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非遺傳承人為中國結注入中國風受熱捧

2020-12-22 騰訊網

徐曉雪正在展示京劇系列中國結 劉棟 攝

中新網長春12月15日電 (孫博妍)「這款中國結的主體是雙錢結,它的圖案是我在一座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地磚上發現的……」對於37歲的徐曉雪來說,與中國結「結緣」的人生註定別具意義。身處中國東北部城市長春一隅的她,通過一件件小小的中國結,向外傳播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徐曉雪曾經從事平面設計工作。2005年,她為了打發時間隨婆婆學習編織傳統中國結,未想拿起這根繩後就再沒放下。

徐曉雪正在製作冰雪系列中國結 劉棟 攝

徐曉雪痴迷研究繩結新技法。據其統計,由她設計的手繩、項鍊、掛飾等樣式不同的中國結已有3000餘款。在長春市政府發布的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徐曉雪致力發展的「徐氏中國結」名列其中。

在徐曉雪的工作室,各式各樣的中國結顛覆了記者對這門古老手藝的傳統認知。這些中國結中,有的展現了人參、鹿茸、烏拉草等吉林地域特產形象,有的富含京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的則編出了中國南方地區城市及地標建築的風貌……

她向記者介紹,傳統的中國結比較大,除了過年時拿出來陳列便想不到其他用途了,而自己改良過的中國結較為小巧便於佩戴,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我經常會通過查閱古籍、走訪博物館和外出旅遊來尋找靈感,歷史知識、地域文化都是我創作的源泉。」

巧思與文化的結合,讓徐曉雪憑藉小小繩結獲得了不菲的收入。然而,她也從未忘記自己是一門文化的傳播者。「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展示中國文化,這也是非遺傳承人的初心吧。」徐曉雪告訴記者,尤其在參加一些中外交流活動時,經常有海外人士拿著中國結問其寓意。而在她教授的學生中,也不乏生活在美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阿聯等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甚至「洋面孔」。

徐曉雪正在製作中國結 劉棟 攝

在阿聯生活多年的陳晨是徐曉雪的粉絲之一,她通過朋友介紹開始向徐曉雪學習編織中國結。「中國文化在當地很受歡迎,我會編一些燈籠等含有中國元素的作品送給他們。」

陳晨還表示,自己學習編織中國結,除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想教授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

為了讓隔著千山萬水的學生們得到自己的「真傳」,徐曉雪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均整理成視頻資料供大家學習。「從基本結到變化結再到組合結,每一種方法我都會錄成視頻,他們學習後我們再在微信上交流,改正作品的不足。」

