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垮就垮的「摩託車大王」
造車的圈子裡從來不缺故事。
有人在追逐「造車夢」的路上名利雙收,有人卻在追逐「造車夢」的路上兩手空空。曾經的「國產摩託車大王」——力帆股份則屬於後者。
7月9日深夜,力帆股份發公告稱,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多家子公司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司法重整,公司將存在因重整失敗而被破產的風險。
如果力帆被宣告破產,公司股票將面臨被退市風險。力帆股份及其創始人尹明善,都曾是「重慶摩幫」的代表性企業與人物。1992年成立的力帆股份,曾是重慶摩託車業的龍頭老大。2011年,該公司於上交所上市,也是中國首家上市A股的民營乘用車企業。
而其創始人亦尹明善傳奇色彩滿滿。於47歲投身出版事業即賺得第一桶金,成為重慶最大的民營書商。隨後於54歲時改行扎進摩託車行業,成為「重慶摩幫」三大家族之一。72歲時,他帶領力帆股份上市,一舉登上「重慶首富」的人生巔峰。
諷刺的是,力帆股份卻是連一筆56萬元的欠款還不上了。
2020年6月底,力帆股份由於拖欠供貨商嘉利建橋56.31萬元貨款,被嘉利建橋以公司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為由,向法院申請對公司進行重整。
隨後,截止到7月10日,力帆股份旗下的10家全資子公司也被申請重整了,理由皆是「不能清償到期債務,明顯缺乏清償能力」。
要知道,2018年尹明善家族在年福布斯富豪榜上財富值達到了125億元,位列重慶富豪排行榜第8;而總資產方面,截至到2020年一季度該公司的總資產也達到了180億元。
如此身家,竟然還是說垮掉就垮掉了,不禁讓人唏噓...
然而,對於面臨破產風險的力帆股份來說,這只是華麗外袍下的一隻「蝨子」。
這家公司如今仍面臨著持續虧損、負債較高、乘用車業務下降較大、大額債務逾期、大額資產被凍結、涉及訴訟仲裁較多、募集資金無法歸還等種種危機。
不過,自4月1日以來,僅3個多月其股價已漲超了50%,現在總市值還有60億。
(行情來源:wind)
如此危機之下,股價近期還能錄得如此漲幅,難道是「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避無可避的財務困境
力帆股份近年來的日子過得可謂是每況愈下。
一方面是,業績不斷下滑,深陷虧損黑洞。
自從2016年力帆股份經歷過新能源汽車補貼退坡和自身的「騙補」風波後,該公司的業績就開始大幅下滑——2016年其歸母淨利潤突然大幅下滑77%,其後幾年依舊增長疲軟,直至2019年出現歷史上首次虧損。2019年,公司營收同比下降32.35%至74.5億元,歸母淨利潤同比下降1950%,虧損46.82億元。而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該公司業績又一降再降,實現營收5.64億元,同比下滑74.88%,歸母淨利潤虧損1.97億元,同比下滑103%。
(數據來源:wind)
另一方面是,資產負債率高居不下,資金流動性十分緊張。
自2013年開始,力帆股份的資產負債率就逐漸攀升,截至今年一季末,其總資產為182.93億元,總負債157.19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85.93%。
(數據來源:wind)
不僅資產負債率高企,而且力帆控股短期償債風險極大——2020年一季度,力帆股份流動負債137.22億,其中短期借款77.23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13.52億元,這也就是說其一年內需償還短期債務有90.75億元。
而截至2020年一季度,該公司手中僅有10.61億元貨幣資金在手,恐怕是無法覆蓋前文所提的高達90.75億元的短期債務。
今年一季度末,其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為負1.2億元,取得借款收到的現金為7.58億元,籌資活動現金淨流量為1.07億元,期末現金餘額僅為2.93億元。
(數據來源:wind)
此外,在上述背景下,該公司的資產周轉率今年一季度末也降至0.03倍,資金鍊壓力可見一斑。
