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作曲家接力、三大交響樂團聯袂,上海能誕生新時代的《紅旗頌...

2020-12-22 上觀

一場試聽會,如同擂臺賽。12月5日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臺上是四位作曲家帶來的「建黨百年」同題作文,臺下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好像一場入學考試。」作曲家於陽說,讓他如此緊張的原因,不僅僅因為有對比和競爭,還因為這一厚重的主題。「這樣的創作機會,一個作曲家可能一生只能遇到一次。」


上海交響樂團慶祝建黨百年委約新作品研討會

迎接建黨百年,全國各地不少創作者摩拳擦掌,上海交響樂團一口氣委約四位作曲家創作,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大樂團聯袂演出,足見其魄力;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四位作曲家分別是「50後」「60後」「70後」「80後」,各成一體又連綴成更宏大的整體,足見其創意。


賈達群、劉陽、郝維亞、楊帆四位作曲家登臺


呂其明在新樂路家中創作《紅旗頌》

1965年2月,35歲的作曲家呂其明接到創作《紅旗頌》的任務,要在當年5月的「上海之春」首演。一次命題作文、一場緊急任務,如何成就了一部老百姓喜愛的紅色經典?在今天的上海,接過呂其明旗幟的後來者們,又能否創作出留得下來的主旋律作品?

群體創作、聯合演出、共享委約,探索創演新模式


為什麼要請四位作曲家來寫同一個主題?創意的發起者、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鬥史,凝結了數代人的不輟耕耘。而不同時代的創作者有著不同的經歷,他們的參與,將為這一主題帶來歷史的縱深和豐富的視角。

詩歌,是「50後」作曲家賈達群和「70後」作曲家郝維亞的靈感來源。賈達群的《逐浪心潮》,標題取自毛澤東《菩薩蠻·黃鶴樓》中的詩句「心潮逐浪高」。郝維亞的作品《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靈感來自當代詩人食指的名篇《相信未來》。「60後」作曲家於陽的《中國頌》,融匯中西音樂語彙。「80後」作曲家楊帆的《父輩》,則脫胎自他創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主題音樂。

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藝術總監、編劇羅懷臻如此評價四位作曲家的四部作品:「50後」經歷過苦難,仍保有理想主義的信念;「60後」大方飄逸,舒緩開闊;「70後」受過良好的教育,技法豐富、視野開放;「80後」返璞歸真。「四部作品都非常高級,彼此不可替代,放在一起就像一個整體。」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透露,「2021上海新年音樂會」上,四部作品片段將由中國愛樂樂團、上海交響樂團、廣州交響樂團三團藝術家聯合演出。而四部作品完整版將在明年4月底5月初首演,並開啟全國巡演。周平也希望,這一次的群體創作、聯合演出、共享委約、多地巡演,可以探索藝術創作生產新模式和新機制。

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說:「四部作品已經有了基本的雛形,還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不斷完善。這是一次歷史性的表達。」他相信,北上廣三支樂團的演繹,將對這些作品的推廣起到積極的作用,讓它們能在全國範圍內,甚至是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好的傳播。

為人民創作、為未來創作,主旋律一樣可以成經典

面對同一個命題,四位作曲家作品風格各不相同。於陽和楊帆的作品相對傳統,旋律性較強;賈達群和郝維亞的相對先鋒,創造力強。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楊燕迪認為:「對主旋律創作而言,作曲家一方面要用專業的語言來表達藝術追求,一方面也要得到當下觀眾的認可。二者要結合,對作曲家而言是很大的考驗。」

聽完上海交響樂團委約的四部作品,原上海大劇院藝術總監錢世錦發現,雖風格各不相同,但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創作中聽見了每位作曲家的真情實感。

呂其明半個多世紀前創作的《紅旗頌》為何打動人?這部作品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的一幕。呂其明曾說,看著天安門升起的五星紅旗,自己想到的是無數革命先烈的鮮血,其中也有他的父親呂惠生。「我對紅旗有著無比深厚的感情。我曾眼含熱淚,埋頭書寫,我把我真實的體驗,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全都融進了音符。」

「感人至深的就是好作品,主旋律照樣可以成為經典之作。」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孫國忠說。其實,古今中外不同時代的許多大師級藝術家都曾創作主旋律作品,當代中國作曲家越來越多回歸到主旋律創作中來。

主旋律作品不該被打上某種標籤。中央音樂學院院長俞峰認為,當代中國的主旋律作品,有明確的任務和目標,就是旗幟鮮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寫出思想精深、藝術精湛、製作精良的優秀作品。

