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廚餘垃圾就地利用,種出一片屋頂花園,讓居民越來越「陽光」
垃圾變營養土,種出屋頂花園,不但讓垃圾就地資源化節約了資源,屋頂花園還美化了社區環境、提供了自然教育的場所,居民們一起勞動建造自己的花園,增進了理解增強了社區精神,同時共享花園也把更多居民融入到社區工作中來,增強了社區凝聚力,可以破解很多社區治理難題。這正是花園營造的價值所在。
-
風生水起在大興 居民議事出真章
隨著大興社會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長。為踐行十九大提出的「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眾人的事眾人商量」民生宗旨,切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滿足感、歸屬感,大興區在居民議事廳的基礎上,創建「拉近距離、說家裡話、常來常往」的「拉家常」議事會工作機制,形成「參與型」社區協商治理新格局,著力破解社區治理難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促進社區鄰裡和睦。
-
垃圾分類一體化箱房亮相 破解冬季廚餘垃圾結冰轉運難題
黑龍江日報12月11日訊 近日,在哈爾濱市香坊區哈量二小區的庭院裡出現了一座綠色的小房子——垃圾分類一體化箱房。這個小房子可謂「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不僅將生活垃圾投放點各項功能集成在一起,而且能有效解決冬季廚餘垃圾結冰的轉運難題。
-
倡導綠色生活 居民共繪30米垃圾分類文化牆
近日,在成都龍泉驛區同安街道福聖社區進行的垃圾分類文化示範牆體彩繪活動圓滿結束。參與牆繪活動的有社區居民、親子家庭、志願者以及專業美術老師……活動分三個階段進行,共開展了十天。首先,由美術老師在牆壁上繪製出以垃圾分類為主題的圖案及宣傳標語;接著居民利用奶粉罐、礦泉水瓶和廢舊輪胎等製作花盆,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最後志願者帶領親子家庭種上長壽花、杜鵑、風鈴、天竺葵等10餘種鮮花、植物。十天的活動過程中,不斷有好奇的居民參與進來,有的居民主動拿出自家的奶粉罐、洗衣液瓶……他們身體力行對垃圾分類進行宣傳。
-
人工智慧助力解決垃圾分類難題
毋庸置疑,垃圾分類已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隨之而來的,是不少人對如何記住具體的分類標準感到焦慮:幹垃圾還是溼垃圾?有害垃圾還是其他垃圾?容易弄錯不說,每天對垃圾進行手動分類,還會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垃圾分類如何更簡單高效,垃圾分類制度如何更好地落地見效?面對這些實際問題,以人工智慧為代表的一批新技術產品給出了解決方案。
-
可回收垃圾智能稱重即時返還收益
記者12月1日獲悉,番禺區小谷圍街持續推進精準垃圾分類工作,實行積分獎勵機制,引導居民分類投放,提升智能化水平,緊抓垃圾分類工作不放鬆。據了解,在轄內投放10組「網際網路+智能回收箱」設備,截至10月底,社區居民生活垃圾累計減量約76.92噸。
-
玉泉區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工作
建設7座垃圾分類廂房,同時投資450餘萬元,配置了可用於清理大件廢舊家具和建築垃圾的自卸環保車6輛、可回收垃圾運輸車14輛、有害垃圾收集運輸車41輛、其他垃圾清運車輛49輛、廚餘垃圾清運車1輛。新購置壓縮式垃圾箱10臺、單臂吊清運車2輛,新啟動垃圾轉運站9座。初步形成了滿足玉泉區垃圾分類現狀的分類收運體系。
-
冷水灘農村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永州新聞網訊 (通訊員 周淑芳 唐夢 )冷水灘區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建立一套「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運行機制,著力提升農村居民垃圾分類意識,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由外而內」改變,切實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願望。
-
都不想離自家近 南京小區垃圾分類房「難產」待破局
劉先生說,鄰避效應,可以理解,垃圾分類房建設也是一道複雜的數學題,業主恨不得拿尺子來量和自家的距離。No.3 垃圾桶放物業門口,「同甘共苦」而仙林某小區的業主們有點直截了當,直接把垃圾桶拖到了物業服務中心的門口,讓物業和大家一起「同甘共苦」。「我們小區在10月份,也曾要選址,可是選了好幾個,大家都不同意。」
-
臨洮:四種危房改造模式破解農村住房難題
臨洮:四種危房改造模式破解農村住房難題 2020-12-04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督導員「盯梢」勸導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人物名片 陸如龍,1956年5月出生,鳳川街道鳳棲社區無物管點位垃圾分類督導員 「原來垃圾亂倒情況嚴重,總能聞到易腐垃圾的臭味,現在垃圾錯分、不準點投放的情況非常少,樓道和小區變得更整潔了。」
