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寧夏涵江村:第一書記帶咱養牛奔小康

2020-12-24 澎湃新聞

昔日爛泥灘,今日涵江村。 秦振邦提供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偏城鄉,曾有一個叫爛泥灘的小山村。爛泥灘村的確是一個貧困村,只不過爛泥灘村並沒有一處固定的「爛泥灘」。曾經缺水的西吉縣一度水土流失嚴重,一道道雨水衝蝕的黃土溝裡散落著各個小村莊。走在未經硬化的土路上,就是晴天一身土,下雨下雪兩腿泥的「爛泥灘」。

2017年底,叫了不知多少年的爛泥灘村脫貧了,也改名了。因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對口支援爛泥灘村,於是村子改名為涵江村。從「爛泥灘」到涵江村,這個僅有123戶502人常住的小山村,在駐村第一書記秦振邦及各方共同努力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第一書記借力金融政策發展牛產業

村莊的發展離不開帶頭人。秦振邦就是涵江村發展的那個帶頭人。

2016年3月,在中國人民銀行西吉縣支行工作的秦振邦成為單位對口幫扶村的駐村第一書記。那年秦振邦57歲,距離60歲退休也不過還剩三年。領導找他談話,他便答應下來,想著駐村是不是就下去「混一混」。誰想到,從此一頭「扎」進了農村。

雖然是土生土長的西吉縣人,但秦振邦從小在縣城長大,並沒有在農村工作生活過。等真正到農村去,才發現農村工作千頭萬緒,遠沒有想像中那樣簡單。秦振邦知道工作幹好沒那麼容易,「那既然去了,就俯下身子好好幹吧。」

工作一年後,西吉縣委、政府根據脫貧攻堅工作需要,調整各村對口幫扶單位。2017年3月,秦振邦成為爛泥灘村駐村第一書記。

相比之前秦振邦擔任第一書記的村,爛泥灘村在大山深處且條件更差、脫貧難度更大。這個村距離縣城有30餘公裡路。已有一年扶貧工作經驗的秦振邦很快了解了爛泥灘村的基本村情。當時全村123戶常住村民,有10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年人均純收入2800元,村裡沒有主導產業,基礎設施不完善,沒有村集體經濟。「可以說就是一個爛泥灘,啥也沒有。」

當務之急,一定是為爛泥灘村找準一個產業去發展。和單位領導商量後,秦振邦認為村裡或許適合養牛。

為啥適合養牛?秦振邦解釋,村裡沒有水澆地,全是山坡地,種糧食不成,沒啥效益,不如種飼料玉米。他了解到西吉當地有些鄉鎮養牛養得很好,效益也好。再者,村民以前家裡多多少少都養過耕地的老黃牛,換一種肉牛養,也能養大賺錢。而且他觀察到,牛肉的市場價格一直在穩定上漲,養牛一定是門好生意。

2017年5月,秦振邦和村兩委班子一道,在爛泥灘村組織召開了全體村民大會,主要討論爛泥灘村發展靠什麼、做什麼。他在會上講道:「窮的根源在哪呢,主要是沒有產業。沒產業,貧困戶增收問題咋解決?咱種糧食種不成,全種玉米嘛,種草養牛嘛。」

秦振邦講完後,村民都不太樂意幹,還提出問題:養牛的錢哪來?靠貸款貸不到那麼多錢,還有一些農戶本身就有貸款,銀行不可能再放貸。祖祖輩輩種糧食都不行,種草就能行?

村民提出問題,秦振邦想辦法解決,「還是要圍繞我們部門優勢,協調商業銀行,增加金融扶貧貸款的量。」

很快,秦振邦向單位領導匯報後,中國人民銀行西吉縣支行、商業銀行、西吉縣金融辦三家單位的領導一道,在爛泥灘村召開了現場協調辦公會,商議能否在爛泥灘村開展金融扶持試點工作,先行先試。

一周之後,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紛紛拿到了5萬元的無息貸款額度,一些信用評級好的貧困戶,甚至拿到了10萬元的貸款額度。

就這樣,爛泥灘村的百姓拿到了貸款,開始養牛了。

爛泥灘村脫貧、改名

2017年那年,養牛貸款批下來後三五天時間,村裡就有符合貸款條件的8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村民貸款買了牛。

當年村裡的養牛數量,從年初的80餘頭增加到年末的270頭。年底,爛泥灘村村民人均純收入便從2016年底的2800元增至6500元。村裡的道路硬化了,下雪下雨也再沒有了「爛泥灘」。這個百十年來的貧困村當年便脫貧出列。

適時根據安排,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對口幫扶爛泥灘村。考慮到爛泥灘村這樣的名字確實不符合脫貧攻堅當下新農村應有的新風貌,於是2018年元月,爛泥灘村正式掛牌更名為涵江村。

