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小鹿亂撞」不只是心動的感覺,還可能是心律失常
中國甘肅網1月14日訊 據蘭州晨報報導(記者 歐陽海傑)35歲的小陳身體一直很棒,但最近出現了一個讓他有點不好意思的現象,猛看到美女時,心裡會來電似的「咯噔」跳一下;偶爾看到特別害怕的東西時,也會出現這種感覺。「心慌,有時感覺心提到嗓子眼或者有坐電梯的落空感。」小陳到蘭大一院做了心電圖檢查後,醫生告訴他有早搏現象。「幸好發現早,不然還真不知道是心臟有問題了。」小陳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了合理調節。
心臟早搏就是心臟打破節律,提前跳了一次。早跳一次後,心臟一般就會多休息一會兒,比正常情況下休息得長,出現一段間歇。有了早搏現象是不是就說明患了心臟病?早搏、房顫、心律不齊,這些與心臟有關的病症都有哪些早期症狀,會帶來怎樣的後果?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副院長白明進行了詳細解讀。
早搏並非就是心臟病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增大,很多年輕人在體檢時也會出現心臟早搏現象。「出現早搏是不是就說明患了心臟病?」白明介紹,心臟也是受神經調節的,如果壓力太大,神經就像一根繃得很緊的皮筋一樣,就會有出錯的情況,於是就出現早搏。「正常人也可以出現早搏,所以不見得早搏就是病。」健康人或心臟沒有問題的人也會發生早搏,這種早搏多與精神緊張和疲勞有關,吸菸、喝咖啡、飲酒和茶也可誘發。也有很多人的早搏與心理因素有關,如焦慮、恐懼和抑鬱等。
有一個比喻,早搏就像一個火種,如果碰到了心臟本身有大毛病的人,這個火種就像碰到個大油庫,「砰」的一下就出現問題。而如果心臟本身沒有問題,早搏僅僅是個火種,不管怎麼點,沒有油它也不會爆炸的。
心臟有不同的地方,有心房,還有心室,從心房來的早搏,叫房性早搏;從心室來的早搏,叫室性早搏。「因此說,很多人在檢查中會出現心室早搏,室性早搏一般不會發生猝死。單發或偶發心室早搏可以不處理,但頻發成對或短陣室速一定要處理,因為有可能出現室顫導致猝死。」白明稱,一般要弄清楚早搏的原因,冠心病、瓣膜病、心肌病等都會引起早搏。
白明說,早搏是一種最常見的異位心律,它只是一種症狀,並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心臟器質性病變可能會發生早搏,而正常人也會因外在原因引發早搏。可以說,成年人幾乎100%都發生過早搏。
早搏也不等於冠心病。心臟早搏是常見的一種心律失常類型,通過動態心電圖檢查,可以發現大部分人都有心臟早搏的現象,通常由於過度疲勞、情緒激動等精神因素導致,一般無需治療。而器質性心臟病導致的早搏則與某些疾病有關,多發於患心臟病的人,如冠心病。
頻發成對或長串早搏具有危險性
白明說,早搏是一種提早的異位心搏,是常見的異位心律。按起源部位可分為竇性、房性、房室交接性和室性四種。其中以室性最多見,其次為房性。早搏可發生在竇性或異位性(如心房顫動)心律的基礎上。可偶發或頻發,可以不規則或規則地在每一個或每數個正常搏動後發生,形成二聯律或聯律性過早搏動。
早搏會出現哪些症狀?
白明介紹,心臟早搏的症狀因人而異,對於健康人群症狀不明顯,偶爾會出現心悸或心跳暫停感。症狀重一點的可能會有心臟要跳出來的感覺,也有的人會覺得明顯的心慌,但多數人表示沒症狀。頻發早搏會導致心臟排血量減少,從而出現乏力、胸悶等症狀,對於冠心病患者還會誘發心絞痛症狀。在檢查中,心臟早搏可以通過聽診發現,主要表現為心律不規則,而脈搏觸診可發現間歇脈搏缺如。
早搏的危險性有多大?