-
打造垃圾分類處理樣板城市
林和街道黨工委書記張妙娟透露,曾經,林和苑小區在推廣垃圾分類方面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如何向外國居民精準傳達垃圾分類的政策;二是必須不斷鞏固林和原住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為此,在垃圾分類實踐中,林和苑小區探索建立了「黨建引領、科學實施、精準服務、技術賦能」的工作模式,充分發揮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及時成立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
-
垃圾再生|東京練馬區資源循環中心:融入社區,貼近居民
日本啟動循環型社會建設,頒布針對垃圾問題的《循環型社會形成推進基本法》,提倡通過3R原則(Reduce、Reuse、Recycle)減少垃圾的產生。循環型社會的理念涉及從物質生產、消費、回收到處理的全過程,以資源化、減量化為目標,整個社會形成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
垃圾分類勤督導 細節末梢面面到
人物名片鐘關軍,男,1956年4月出生,2020年5月6日起擔任城南街道大奇山社區大奇山居紫陽苑小區垃圾廂房督導員。在城南街道大奇山社區大奇山居紫陽苑小區,垃圾分類督導員鐘關軍用他認真工作、勤勤懇懇的態度,帶動著小區大批「粉絲」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工作,共同守護小區環境。
-
2021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備考之面試熱點:如何破除垃圾分類「破袋難」
話題從讓人煞費一番苦心的乾濕垃圾之辨,到移風易俗的習慣之變;一份食用完的外賣丟進垃圾桶分幾步?某居民說,「第一步,把餐盒裡沒吃完的湯湯水水倒進下水道;第二步,將食物殘渣單獨扔進溼垃圾;第三步,把外賣的餐盒、一次性餐具、包裝袋扔進幹垃圾。」但垃圾分類在躋身超話,引發熱潮的同時,也面臨各種各樣的難題,如何破解這些難題,讓垃圾分類真正實施下去,還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
-
海滄鼓勵居民垃圾分類家中備個發酵桶廚餘垃圾不出門
在海滄東孚街道過坂社區,不少居民家中都備了個大發酵桶,居民「洗菜、種菜施肥,都靠它」。記者了解到,因為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行動,街道試點贈送了一批發酵桶,希望大家做好垃圾分類,實現垃圾減量的目標。【典型】廚餘用來做酵素,洗菜洗碗特別乾淨每天,過坂社區都會有垃圾分類收運車輛定時經過每戶居民家,村民在家門口就可以投放垃圾了。林巧玲家有兩個白色大發酵桶,她和家人平時拎垃圾去投放,垃圾量其實並不多,主要是紙巾、塑料包裝袋等其他垃圾。
-
阿拉一道來之五十 | 閔行梅隴鎮:文明城區建設與垃圾分類相結合...
行南村文化客堂間向村民做分類宣傳垃圾分類志願者進租賃戶宣傳分類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是一項關係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作,梅隴鎮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實現村容村貌的「華麗轉身」,改善了人居環境。
-
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 上海這個區的垃圾分類為何能做到全市第一?
小區在前段時間剛剛新建了一處垃圾廂房,得到了小區居民一片讚譽。「原先垃圾都堆在戶外,味道挺大的,也不美觀。」該小區居民林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好了,有了專屬的垃圾廂房,環境改善了很多。」■空氣淨化器持續作業中■工作人員正在對垃圾桶進行消毒記者走進小區垃圾廂房,沒有聞到一絲異味。原來是添加了香薰的空氣淨化器正在持續工作中;一旁的分揀員手拿蒸汽高壓消毒器對垃圾桶進行消毒。
-
北京海澱用「五把鑰匙」打開了地鎖,居民的心結也解開了
缺乏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停車位原本就稀缺,加之外來車輛隨意停放,為了搶車位,居民紛紛私裝地鎖。這樣的「地鎖之困」,一直是考驗城市管理智慧的難題。做通了居民工作,工人們順利拆除紫竹院一小區地鎖。田村路街道阜石路第一社區是一個無物業管理的老舊小區,想要在這裡破解地鎖難題並非一件易事。社區的陳主任說:「以前,由於外部車輛無序湧入,加上內部車位緊張,小區裡被安裝了200餘個地鎖。平時居民們因為車位、堵路等問題曾發生過矛盾。在這裡居住多年,不少住戶都親身體會到了私裝地鎖給出行和環境帶來的不便,但要說到拆除地鎖,居民們心裡多少還是會有些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