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堅持認為博覽群書對我而言非常重要,這表明一個人在思想上是真正具有好奇心的,也說明你具有開放的思維並且渴望探尋其他人的思想。——塔勒布
一、
本書從文字的誕生開始,介紹的文學作品先根據時間,從三千多年前到現當代。其次是根據文學作品影響地域的不同,幾乎囊括了亞、歐、非、南美、北美五大洲。
二、
簡單說下每章介紹的文學作品、作者以及其對哪些區域影響的時間長度和人群範圍。
第一章,荷馬(上圖)的《伊利亞特》,亞歷山大最喜歡的一本書,通過亞歷山大的遠徵,古希臘的文化也覆蓋了亞歐非三大洲,影響直至今日。
第二章,《吉爾伽美什史詩》,大約在公元前1200年正式形成,但它的起源要比這再早幾百年,《聖經》中大洪水的故事在這本書中已有類似記述,影響範圍在今日伊拉克的兩河流域一帶,兩千多年前該書流失,直到19世紀中葉被考古學家重新挖掘出來。
第三章,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即現在的《舊約》),大概奠定基礎在公元前458年的耶路撒冷,本書確立了宗教時代的神聖經典文本,影響直至今日依然是猶太教的神聖經典。
第四章,佛陀(上圖)的《金剛經》,孔子的《論語》,柏拉圖關於蘇格拉底的書(書中沒提書名),耶穌的《聖經》,影響就不用說了,如果加上穆罕默德的《古蘭經》,這幾本書今日還影響著佔世界大部分的人口(佛陀、孔子、蘇格拉底、耶穌前後出生於公元前500多年到公元紀元開始的這500年左右,有學者稱那個時間段大部分屬於人類文化發展的「軸心時代」),他們傳世的經典文本都是門人弟子後來輯錄的。(穆罕默德的《古蘭經》也是其弟子們後來輯錄的)
第五章,日本的《源氏物語》,世界文學裡的第一部小說巨作,大約公元1000年時創作,作者紫式部,因為真實姓名已經不可考,所以以小說中女主人公的名字——紫式部,稱呼為作者。「源」是日本天皇冊給自己寵愛卻不能繼承皇位的「光華公子」的姓,「物語」是日文中「故事」的意思《源氏物語》就是「源家的故事」,以「光華公子」和他妻子「紫式部」為主,講了源家幾代人的故事。《源氏物語》最早可能只是為了一位讀者寫的,這位讀者是天皇的皇后,作者紫式部是皇后的侍女。《源氏物語》比西方第一部小說《堂吉訶德》早500年厚一倍,卻直到1853年後,日本被迫開放才為世界其它地區所了解。
第六章,阿拉伯人的《一千零一夜》,作者山魯佐德,也是以書中的人物稱呼的作者,因為這是一部故事集,創作者不是一個人,而且阿拉伯的這本故事集很可能是在波斯的故事集《一千個故事》翻譯過來後的再創作。書的開始是一位感情失敗的國王受不了打擊導致了心理變態,每天既然要娶一位女子睡完覺後第二天殺了,為了阻止國王每天殘殺無辜,山魯佐德主動嫁給了國王並每天給國王講一個故事,每個故事都留下結尾等隔天再講,國王為了聽故事就先不殺她,《一千零一夜》就是她講給國王聽的故事集合,最後感化了國王不再殺人。《一千零一夜》成書於一千多年前,影響遍及後來歐洲文藝復興時薄伽丘的《十日談》及今日的眾多影視業。
第七章,是關於德國谷登堡(上圖)的新印刷和路德藉助印刷的進步促使了書籍能大量傳播來宣傳自己的思想、反抗教皇權威的歷史故事。谷登堡的新印刷沒發明前,歐洲的書籍是靠手抄的,既費時費錢還容易抄錯,特別是如《聖經》等神聖經典如果抄錯導致的教義解說不一是很可怕的問題,谷登堡的新印刷雖然不能保證沒有錯別字,但是改正比較方便,最主要是可以保證大力推廣的同時,推廣到全世界的經書都是一樣的。
第八章,美洲瑪雅文明的《波波爾·烏》。美洲大陸的印加文明沒有文字,瑪雅文明卻是有的,兩種美洲文明都讓西班牙人毀滅了,可是《波波爾·烏》流傳了下來,一本講述瑪雅人創世神話的史詩。
第九章,西班牙人塞萬提斯和他的《堂吉訶德》。塞萬提斯年輕的時候當兵受過傷,退役後被海盜抓捕奴役了五年,後成功回到家鄉又受到牢獄之災,一生都很悲催,可他為歐洲人發明了小說,小說在西班牙語中是「新」的意思,因為是「新」的,所以想怎麼寫都可以。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最早是西班牙的提議,因為這一天是塞萬提斯的忌日,西班牙提出後英國人大力支持,因為這一天剛好是莎士比亞的誕辰和忌日。巧的是,塞萬提斯和莎士比亞還是同年1616年去世的。
第十章,美國的班傑明·富蘭克林(上圖)和他的《富蘭克林自傳》。看了本章,發覺人得多聽、多看才能不盲目的相信,之前一直覺得既然是自傳那不就是作者自己出版的嗎?看下普納克在本書中說的「富蘭克林並沒有寫下自傳,意思是,他從來沒有撰寫過一部叫做《富蘭克林自傳》的文本……富蘭克林將對自己生平的記錄作為信件交給了自己那不聽話的兒子……但他卻沒有出版任何一部分,在他死後,他寫給兒子的信被編輯們拼湊起來,貼上了『富蘭克林自傳』的標籤,並且成為自傳文學的經典。」(是寫給兒子的信件《富蘭克林自傳》裡面提過,但沒提過書名是後來的編輯們加的)
第十一章,講的是德國大文豪歌德,歌德在世的時候德國是一個四分五裂的還未統一的國家,當時主導歐洲文化的是英國和法國,歌德覺得得跳出歐洲,尋找更豐富、更融合的文學,所以他研究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地區的文化,成為第一提出要有「世界文學」融合的、高瞻遠矚的偉大文學家。
第十二章,馬克思(上圖)、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1848年完成出版。《共產黨宣言》在出版後不到七十年就展現出驚人的影響,文學史上沒有任何其它文本能在如此短的時間裡產生如此廣的影響。普克納說:「馬克思對文化很感興趣——他的作品裡充滿了文學的典故,尤其是莎士比亞——但是鼓舞人心的革命藝術(這些革命藝術以破壞傳統美好藝術為價值觀)絕不是他期待的。品味相對保守的馬克思會對這些藝術(指破壞傳統美好藝術的自以為是「藝術」的行為)感到驚駭萬分。」
第十三章,介紹蘇聯統治時期作家寫作自由的受縛甚至寫作是要冒「槍斃」的危險的。以阿赫瑪託娃和索忍尼辛為主,索忍尼辛在二戰服役期間寫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對史達林做出不敬的評價被捕並叛了八年勞,出獄後流亡,後來以平鋪直敘不帶任何批判的文字寫了《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一本描寫監獄勞改人員的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第十四章是關於西非的《桑介塔史詩》,第十五章是加勒比海的小島上一位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德裡克·沃爾科特的介紹,第十六章作者提到了《哈利·波特》和印度的一場文學活動,這三章篇幅比較短,影響範圍目前還不是很大。《哈利·波特》被認為在商業上的價值產出頗豐,它的系列的銷量已達數億冊,作者J.K.羅琳是目前在世的擁有讀者最多的作家。
三、
「文字中文學的力量」是什麼?
「文學不僅僅是世界的鏡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勝過千軍萬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