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在線醫療 | 疫情期間如何看病?線上問診或能幫忙

2020-12-14 澎湃新聞

截至2月6日24時,全國累計報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31161例,其中,湖北省累計確診病例22112例。

疫情產生後,湖北省內部分醫院接診能力不足,數千名各地醫務人員馳援湖北緩解壓力。

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急辦主任劉富強在接受華聲在線記者採訪時提倡,特殊時期,線上問診能夠幫助醫院更有效分診,緩解醫院門診壓力,也能避免患者對病情不清楚隨意前往醫院造成不必要的交叉感染。他建議,如果患者出現輕症可先在家中進行線上諮詢,再決定是否到院就醫。當前,10餘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針對新型冠狀病毒推出義診服務。據界面新聞統計,截至2月1日,春雨醫生新冠狀病毒肺炎義診活動累計解答超53萬例諮詢;微醫網際網路總醫院新冠病毒免費義診專區截至2月6日下午累計提供醫療諮詢服務近101.6萬人次。

疫情期間,不少民眾有了其他小病小恙也不敢去醫院,而線上問診似乎提供了有效出路,亦可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之苦。我們以在線醫療平臺微醫網為例,數讀中國在線醫療。截至2019年6月,成立於2010年的微醫網連接了全國30個省市的2700多家醫院、29萬餘名醫生,擁有超過2億實名註冊用戶,其中健康險付費用戶超過1100萬,歷年累計服務人次超過9.2億。根據《網際網路周刊》發布的「2018年醫療大數據企業排行榜」,微醫網名列第一。我們爬取了微醫網上近10萬條數據,來看看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為我們提供了什麼,究竟能解決何種問題。

三甲醫院掛號忙,華山醫院居榜首

與線下的忙碌景象對應,規模大、實力強的三甲醫院的線上掛號量同樣龐大。全國累計掛號量最多的十個醫院均為三甲醫院,其中,復旦附屬華山醫院以377.9萬位居榜首,共有6個上海醫院進入前十榜單。疫情之中,榜單上的醫院都為抗擊病毒努力著,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處在武漢,接收了大量感染患者。還有不少其他患者通過線上問診尋求指導,一名33周的武漢孕婦就胎心監護向醫生諮詢,她的丈夫是疑似病例,婦產科大夫連連安慰,提醒她注意隔離。華山醫院開設了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線上諮詢平臺,截至2月6日17:30,問診人數達到4952。此外,華山醫院、湘雅醫院等7家醫院也紛紛馳援,衝到疫區第一線。

輕症慢性病常有,感冒病症問診量第一

疫情當前,小病小恙不敢去醫院,但線上診療卻可以對症解決,這點在疾病問診量上也能看出。我們對微醫上的一萬條疾病問診量數據進行分析,發現在線上,人們多就常見病和慢性病的向醫生問診,例如感冒、溼疹、高血壓、糖尿病等。

內科總問診量第一

微醫網上的科室共分為以下16個,分別是內科,口腔科,精神科,急診醫學科,婦產科,耳鼻咽喉科,兒科,腫瘤科,中醫科,中西醫結合科,醫學影像科,醫學檢驗科,眼科,外科,全科醫療科,皮膚性病科。我們對各科室的總問診量進行了排序,從而得出最熱門的科室榜單。

當然,科室的問診量也與入駐醫生的數量有關。內科居問診量榜首,微醫網上入駐的內科醫生也是數量最多的,共有16229人,而數量最少的為精神科醫生,只有4636人。內科中,呼吸科共有1455人,感染科共有525人。在此次微醫網的新冠病毒義診專區中,有近19600名醫生參與,多為呼吸科和感染科醫生。

接診多的科室,評分也高

實際上,這些接診量大的科室評分也並不低。接診量最多的內科,平均評分也位居第二。接診量第二的婦產科,平均評分則位於榜單第四。 

副主任醫師諮詢量最大

在線上,人們更願意選擇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諮詢。目前,微醫網上共有96487位醫生入駐。在醫生職稱上,副主任醫生數量最多,有33022人,主任醫師和主治醫生的數量緊隨其後,分別為28115人和20271人。

同時,我們對不同職位醫生線上問診總量進行了排序,發現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的問診量較高,且主治醫師的問診量累計為112萬次,副主任醫師問診量累計近91萬次。

從宏觀角度看完了醫院和科室的情況,我們再從患者的角度看一看。

 「綜合實力」最強的醫生長什麼樣?

