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早去平遙是在大學期間,和幾個同學一起去的。這是遠離家鄉後的第一次放飛,簡單隨心。我更多地將目光停留在宏偉的城牆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中。直到在熙攘的人群中看到「日昇昌」,才第一次知道票號,知道晉商,才知道平遙的美不止是一座城牆。
初次的平遙之旅讓我產生了愧疚感,同時也加深了我做為一個山西人的自豪感。回學校後,我開始翻閱關於晉商和票號資料,惡補知識盲區在旅行中帶來的恐慌。一次在書店我偶然翻到一本書《山西票號史》,該書的作者黃鑑暉和我是山西財經大學的校友。這份校友情更加深了對晉商和票號的親切感。
時光冉冉,畢業後我再次去到平遙。這次是帶著喬家大院、三多堂、渠家大院、殺虎口和西口古渡這些晉商足跡去的。平遙不是獨立的,當你漫步完黃土上的熱鬧後,再去看平遙,體會更加深刻。
此刻,我是懷著敬畏的心情站在城牆上。輕輕撫摸著厚厚的磚石,傾聽著歷史的勁風。如今的城牆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但作為文化的跳板,仍將我的思緒帶入另一個時空中。它曾經抵禦著牆外的金戈鐵馬,拱衛著城內百姓的歲月靜好。它經歷了歲月的千年風霜,也見證了晉商的繁華和落寞。
關於平遙還有另一個稱謂,龜城。鳥瞰古城,形似龜狀。兩眼泉水是龜眼,北門為龜尾,甕城為龜腿。我覺得烏龜和這座古城很像。它們有長壽的基因,有強大的適應環境能力。它們好靜,只是偶爾會調皮一下。它們吉祥,帶著天地間更多的福氣。
平遙最令我嚮往的是城牆裡面的票號。如果說平遙古城是一封來自遙遠歷史的信件,那麼票號就是這封信上的郵戳,色彩斑斕,美麗動人,又有神秘的色彩。拆開這枚郵戳,我們就能更好地讀懂平遙這封寫滿鉛字的信件。
行走在人群熙熙攘攘的南大街,我仿佛看到曾經的繁花似錦,執大清金融之牛耳,匯兌天下之票據。在時光的影影綽綽中,我恍惚地漫步,盡情享受著光影互換中的時空交錯。在西大街我終於尋找到這枚美麗的郵戳,日昇昌。掛在過廳兩柱上的對聯很好地闡釋了它的寓意。
日麗中天萬寶精華同耀彩
升臨福地八方輻輳獨居奇
黃鑑暉先生在《山西票號史》中對日昇昌的寓意做過解釋。一是標誌著新的盈利途徑的開闊,二是寓意著匯兌和存放款業務的繁榮昌盛。從此,起源於平遙的山西票號就開啟了匯兌業務新紀元,成為近現代銀行業的先驅。
二
暫時放下票號,先說說晉商,票號的發明和推廣者。晉商是地域性顯著的近代商幫,以山西中部地區祁縣、平遙、太谷、榆次的商人為主體。
晉商是怎麼成為一個影響近代中國的商幫呢?中國的政權中心長期以來在北方,歷來都受著來自北面少數民族的侵擾。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是農業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緩衝地帶,成為雙方衝突和對峙的最前沿。自宋代起,山西商人就斡旋在遼宋金之間,經營生意。
得益於明朝的國策「開中制」,晉商有了較大發展。什麼是開中制呢,就是供應軍糧的商人,都發給「倉鈔」,商人可以憑「倉鈔」領取「鹽引」就是販鹽的憑證。鹽自古就是國之利器,由官方壟斷經營。明朝建立後,一直受到來自蒙古高原的少數民族瓦刺和韃靼的威脅,所以沿長城一線設立九邊,山西境內的山西鎮和大同鎮位列其中。朝廷為了抵禦外敵,將幾十萬大軍駐紮在邊境,這些大軍的吃住怎麼解決?靠的就是山西商人,作為交換條件,官府允許這些商人販鹽,這樣晉商逐漸積累起了原始財富。
清中期開始,山西災害時有發生,耕地和人口的矛盾愈演愈劣。農民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像前輩一樣去北面,或經商,或打工。形成了歷史上著名的人口遷徙事件走西口。
走西口,主要通過兩條路進入內蒙。一是從今天的河曲西口古渡渡過黃河;另一條走陸路從右玉的殺虎口進入內蒙。走西口,是一條謀生之路,也是一條重生之路。晉北之地的農民以謀生為主,多打雜,務農。而晉中的農民受前輩影響,多為小商小販。走西口的山西人不知道有多少,死在口外的山西人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但他們從未放棄,一走就是幾輩人。《喬家大院》中陳建斌飾演的喬致庸每逢出遠門時,都會喊一聲「走勒」,鄉音勁透,渾厚有力。女人伴著腳下飛揚的塵土,快步跑向坡頂。眼中含著淚水,也許就是看男人的最後一眼。鈴鐺響起,馬隊遠去……
不知過了多少年,喬家大院、常家莊園、三多堂、渠家大院,一座座光耀門第的大院聳立在家鄉的黃土上。這些大院屬於走西口的幸運兒,他們的同伴可能永遠留在了戈壁中、大漠上……
每一座大院的磚瓦中都凝結著幾輩人的心血。大院的主人們不知此時他們已經成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商業群體,晉商。他們南下販茶,北上倒梁,活躍在包頭商圈,京城政圈,生意做到冰天雪地的恰克圖、荒沙戈壁的烏蘭巴託、茶香飄逸的武夷山,甚至海外。
