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力配合上海市的疫情防治工作,避免人流聚集帶來的健康風險,上海交響樂團取消了2月份所有的樂季演出。
現場演出停了,音樂並沒有停。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親自把關,精選了一部部上交演出的精彩作品錄音,於每周六、每周日,和觀眾相約「周末線上音樂會」。
2月8日17:30,上海交響樂團將推出周末線上音樂會第一期。
在這樣一個非常時期,有什麼能比貝多芬的音樂更鼓舞人心,帶來光明和希望?也因此,第一期主推貝多芬作品《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願大家同攜手渡難關。
2月9日,上海交響樂團還將推出拉赫瑪尼諾夫作品《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想聽音樂會的觀眾,可移步上海交響樂團微信公眾號。
餘隆和上海交響樂團【曲目安排】路德維希·范·貝多芬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
I. 不太快的快板
II. 小廣板
III. 迴旋曲:快板
指揮:餘隆
小提琴: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
演出:上海交響樂團
錄音時間:2017年10月5日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德國波恩,1827年3月26日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
毫無疑問,貝多芬現在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這個名字被賦予了太多的意義,成為一種符號象徵。在音樂界以外,貝多芬的名字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教科書中,人們期望他「扼住命運的咽喉」的精神和他對理想、對自我生命和藝術完善的不懈追求能夠成為每一代人成長中不可或缺的東西。
在音樂界,自他以後,創作鋼琴奏鳴曲、弦樂四重奏和交響曲就成為一件令人生畏的事。勃拉姆斯花整整20年才寫完的第一交響曲,有時還被附會為「貝多芬第十」;第一個錄製全套貝多芬交響曲的指揮家菲利克斯·魏因加特納(Felix Weingartner)曾寫過名為《貝多芬之後的交響曲》(The Symphony after Beethoven)的小冊子;貝多芬之後,再也沒有人寫過數量和豐富程度與之相當的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而且,貝多芬的許多作品並未形成一個封閉的、無法拓展的體系;相反,後世的作曲家幾乎無一不受他的影響、無一不從他的作品中汲取音樂和哲學上的靈感。19世紀晚期德奧主流樂界的「大分裂」,成熟後從不寫交響曲的華格納和終其一生從不寫歌劇的勃拉姆斯都聲稱自己才是貝多芬真正的傳人。甚至到20世紀,種種音樂思潮中最「無賴」、最解構的約翰·凱奇(John Cage),也在一定程度上以從根本上推翻貝多芬為己任。凱奇似乎將貝多芬看作一位雕塑家,從最初的打模到最後的打磨都精工細作、一絲不苟,直到每一件作品都具有由內而外的美感,既可遠觀以感受其整體的力與美,又可深入內部探究其構建、結構之繁複與精巧。然而,正是貝多芬的音樂的這種完美的兩面性,才為後世的音樂打開了這許多的「門」。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806年,同年12月23日在維也納劇院首演。
作品編制:獨奏小提琴;長笛、2支雙簧管、2支單簧管、2支大管、2支圓號、2支小號、定音鼓和弦樂。
上海交響樂團演出此曲的最早記錄為1981年11月15日,由曹鵬指揮;最近一次樂季中演出此曲的時間為2018年11月18日,由張潔敏指揮,小提琴演奏者列奧尼達斯·卡瓦克斯。
貝多芬的這首協奏曲誕生於1806年11月至12月。那幾年裡,他以非凡的熱情連續創作出一系列傑作。從1803至1809年、編號53至74的22部作品中,包括了第3「英雄」至第6「田園」交響曲、第21「華爾斯坦」至第23「熱情」鋼琴奏鳴曲、第4和第5「皇帝」鋼琴協奏曲、第7至第10弦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一組三首和「豎琴」)、兩首鋼琴三重奏、歌劇《菲岱裡奧》、序曲《科利奧蘭》、三重協奏曲和小提琴協奏曲。
