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中國文人·聖賢傳》劉小川專訪:登西山而望東山,文脈才是民族...

2021-01-16 大眾網

  大眾網10月22日訊(記者 張豔)近日,《品中國文人》系列作家劉小川老師攜新作《品中國文人·聖賢傳》做客濟南,先後在山東書城和濟南泉城路新華書店,與現場讀者分享了中華歷史與文化的積澱和自己的創作感受。21日上午,《品中國文人·聖賢傳》新書首發儀式在山東書城2樓舉行,現場座無虛席,有小學、高中在讀的學生也來到現場。山東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副總經理梁棟先生,上海文藝出版社副社長、發行中心總經理毛紅文先生,著名畫家、全國人大代表何學斌出席了活動。

  聖賢傳蓄勢而來 書寫只為逼近靈魂 

  《品中國文人·聖賢傳》是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劉小川老師的新作「品中國文人」系列第5部,以縱橫的筆墨,現代的眼光書寫孔子、莊子、孟子、墨子、諸葛亮、阮籍、韓愈、範仲淹、司馬光和嶽飛十位聖賢的生平及思想,將史實嵌入豐富而細節化的文學想像,有力地挖掘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該書之前,《品中國文人》系列叢書已出版四冊,問世10年來,叢書累計重印達80次。該系列叢書從中國歷代大文人的角度來勾畫歷史與文化的脈動,以這些與中國歷史和文化相關聯的單個生命的演進,還原歷史與文化發展的真況。所有文章融文史哲於一爐,同時也注入了作者作為一個生活在當今時代的文化人的見解和情感。

  你可能很難想像,劉小川一直是一個西方哲學研究的學者。他擅長以哲學精神,來尋求萬物的根本。「登西山而望東山」,西方的哲學思維,給了他窺視中國歷史文化的靈感。孔夫子在歷史黑暗的最深處一個人閃光,這是什麼樣的精神偉力?莊子八十多歲,還能常思常新,這是什麼樣的生存靈動?諸葛亮一輩子痛恨曹操,和他童年的經歷有何關係?孟母三遷,是否有著不為人道的緣由?劉小川帶著許多對歷史的疑問和思索,廣獵書籍,試圖探尋出一個個最真實的聖賢文人。「哲思這個東西,我恐怕今生是逃不掉了,我想用這種思維,去提取人物的生命精華,描繪人物的命運曲線。」而他用了這一個系列的書,只為嘗試去逼近靈魂,洞察生存。

  愛寫作成於天性 回望也是辨認當下 

  劉小川說道:「我每天6點起床,開始寫作,寫到7點鐘就會進入興奮狀態,我享受寫作啊。如果家裡停電,我會無所適從。」他更坦言說自己小時也是個上房下河的「野孩子」,喜歡玩也沉迷於閱讀,從5、6歲時便開始讀書,每日都爬到樹上去讀,常常從日出讀到日落,而他從樹上下來時,十數年已過去,早已不再是孩童。他說:「或許是我在大自然中的釋放,給了我思維的靈性,我現在能變成一個寫書的人,我自己都很詫異,這大概也源於我小時天性得以釋放的經歷。」

  筆者問及劉小川為何在前四冊書中甚少涉及先秦人物,劉小川坦言是因自己謹慎,一直未敢輕易下筆。先秦諸子,既有聖也有賢,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曾被歷史書寫過千萬次。春秋戰國五百多年,歷經大愛大恨,大真大偽,大善大惡,先秦諸子是在數百年的極端性中洞察了自然、人性與社會,他們的著述難以超越,這也讓劉小川深覺自己書寫的遺憾:「我本人不無沮喪地發現,回望歷史人物只能是粗線條的,只能是一種無限的靠近。書寫中的任何選擇或省略,都會偏離歷史真相。精確的還原與再現是不可能的。」

  可在這「不可能」之下,劉小川仍在努力。他說,回望大師先賢,他有緊迫感,可是「我就盡我所能,嘗試著逼近先賢們的本來面目,並且把他們活生生帶到當下。而帶到當下的前提是辨認當下。」

  訪談間劉小川幾次感慨蘇東坡,他說道:「蘇東坡是綻放了極致的生命色彩的人,他種田種樹,造橋蓋房,飲酒美食,又一生心繫百姓,不屑權錢,縱情恣意在人間!」劉小川談起先賢,眉宇間儘是光彩。「想想那些人真可愛,阮步兵啊,李太白啊,陸放翁啊……他們面目各異,生存飽滿。好像生命中的每一秒鐘都是晶瑩剔透。」