生意做大後,就出現了新的問題。攜帶大量的銀兩往來各地做生意不方便,也不安全。怎麼辦呢?智慧的晉商通過一張具有契約作用的紙代替大量的銀兩來做生意。至此,改變商業模式的票號應用而生,極大促進社會商品經濟發展。
三
眼前掛著 「日昇昌記」的店鋪就是中國第一家票號。如今已經改為中國票號博物館日昇昌,在清晚期可是猶如花旗銀行、滙豐銀行般的存在。在鼎盛時期,日昇昌「日進千金」,經營網點遍布全國,甚至海外。
日昇昌成立的初衷是使大商家免於攜銀之苦往返各地,而後逐漸擴大業務,也做小商家和個人業務,甚至參與朝廷協餉、賑款等官款業務。票號在貨通的基礎上升級為匯通,是經濟領域向金融領域發展的真正嘗試。
票號使具有一般等價物性質的錢幣變得具有商品屬性,產生了價值。功能和現在的銀行、保險類似,區別在於票號是以實貨經濟和經營網點做支撐的。而銀行、保險純粹將貨幣變為商品,繁衍出多元化、深層次的金融產品。這些附加值是人類進步的表現,是社會繁榮的需要。但過度開發的金融產品遠遠超出了實體經濟的價值,就為產生泡沫。簡單說,我們的經濟增長不是靠技術、設備等因素促進,而是靠過分脫離價值的要素來發展,就會產生很大的泡沫。當泡沫足夠大時,只要加一點外力,「砰」,破了。
遺憾的是票號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它的沒落不是因為泡沫,而是時局和守舊。清廷成立戶部銀行和辛亥革命的爆發直接將票號推到幕後,沒有及時改組銀行讓票號永遠甄沒在歷史的輝煌中。
不論結局如何,票號的興起和發展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發展,一些理念更是值得效仿。我列舉一二,首先實行頂身股,相當於現在的員工入股。根據黃鑑輝先生《山西票號起源》描述,有頂身股者佔全體員工的30%左右,一般多是學徒時間長和能力強者。這是一種具有現代企業管理思想的薪資分配方法,可以很好地激勵員工,利於長遠發展。其次,票號的防偽特別有意思,僅用一套漢字做為符號,就可以知道匯票的籤發日期和匯兌銀兩數目。比如,喬家的密字是一首王維的七言詩《秋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代表12個月,一到十10個數字,萬百千三個字,閏月的潤字,零,銀兩的兩字,一共28個字。這種詩意密字在做到「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的同時,也帶有一絲浪漫和人情味。
那麼,究竟是一群什麼樣的人在經營票號呢?他們是日昇昌雷履泰、程清泮、蔚泰厚毛鴻翽、孔其芳、蔚豐厚郝清凝、張仰之、新泰厚趙巨淵、劉承統、萬盛成王培緒……
他們頗具才華,辦事幹練,審時度勢,善於思考。從小夥計幹起,一步步成為掌柜。他們打著算盤,抽著旱菸,翻閱著厚厚的帳簿,操著晉中方言談論時局,匯通天下。他們凝視遠方,志在千裡。殊不知,此時的他們已經掌握著清王朝的經濟命脈。而現在又有多少遠方的人來到他們的院落,回首過去,凝視歷史,淺吟那段縱橫的年歲。
四
在平遙城內可以看到城牆、錢莊、票號、文廟、縣衙、大院、手工藝品……
城外的美同樣不能錯過。殘殘金葉,瑟瑟秋風,縹緲的焚香將我帶到鎮國寺和雙林寺。它們和平遙古城一起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稱為一城兩寺。
鎮國寺遵循佛教寺院建築格式布局,天王殿、鐘鼓樓、菩薩配殿、萬佛殿都整齊地坐落在寺院內。如果說城內的大院和店鋪屬於精英階層,那這座寺院就屬於普通老百姓。一座城的距離看似不遠,其實很遠。老百姓離城中的富貴很遙遠,他們的心在城外,在靜謐的寺廟中。憨厚的老百姓喜歡焚一縷磬香,對著泥塑訴說心裡話,在清雅的氣味中尋得片刻安寧,在呼吸中撫平心中煩惱。
鎮國寺的美在於建築,萬佛殿這座國內為數不多五代建築形似傘狀的殿頂,出簷深遠、鬥拱碩大,「如鳥斯革,如翬斯飛」。在這裡可以欣賞平遙的唯美,沒有開疆闢土、沒有爾虞我詐、沒有塑造輝煌。只有建築中簡單的美,自然的美,純粹的美。這裡更像是古城的後花園,為疲倦的遊人提供夕棲之所。
雙林寺是文化遺產中「一城兩寺」的另一個寺,取「雙林入滅」之意,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雙樹之下圓寂。雙林寺的名氣是因為它有近2000餘尊保存完整的明代彩塑,它們造型優美,形神兼備,透著泥土都能感受到他們篤定的精神。滲透著草根精神,又帶有藝術氣息。誇張不失穩定,張揚不失恬靜,代表著明塑的最高水平,為建築藝術界之幸事。
我在想,世界為何如此不公平,把如此多的美好都贈予同一個地方。平遙的美不止一座城,平遙的美不止如此……
中國第一家票號日昇昌
保存完整的明朝縣衙
保存完整的城隍廟
堪比華爾街的西大街
重現昔日繁榮的明清一條街
華北第一鏢局
晉商豪宅馬家大院
全國少有的五代建築鎮國寺萬佛殿
擁有近2000尊明代彩塑的雙林寺
中國四大名漆器之一的推光漆器
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平遙牛肉
中國第一部大型情景體驗演出項目《又見平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