放在這一大堆「重量級」作品中,《小提琴協奏曲》好像只是跑了個龍套。作品本身首演並不成功,作曲家應克萊門蒂要求改編成鋼琴協奏曲並親自演出仍然失敗。在更注重貝多芬的「英雄性」的年代裡,即便是傅雷這樣的「樂評人」也瞧不上它。即便是今天,仍有研究者認為第三樂章過於保守、小提琴部分寫法太單一。這部作品更反映出貝多芬性格中抒情的一面,其大度從容、平靜細膩,更接近《第四鋼琴協奏曲》和《第六交響曲》,具有把時間放慢的舒適性。但也有不少小驚喜,如開頭的五聲定音鼓及其出現在D大調調性外的變形。
小提琴: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被公認為當代演奏家中最出類拔萃的小提琴家之一。他忘我的音樂才華、卓越的才智和敏銳的頭腦廣受讚譽,在過去三十年間曾與全世界所有一流樂團合作演出,並同最著名的指揮家聯袂獻藝。他的演出足跡遍及所有知名音樂場館和歐洲、美國、日本、南美和澳大利亞的國際音樂節。
齊默爾曼是四部作品的世界首演者,最近一部作品是2015年與梵志登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協奏的馬格納斯·林德伯格《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他還和丹尼爾·哈丁執棒的柏林愛樂樂團和瑞典廣播交響樂團、艾倫·吉爾伯特指揮的紐約愛樂樂團和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合作詮釋這部作品。2003年,齊默爾曼與彼得·艾特沃斯許指揮的柏林愛樂樂團合作首演了馬蒂斯·平徹的小提琴協奏曲《靜音》;2007年與阿姆斯特丹皇家會堂管弦樂團首演了布瑞特·迪恩的小提琴協奏曲《逝去的信件寫作藝術》,演出由作曲家本人指揮,該作獲得2009年格文美爾大獎;此外,2009年他與安德烈·包列伊科執棒的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合作,首演了奧古斯塔·瑞德·託馬斯的第三小提琴協奏曲《魔術師在天堂》。
他曾榮獲許多特別的獎項與榮譽,其中包括1990年的義大利錫耶納奇吉亞納音樂學院獎、1994年的萊茵文化獎、2002年的德國杜伊斯堡城音樂獎、2008年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一等優異聯邦十字獎以及2010年的哈瑙市保羅·欣德米特獎。
多年來,弗蘭克·彼得·齊默爾曼與EMI古典、索尼古典、BIS、Ondine、Teldec古典和ECM等唱片廠牌合作,收錄了眾多令人印象深刻的錄音,其中幾乎涵蓋各時期作曲家們重要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獨奏曲目,包括從巴赫到利蓋蒂的作品。齊默爾曼最新錄製的唱片是與艾倫·吉爾伯特和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合作的蕭士塔高維奇雙小提琴協奏曲,2016年由BIS發行。2015和2016年,Hänssler古典唱片公司發行了2張CD,曲目涵蓋了他與安東尼·塔彌斯蒂特和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合作的5部協奏曲和莫扎特交響協奏曲。2014年,迪卡發行了他的第二張德沃夏克小提琴協奏曲,該唱片是他和貝洛拉維克合作的德沃夏克交響曲和協奏曲全集中的一部分。2013年,由BIS發行了獲高度評價的欣德米特小提琴協奏曲(作於1939年),這張唱片是他與帕沃·雅爾維執棒的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合作完成的。BIS還發行了他演奏的四部欣德米特奏鳴曲(其中三部與鋼琴家恩裡科·佩斯合作),以及他與喬納森·諾特指揮雪梨交響樂團合作的布瑞特·迪恩的小提琴協奏曲《逝去的信件寫作藝術》。
1965年齊默爾曼出生於德國杜伊斯堡,5歲開始學習小提琴,10歲時舉辦了第一場音樂會。他曾師從瓦列裡·格拉多夫、薩奇哥·嘉瑞洛夫和赫曼·克瑞伯斯。
齊默爾曼的演奏用琴是一把1711年製造的安東尼奧·斯特拉迪瓦裡小提琴Lady Inchiquin,這把提琴由杜塞道夫的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立藝術收藏基金會慷慨提供。
【下期預告】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
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作品18
指揮:餘隆
鋼琴:張昊辰
演出:上海交響樂團
錄音時間:2013年9月13日
推送時間:2020年2月9日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