  以一己之力盡數哲思,寫千年聖賢靈魂生命,如此看來,劉小川也是那可愛之人。

相關焦點

  • 《品中國文人· 聖賢傳》首發式在山東書城舉辦
    「根在基層」系列報導⒂ 史實嵌入文學想像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品中國文人·  聖賢傳》新書首發式在山東書城舉辦        10月20日,知名作家劉小川的最新力作《品中國文人·  聖賢傳》新書首發式在山東書城二樓舉行。
  • 《品中國文人》之後再推《品西方文人》劉小川帶你走進世界文化殿堂
    再度採用集體作傳方式《品西方文人》是劉小川繼《品中國文人》暢銷12年之後,積蓄三十餘年閱讀體驗之後撰寫的全新力作。據悉,作者從文學、哲學、繪畫、戲劇、雕塑、音樂等各個文化領域選取了三十多位西方文化最具代表性靈魂人物,為讀者勾勒西方人文精神的精髓。
  • 三十餘年讀與思噴薄而出 四川作家劉小川帶你細「品」西方文人
    10月17日下午,2020天府書展為讀者打開了一扇大門,一扇走進西方文人的大門——品西方文壇巨匠,尋偉大靈魂密碼——《品西方文人》品鑑分享會在此舉行。四川作家、《品西方文人》系列書作者劉小川,與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教授盧迎伏老師作為本次分享會的主講嘉賓,分享多年對文化經典的品讀與思索,為讀者們帶了一場精神與文化的饕餮盛宴。
  • 新書推薦 劉小川《先賢與中國》:品讀歷史先賢,傳遞中國智慧
    著名作家劉小川創造性地使用史學、文學、現象學、人類學、心理學等手段,深入解讀經典先賢故事,用「煉、食、色、智、勇、義、學、遊、狂、飲、美、愛、德、孝、錢、逝」十六個關鍵字提煉先賢特質,夾敘夾議,引領讀者吸收中國先賢的生命精華,運用先賢的智慧辨認當下,充盈正氣,走出精神性危機。只有讀懂先賢的生存細節,才能真正領悟中國智慧。
  • 郭光明原創丨東鵝文脈
    一湖清水,詼諧調笑,卻是一代文人的自言自語。因了太多的曾經,我追根溯源,尋訪章丘的文脈。鄒衍,章丘文脈的始祖,戰國末期的哲學家。著書言治,著書言天,創立的「陰陽五行學」「五德終始說」「大九州說」,還有10餘萬字的《鄒子》《鄒子始終》,都如過眼雲煙,風來雨散,破碎於宇宙空間。房玄齡,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堪稱章丘文脈遠祖,卻沒有走出古代文人的宿命。
  • 昆明西山公園哪裡好玩,什麼時間好玩,去西山旅遊注意什麼
    西山森林茂密,花草繁盛,清幽秀美,景致極佳。我在西山公園可以遊玩:1-2小時為宜。方案二:地鐵三號線(東風廣場站可坐)直達西山,下地鐵可以坐大巴車或步行上山登龍門石窟,下山在三清閣坐纜車可直達海埂公園,登龍門,觀昆明滇池美景。
  • 賞石與傳統文脈
    中華傳統文脈與中國文脈之稱謂,既有聯繫又有區別。餘秋雨先生在《中國文脈》一文中曾這樣論述:「歷來對中國文脈有一種最表面、最通俗的文體概括,叫做: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而我們此文所說的傳統文脈,乃是指華夏文明發源、發展、組成及演化的歷史脈絡。當然,作為它的載體,離不開文學。
  • 登泰山而小天下,登東山而小魯,你知道東山是哪嗎
    孟子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泰山是全國知名的,但是東山是那座山?一說是平邑的蒙山,另一說則是孟子故裡的鄒城嶧山,小編認為嶧山的可能性更大一些。首先鄒城市孟子故裡,也有老人家說鄒城市孔子誕生地,後來為了被劃給了曲阜。所以孔子和孟子登嶧山的可能性應該更大一點。
  • 【奮鬥的青春最美麗】陳輝:士魂商才,文脈傳薪
    這是十九大向中國青年發出的召喚。「在激情奮鬥中綻放青春光芒。」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青年的殷切希望。每一個時代都會賦予青年人特殊的使命。昨天,自由和進步是流金歲月的主旋律;今天,創業和奉獻是青春之歌的最強音。
  • 古代文人的文房雅玩,這才是中國氣質
    傳 播 藝 術,播 種 幸 福 。 國內、外藝術名家 | 藝術品收藏 | 文學 | 音樂 | 視覺 壁間懸畫一,書室中畫惟二品,山水為上,花木次,鳥獸人物不與也。」
  • 2020必玩榜|登杜甫江閣,賞山水洲城,品湖湘佳茗,觀橘洲焰火