有了新名字的涵江村,村民發展勁頭更足。

秦振邦(中)走村入戶講解政策。 秦振邦提供村民嘗到了養牛的甜頭,紛紛擴大養殖規模。到2020年,村裡的養牛數量達到900餘頭。 養牛最多的一戶人家,從2頭增至80餘頭。村民人均純收入已超過一萬元。在決定村裡發展養牛產業時,秦振邦和村兩委班子就決定在村裡推開飼料玉米種植。秦振邦告訴澎湃新聞,「養牛要算帳,算帳才能說發展。你搞養殖業,肯定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草不種拿什麼養牛呢?」

2017年,涵江村鼓勵村民種植了1200畝飼料玉米,之後逐年增長,至2020年達到2400畝。

「一頭牛要有3畝地的草保障牛飼料,養10頭牛,家裡必須有30畝地才能把10頭牛餵住(餵得飽)。如果靠買飼料餵牛那就賠錢了。」秦振邦算起帳,「種洋芋,一畝地年景好收3000斤賺1000元左右,種玉米一畝地收入除去人工成本賺1150元。」今年玉米飼料價格上漲,種玉米飼料遠遠賺了。

不過村裡的玉米地越種越多,收割也成了大問題。莆田市涵江區了解情況後,為西吉縣涵江村投入60萬元購買大型收割機械。以前村裡每家每戶收玉米要收40天,現在一臺機子收全村幾千畝玉米地,只要23天。

在秦振邦看來,貸款就是輸血,養牛產業就是造血。再加上對口幫扶、村民務工,幾項相加,4年裡,涵江村不僅脫了貧,村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帶著妻子駐村的第一書記

涵江村脫貧攻堅成績顯著,2017年3月秦振邦到村上工作,「轟轟烈烈幹了一年」,當年年底涵江村便脫貧出列。

四年下來,因為駐村工作,秦振邦獲得不少榮譽,全國脫貧攻堅獎貢獻獎、自治區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固原市十大道德模範、固原市脫貧攻堅優秀駐村第一書記、西吉縣駐村優秀第一書記……

除此之外,中國人民銀行西吉縣支行扶貧工作隊,還獲得了中國人民銀行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授予的定點扶貧先進集體。

回想駐村工作這四年,秦振邦感慨,榮譽得了不少,但家人也虧欠下了。「也有受委屈的時候,就忍耐下去。」

駐村的日子很辛苦。剛到涵江村時,秦振邦一個人住在村部,要自己做飯、提水。後來他的妻子也搬到村裡陪他,一住就是兩年。

這兩年妻子身體不好,秦振邦就一個人住在村裡,自己做飯吃。他調侃自己的一日三餐,「早晨燒洋芋、中午炒洋芋、晚上煮洋芋 」。年輕時在部隊學會了做飯,沒想到臨退休,在村裡又用上了這項技能。

新來一起駐村的年輕小夥子不會做飯,秦振邦做完飯,小夥子就洗鍋。

2019年底時,秦振邦到了退休年紀,也辦理了退休手續。組織還是希望他能在涵江村多工作一段時間,把涵江村「扶上馬再送一程」。家人得知後堅決反對,「第一書記是個多大的官嗎?」

秦振邦想了想還是留下了,他決定站好最後一班崗,待涵江村脫貧攻堅的驗收、考核工作徹底結束。

微信裡,秦振邦的個性籤名也是很早以前QQ的個性籤名:「人生就像舞臺,不到落幕,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麼精彩。」