俞峰說:「主旋律創作要讓老百姓喜歡,但不能一味迎合。藝術還得有時代性、有引領性,要讓老百姓踮踮腳去欣賞。我們不僅是在為今天創作,也是在為未來創作。」

相關焦點

  • 四代作曲家「同題作文」 為迎接建黨百年頌歌
    生於不同時代的作曲家們會給出怎樣歷史性的表達?四代作曲家「同題作文」能否誕生一部新時代的《紅旗頌》?昨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舉行了一場意義非凡的試聽會。圖說:演出現場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 攝(下同)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這四位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接受上海交響樂團委約而作的四部作品《逐浪新潮》《中國頌》《相信未來》以及《父輩》初具雛形,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演奏片段。
  • 迎建黨百年 上海交響樂團委約四代作曲家創作四部新作
    為慶祝建黨百年,上海交響樂團最新委約創作的四部作品初試啼聲。12月5日,分別出生於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創作的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完成首次排演。
  • 上海交響委約四代作曲家共譜時代強音,用音樂傳承精神火種
    2020上海重點舞臺藝術創作——上海交響樂團建黨百年委約新作品研討會舉行 上海交響樂團供圖中新網上海12月6日電 (李秋瑩)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慶祝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四部作品初試啼聲,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完成首次排演。
  • 上交委約四部新作迎接建黨百年
    12月5日,上海交響樂團為迎接建黨百年最新委約創作的四部作品初試啼聲,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這四位分別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分別呈現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在「餛飩皮」完成首次排演。
  • 獻禮建黨百年,四代作曲家受委約共譜時代樂章
    於陽《中國頌》、楊帆《父輩》、賈達群《逐浪心潮》、郝維亞《相信未來——為女高音與樂隊而作》四部新作選段,由駐團指揮家張潔敏執棒上海交響樂團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完成首次排演。這次也是上海交響樂團首次嘗試同時委約多位作曲家。賈達群、於陽、郝維亞、楊帆這四位分別出生於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作曲家,將他們的個人視角及感悟與時代背景相結合,用音符詮釋他們對信仰和理想的不同理解。四位作曲家分別用有歷史深度、人文思考、藝術高度的質感音樂,折射黨的崇高信念和堅韌力量,書寫幾代人心中的民族記憶,展示中國音樂人深沉的家國情懷和音樂思考。
  • 上海交響樂團請你線上聽
    為了全力配合上海市的疫情防治工作,避免人流聚集帶來的健康風險,上海交響樂團取消了2月份所有的樂季演出。現場演出停了,音樂並沒有停。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餘隆親自把關,精選了一部部上交演出的精彩作品錄音,於每周六、每周日,和觀眾相約「周末線上音樂會」。
  • 郎朗王健呂思清等46位中國音樂家「雲合奏」《紅旗頌》
    在電視裡、在廣播中、在晚會上,你一定聽過《紅旗頌》,這段激昂、磅礴、深情的音樂灌進過無數中國人的耳朵裡,成為幾代人的回憶。問世於1965年的「上海之春」,這首管弦樂序曲深情描繪了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上,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的情景,一經首演,迅速傳遍全國,家喻戶曉。
  • 上海交響樂團公布「2020上海夏季音樂節」全陣容
    10天內,在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及黃浦城市草坪音樂廣場將上演17臺演出,龔琳娜、李泉、霍尊、張雄關、彩虹室內合唱團等跨界IP將和MISA藝術總監餘隆、作曲家譚盾、歌唱家沈洋、黃英等古典大咖一起亮相。  7月20日開幕音樂會,餘隆將指揮上海交響樂團聯手實力唱將龔琳娜,開展一場交響樂與新民樂的同臺對話。
  • 疫情之下,四位老外的來滬「歷險記」:是什麼讓他們義無反顧?
    而在這之前,他們同樣費盡心思,才勸服兩位資深錄音師克里斯多福·阿爾德和菲利普·克勞斯接受往返隔離28天的方案,從歐洲飛赴上海。疫情之下,這四位老外的這趟「漂洋過海之旅」難度之大,堪稱一場「歷險記」。2018年,上海交響樂團成為中國首支籤約DG全球發行唱片的交響樂團,並於2019年在全球發行了第一張黃標唱片《門道》,明年是著名作曲家馬勒逝世110周年,第二張唱片則選擇了馬勒的《大地之歌》和中國作曲家葉小綱的《大地之歌》,兩部同樣源於中國文學腳本的作品,在東西方作曲家的不同詮釋下,會產生怎樣的對話?
