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東漢讀書(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大家轉發分享)
古代人的近視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全民電子時代早已開啟,當手機、電腦、電視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一部分時,近視眼的人群也爆炸式地增加。同據統計,現階段我國青少年視力低下問題十分嚴重。
據最新的調查數字顯示,我國小學生的近視發病率為35%-40%,中學生為55.22%,大學生則高達76.74%。近視的總人數超過4億,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師」,但是現在卻變成了「三人行,必有近視」一說。並且還有一部分的弱視兒童,約有2500萬人左右,且每年仍以6-7%的速度遞增。
那麼問題來了,古時候的人會不會得近視呢?
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其實古代也是有近視眼的,但是卻不是很多,背後的原因很多:一是古人生活貼近自然,遠離輻射和電子產品幹擾,缺少近視眼致病的外在條件。二是古人大都以「耕讀傳家」,男耕女織,體力腦力有益結合,生活方式比較健康。三是古代人口基數小,讀書人的數量更是少之又少。通常情況下,讀得起書的人,家庭條件較好,不缺營養,照明條件也不差,往往不會因為讀書而誘發近視。四是古人讀書寫字看到的都是規格很大的毛筆字,一目了然,看起來毫不費力。
雖然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但其實古代的讀書人並不是很多,而且大多古代的書籍和現代的並不相同。在古代書的字號是用雕刻印刷的,字體都比較大,看起來並不辛苦。所以近視不是很多。當然近視的大多是讀書人,而近視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挑燈夜讀時煤油燈比較昏暗所致。
根據史料記載,黃庭堅、韓愈、白居易、歐陽修陸遊以及楊萬裡等人都是高度眼疾。歐陽修經常會為自己的眼睛視力擔憂焦慮,他在《讀書》中寫道:「吾生本寒儒,老尚把書卷。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
也有史書對於歐陽修眼疾有這樣記載:
「近視,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
韓愈在《祭十二郎文》中這樣寫道:
「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
白居易則作詩表明自己深受近視之苦,其詩名為《眼暗》,內容如下:
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眼損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燈將滅,朝暗長疑鏡未磨。千藥萬方治不得,唯應閉目學頭陀。詩中流露的折磨和苦痛瀰漫在字裡行間。
面對近視,古人何解
近視帶給人如此多的折磨,而現代人在近視之後,通常都會佩戴眼鏡或者進行雷射手術來保持正常的生活。但是科技落後的古代,近視的古人是怎樣生活的呢?其中是否有古人使用一些方法來治癒或者對抗近視呢?
根據記載,歐陽修是「惟使人讀而聽之」,讓人讀書給自己聽;王安石得了近視眼生活相當不便,一般只吃眼前的菜,以至於王夫人不知道王安石喜歡吃什麼菜。
綜合來看,近視造成古人生活諸多不便。關於這一點,清代笑話集《笑林廣記》中有幾個故事,讓人捧腹不已。現摘錄兩則,大家自行腦補:
兄弟三人皆近視,同拜一客。堂上懸「遺清堂」一匾,伯曰:「主人原來患此病,不然,何以取『遺精室』也。」仔細看良久,曰:「非也。想主人好道,故名『道情堂』耳。」二人爭論不已,以季弟目力更好,使辨之。乃張目眈視半晌,曰:「汝兩人皆妄,上面安得有匾!」一近視出門,見街頭牛屎一大堆,認為路人遺下的盒子。隨用雙手去捧,見其爛溼,乃嘆曰:「好個盒子,只可惜漆水未乾。
笑話的背後,承載著古代人對近視的無奈。那麼,古人面對近視,還做了什麼呢?
首先,古代雖然醫學不太發達,但也有矯正視力的方法,主要有通過針灸、吃中藥和戶外活動來治療。諸多方法中,最好的無疑是讓眼睛得到休息。劉禹錫就曾提出「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顯然,這是在告誡大家減少閱讀,恢復視力。
其次,如果近視已深,無法讀書寫字,古人也有放大鏡這一神器。東漢王室劉荊墓中就曾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可以放大物體5倍。比較遺憾的是,我們雖然打磨鏡片較早,但並未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近視眼鏡,直到明朝開始,眼鏡就被引進中國後,人們應對近視的方法才逐步多了起來。
最後,古人為了保護眼睛,還會有很多的土方法。比如說:在夜晚讀書的時候讀書人會在書桌上放上一盆石菖蒲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石菖蒲有收煙。吳漢墓致幻也就是說石菖蒲能夠吸收有害的黑煙減少燈油蠟燭燃燒產生的煙,對眼睛的危害。還有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手撒一些熱水在眼睛的周圍長期堅持能夠有效地緩解眼部疲勞。
後話
總的來說,古代人得近視,通常都是沒有辦法治癒的,只能說儘量保護和想辦法克服近視帶來的不便。直到15世紀中期,眼鏡才從馬六甲王國傳入中國。
從文字記載來看,明代張寧在其著述中提到他見過的兩副眼鏡,張寧是1454年進士。與此同時,羅懋登在16世紀末著《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一書的第五十回寫道:永樂八年(1410年),滿剌加國王朝貢「靉靆十枚」。
滿剌加國王是指的馬六甲王朝,這句話的意思是,永樂八年(1410年),馬六甲王朝的國王朝貢了眼鏡十個。因此,可以說,眼鏡傳入中國已有600年的歷史了。
雖然現在有很多方法可以解決近視帶來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一味地依賴科技的力量,而忽略對自身的視力保護,這和雖然醫療水平在提高,但我們更要關注自身健康質量是一個道理的。
【資料文獻:《讀書》、《眼暗》、《祭十二郎文》】
圖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