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件事,連番刺激著「打工人」敏感的神經。
一個是虎牙員工自曝遭領導冷暴力導致抑鬱,拒籤辭退書後,被HR連同物業人員抬出公司。
「被拖曳、四肢抬起從13樓一直拖到了1樓然後扔到地上……」看著文字,透過視頻,都能感受到當事人的窒息。
另一個是某遊戲公司發布公告,因為利潤增長,允許公司自願申請降薪10%。
看到截圖的時候我還揉了揉眼睛,懷疑自己有沒有看錯。
在他們口中,降薪仿佛成了一件開心且難以實現的事情。高高在上的言語態度和扭轉黑白的設定,一瞬間引起了大家的強烈不適。
但其實,這兩場鬧劇卻更多暴露了成年人世界的5條真相,令人深思。
職場PUA比你想像得更常見
作為一個頭部直播平臺,為什麼虎牙會冒著被輿論討伐的風險,犯下這麼低級的錯誤?
比起所謂的冷靜處理,讓其他人知道不服從的後果,「殺雞儆猴」看起來更合理。
如果說「虎牙暴力裁員」還存在孰是孰非的爭論,那自願降薪背後的陰謀,則一覽無遺。
據該公司多名員工透露,這麼做是為了對員工進行服從性測試。
何謂服從性測試?表面是測試你對公司和領導忠不忠誠,實則就是職場PUA,通過一系列方法打擊員工自信,被迫服從領導的權威。
可怕的是,職場PUA並不罕見,它很可能就存在你的身邊。
智聯招聘曾經發布過一個報告——《2020年白領生活狀況調研報告》,報告結果顯示超過6成的白領都表示自己經歷過職場PUA。
最常見的有:
● 畫餅利用
● 美化壓榨行為要求你感恩
● 安排不合理的工作內容
● 不停地打擊否定你
● 不停地拿你跟其他同事做比較,製造心理落差
● 搶佔你的功勞……
是不是覺得有種莫名的熟悉感?
職場PUA最可怕的,就是很多人深受其害,卻並沒有意識到自己被PUA了。
「你有什麼用,這都做不好。」
「你看看其他同事,連續通宵加班都沒有,你幹點活就喊累,遲早會被取代。」
「你覺得你的能力能配得上現在的薪水嗎?還想加薪?」
「除了我們,不會有人要你。」
以上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我朋友,還有後臺讀者的身上的真話。
PUA最常見的套路就是有意無意,不停地打擊否定你,試圖摧毀你的自信心。
在長期的精神壓迫下,沒有多少人還能保持正常的心態,以至於走向抑鬱,甚至是死亡。
但是你要知道,沒有任何一份工作,一個人,可以徹頭徹尾否定你,值得你傾其所有。
生命只有一次,而你是獨一無二的自己。
測試人性的人,最沒人性
自願降薪,乃至「降薪提高年終獎」,目的都是為了測試員工。
然而,賺更多的錢才是驅使人們努力工作的源動力,測試忠誠度,就是在測試人性。
不知道這是一個測試的人,順從了人性,你認定他不夠忠誠。
知道這是一個測試的人,為了迎合領導,只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你又如何得知他是真忠誠?
測試人性的結果,只不過是體驗了一把凌駕於別人之上的廉價快感,和一個虛假的美好幻想。
而且,當一個人開始試探人性時,便會不自覺地變本加厲。
據了解,自願降薪10%在多益網絡早不是一件新鮮事,每年都會有。去年還讓員工給領導發紅包,金額從幾百到幾千不等,直接從稅後工資裡扣。
就好像有人在淘寶上下單,讓人主動撩男友,測試男友的忠誠度。
當你覺得對方有問題,可是結果是通過,你就會不斷的找人去再去測試,直到對方頂不住為止。
「考驗人性是最無聊,也是最愚蠢的行為,因為人性本身根本無法被考驗,更不應該被考驗。」
當你開始測試人性的時候,測出來的還有你的弱點。
忠誠,不等於著要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
忠誠,是否意味著要犧牲自己的個人利益?