無意之間,這句話成為秦振邦臨退休這幾年的寫照,「也是我人生的一種追求吧,一種心態。」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美麗蝶變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忻城縣紅渡鎮六納村的美麗蝶變 2020-10-28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古堆裡繪新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古堆裡繪新卷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崔銀輝 通訊員 何曉雲 張安軍曾經的元古堆村以貧困聞名。國務院扶貧辦將渭源縣確定為直接聯繫縣,為元古堆下派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並擔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省、市、縣、鄉共同發力,組建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幾年間,元古堆村全面完成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改造路房水電,綜合治理山田林草。幾年來,全村累計完成道路柏油化13.5公裡,硬化巷道16.99公裡。全村擁有各類小轎車90輛,客貨兩用車43輛。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基營村:苜蓿地裡「蓿」幸福 2020-09-28 20: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記者走村Vlog|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寧夏涵江村戶戶養牛,人均...
    近日,央視財經大型融媒體行動《走村直播看脫貧》大篷車開進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的涵江村。為了脫貧致富,近兩年這裡從外面引進西門塔爾牛、安格斯牛等品種發展養殖業。涵江村目前戶戶養牛,戶均養殖7頭牛以上、人均近2頭,實現了「養殖一年、當年脫貧」的目標,2019年涵江村人均收入達到近萬元。涵江村以前叫「爛泥灘村」,因為村裡道路極差,遇到雨雪天村民們都出不了村。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隴西特產走進福州...
    原標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隴西特產走進福州連江超市 ——隴西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側記  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俞樹紅  「東西部協作消費扶貧幫了我的大忙,家裡2萬斤土豆賣了1萬6千元。」
  • 創業帶就業 增收奔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縣商務局出臺政策,企業年銷售額達到規定數額,就給予一定比例的獎補。2018年和2019年,我們每年都能拿到10萬元獎勵。」任傑說,與此同時,公司每招一名新員工,縣人社局都會補貼公司1000元,「今年疫情防控關鍵時期,為了穩就業,政府補貼我們4萬元,用於發放員工工資,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公司的資金壓力。」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稻香香、民樂樂、團結一家親,內蒙古...
    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聽!哈拉新村的「最炫民族風」
    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河北平山:農家樂,富農家
    近年來,平山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對縣域旅遊資源挖掘利用、重組整合、升級創新,全面盤活旅遊資源,走出了一條文化旅遊富民新路子。發展紅色旅遊,促進農民增收致富10月1日上午,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內遊人如織。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寧夏華寺村:塞上江南小康村的農與商
    華寺村一景。本文圖片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高宇婷 攝得益於黃河水的滋養灌溉,寧夏平原土地肥沃,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譽。沿黃兩岸良田萬畝,莊稼長勢喜人。截至2019年,寧夏糧食生產已實現「十六連豐」。中衛市中寧縣恩和鎮的華寺村正是佔據了這樣的地理優勢。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海雀振翅:精準扶貧綠了山頭,紅了日子
    開欄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是我們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從「後進」到「先進」,前進村是怎樣前進的?
    在村兩委和市駐村幫扶組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成堆的垃圾不見了,安裝了安全飲水設施,新擴建蓄水池2座,建成汙水處理系統;創新設計了三格式化糞池,建設了一戶一廁,解決了村民如廁難的問題;累計改造村莊道路2萬平方米,各主幹胡同、裡巷道路硬化、美化面積達到100%。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元寶村:從「暴風驟雨」到「稻花飄香」
    70年前的夏天,他跟隨工作隊坐著馬車,深入元茂屯進行土地改革,而這個村的原型地就是位於黑龍江省尚志市的元寶村。1992年,村裡在書記張金寶的帶領下創辦企業,聽說做鉛筆板賺錢,於憲臣就四處求教,「哈爾濱也找人、天津也找人,到處求做鉛筆板的技術。」靠著這樣反覆「求人」的精神,村裡終於生產出了合格的鉛筆板。有了鉛筆板產業,1994年,又順手上馬了鉛筆生產線,一條產業鏈就這麼發展起來了。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福建東山:「生態+」煉成脫貧「調色盤」
    當年東山縣縣委書記谷文昌的生態願景已在這片土地上長成了千叢萬株巍立海邊的防風林。而在這片樹林的保護下,東山以「生態+」理念讓海島上百姓們的「小康夢」有了更鮮亮的色彩。「生態+漁業」藍色灣區魚自來日前,年逾古稀的福建東山島水產公司退休職工朱受,向記者展示了他收藏的魚票。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 | 福建晉江:愛拼敢贏 奔流向海!
    小康社會、小康生活,是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千年期盼。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荔枝新聞深入全國在小康社會建設中頗具特色的市、縣(區)或村,把筆頭和鏡頭對準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實記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非凡歷程與輝煌成就,生動展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拼搏與奉獻,展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與溫度。
  • 全面小康•安吉榜樣⑧丨孝豐鎮賦石村:鄉村經營「初露崢嶸」
    小布說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眼下全國主流媒體正在積極開展「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充分反映各地為實現全面小康而奮鬥的生動實踐。為踐行「四力」,安吉發布推出《全面小康·安吉榜樣》專欄,組織記者深入美麗鄉村,實地走訪調研,聚焦鄉村發展和百姓生活,全面展現安吉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精彩故事。今天推出第八篇《孝豐鎮賦石村:鄉村經營「初露崢嶸」》   依託自然山水,   打響「十裡漁村」品牌,   孝豐鎮賦石村鄉村經營「初露崢嶸」。   進入秋季,天氣漸涼。
  • 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原標題:漫路村:凱博帶動奔小康
  • 趙康:從「娃娃書記」到「小康書記」
    2017年4月,三十一歲的寶雞市岐山縣國稅局幹部趙康臨戰受命,被組織選派到該縣的貧困村雍川鎮樓底村擔任第一書記,成為岐山縣最年輕的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主戰場的最前沿,作為退伍軍人的他,以軍人敢打硬仗的頑強精神,傾心用情,只爭朝夕,不負年華,讓青春在脫貧攻堅一線閃耀。
  • 幫村助農奔小康:第一書記「靚變」獲群眾點讚!
    幫村助農奔小康:第一書記「靚變」獲群眾點讚!駐村50天了村裡來的那群「年輕人兒」怎麼樣了?那些第一書記?他(她)們變了…變成啥樣了?我們一起瞅瞅去!集合啦!!!「第一」是組織給予的重任,是群眾寄予的厚望。選派到村的第一書記,是村裡急難險重工作面前責無旁貸的「第一人」。
  • 「百城千縣萬村調研行」丨在家門口吃上「旅遊飯」,曾經的養豬村...
    鐫刻著「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石碑綠水環繞的哎岬湖畔,一塊鐫刻著「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石碑,吸引著遊客駐足打卡留影。時間倒回至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博後村考察,留下一句溫暖心窩的話——「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從那天起,這十個字在博後老鄉們的心中深深紮根,點亮星火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