隨著大量短期債務陸續到期,力帆股份的債權人紛至沓來,其也屢次傳出、經銷商退網、拖欠供應商貨款、工廠停工、銷量腰斬、拖欠員工工資等負面消息。
上述債務危機,也引發了前文所提及到的力帆股份重組破產一事——即力帆股份還不起56萬貸款被嘉利建橋申請重組,以及10家子公司被債權人以申請重組為由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申請重組。
據力帆股份6月17日公告,目前公司涉及訴訟(仲裁)392件,涉及金額29.06億元,其中已判決(仲裁)221件,涉及金額18.36億元,上述221個案件,公司均為被告,被判決需要承擔對應金額的損失;尚未開庭案件82件,涉及金額5.8億元。
一言蔽之,力帆股份身上的這一個「債務黑洞」引發的危機還是挺大的。
而為了解決債務危機,曾經的重慶首富,也不得不通過變賣財產形式,給昔日帶給他榮耀的力帆續命。
繼33億轉讓15萬輛乘用車項目生產基地後,2018年其又將旗下擁有燃油車和新能源汽車資質的子公司以6.5億元出售給車和家。2019年,力帆股份對部分設備進行變價處置,計提減值準備11.31億元,所獲得資金也用以還債。2020年年初,尹明善的兒子尹喜地也將自己的豪車虧本拍賣,為力帆解困。
然而,變賣資產解困的動作也只是相當於杯水車薪,救不了火。
倒在「造車夢」的路上
追根溯源,力帆的敗局初現端倪,歸於它的「造車夢」。
力帆股份在追逐「造車夢」的路上,涉足過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共享汽車這三個方向。
奈何在這三個方向中,皆沒有做出什麼成果,反而因此負債纍纍。
力帆股份創立之初,其主要從事摩託車的生產和銷售,2006 年其進入乘用車行業後。
但力帆股份的乘用車之路並不順利——2014年以來力帆汽車的銷量開始走下坡路,為了扭轉頹勢該公司甚至大力發展當時的網紅車型——SUV車型。
奈何因產品質量問題突出、技術相對落後的問題,其旗下的SUV車型銷量也下滑的十分快速,生命周期可謂十分短暫。
隨後,力帆股份又於2013年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剛開始其在新能源汽車上還是有一定成績,2015年其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4874輛,在全國名列前茅,並引發業內對力帆股份成功轉型的期盼。
不過,2016年力帆由於被查出有2395輛汽車不符合補貼申報資格而陷入「騙補」風波,被取消了當年的新能源汽車補助資金預撥資格,業績更是因此一落千裡。
在經歷過新能源汽車的失利之後,力帆股份又將目光轉到燒錢更甚的共享汽車行業。2017年,其對名為盼達用車的新能源分時租賃汽車公司車進行增資。彼時,力帆股份十分看好共享汽車行業,並認為該行業發展前景巨大。
但沒想到的是,共享汽車與共享單車一樣,註定是燒錢模式。截止目前,盼達用車仍處於虧損狀態,且陷入了退不了押金的經營困境。
眾所周知,造車是需要龐大現金流支撐的業務,因此力帆股份長期以來主要通過向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行融資或者借錢,實現自己的「造車夢」,而這也引發上文所提及的債臺累累的債務問題。
為了夢想負債也就算了,奈何銷量還不怎麼好看。
2019年力帆股份銷售傳統乘用車2.25萬輛,同比下滑75.52%;新能源汽車3091輛,同比下滑69.49%;摩託車作為力帆的傳統優勢板塊,亦下滑9.95%,銷售60.85萬輛。
此外,據公司5月產銷快報顯示,今年1-5月,公司各項產品產銷量較上年同期均出現不同幅度下滑,其中傳統乘用車產量及銷量下滑程度均超過90%。
(數據來源:力帆股份公告)
在全球車市「寒冬」的背景之下,大部分汽車汽車的日子都不太好過。
賽麟因燒光59億,被股東告上法院被查封了;拜騰因燒光84億,工廠被停水停電,離量產其實只差臨門一腳;而博郡汽車也因為資金鍊斷裂問題,整車項目被迫停擺,最終宣告退出造車。
前車之鑑尤歷歷在目,對於資金庫告急的力帆股份來說,如再無出路,結局也大概可以預料得到了。只是這齣路,在此前能摸的也早已一一摸了個透,最終還是找不到,甚至越陷越深。
留個它的時間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