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為什麼盜版網站能做到的服務,卻沒有一個正規機構願意扛起責任,成為漫畫界的Netflix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明白日本漫畫產業是以什麼邏輯、何種方式來實現電子化的。
日本漫畫(包括線上和線下)70%的銷量是被幾大巨頭壟斷的,出版社都是「全能選手」,策劃、編輯、創作、出版、發行一手抓,什麼資源都給自家「親兒子」多好,肥水不流外人田,自然沒有整合的動力。
另外,日本漫畫市場是由作者主導的,頭部漫畫像集英社的《ONE PIECE》、講談社的《進擊的巨人》,足夠發行機構賺的盆滿缽滿。
而大社對於新人來說也更有吸引力。《食糧人類Starving Anonymous-》在談社旗下電子漫畫雜誌《eYoung Mangazine》上剛一上線,就獲得了50萬的下載,紙質版第一卷突破了20萬冊,宣傳效果不是一般第三方平臺能媲美的。
這種「作家育成一體化」的市場格局,使得小平臺也拿不出什麼有吸引力的利益分配方案,很難吸引到優質的投稿,自然就沒有整合的能量了。
另一個阻礙「大一統」平臺出現的,是漫畫本身所面臨的技術壁壘。
除了提供最新連載服務,平臺還需要進行內容監督、過濾,並提供自動翻譯、在線支付等附加功能。問題就來了,靠人工翻譯效率極低而且成本過高,那麼靠機翻呢?呵呵,以目前AI的水平,基本看不懂漫畫。
不同於影視畫面或歌詞對白,漫畫中有太多信息是在畫面和文字之外的,要讀懂需要高超的「腦補」技能。如果畫風還像《蜘蛛俠平行宇宙》一樣無釐頭切換,那機器就徹底懵了。
讀不懂梗,看不懂圖,機器翻譯這條路行不通,想要走出亞洲、走向世界只能是一個美好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