對於一個患者來說,想要聯繫上一位醫生進行諮詢。首先要在平臺上搜索醫院、醫生姓名或疾病名稱。搜索時,平臺默認的匹配規則是「綜合排序」,即按問診量、評分等維度的「綜合實力」來排序。那麼,患者們最容易被匹配到的醫生都有哪些特徵呢?通過對問診量、評分等指標的綜合分析,微醫平臺上「綜合實力最強」的醫生典型形象漸漸浮現出來。 

有意思的是,我們發現各科綜合排名前五的80位醫生中,「張」姓最多,男女比例大致為3:1。此外,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醫生佔據六席。從職稱上來看,主治醫師佔比最高。而在平臺問診量與評分上,這些醫生的平均問診量達5016次,平均分達到9.89分。 

具體看醫生的問診量及評分可以發現,其問診量分布跨度較大。多數醫生的問診量以千計數,部分醫生問診次數不足百次,問診次數最多的醫生接受了2.2萬次問診。說明由於科室不同、個人習慣不同等原因,醫生們對於線上問診的使用並不統一。而大部分醫生都收到了較好的反饋,總體評分相對較為集中,以9.8-10分數段為主。

平均1小時被回復,「耐心」最重要

相比起線下「等候3小時,問診3分鐘」的就醫體驗,微醫平臺上各科室排名前5的醫生平均能夠在55分鐘內回復病人的診療提問,完成一次線上問診平均至少要回復10次。其中39.13%的醫生平均在30分鐘內能夠給予病人回復。 

不同科室對應不同的疾病,不同科室線上問診的難易差異也與其科室特性相關。其中中醫科、精神科、中西醫結合科完成一次診療所需的平均次數最多,醫生平均需要回復14次以完成線上問診;全科醫療科的TOP5醫生則平均只需3次。這也說明,可能並非所有科室都適合進行線上問診,一些疾病的問診時間長,信息詳,更需要線下面對面。

醫患溝通中,耐心成為了最重要的品質。我們將患者對醫生的評價進行了分詞處理了詞頻統計,並依次對結果進行人工篩選,剔除無效信息。數據顯示,患者對醫生的好評集中在耐心(4307)、態度好(1944)、及時(1752)、專業(1531)、詳細(1109)、方便(781)等幾點。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對一」、「隨時隨地」、「有問必答」等詞出現在評價中,凸顯了線上診療區別於普通線下門診的優勢。醫生評價中的負面詞彙,則主要集中於「敷衍了事」(225)、「不放心」(146)兩點。

這三類人,線上問診最合適

 線上問診方便快速的提供諮詢服務,那麼哪些人群最適合線上問診呢?我們總結為以下三類:一是有輕診療諮詢需求的人群,該人群更多集中在全科醫療科的問詢中,主要是對日常頭疼腦熱、食慾不佳、腰酸背痛等症狀的諮詢;二是線上複診人群,節約了線下門診資源;三是異地問診人群,囿於當地醫療資源的有限性,線上問診的方式為患者提供了接觸好醫院好醫生的平臺。

線上看病,依然不易

雖然線上平臺提供了一定醫療資源,但對於不少患者和醫生來說,仍然有很多問題是線上診療力不能及的。

安徽省銅陵市市立醫院精神內科朱醫生已經進駐微醫平臺449天,過去的一年裡,他只接收了9個線上問診的病人。在他看來,這跟患者特點有關。精神內科的患者多是中老年人,網際網路醫療並非他們的慣用的求醫方式。

然而更讓朱醫生頭痛的是線上問診的效果,「疾病診斷除了詢問以外,還需要面對面的體格檢查,以及相關的輔助檢查。」線上患者提供的有限信息很難讓朱醫生做出準確判斷,他只能建議患者第一次診斷到線下醫院去。所以,朱醫生在線上常做的是慢性病諮詢和複診。但是他也坦言,「好多慢性病目前沒辦法治癒,醫生只能幫助或者安慰。」

來自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的孟醫生更是直言,很多時候線上問診其實是普及醫療常識和治療理念的,「只能給出大致建議,而非具體看病。」她表示,在工作當中更習慣給病人留下電話或微信以便複診諮詢,因此她和同事們很少入駐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下班時間都在忙著回復病人微信,沒有空參與線上問診。」

時間也是個問題,白天時間被工作塞滿的朱醫生多數時候只能在晚間接受問診,但每次問診都要花一兩個小時,這也使得他並不能把太多精力放在線上問診上。他曾接受過一位年輕姑娘的諮詢,從小撫養她長大的奶奶不幸得了腦梗,臥床不起,呼吸困難,考慮到90歲的奶奶經不起折騰,姑娘便在網上諮詢。為了這個病例,朱醫生從晚上7點多開始,一直回復到了12點多。

不過令朱醫生感到方便的是,有了線上問診,患者可以更方便的尋找更好的醫療資源,「部級醫院醫生往往在某些專病上非常有經驗,他們加入到網際網路醫療,會給病人很大的方便。」