    2020必玩榜|登杜甫江閣,賞山水洲城,品湖湘佳茗,觀橘洲焰火 2020-06-09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明德惟馨》,學德善智慧,傳聖賢文明!
    聖賢即是聖人與賢人的合稱,指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通常是指被認為實踐了儒學生命價值觀的貢獻歷史和社會的人物。「聖賢」的地位其實是由歷代學者通過史書和官方祭祀制度確認的,而非個人的認同。古之所謂聖賢有兩個非常基本的維度,一個就是「言足法於天下」,從而具有奠基和引領思想文化的基本路徑、基礎原則和方向之意義的人;一個就是「德配天」「若天之司」而健順天地萬物的秩序(禮),給天下和黎民百姓帶來愛和福址(仁)的人。
  • 在中國歷史中,什麼才是真正的文人?
    什麼人有資格稱為文人呢?是不是那些能寫幾篇酸腐文,能畫幾筆臨摹畫的人就是文人了呢?是不是那些只看到所謂「陽光」的人,那些處處標榜「陽光心態」而看不見黑暗和危機的人呢?如果這樣的話,那小學生也是文人,他們會寫作文,會畫畫呀!
  • 國畫家|品史振嶺花鳥畫,有濃濃的筆墨韻味
    國畫家|品史振嶺花鳥畫,有濃濃的筆墨韻味他的繪畫作品融會百家,以自然為師:或擷取山野一隅,或橫斜斷崖間數枝,或描山麓競豔群芳,偃立青石,或勾連虯龍枝蔓,或讓飛湍瀑流,讓啼鳥鳴唱。品史振嶺花鳥畫,第一感覺是其筆墨韻味。中國畫家都把筆墨置於極端重要地位,因為「筆墨」二字,不僅代表繪畫和書法的工具,而且代表了一種藝術的境界。筆墨是中國畫的精髓。「白為萬色之母,黑為萬色之王」。黑與白,構成中國畫的色彩基調與骨架。一個畫家的傳統功夫、個性特點、藝術修養如何,筆墨就是一面鏡子。它不僅是一種繪畫語言,更是中國畫的文化本質,是中國畫文脈和精神的所在。
  • 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天人|肉身|聖賢|天神_網易訂閱
    鬼,人失去了肉身為鬼,鬼即是故人,家族的宗祠,供奉著歷代祖先,故去的祖先稱之為鬼,祭拜祖先,鬼,為中國的美德,孝順。所以人不可以忘記了鬼,忘記了祖先,我們的鬼,是我們的故人,   神,是人類之祖,是天人合一的佛,仙,大人,真人,聖人。寺廟,家裡供奉的神,為神,為聖,為佛,為神仙,皆為古聖先賢,中國傳統文化就是神傳文化,聖賢教育。
  • 千古悠悠一詩聖,文脈相連兩座城——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側記
    著名詩人馮至在《杜甫傳》中寫到:「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流過柴門的清波,卷上茅屋的秋風,縈繞花徑的竹響……此地經過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之涯。草堂裡一磚一瓦,一草一木為後世景仰、保護,其內在的詩情文心也當春色常駐、永存天地。
  • 宋朝的味道,是文人的味道
    這完全是他不得已才這麼做的!趙恆當政,澶淵之盟,出現了鹹平之治的好光景,接著就開始無釐頭惡搞,白白浪費了和平發展的好時機,最後傳位於孤兒寡母。趙恆是好人,仁慈,善良,但只熱衷於虛幻的超越先人的功績,而不是實實在在地富國強民,建立強大的戰鬥力去徵服西夏和遼,而是空耗國力在裝神弄鬼上,天書降,聖祖臨,把自己搞成了神漢。
  • 4K節目《開卷》專訪羅韜:探尋「二十四品」之美
    《二十四詩品》將古典詩歌美學風格分為雄渾品、衝淡品、綺麗品等二十四類,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經典名篇。到底什麼樣的風格才是雄渾?什麼樣的風格可以稱為綺麗呢?羅韜通過新書《移花就鏡:二十四品詩書畫印通釋》為我們作出詳細解答。他告訴我們,「二十四品」審美體系不但可以用來鑑賞中國傳統詩歌,同樣也可以用來鑑賞書、畫、印。
  • 八秩下的浪漫主義,來長沙美術館感受鄒傳安的文人雅韻
    (傳安先生開幕式上致辭。圖片由實習生 杜欣語/攝)此次文獻展綜合展出鄒傳安先生從藝以來的畫稿、課件、工筆繪畫、書法作品等一百五十餘件,集中表現了鄒傳安先生的文人氣韻。展覽持續展出至2020年12月28日。  鄒傳安被稱為「當代中國工筆花鳥畫第一人」,並於二十多年前,就憑著一系列創新性的佳作贏得了「湖南第一高手」的美譽。他長期致力於工筆花鳥畫的研究與創作,獨創大面積潑彩與工筆畫結合的形式,開拓了工筆花鳥畫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