徐曉雪希望,帶著文化味的中國結可以走得更遠。(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張國慶的繩編情結 :傳承幸福中國結 編織祥和中國年
    張國慶讓繩編技藝走出國門。而隨著春節的臨近,象徵著團結幸福平安的中國結也將掛滿千家萬戶,更添歡樂喜慶、祥和團圓的節日氛圍。  1月7日,記者走進青羊區送仙橋社區的張國慶工作室,一眼便望見窗臺旁的木桌上擺放了各類編藝作品,老鼠、蝴蝶、鳥……今年66歲的張國慶自幼與繩編結緣,系統鑽研繩編技藝28年,她用幾根繩子、一根針線、一把剪刀、一隻打火機,以匠心傳承幸福中國結,編織祥和中國年!
  • 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
    趙曉 攝(新春走基層)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中新網濟南1月15日電 題:山東非遺傳人「花樣忙年」 讓傳統文化浸潤「中國年」作者 趙曉象徵「與人為善」的扇型中國結、代表年年有餘的魚型掛飾……
  • 蘇州學子集體拜師蘇繡大師 為非遺傳承注入年輕力量
    14日下午,在蘇州市高新區鎮湖鎮的中國刺繡藝術館,66名來自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簡稱「蘇工美」)的青年學子高聲誦讀著《拜師帖》,正式拜蘇繡大師們為師,新老攜手,促成蘇繡這一古老非遺項目在現代轉型升級。 鎮湖是「四大名繡」之一蘇繡的發源地,全鎮2.3萬的常住人口中,9000多人從事刺繡及刺繡相關產業。
  • 非遺「面人郎」傳承人: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
    「這一代非遺傳承人都在和時間競速」講述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人郎」第三代傳承人 郎佳子彧【實踐者說】  我的豐富經歷帶給我許多「角色」,所以媒體總愛用「95後非遺傳承人」「《最強大腦》選手」「北大學霸」「網紅」等名號來指代我。
  • 著名薩滿文化專家、「滿族說部」傳承人富育光先生在長春逝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趙徐州 曾江)2020年2月5日,著名薩滿文化專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滿族說部」傳承人富育光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吉林省長春市逝世,享年 88歲。  富育光先生,1933年出生,滿族,黑龍江省愛輝縣人。
  • 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獲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
    四川在線記者 薛劍第二屆中國非遺傳承與創新發展高峰論壇12月11日在北京舉行。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李雅軒太極派系傳承人、李敏弟大師被授予此次大會中國非遺傳承最高獎項「中國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本屆論壇以「人類非遺傳承、創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圍繞崑曲、京劇、中國書法、古琴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開討論,並頒發了三類獎項:「非遺傳承新銳人物獎」、「非遺傳承先鋒模範人物獎」、「非遺傳承功勳模範人物獎」。據了解,功勳獎是大會最高獎項,此次功勳獎獲獎者均為國家級非遺權威性傳承人和業界權威專家。
  • 傳承非遺文化 大話西遊攜手非遺傳承人打造「鎏金如夢」_遊俠網...
    雲錦蘇繡流轉千年,非遺傳承初心不變。在18周年嘉年華盛典之上,《大話西遊2》為大家展示了大話攜手三大非遺傳承人打造的首款高定漢服——「鎏金如夢」。在此之前,大家對它的故事背景已經有所了解。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小記者非遺體驗月收穫滿滿
    11月29日,為期一個月的南京日報小記者非遺體驗月落下帷幕。對話非遺傳承人、設計京劇臉譜、在葫蘆上作畫、手編繩結、製作種子畫……15場精彩的非遺課堂讓孩子們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收穫滿滿。  「藍臉的竇爾敦盜御馬,紅臉的關公戰長沙……」京劇裡面不同顏色的臉譜代表著什麼樣的人物嗎?
  • 非遺動態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4月21日下午,莞城步步高小學近80名學生來到市文化館非遺展示廳,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
  • 非遺傳承人合作打造 高端建盞亮相「文博會」
    中宣部新聞局原副局長、巡視員張文祥,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葉文程教授,建窖建盞燒制技藝國家級傳承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孫建興,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協會執行會長黃松濤等專家學者蒞會。
  • 【文旅會】渝北展館這些特色文創產品受熱捧!
    【文旅會】渝北展館這些特色文創產品受熱捧!渝北展區人氣爆棚2020重慶文旅會線下展覽的10大主題展區正式亮相,涵蓋「雙曬」融合展示區、川渝城市示範區、「一帶一路」交流區、文旅融合互動區、動漫遊戲體驗區、產業主題創新區、非遺工美交易區、生活美學藝術區、數字出版融合區、演藝文化展示區等。渝北展區位於N7館N7-07,面積100平方米。
  • 西北五省區非遺傳承人集中展才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1月15日銀川訊(記者許凌)新年伊始,六盤山銀裝素裹,川北平原素裹銀裝。1月12日,2018首屆西北五省區非遺文化旅遊博覽會暨到隆德過大年民俗文化旅遊節開幕推介會在銀川隆重舉行。
  • 非遺傳承人用蘆葦為265種鳥類「畫肖像」
    非遺傳承人用蘆葦為265種鳥類「畫肖像」
  • 非遺傳承人化身「塔可青年」 抗疫故事傳遞城市正能量
    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到來之際,南京黃金樓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為市民和網友帶來了一些特別的答案。 6月10日下午,南京肯德基攜手秦淮區委宣傳部和秦淮區文旅局,將數位新生代非遺文化傳承人請到了坐落於南京文化地標秦淮區夫子廟景區內這家肯德基「雲錦非遺文化」主題餐廳,開展了一場
  • 非遺「洋學徒」樂享新春:盼將中國文化「帶回家」
    (新春見聞)非遺「洋學徒」樂享新春:盼將中國文化「帶回家」  中新社石家莊1月20日電 題:非遺「洋學徒」樂享新春:盼將中國文化「帶回家」  作者 李曉偉  春節臨近,位於河北石家莊的郭氏鐵板浮雕工作室掛上了一串串紅色的中國結,非瑞、臺敏、阿路和阿圖4位孟加拉國「洋學徒」則穿上了他們的傳統服裝
  • 三都縣兩名非遺傳承人在2020國際中國公益事業大典獲獎
    近日,2020國際中國公益事業大典暨「我和我的祖國」公益成果展演展播在北京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星光影視基地《星光大道》演播廳隆重舉行。來自三都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水族馬尾繡傳承人韋應麗和潘五生應邀參加活動。
  • 非遺傳承人進校園粘土花葉紙扇能作畫
    校園裡請來了非遺傳承人,同學們近距離體驗民俗文化。歲末年關中國人有貼年畫的習俗,梁平木板年畫第六代傳人徐家輝把財神、文魁、武魁,四郎探母和白蛇傳等木板畫展示給同學們,用墨汁拓印在紅紙上,一幅簡單的年畫就製作完成了。初一的向天渝同學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平時難得一見,親手做一做感覺傳統文化很有魅力。」
  • 「非遺」項目傳承人向學生傳授茶山泥公仔製作技藝
    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林暖欽指導學生製作茶山泥公仔,向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茶山泥公仔的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學習、掌握這一民間文化的「活化石」。學生親手為泥公仔填彩,體驗泥公仔製作技藝。   據悉,「非遺」傳承人林暖欽已經70多歲高齡,從8歲開始便跟隨父親製作泥公仔,至今已近60年。談起泥公仔製作,他更是眉飛色舞。在指導學生進行填彩時,一筆一划格外仔細。他表示,希望通過向學生授課,讓孩子們能了解東莞的傳統文化,同時讓更多人關注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從而喜歡上東莞這座城市。
  • 數百名非遺傳承人等齊聚福州 讓傳統工藝跨海傳承
    他們中,既有脫胎漆器、建盞和藥香製作等福建非遺傳承人,也有臺灣文物修復、手繪燈籠、刺繡等工藝行業的佼佼者。匠人大會為大家提供了一座開館收徒、讓技藝跨海傳承的橋梁。  「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弘揚科學精神和工匠精神,加強科普工作,營造崇尚創新的社會氛圍。「工匠精神」「非遺」「創新」等熱詞,組成了閩臺匠人大會的高頻話題。  「工藝傳承,重在一個『傳』字。
  • 非遺傳承人陳小燕:皮雕畫在創新中傳承
    非遺傳承人陳小燕帶領著團隊攻堅克難,從不言棄,解決了傳統皮雕畫工藝裡一個又一個落後於時代的技術難題。她說不斷創新才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好的傳承。皮雕畫的製作,無論是從題材、內容、製作技藝都體現了遊牧民族思維與物質觀念,主要特徵是利用牛、羊皮革所具有的天然特質做「畫紙」,保持了純天然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