我想這位多益公司的領導,根本沒有明白忠誠的真正含義。
人類有精神和物質兩種需求,感情和利益是維繫人類社會合作的最大砝碼。公司目的都是盈利,公司靠員工盈利,員工從公司獲取利益,明碼標價才是可以觸摸的真實。
員工希望從公司獲益,如果連飯都吃不飽,拿什麼去忠誠?
猶如一邊餵員工吃草,一邊要求他們有狼性,無異於耍流氓。
良大師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舊上海三大亨之一的黃金榮想選拔一個得力助手,發現手下杜月笙跟其他人都不一樣。
每次獲得獎賞,既不逛窯子,也不去賭場,而是將賞金全部分給手下。
黃金榮問他為何這樣做?
杜月笙回答:「我們這是賣命的行當,給多點錢咱們不吃虧......」
以前黑社會都能想明白的事情,怎麼現在反而想不通了呢。
拖垮你的,是沉沒成本
在自願降薪的事件中,有一個細節細思極恐。
作為旁觀者,我們都清楚,遇到PUA最好的方法就是趕緊遠離。
但是為什麼每年都有服從性測試,有人領略過領導不堪的控制欲後,卻依然選擇留在公司裡?
這其中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就是沉沒成本。
因為前期投入得太多了,狠不下心來止損。
都已經通過測試了,至少得把年終獎拿到再走,以後應該不會再測試了吧,但是堅持了一段又一段,現狀還是現狀。
有一個詞叫做「路徑依賴」,即一旦進入某種路徑,無論好壞,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一旦做出了某種選擇,因為習慣的力量,會讓人輕易走不出去。
想跳槽,但是年紀大了,轉行沒經驗,只能做老本行,還是熬著吧
大學讀的專業不喜歡,可畢竟讀了4年,找本專業的工作會更簡單一點
我知道他脾氣不好,但都在一起3年了,分開也不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就這樣吧
無論是情感路徑,還是經濟路徑,職業路徑,當你在一條路上越走越遠,再想回頭時候,沉沒成本會非常高,導致你猶豫不決,對其產生依賴。
相當於這是一個不斷加碼的過程,砝碼越重越騎虎難下。
可明明本身就是一個失衡的天平,在錯誤的路上,堅持看到的從來不是曙光,只會是深坑。
高段位的人,都有自己可遷移的能力
很多人對現狀不滿意,卻又不敢離開。
除了有前面說的沉沒成本等原因,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那就是缺少可遷移能力。
所謂可遷移能力,就是從一個崗位到另一個崗位,或從一個行業跨到另一個行業可復用的能力。
最常見的,在生活中我們總能發現有一些人在某方面成功後,在其他領域也能做得非常出色。
比如小米創始人雷軍,他原本是程式設計師出身,加盟金山時,做的是軟體。
後面40歲開始創業,涉足完全不一樣的領域手機,甚至是家居智能,把小米做到成功上市。
除了選對風口外,重要的是在創業前,雷軍已經在金山做出了WPS,完成了金山IPO上市工作。
這兩者同樣需要強大的行業洞察能力、運營掌控能力、數據分析能力和長遠的目光耐性等,從金山到小米,這些能力可以隨之遷移。
能成為雷軍的雖然是少數,但是我們可以像他一樣多發現自身的可遷移能力。
有研究者發現,人類現有的所有工作中,70%的核心能力是相通的。
那麼如何找到這些能力呢?
在被譽為「影響人生的25本著作」之一的的《你的降落傘是什麼顏色》一書中,作者將可遷移能力簡單分為為三大類:信息和數據處理能力、人際能力、事務處理能力。
當你掌握的能力水平較低時,被支配程度就越高,反之當你掌握的能力水平較高,自由程度就越高。
這個世界總是遵循著「二八定律」的能量守恆,而這百分之二十的佼佼者不在於多麼天賦異稟,更多的是一種持續堅持後的高瞻遠矚。
當你越來越著迷於自我提升,自我格局的擴大時,你眼中的世界就不再只是當下的「一畝三分田」,也斷然不會只對於眼下的得失耿耿於懷,自我糾結。
不是所有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能夠躋身於百分之二十的世界,可只要你願意,這個世界也絕對會有你的一席之地。
畢竟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 END —
*來源丨行動派DreamList(ID:xingdongpai77)作者Act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