然而,不少疾病還是需要到醫院線下就診。雖然有網上掛號的「助攻」,到更高級的大醫院就診,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微醫網上,開通掛號功能的醫院共有1416家,累計預約量超過10萬的醫院共計85家,其中約90%都是三甲醫院。實際上,我們進行相關分析發現,是否為三甲醫院與預約量有很強的正相關性。通過圖上分布可以看出,幾乎每個省都有幾家「爆款」醫院,它們的預約量令人咋舌,獨挑該省大梁。如湖南省,在微醫網上可掛號的醫院共有14個,但僅中南醫院湘雅醫院就佔總預約量的八成,累計預約量超過了210萬。大量的患者搶著去大醫院掛號的同時,小醫院預約量卻寥寥無幾。看病難,實則是大醫院看病難。而這一難題,網上掛號功能並不能解決。

在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助理王帆看來,不管是線上問診和網上掛號,雖然不能改變醫療資源的供給,但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並非全能,而是一種輔助性,探索性的工具,與線下醫療服務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最大的效用。

作者:張榕瀟、周悅成、楊瑩、鄭紫嫣、操開明、童瑤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數據分析與信息可視化》(本科生)、《數據新聞與可視化》(碩士生)課程專欄

指導老師:周葆華、徐笛、崔迪

數據來源:

