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試聽會,如同擂臺賽。12月5日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臺上是四位作曲家帶來的「建黨百年」同題作文,臺下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好像一場入學考試。」作曲家於陽說,讓他如此緊張的原因,不僅僅因為有對比和競爭,還因為這一厚重的主題。「這樣的創作機會,一個作曲家可能一生只能遇到一次。」
上海交響樂團慶祝建黨百年委約新作品研討會
迎接建黨百年,全國各地不少創作者摩拳擦掌,上海交響樂團一口氣委約四位作曲家創作,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大樂團聯袂演出,足見其魄力;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四位作曲家分別是「50後」「60後」「70後」「80後」,各成一體又連綴成更宏大的整體,足見其創意。
賈達群、劉陽、郝維亞、楊帆四位作曲家登臺
呂其明在新樂路家中創作《紅旗頌》
1965年2月,35歲的作曲家呂其明接到創作《紅旗頌》的任務,要在當年5月的「上海之春」首演。一次命題作文、一場緊急任務,如何成就了一部老百姓喜愛的紅色經典?在今天的上海,接過呂其明旗幟的後來者們,又能否創作出留得下來的主旋律作品?
群體創作、聯合演出、共享委約,探索創演新模式
為什麼要請四位作曲家來寫同一個主題?創意的發起者、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凝結了數代人的不輟耕耘。而不同時代的創作者有著不同的經歷,他們的參與,將為這一主題帶來歷史的縱深和豐富的視角。
詩歌,是「50後」作曲家賈達群和「70後」作曲家郝維亞的靈感來源。賈達群的《逐浪心潮》,標題取自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中的詩句「心潮逐浪高」。郝維亞的作品《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靈感來自當代詩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60後」作曲家於陽的《中國頌》,融匯中西音樂語彙。「80後」作曲家楊帆的《父輩》,則脫胎自他創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主題音樂。
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藝術總監、編劇羅懷臻如此評價四位作曲家的四部作品:「50後」經歷過苦難,仍保有理想主義的信念;「60後」大方飄逸,舒緩開闊;「70後」受過良好的教育,技法豐富、視野開放;「80後」返璞歸真。「四部作品都非常高級,彼此不可替代,放在一起就像一個整體。」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透露,「2021上海新年音樂會」上,四部作品片段將由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團藝術家聯合演出。而四部作品完整版將在明年4月底5月初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周平也希望,這一次的群體創作、聯合演出、共享委約、多地巡演,可以探索藝術創作生產新模式和新機制。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說:「四部作品已經有了基本的雛形,還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不斷完善。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表達。」他相信,北上廣三支樂團的演繹,將對這些作品的推廣起到積極的作用,讓它們能在全國範圍內,甚至是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好的傳播。
為人民創作、為未來創作,主旋律一樣可以成經典
面對同一個命題,四位作曲家作品風格各不相同。於陽和楊帆的作品相對傳統,旋律性較強;賈達群和郝維亞的相對先鋒,創造力強。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楊燕迪認為:「對主旋律創作而言,作曲家一方面要用專業的語言來表達藝術追求,一方面也要得到當下觀眾的認可。二者要結合,對作曲家而言是很大的考驗。」
聽完上海交響樂團委約的四部作品,原上海大劇院藝術總監錢世錦發現,雖風格各不相同,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創作中聽見了每位作曲家的真情實感。
呂其明半個多世紀前創作的《紅旗頌》為何打動人?這部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一幕。呂其明曾說,看著天安門升起的五星紅旗,自己想到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其中也有他的父親呂惠生。「我對紅旗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我曾眼含熱淚,埋頭書寫,我把我真實的體驗,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全都融進了音符。」
「感人至深的就是好作品,主旋律照樣可以成為經典之作。」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孫國忠說。其實,古今中外不同時代的許多大師級藝術家都曾創作主旋律作品,當代中國作曲家越來越多回歸到主旋律創作中來。
主旋律作品不該被打上某種標籤。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認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作品,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就是旗幟鮮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寫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
俞峰說:「主旋律創作要讓老百姓喜歡,但不能一味迎合。藝術還得有時代性、有引領性,要讓老百姓踮踮腳去欣賞。我們不僅是在為今天創作,也是在為未來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