早搏的危險性與心臟結構功能異常的嚴重程度相關,結構功能異常越嚴重,危險性越高。而和早搏的數量不直接相關,更和有沒有症狀沒關係。
如果由結構性心臟病(或稱器質性心臟病)引起,應該根據病因進行綜合的針對性治療,同時給予相應的抗早搏治療。如果是持續性室性心動過速,甚至發生過昏厥的,是極高危的病人,除藥物治療外,甚至需要安裝埋藏式除顫器(ICD)預防猝死。危險性高的室性早搏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必須進行規範的綜合治療。
部分室性早搏有心慌、胸悶等症狀,通過檢查發現心臟結構正常,這樣的室性早搏是低危的,治療主要是為了改善症狀。當然,如果您的室性早搏數量特別多,超過總心搏數的10%,甚至在15%~25%以上, 建議進行治療,因為過多的室性早搏可引起室性早搏相關性心肌病。
「出現早搏時需行24小時動態心電圖檢查計算早搏數量,單發或偶發早搏無危險,可以觀察,但頻發成對或長串早搏具有危險性,需到心血管內科專科就診。」白明說,許多本身沒有任何不適,體檢發現的室性早搏,早搏數量不多,而且通過檢查發現心臟結構正常,這種情況不需要用藥。
房顫影響心功能易引發血栓
有一首歌這樣唱「我的心太亂,有一些空白。」這說的就是房顫。心太亂說的是房顫混亂的心律,而那空白,指的是房顫最嚴重的併發症——腦卒中。
房顫是臨床很常見的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猝死率比健康人高5-6倍。房顫引起心臟發生快的不規則的跳動,心跳可達100-150次,快的還可高達200次,且心跳與脈搏不一致,會出現心慌、氣短、胸悶、憋氣、驚慌、頭暈眼花等症狀。房顫的危害在於影響心功能,造成心臟擴大和心衰,且容易出現血栓,導致血栓栓塞,尤其是腦栓塞後可導致偏癱。
房顫的發生和年齡密切相關。在40歲以下人群中,其發生率僅有0.5%,在80歲以上人群中可達8%。當自己感到心慌、氣短、頭暈,脈搏不齊,這就是房顫。
發生房顫的原因有哪些?白明稱,很多原因可以導致房顫,如本身的心臟疾病、高血壓、甲亢、糖尿病等。過度菸酒、飲茶或者咖啡、焦慮、緊張、電解質紊亂、感染常常可以誘發房顫的發生。
臨床上將房顫分為四類:①初發房顫:指首次發現的房顫(24-48小時以內); ②陣發性房顫:指反覆發作、可自行終止的房顫,發作通常不超過7天,大多數低於24小時;③持續性房顫:房顫持續時間超過7天,經治療後可恢復為竇性心律;④永久性房顫:持續超過1年,任何治療均不能恢復竇性心律。所有房顫患者需評估血栓及出血發現,血栓風險高危患者需長期口服抗凝藥物治療,血栓風險及抗凝出血風險均高危時可行左心耳封堵術預防栓塞事件。
「房顫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腦卒中,」白明說,伴隨著腦卒中的肢體活動障礙、言語不利等後遺症,甚至更嚴重的直接導致死亡,房顫患者的生活質量勢必極度下降。
單純的竇性心律不齊不屬於心臟病
還有一些人做心電圖後會被告知有「竇性心律不齊」,是不是心臟出了問題?竇性心律不齊屬於心臟病嗎?白明稱,如果心電圖沒有其它異常或者無心臟病,單純的竇性心律不齊不屬於心臟病,無需治療。正常人心臟跳動受竇房結控制,竇房結每分鐘發放60-100次電脈衝,帶著心臟跳動。而竇房結受到兩種神經控制,一個叫做交感神經,它興奮後心跳會增快,另一個叫迷走神經,它興奮後心跳會變慢。在正常人群中,兩種神經相互作用,共同調節心跳快慢,使心跳頻率更好地適應身體內部與外界環境變化。
「我們的心跳快慢一直受到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的精密調節,而竇性心律不齊是指相鄰兩次心跳的時間間隔相差超過了0.12秒,這種差值的增大本身並不意味著存在心臟病。」白明解釋,正常生理狀態下,人體心臟跳動是規律勻齊的,一般為每分鐘60-100次,老年人心率較慢,50次/分鐘也可視為正常。普通青壯年人心率較慢時,常表現為不齊,被診斷為竇性心律不齊,但這種現象並非病理狀態,無需過分擔心。
心律失常是心臟出了問題嗎?需要注意什麼?白明說,心律失常是心臟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組疾病。它可單獨發病, 亦可與其他心血管病伴發。
一般來講,各種心臟病都有可能誘發心律失常,特別是各種器質性的心臟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心律失常還可見於健康者或植物神經功能失調患者,在吸菸、飲酒、體力活動及情緒緊張下均可誘發。如果存在心律失常,需積極找尋導致心律失常原因,針對病因進行治療,行心電圖或者24小時動態心電圖明確心律失常類型及性質。功能性心律失常一般無需治療,嚴重的心律失常需藥物治療。
多運動,減鹽限鹽是保護心臟的好辦法
人的心跳每分鐘60-100次都是正常的。而當心率不超過100次/分鐘,一般不需要治療,可通過運動、調整生活方式等扭轉。如何調整你的心率,保護你的心臟安全?
白明給出了建議:1.避免過度勞累,生活要有規律,保證充足睡眠。保持心理平衡、放鬆精神、控制情緒、保持平和心態,避免精神緊張及情緒激動;2.進食不宜過飽,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及過涼過熱的食物,以免造成胃腸負擔過重,誘發心臟病發作;3.有心臟病者應避免寒冷刺激,避免大便乾燥; 4.吸菸促使與加重動脈硬化,引起血管痙攣,應戒菸;限酒,乙醇<30ml/日、相當啤酒720ml;5.保持適當體重,胖會使心臟負擔加重;6.適當運動,運動強度適宜,會使心功能得到鍛鍊;7.飲食要清淡,減鹽限鹽,少點外賣,少吃快餐,都有利於心血管健康。8.補充纖維素——纖維素能減少膽固醇在體內生成,有利於冠心病防治。纖維素主要存在於蔬菜中,以竹筍、芹菜、韭菜為代表,糧食作物中以黃豆、燕麥含量較多。9.補充維生素——豐富的維生素有助於心臟健康。如維生素C能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維生素E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保護心肌,預防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