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4年(嘉慶十八年),太平天國的領袖洪秀全在廣東花縣出生,取名洪仁坤。洪秀全父親洪鏡揚,是當時中國千八萬普通農民中的一員,靠辛勤勞作養家餬口。洪秀全有兩個哥哥,洪仁發和洪仁達,還有一個姐姐洪鳳(又叫洪辛英)。洪秀全出生不久,洪鏡揚便舉家遷至官祿布村。官祿布村是當時典型的貧困村,按照當時的正常發展,洪秀全的一生將和他父親一樣,辛勤耕作,娶妻生子,終老一生。
洪秀全故居
不過,洪鏡揚在洪秀全身上看到了另外一種特別的氣質。洪秀全自幼聰明好學,在當時學而優則仕的社會背景下,洪鏡揚認為這個兒子若能在學業上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讓這個家庭徹底擺脫貧困落後的局面。於是洪鏡揚省吃儉用,為洪秀全求學做準備。1820年,洪鏡揚將七歲的洪秀全送進了村裡的私塾,洪秀全開始了求學的生涯。洪秀全接受能力和悟性很高,學習方面表現很突出,十二歲便熟讀四書五經。
古代私塾
洪秀全雖然學習好,但是考試卻屢試不第。清朝沿襲隋朝科舉制度:第一場,院試,縣試過了稱童生,院試過了稱秀才;第二場,鄉試,省城舉考,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鄉試通過稱舉人,第一名叫解元;第三場,會試,京城舉行,舉人才有資格參考,晉級為進士,第一名稱會元;第四場,殿試,皇帝親自主考,設三甲,其中一甲有三名,即大家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看看這些考試,難度比起今天高考擠獨木橋有過之而無不及,要想在科舉考試中嶄露頭角,確實要高人一等。1829年,洪秀全第一次參加院試,落榜為童生。此後洪秀全三次參加院試,均落榜。1837年的第三次院試洪秀全二十四歲,折騰十幾載,耗掉了他大量的心血。
中舉
第三次落榜的消息在廣州一出,終於壓垮了洪秀全構築多年的心理防線。重擊之下洪秀全病倒了,高燒不退,昏迷不醒。在城裡好心人的幫助下,洪秀全被送回了老家。對於洪秀全的屢試不第,後人認為是他的學業不精。其實以洪秀全這樣的家庭背景,沒有高人指點,想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衝開科舉的障礙取得仕途的飛黃騰達是非常困難的,想想範進中舉經歷了多少個春秋。洪秀全的院試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本身的因素還不一定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