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仁之:什麼是黃河文化?

2020-12-18 方塘智庫

文丨劉樂樂(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E·M·羅傑斯曾說過:「任何涉入一條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這裡的水來自何方,它為什麼這樣流淌。」 歷史總是相互聯繫,前後相續的。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繹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

因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探究何為黃河文化,經過了怎樣的歷史變遷,不僅可以讓我們對血液中流淌著的黃河文化基因充滿溫情敬意,還可以讓我們從黃河文化中汲取營養,結合當下的世情、國情,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為黃河的現代化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那麼,什麼是黃河文化?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有無數複雜的答案,以至於學者們上下求索卻仍不敢聲稱自己佔有了真理。或許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這不妨礙我們有自己的理解。幸運的是,侯仁之先生編撰的鴻篇巨著《黃河文化》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機會。

1、什麼是黃河文化?

文化在歷史中產生,可以看作歷史的內涵。人類學家弗朗茲·博阿茲說過,一個民族的詳細文化清單,幾乎完全是歷史在傳播中積累的結果,一種活生生的文化,總是歷史上種種行為形式的博物館。因此,我們要想了解黃河文化,不可避免地就要對其歷史追本溯源。

通過閱讀全書,我們發現黃河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結構有序的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編者從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介紹了黃河文化從萌芽、成長、發展到壯大的兼收並蓄過程,並運用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讓我們認識到一部系統的黃河文化史應該是一部自然與人文、精神與科技、經濟與文化、科學與藝術、價值與風俗、歷史與地理相互融合的綜合體。

從自然環境來看,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總是和它產生的地域相結合的。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地質、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般地孕育了黃河文化。從古黃河階段開始,黃河就與幾乎同時出現的人類發生了相互作用、相互感應,黃河與黃河人就已經把各自的命運交融在一起,黃河文化開始產生。

由於黃河流域北邊是難以逾越的戈壁沙灘、西(南)邊是險惡叢生的高原峻岭、東邊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這種地理環境對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形成一種隔絕機制,使黃河文化獨立地發展成一種內向的、超穩定的文化,這是從大的地理環境來講,具體到黃河本身的特點來說,黃河對於黃河文化的影響就更為深刻與顯著。

從地理空間上看,黃河的多次改道使得黃河文化的生存空間超越了單純的地理空間,並在與周邊的楚湘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體系的交往中不斷壯大,形成同中有異、剛柔相濟、自強不息的文化品格。

黃河雖然作為一種自然存在,但百萬年來,依偎著這條大河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流域文明,它們像散落的棋子,始終在黃河文化這幅瑰麗多姿的棋盤上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自舊石器時代的「藍田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先民們沿著這一進化的階梯,一步步走向文明社會。

種植業的出現、動植物的馴化、陶器的使用、原始宗教的興起……無不由黃河水賦予著生機。

最初,黃河文化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文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從夏商周到漢唐宋,中國進入了以「長安—洛陽—開封」為東西軸線的中國大古都的「黃河時代」,黃土—黃河—黃種人,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黃色文明」。

此後,黃河文化的基本傳統體制始終在周、秦、漢、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並與歷史時期國家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規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以及由此達到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等等有機結合,從而演變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徵。

縱觀歷史,黃河像一條紐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串聯起華夏大地上不同民族和文化。堯、舜、禹、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無一不是在黃河水系輻射的扇面上化入化出、興衰枯榮。

因此,黃河文化更像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具體的地理環境是黃河文化的物質存在,聚散式的網狀結構是黃河文化的發展活力。

2、如何發展黃河文化?

人們相信文化是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流,匯聚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發源的各種支流或水源,不斷奔騰,匯流入海,而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河流的源頭。

所以,「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概念,現代可以適應傳統,傳統也可以在現代中得到傳承發展,現代化實際上就是由古代到無限的將來這一無窮延續中的一部分。

遺憾的是《黃河文化》中關於黃河文化的介紹止於清朝,並未對之後黃河文化的發展進行探討。

但我們知道黃河文化並未止步,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吸收當代因素,如依據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衍生出像羊皮筏子、黃河水車、黃河船、黃河橋、黃河民居、民俗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作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黃河流域所孕育著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紅色文化,均根植於黃河文化的土壤,具有鮮明的黃河地域特色,已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救亡圖存的精神動力。

因此,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政治背景下,如何利用黃河流域的資源實現區域的快速發展就應運而生了。黃河流域是我國經濟腹地和能源基地,構成了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屏障。

目前,黃河以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全國15%的耕地,創造了約14%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因自然條件、歷史等原因,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流經的9個省區,上中遊的7個省區是發展不充分的省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布局中,多個生態屏障均位於或穿越黃河流域。

倉廩實而知禮節,文化是在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黃河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黃河流域經濟的拉動。當前,文化旅遊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也成為多數資源豐富地區產業轉型,保護環境,獲得良性發展的首選之路。

