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雪正在展示京劇系列中國結 劉棟 攝
中新網長春12月15日電 (孫博妍)「這款中國結的主體是雙錢結,它的圖案是我在一座有著1500多年歷史的古城地磚上發現的……」對於37歲的徐曉雪來說,與中國結「結緣」的人生註定別具意義。身處中國東北部城市長春一隅的她,通過一件件小小的中國結,向外傳播著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徐曉雪曾經從事平面設計工作。2005年,她為了打發時間隨婆婆學習編織傳統中國結,未想拿起這根繩後就再沒放下。
徐曉雪正在製作冰雪系列中國結 劉棟 攝
徐曉雪痴迷研究繩結新技法。據其統計,由她設計的手繩、項鍊、掛飾等樣式不同的中國結已有3000餘款。在長春市政府發布的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徐曉雪致力發展的「徐氏中國結」名列其中。
在徐曉雪的工作室,各式各樣的中國結顛覆了記者對這門古老手藝的傳統認知。這些中國結中,有的展現了人參、鹿茸、烏拉草等吉林地域特產形象,有的富含京劇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的則編出了中國南方地區城市及地標建築的風貌……
她向記者介紹,傳統的中國結比較大,除了過年時拿出來陳列便想不到其他用途了,而自己改良過的中國結較為小巧便於佩戴,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我經常會通過查閱古籍、走訪博物館和外出旅遊來尋找靈感,歷史知識、地域文化都是我創作的源泉。」
巧思與文化的結合,讓徐曉雪憑藉小小繩結獲得了不菲的收入。然而,她也從未忘記自己是一門文化的傳播者。「用老祖宗傳下來的技藝展示中國文化,這也是非遺傳承人的初心吧。」徐曉雪告訴記者,尤其在參加一些中外交流活動時,經常有海外人士拿著中國結問其寓意。而在她教授的學生中,也不乏生活在美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阿聯等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甚至「洋面孔」。
徐曉雪正在製作中國結 劉棟 攝
在阿聯生活多年的陳晨是徐曉雪的粉絲之一,她通過朋友介紹開始向徐曉雪學習編織中國結。「中國文化在當地很受歡迎,我會編一些燈籠等含有中國元素的作品送給他們。」
陳晨還表示,自己學習編織中國結,除了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想教授孩子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
為了讓隔著千山萬水的學生們得到自己的「真傳」,徐曉雪把多年積累的經驗均整理成視頻資料供大家學習。「從基本結到變化結再到組合結,每一種方法我都會錄成視頻,他們學習後我們再在微信上交流,改正作品的不足。」
徐曉雪希望,帶著文化味的中國結可以走得更遠。(完)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