旅遊,並借入選第二批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的優勢,在全面推進全域旅遊發展的工作中,以「文化+旅遊」的模式持續發力,助力全域旅遊發展。葛根廟作為藏傳佛教聖地,「宗教文化+旅遊」獨具特色,現已成為內蒙古東部地區藏傳佛教活動和宗教旅遊中心,同時也是烏蘭浩特市宗教文化旅遊的代表,吸引著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王寶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