微醫網

本文為湃客·有數欄目首發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在線醫療發展飛速,線上醫療平臺問診開藥頻翻車,哪裡出了問題?
    新冠疫情的爆發,極大程度的改變了人們原本的生活,不少的行業都受到了疫情的衝擊而顯得萬分低迷。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網際網路+」卻也在悄悄地迅速崛起,讓人們的生活迎來新的改變,線上辦公、線上學習考試等大行其道,線上醫療平臺也加速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 在線問診成線下醫療的有效「補充劑」 九成皮膚病可網上問診
    原標題:在線問診成線下醫療的有效「補充劑」,九成皮膚病可網上問診   皮膚科是最適合線上圖文問診的學科之一,九成皮膚病可網上問診。
  • 在線問診加速破局,你pick的醫生上線了嗎?
    今年上半年,不溫不火的在線問診迎來了新冠疫情這一催化劑,流量和政策"雙豐收"。新冠疫情突然來襲,不溫不火的線上問診一夜之間成為全民打call的抗疫"神器"。疫情之前,在線問診已有一定的用戶基礎,但大多數人使用頻率不高。
  • 規範網絡問診也需「對症下藥」
    同一病症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卻五花八門;從網上購藥平臺可以隨便買到處方藥;沒有醫療知識的人,也能在平臺上為患者「看病」……在線尋醫問藥時遇到這些問題,恐怕不光是體驗不佳,還會讓人對網絡問診產生不靠譜感。不可否認,今天通過網際網路平臺諮詢買藥,已經成為許多人的選擇。
  • 線上問診,送藥上門!火炬區這家醫院防「疫」就診出新招!
    在疫情防控期間 很多人都關心 現在能去醫院看病嗎?滿足群眾基本就醫需求 火炬區愛達康康復醫院採取新措施 不斷完善門診流程 優化預約就診、線上問診和藥物快遞到家等服務
  • 百度健康首創「在線診播」創新服務模式,提升在線醫療問診效率
    自從學會網上問診以來,家住北京朝陽區的敬女士開始了「雲養生」,有感冒發燒等身體問題首先會先在線上諮詢。最近,她又開始關注百度健康上的權威專家直播,有時候還在直播間與醫生連麥問診。「在直播間與醫生連麥後,我提的問題都得到了專家耐心的解答,感覺跟去醫院面對面找醫生看病一樣。」
  • 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望聞問切,是患者習慣了的、多年來已經成為定式的線下醫療問診方式。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導致的各種就醫限制,網上問診方便了更多患者。可是,線上就醫,是不是真如線下就醫一樣能夠實打實解決患者的問題?新生事物,總需要完善和嚴格的規則制約。據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網際網路醫療逆勢上揚 在線醫生卻頻頻「掉線」?
    疫情發生以來,家住市南區的陸女士就得了這種「疑心病」,今年2月份,陸女士身體出現疑似感冒症狀,擔心去醫院發生交叉感染,她一連下載了四個線上醫療APP,開始了在線問診。「這些APP上在線接診的醫生基本上都是來自於全國各地三甲、二甲醫院的主治醫師,醫生們的資歷、診費等資料全部公開,你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醫生,很方便。」
  • 武漢兒童醫院推出「線上問診」,兒童健康問題可以微信諮詢
    長江日報-長江網1月27日訊(記者王春嵐 通訊員王琛)市民陳女士的孩子發燒,在家觀察兩天仍無好轉,想到醫院去看病,又擔心交叉感染。27日一早,她得到好消息:武漢兒童醫院推出了「線上問診」,可以通過微信和兒科醫生在線諮詢。
  • 「點石成金」在線問診火爆,服務質量如何保障?
    此次疫情,在諸多方面改寫了人的行為。報復性消費只是其中一例。鑑於人的社會屬性,對疫情改變人的行為進行研究,應該是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在線問診火爆 專家:應建立醫療質量評估機制】來源:中國青年報疫情防控之下,全國不少地方的定點醫院、非定點醫院以及網際網路醫療服務平臺,都開設了線上義診等通道,將尋找疑似患者和預檢分診的關口前移。
  • 媒體調查網絡問診: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艾媒諮詢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報告顯示,疫情使得在線醫療普及度與大眾認知大幅提升,推動了在線醫療的發展。
  • 尊享e生醫療保險步入「門診時代」 足不出戶可享一對一問診服務
    近日,國家衛健委發布《關於疫情常態化防控下規範醫療機構診療流程的通知》,鼓勵通過"網際網路+醫療"的方式,為患者開展線上問診、購藥服務,提供不出家門的健康服務這也是我國近年來健康產業的發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尊享e生醫療保險正式上線尊享e生2020(門急診版),這也是該系列的第16次升級迭代,創新地將免賠額內的門急診費用納入醫療保障,並提供線上問診、送藥服務,展現"國民醫保"的健康管理作用。受到疫情的影響,各大醫療機構的門急診壓力持續增加。
  • 平安好醫生---在線問診,真的有保證!
    9 月初,銀川市民張先生在體驗過平安好醫生的服務後,成了線上問診的「鐵粉」。張先生有十幾年冠心病史,需常年服藥,每個月至少要去一次醫院複診、開藥,每次都要排隊許久。現在,張先生通過平安好醫生APP續方、購藥後,選擇醫保卡報銷,線上支付個人承擔的醫藥費,整個過程不到 20 分鐘。「上午問醫生,下午藥就送到家了」,張先生讚嘆道,「不僅藥品種類齊全,費用也沒有額外增加。」
  •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王燁捷 實習生尤思迪 李晨)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這樣的故事,在疫情影響下,正變得越來越多。受疫情影響,此前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
  • 醫生線上看病靠自覺,但不是每位醫生都道德高尚
    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
  • 線上版「方艙醫院」——樂普醫生如何厚積薄發助力疫情阻擊戰?
    在衛健委的號召和疫情期間民眾對醫療諮詢服務需求大幅增加的背景下,「樂普醫生」在線義診及疫情追蹤系統緊急啟動上線。「我們希望通過7*24小時全天候的專業問診服務,幫助廣大民眾建立起抗疫信心,一起度過這次難關。」
  • 京東家醫高調入場,千億線上醫療市場風再起時
    住房、教育和醫療無疑是影響居民生活幸福感的三個指標,也是三大痛點。尤其是看病問題,在經歷年初疫情爆發之後,大眾對健康的重視程度和健康醫療需求直線上升。但與大眾日益增長的需求相矛盾的,依然是看病難、線下醫療資源緊缺等問題。如今,去醫院看一次病無異於打一場仗,排隊掛號各種等待折騰,費時費力。
  • 從線上問診轉向慢病管理 網際網路醫院跨省醫療服務可期
    曹先生近日在上海兒童網際網路醫院複診,通過醫生線上診治並開具了處方,今日物流已經將藥品快遞到了曹先生手中。後疫情時期,一些線上醫療服務的實踐讓「網際網路醫院」重回大眾視野。網際網路醫院所能承擔的功能遠不止於此。除了疫情初期的義診,到如今的線上問診,諸如遠程會診、慢病管理等醫療服務,也正在發揮重要作用。
  • 成都已可在線使用醫保看病買藥 跨過電子醫保憑證時代
    近日,醫聯網際網路醫院在成都地區正式打通在線醫保個人帳戶支付,今起成都市民在醫聯網際網路醫院看病買藥可通過醫保卡支付,實現線上看病醫保個人帳戶支付。醫聯創始人兼CEO王仕銳表示,「醫聯網際網路醫院積極響應國家鼓勵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的政策方針,通過先進的網際網路醫療技術手段,讓患者足不出戶就可享受到在線複診、續方、購藥,藥品配送到家等一體化醫療服務。目前由新冠病毒引發的肺炎疫情仍在持續當中,市民們還是應當減少外出的次數,做好居家隔離防護,保護好自身的安全健康。
  • 「患者同程查詢」、「地區疫情查詢」、「在線問診」聚合…搜狗...
    搜狗搜索已在第一時間上線「全國疫情實時動態」聚合查詢功能,通過該功能用戶可以獲取全國各地疫情最新情況,在線問診聚合、確診患者同程查詢、權威疫情科普防護知識及各地發熱門診名單等等這些對個人防護極其重要的內容,為「宅」在家裡的網友提供全面的疫情信息及服務。這裡我們為大家整理了一份上述最新功能的使用指南,方便大家更好防控新型冠狀病毒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