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樂樂(方塘智庫黃河文化研究中心實習研究員)
E·M·羅傑斯曾說過:「任何涉入一條新的河流的人都想知道這裡的水來自何方,它為什麼這樣流淌。」 歷史總是相互聯繫,前後相續的。
黃河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孕育演繹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圖譜,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心理性格。
因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上,探究何為黃河文化,經過了怎樣的歷史變遷,不僅可以讓我們對血液中流淌著的黃河文化基因充滿溫情敬意,還可以讓我們從黃河文化中汲取營養,結合當下的世情、國情,深入挖掘黃河文化的時代價值,為黃河的現代化治理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那麼,什麼是黃河文化?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卻有無數複雜的答案,以至於學者們上下求索卻仍不敢聲稱自己佔有了真理。或許這個問題永遠沒有標準答案,但這不妨礙我們有自己的理解。幸運的是,侯仁之先生編撰的鴻篇巨著《黃河文化》給了我們一個這樣的機會。
1、什麼是黃河文化?
文化在歷史中產生,可以看作歷史的內涵。人類學家弗朗茲·博阿茲說過,一個民族的詳細文化清單,幾乎完全是歷史在傳播中積累的結果,一種活生生的文化,總是歷史上種種行為形式的博物館。因此,我們要想了解黃河文化,不可避免地就要對其歷史追本溯源。
通過閱讀全書,我們發現黃河文化的發展歷程是一個結構有序的動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編者從自然和社會兩個層面介紹了黃河文化從萌芽、成長、發展到壯大的兼收並蓄過程,並運用綜合性、跨學科的研究視角和方法讓我們認識到一部系統的黃河文化史應該是一部自然與人文、精神與科技、經濟與文化、科學與藝術、價值與風俗、歷史與地理相互融合的綜合體。
從自然環境來看,世界上任何一種文化,總是和它產生的地域相結合的。黃河流域的文化與其地質、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點密切相關,黃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像大地母親般地孕育了黃河文化。從古黃河階段開始,黃河就與幾乎同時出現的人類發生了相互作用、相互感應,黃河與黃河人就已經把各自的命運交融在一起,黃河文化開始產生。
由於黃河流域北邊是難以逾越的戈壁沙灘、西(南)邊是險惡叢生的高原峻岭、東邊是一望無際的茫茫大海,這種地理環境對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華文化形成一種隔絕機制,使黃河文化獨立地發展成一種內向的、超穩定的文化,這是從大的地理環境來講,具體到黃河本身的特點來說,黃河對於黃河文化的影響就更為深刻與顯著。
從地理空間上看,黃河的多次改道使得黃河文化的生存空間超越了單純的地理空間,並在與周邊的楚湘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體系的交往中不斷壯大,形成同中有異、剛柔相濟、自強不息的文化品格。
黃河雖然作為一種自然存在,但百萬年來,依偎著這條大河形成了一個又一個流域文明,它們像散落的棋子,始終在黃河文化這幅瑰麗多姿的棋盤上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故事。
自舊石器時代的「藍田文化」、「丁村文化」、「下川文化」到新石器時代的「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等,先民們沿著這一進化的階梯,一步步走向文明社會。
種植業的出現、動植物的馴化、陶器的使用、原始宗教的興起……無不由黃河水賦予著生機。
最初,黃河文化只是一個區域性的文化,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從夏商周到漢唐宋,中國進入了以「長安—洛陽—開封」為東西軸線的中國大古都的「黃河時代」,黃土—黃河—黃種人,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黃色文明」。
此後,黃河文化的基本傳統體制始終在周、秦、漢、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並與歷史時期國家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社會規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以及由此達到的社會生產力水平等等有機結合,從而演變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和象徵。
縱觀歷史,黃河像一條紐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串聯起華夏大地上不同民族和文化。堯、舜、禹、夏、商、周、漢、唐、宋、元、明、清無一不是在黃河水系輻射的扇面上化入化出、興衰枯榮。
因此,黃河文化更像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具體的地理環境是黃河文化的物質存在,聚散式的網狀結構是黃河文化的發展活力。
2、如何發展黃河文化?
人們相信文化是一條不斷流淌的河流,匯聚了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發源的各種支流或水源,不斷奔騰,匯流入海,而傳統文化就是我們河流的源頭。
所以,「傳統」與「現代」不是截然對立的兩個概念,現代可以適應傳統,傳統也可以在現代中得到傳承發展,現代化實際上就是由古代到無限的將來這一無窮延續中的一部分。
遺憾的是《黃河文化》中關於黃河文化的介紹止於清朝,並未對之後黃河文化的發展進行探討。
但我們知道黃河文化並未止步,而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吸收當代因素,如依據豐富歷史文化資源,衍生出像羊皮筏子、黃河水車、黃河船、黃河橋、黃河民居、民俗文化等不同類型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作為紅色革命根據地的黃河流域所孕育著井岡山精神、長徵精神、延安精神、紅旗渠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等紅色文化,均根植於黃河文化的土壤,具有鮮明的黃河地域特色,已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克服艱難險阻,救亡圖存的精神動力。
因此,在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快落實區域發展戰略,編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政治背景下,如何利用黃河流域的資源實現區域的快速發展就應運而生了。黃河流域是我國經濟腹地和能源基地,構成了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屏障。
目前,黃河以佔全國2%的河川徑流量養育了全國12%的人口,灌溉了全國15%的耕地,創造了約14%的國內生產總值,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因自然條件、歷史等原因,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流經的9個省區,上中遊的7個省區是發展不充分的省區,全國14個集中連片的特困地區有5個涉及黃河流域,「兩屏三帶」生態安全戰略布局中,多個生態屏障均位於或穿越黃河流域。
倉廩實而知禮節,文化是在經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同時文化也是經濟發展的動力,黃河文化的繁榮離不開對黃河流域經濟的拉動。當前,文化旅遊已成為人們休閒娛樂的一種方式,也成為多數資源豐富地區產業轉型,保護環境,獲得良性發展的首選之路。
而黃河文化作為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文化共同體,經過五千多年的沉澱,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包含的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旅遊文化、工程文化、非遺文化、紅色文化以及民間各種文化產業等,均可以藉助文化旅遊的形式來打造「黃河文化國家旅遊線路」,以黃河為載體,線狀遺產、節點城市為重點,因地制宜地推廣黃河生態旅遊、古都旅遊、紅色旅遊、絲路旅遊、科普旅遊、研學旅行等國家精品旅遊線路,在追求旅遊經濟的過程中,提升黃河文化的價值,拓展黃河文化的傳播,著力將黃河文化打造成為宣傳中國形象、展示中華文明、彰顯文化自信的亮麗名片,助力黃河流域脫貧致富,打贏2020脫貧攻堅收官戰。
傳統,不屬於過去,註定要成為現代塗抹不掉的背景顏色;現代,不只是一個時代概念,在文化上更是與傳統割捨不斷。尤其像黃河文化這樣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生命力旺盛的文化系統更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