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
11月27日,記者跟隨「決勝2020」看貴州網絡主題活動採訪團走進銅仁市江口縣凱德街道辦事處西南部的黑巖村。這個距離縣城7公裡的村寨,全村10個村民組,323戶1095人,耕地面積1983畝。
曾經的黑巖,是貧窮和落後的代名詞,「十日睛就旱,三日雨則澇」「遍種『望天田』,十年九不收」是當時黑巖的真實寫照。難以維持生計的村民只能背上行囊,遠走他鄉。黑巖也成了典型的「打工村」「空殼村」,過半村民長期處於貧困線下,被定為二類貧困村。
村民羅有才的家
2014年,黑巖村黨支部24名黨員帶領全體村民,下定決心向過去告別、向貧困宣戰。黑巖村村民羅有才就是受益者之一。據悉,羅有才1976年出生,家裡只有母親張銀鳳與他相依為命,早年間,只有初中文化的羅有才還能外出打工維持家用,2013年後,母親因年紀較大常年臥床,羅有才因為照顧母親再也沒辦法出門家裡經濟就出現了問題。2014年,作為全國精準扶貧建檔立卡發源地的江口縣凱德街道黑巖村將羅有才識別為建檔立卡戶,對他進行了一戶一政策的八項精準幫扶。採訪團在村口見到了羅有才,他笑盈盈地帶著記者們去到修葺如新的家中,還拿出自己種的花生分享給大家。 「聽到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感謝』,我們看到的防貧監測預警系統,對於防止當地村民反貧還是有很大的幫助。」中國臺灣網記者尹賽楠深有感觸,雖然不能完全聽明白羅有才的方言,但從他的表情能夠感受到,他想傳遞得最多的東西就是喜悅,再有就是感恩。
江口縣黑巖村村貌
「我們能真的挨家走訪,到田間地頭,這樣的報導才真實,這樣的鏡頭才說明問題。」尹賽楠說,這才是真正的農村,就像他寫的那樣,房屋村落,雞鳴犬吠,有煙火氣。當然這句話不是貶義,因為這才是他印象裡,脫貧攻堅該有的樣子。連續幾天的採訪,讓他印象最深的,就是貴州脫貧攻堅戰中的諸多感人故事。從何英到羅鵬,從安景緒到羅有才,從易地扶貧搬遷到微工廠產業園,從傳統農業產業到旅遊扶貧振興鄉村戰略。據了解,2018年9月,江口縣以優異的成績通過國務院扶貧辦第三方專項評估,全縣脫貧。為鞏固脫貧成果,2019年4月,黑巖村率先在全省創建防貧預警監測保障機制。該機制把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於4000元以下,因病因學剛性支出遠大於收入,因災突發事故、兜底保障人群等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四類」重點人群,納入重點監測對象。同時,黑巖村組織黨員組成預警網格員,建立多重動態預警機制,通過分析監測對象致貧、返貧風險,因戶制定幫扶措施,對困難群眾實施常態監測、動態管理、多重預警,確保未脫貧群眾全脫貧、邊緣戶群眾不致貧、脫貧群眾不返貧。2019年,黑巖村被授予「貴州省扶貧開發改革現場培訓教學基地」;2020年,黑巖村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優秀黨組織」。黑巖村的長期積累和歷史積澱,為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了能推廣、可借鑑的有益探索。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冷賽楠
編輯 王浩編審 劉丹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