而黃河文化作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經過五千多年的沉澱,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包含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工程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民間各種文化產業等,均可以藉助文化旅遊的形式來打造「黃河文化國家旅遊線路」,以黃河為載體,線狀遺產、節點城市為重點,因地制宜地推廣黃河生態旅遊、古都旅遊、紅色旅遊、絲路旅遊、科普旅遊、研學旅行等國家精品旅遊線路,在追求旅遊經濟的過程中,提升黃河文化的價值,拓展黃河文化的傳播,著力將黃河文化打造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助力黃河流域脫貧致富,打贏2020脫貧攻堅收官戰。

傳統,不屬於過去,註定要成為現代塗抹不掉的背景顏色;現代,不只是一個時代概念,在文化上更是與傳統割捨不斷。尤其像黃河文化這樣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生命力旺盛的文化系統更是如此。

相關焦點

  • 劉慶柱|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和魂
    東嶽是思想文化,中嶽是國家文化,西嶽是人文文化,因為我們的仰韶文化從西邊過來的,西邊的仰韶文化時代更早一些。之所以說黃河文化是中國的根和魂,中國有句話叫大好河山,河山什麼意思?就是國家。河就是黃河,山就是嵩山(唐代有人說是「華山」)。
  • 根植黃河文化 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
    要實現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和黃河文化旅遊高質量發展,不僅要打造精品景區和線路,提升產業品質,還要實現黃河文化旅遊在區域、產業、市場、服務、交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造展示黃河文化的旅遊景區和線路規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 讓「黃河文化」奏出時代強音
    近年來,渭南市把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作為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工作,落細落實,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裡,渭南市牽頭舉辦了「黃河九省(區)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啟動儀式暨首屆『九曲黃河 多彩非遺』展示展演活動」,並聯合沿岸九省市成立了聯盟,共同籤署了黃河流域傳統戲曲保護聯盟倡議書,打造黃河文化共同體,確保「黃河記憶」系統完整地得到留存。
  • 講好「黃河故事」,為黃河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甘肅省文化和旅遊廳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把黃河文化的保護放在第一位,挖掘甘肅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努力推動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快推進甘肅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甘肅將繼續推進黃河文化系統保護,加強全省黃河流域考古發掘綜合研究,系統梳理黃河文化孕育、演進和發展歷程。聯合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進一步對全省黃河文化遺產進行考古調查。創新黃河文化傳承利用,推進實施大地灣遺址、馬家窯遺址、齊家坪遺址等史前文化遺址公園建設。
  • 什麼是黃河?一部《黃河史》的現代啟示
    文丨段棒棒(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新時代背景下黃河流域要想得到高質量發展必須重視黃河「從何處而來,向何處而去」,而其本質就是黃河是什麼?作為物質載體的黃河,因黃河水與黃色泥沙的相遇,造就了多少讓人驚嘆的自然景觀,激蕩了多少風流人物的胸懷,豐富了多少中華文化的寶庫。正如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離不開攜泥帶沙的黃河水的視覺點綴,「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慷慨激昂正是黃河景觀具象化的體現,黃河以其獨特之處給了觀賞者強烈的視覺衝擊,在中原大地上形成了一處處文化地標。
  • 河長史萬鈞:講好「黃河故事」 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
    史萬鈞表示,黃河流域應加大生態保護修復建設力度,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促進黃河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國網記者:「來沙漠看海」逐漸成為烏海靚麗名片,烏海還打造了諸多旅遊品牌和旅遊產業,請您介紹下烏海文旅產業發展情況,在發展文旅產業過程中黃河起到了什麼作用?有哪些經驗可以分享?
  • 河南工程學院舉辦「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學術報告會
    會議邀請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河南省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夏林博士作題為「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學術報告。文科院部科研院長、科研辦主任、南水北調與黃河流域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科研骨幹以及師生代表等100餘人聆聽了報告會,會議由副校長賀金鳳主持。
  •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揭牌成立
    「黃河文化與中原文獻中心」是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合作在省圖書館創立,進行宣傳推介黃河文化與中原文化的閱讀服務平臺。同時,該中心也是我省今後出版物樣本書收藏的承載平臺,是集豫版樣本書收藏、閱覽、展示和出版成果宣傳於一體的高品質文化生活體驗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為黃河文化的傳播、交流、提升打造文化殿堂。  河南地處黃河流域地理中心,是黃河文化重要發源地,理應在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方面有著更大的擔當。
  • 讓古老的黃河文化「活起來」,飛進千家萬戶 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全球...
