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1440幅漫畫是何先生和女兒貝塔的共同創作成果。看畫越來越多,女兒也會給他提意見,怎樣更清晰易懂,更符合小孩子的視角,「像成語班門弄斧,我原來畫的就是一個門,上面寫了一個班字,意思是魯班的家。但娃娃說,她不曉得這個故事,無法理解,我就改了漫畫,畫成一個人正在搬門。娃娃一下就記住了。」
整個班級裡最受好評的成語是埋頭苦幹,「他們對這個成語印象最深,我畫的是一個人把腦袋埋在地上,然後拿鋤頭苦幹,娃娃們覺得很搞笑。」
簡單、搞笑、貼近娃娃生活、從娃娃的角度考慮問題——這也成為何先生創作的宗旨。最終,1440個成語在2個月內全部拿下,按照進程算平均一天要背誦約40個成語,成績斐然。
1440個成語漫畫畫好後,何先生目前正在創作唐詩漫畫。相較於成語,唐詩的意蘊更深,「目前還在試驗階段,漫畫會不會誤導孩子,我還在猶豫。」他透露。
先背下再點撥理解比生搬硬套效果好
何先生的漫畫發出後,在網上引發熱議。很多網友為他的教育方式點讚,也有部分網友認為,這樣畫圖記成語的方式,可能會引起娃娃的誤解。
「事實上,學會的成語娃娃經常都會使用,運用得很準確。」何先生解釋,之所以採取這樣的方式,是有自己的教育觀念在其中的。「在古代教學中,理論基礎講究音、形、意、韻四個層次,其中音的層次最淺,韻的層次最高。古代人對待詩歌都是先背下,再對著字看,慢慢理解其中韻味,最後再寫詩。而現代人學東西是先理解意思,再背下。」何先生覺得,很多成語要花大量時間精力去理解,他更贊成「先背下,再慢慢理解。」
「我外公是學畫的,80歲時依然記得小時背下的《左傳》《春秋》,當時背的時候可能並不理解,但長大後在某一天遇到相似場景,一下子就反應過來了,有茅塞頓開的感覺。」何先生解釋。
對於部分家長和網友的質疑,何先生覺得,「可能現在背下效果更好,至於誤解不誤解,只要先背下,稍加點撥說明就好理解了,也很容易和現實結合起來,這個比生搬硬套效果要好。」
班主任:沒強迫要求背完成語 漫畫簡單明了幫助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