  • 上海睿年交響樂團團長獨家報料 新編《梁祝》海寧首演
    本次音樂會由上海睿年交響樂團擔綱演出,各聲部領軍人物上臺,主要骨幹皆為國家一級、二級演奏員,將為海寧觀眾帶來視聽盛宴。昨日,睿年交響樂團團長,著名小提琴家曹一民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採訪。他說,本次音樂會充滿亮點,首先是世界著名作曲家兼指揮、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創作者何佔豪老師將親臨現場指揮,這在上海也難得一見。
  • 上海交響樂團美籍圓號首席:「家在上海,我回來很放心」
    一米九的大高個兒,一副細邊黑框眼鏡,一句帶著濃濃美式口音的「我不是上海人,但現在感覺有點像上海人」讓眼前的這位白玉蘭紀念獎獲得者、上海交響樂團圓號首席彼得·所羅門看起來頗具親和力。日前,他的一則返滬隔離日記在《International Arts Manager》(譯名:國際藝術管理者)雜誌四月刊中刊發,引發關注。
  • 馬勒和丁善德隔空「相遇」,上海交響樂團上演跨越東西方的音樂對話
    當西方多個古典音樂重鎮「時鐘停擺」,上海交響樂團卻推出了又一場馬勒逝世110周年的重磅紀念活動。1月15日晚,在音樂總監餘隆執棒下,上海交響樂團攜手低男中音歌唱家沈洋和女高音歌唱家黃英,在同一場音樂會中演繹奧地利作曲家馬勒和中國作曲家丁善德的聲樂作品,展開跨文化的東西音樂對話。返場環節,丁善德創作的用長笛助奏的女高音獨唱曲《神秘的笛音》響起,上海交響樂團長笛首席胡喆攜手黃英帶領聽眾進入了一個綺麗的音樂世界。
  • 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用經典禮讚時代
    本報電(記者鄭娜)12月12日和19日,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在北京音樂廳先後上演了「禮讚新時代」合唱音樂會、王酩經典合唱作品音樂會,音樂會均由王琳琳擔任指揮。在「禮讚新時代」合唱音樂會中,合唱團以混聲合唱、男女生二重唱、男生六重唱等多種合唱形式,全新演繹了《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我像雪花天上來》《為祖國乾杯》《送別》《沁園春·雪》等20餘首觀眾耳熟能詳的經典歌曲,充分展現合唱藝術的魅力,傳遞對祖國的熱愛與讚美。
  •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開票,期待與你重逢
    特別呈現貝多芬&理查·施特勞斯等著名作曲家的音樂巨作,暖心六月@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期待與你們重逢,一起聆聽上海交響的聲音。兩場音樂會將於6月2日(周二)下午正式開票,本次開票僅限線上售票,詳情請查看以下購票規則。
  • 中國指揮家發起,12小時直播,全球百位音樂家接力
    音樂會名為「用音樂溫暖世界」,由上海歌劇院院長許忠與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發起,柏林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英國皇家歌劇院、澳大利亞歌劇院等全球十餘個國家知名樂團、劇院近百位音樂家參與接力。 這場大直播是許忠在兩個月前發起的「為中國抗疫加油」全球音樂大接力的延續。許忠說:「當時,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很快響應,為中國加油。
  • 葛萊美獎提名,華人,80後|一位作曲家的三重聽覺
    前不久舉行的上海交響樂團2020首場樂季音樂會中,作曲家周天的《樂隊協奏曲》廣受好評。曾獲葛萊美獎提名的周天受邀擔任上海交響樂團本樂季的駐團藝術家,中外藝術家已陸續演繹他的多部代表作。催人奮進的環境對作曲家的成長有很大幫助,這種幫助不僅在於學習的氛圍,更在於作曲家和演奏家之間密切的交流。一部作品不是靠作曲家一人在紙上完成的,必須通過演奏家的演繹獲得生命。從寫作到演奏,作品的誕生可能要經過多次磨合與改動。「作曲家必須學會聆聽演奏者,因為作曲是很難和演奏分離的。
  • 霍格伍得與廣州交響樂團的巴洛克盛焰之夜
    巴洛克音樂表達了一種宇宙萬物的內在秩序,但它又是鮮活生動、精雕細琢、色彩華麗的,直至今日,仍能讓現代人為之感動。   巴洛克音樂的兩顆巨星——Bach & Handel  巴赫與亨德爾並稱為巴洛克音樂最偉大的作曲家。巴赫被譽為「音樂之父」,作品之多、水平之高亙古罕見。
  • 「00」後鋼琴天才少年聯袂深圳交響樂團,帶來「未來鋼琴家」專場...
    為此,首屆深圳交響樂團「未來鋼琴家」專場音樂會將由劉澤鍇與深交合作演出。 出生於2001年的劉澤鍇,自幼品學兼優,展現出極高的藝術天賦,先是在香港演藝學院少年班入讀,14歲赴美國在波士頓新英格蘭音樂學院胡桃山高中學習鋼琴和作曲,成為美國無伴奏合唱團堅果樂隊的隊長兼編曲。
  • (圖文專題)「紅旗頌-獻禮建黨百年·百家網站·百部精品創作」徵文...
    上海是黨的誕生地,改革開放排頭兵,也是中國網絡文學的發祥地,為充分發揮網絡文學的傳播優勢,用網絡文學講述一百年來黨領導下的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弘揚中國精神,在中國作家協會,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市作協舉辦「紅旗頌——獻禮建黨百年·百家網站·百部精品」徵文活動今天正式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