    (河南日報記者 溫小娟 實習生 孫婷婷)讓古老的黃河文化「活起來」,飛進千家萬戶。11月3日,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全球徵集活動在鄭州啟動,即日起至2021年2月3日,面向國內外徵集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創作設計方案。
  • 千名中小學生走進仰韶文化博物館 感受黃河文化
    、展才藝......10月23日,來自三門峽國旅、澠池縣翰林國際中學、澠池縣三所幼兒園的1200餘名中小學生在老師們的帶領下,走進仰韶文化博物館開展「走近歷史傳承文化」等系列以黃河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活動。
  • 九曲黃河入夢紅樓 「黃河文化與《紅樓夢》傳播暨河南省紅樓夢研究...
    「黃河文化與《紅樓夢》傳播」洛陽論壇會議現場河南省人大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閻乃川 田凱中)「《紅樓夢》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源泉之一,有著豐富的黃河文化底蘊。《紅樓夢》以女媧補天神話開篇,才有了『石頭記』的故事,而河南西華正是女媧補天神話的最早的發源地……」10月17日上午,由河南省紅樓夢研究會和洛陽師範學院聯合主辦的「黃河文化與《紅樓夢》傳播暨河南省紅樓夢研究會成立一周年」洛陽論壇系列活動,在洛陽師範學院隆重開幕。
  • 讓古老的黃河文化「活起來」,飛進千家萬戶
    讓古老的黃河文化「活起來」,飛進千家萬戶。11月3日,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全球徵集活動在鄭州啟動,即日起至2021年2月3日,面向國內外徵集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創作設計方案。
  • 專家談丨 林梅: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發掘黃河歷史文化資源,加強黃河文化傳播。黃河之水要奔騰不息,黃河文化的血脈也要永久延續。我們要進一步激發文化活力,促進沿黃地區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以悠久而豐富的歷史文化為基礎,結合沿黃地區不同自然景觀、特色風俗,塑造地方特色與文化特徵相結合的人文風貌。統籌陝西沿黃地區博物館、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文化資源,藉助融媒體傳播渠道,拓寬傳播途徑,豐富文化內涵,促進黃河文化傳播。
  • 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揭牌 電影《家在黃河邊》同步啟動拍攝
    (記者:張杰)7月28日,以黃河文化為核心的陝西大荔黃河文化影視文創基地在大荔揭牌,作為「黃河三部曲」第二部的電影《家在黃河邊》啟動儀式也同步舉行。至此,以影視文創為主要展現形式,傳承黃河文明、弘揚黃河文化的產業群在大荔翻開全新篇章。
  • 黃河標誌和吉祥物全球徵集活動正式啟動 黃河文化即將跨入超級IP時代
    ,黃河博物館、鄭州高新區管委會、鄭州黃河文化公園管委會、河南省漫畫家協會、鄭州旅遊職業學院承辦。《徵集公告》要求,應徵作品應充分展現黃河特徵和黃河氣質,具有跨媒體、跨載體傳播的普適價值。黃河標誌設計方案應充分體現「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形象定位,反映黃河文化精神風貌,具有鮮明的象徵意義、文化內涵和黃河特徵,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強烈的識別性和視覺衝擊力。
  • 陳育寧老校長又有新作:寧夏黃河文化的特點
    ,要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黃河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守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黃河文化在整個黃河流域有其共性的表現形態,但在不同的流域階段,由於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發展過程的不同,又有不同的特徵和內涵。在寧夏,講黃河文化,有三個特點很重要。 ( 一) 黃河文化與農耕文化的高度融合黃河文化,一般是指人們對黃河的認識、開發、利用及管理、保護的知識和經驗的總和。
  • 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系統保護和整體利用
    要對黃河文化遺產進行分類,樹立連片整體利用的思維,分區規劃布局、推進文旅融合,真正把黃河文化遺產保護好、利用好。  明確黃河文化遺產的內涵和類別。黃河文化遺產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從理論上講,黃河流域所有文化遺產都可以歸為黃河文化遺產。
  • 甘肅省黃河文化主題美術採風活動圓滿結束
    近日,甘肅省黃河文化主題美術採風活動圓滿結束。  甘肅省黃河文化主題美術採風活動,由省文旅廳主辦,甘肅畫院承辦,組織全省各地美術創作機構的28位美術家,於9月21日至9月28日,赴蘭州、臨夏、甘南和白銀等市州開展採風創作。
  • 黃河、大運河、齊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山東這樣建
    記者在12月8日上午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三五」期間,山東發揮歷史資源優勢,不斷推進黃河、大運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不斷完成工作體制機制,成立山東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專家諮詢委員會,建立了工作決策參謀和政策諮詢機制。
  •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一帶一路」給黃河文化保護和...
    中國日報記者 鄒紅 攝中國日報網9月27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會秘書長意娜認為,科技的進步和「一帶一路」倡議給黃河文化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可能性。25日,意娜在新時代大講堂上圍繞「一帶一路」建設與黃河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以流傳於黃河源頭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項目《格薩(斯)爾》為線索,對黃河文化中豐富璀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進行梳理,深入闡釋了非遺保護、文化生態保護與黃河自然生態保護觀念相結合,黃河流域農耕文化發展邏輯與「一帶一路」建設相呼應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