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寫下的《人生感悟之:你TIMING好了嗎?》是有個背景。
那個周末其實是有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去準備。如果是以前,像這樣很重要的事情,可能真的靜不下心來做其他的事情,特別是寫寫文字這樣的閒情逸緻。
那個周末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面對一大堆的書本和資料,然後硬生生地把它們背下去,但我怎麼也無法全然進入狀態,思維時不時飄離了出來,然後又得硬生生地把思維扯回來……這個狀態和過程斷斷續續、來來回回相互拉扯了很長時間……終於我忍不住了,決定把自己從那一大堆的書本和資料,以及一種慌張糾結的狀態中抽離出來。於是,便寫下了《人生感悟之:你TIMING好了嗎?》,反而是寫著寫著心逐漸平靜了下來。
那天,我說,人的一生大概有些規律,每個階段都有那個階段特定的事情和任務,在恰當的時間要做著恰當的事。做什麼事情都得選擇好時間,掌握好時機。如果沒有選擇好時間,沒有掌握好時機,在人生的下一個階段,還做著本是上一個階段該做的事情,往往有種無能為力、力不從心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
那天,正是這種「力不從心或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恰好戳中了我當時內心的痛點。這本來是二三十歲時需要去做的事情,我把它拖延和耽擱到現在。
當今天,和煦的陽光灑在臉上,天是那麼的藍,那麼的高,那麼的開闊,印證了那天我說的「始終堅信只要努力必有回報」。
從小就信奉:「Never too late to learn.」即,活到老學到老。所以上周也是這樣對團隊的小夥伴們說,鼓勵他們要樹立終生學習的信念。不論年齡多少,不論身處人生的哪個階段,不論是怎樣的機遇和狀況,只要學習,堅持成長,始終會遇到更好的自己,可能機會就在下一個轉角。
布魯斯·麥克萊蘭(Bruce MacLelland)有一句話印象深刻,那就是「You are what you think, not what you think you are.」即,你是你所想,而非你想你所是。這句話一開始不是很好理解,但,如果我把它換成另外一種說法,可能比較容易理解。
那就是,如果把「what you think(你所想)」理解為「你給自己貼上你所期望的標籤」,那你就會成為你所期望的標籤賦予你的那個樣子;然後再把「what you think you are(你想你所是)」理解為「你給自己貼上你所自認的標籤」,那你就會成為你所自認的標籤賦予你的那個樣子。
當然,這樣的表述可能也不怎麼好理解,我再舉個例子可能更好。「You are what you think(你是你所想)」,比如你期望自己自律,你就給自己貼上一個「自律」的標籤,然後你一步一個腳印追隨這個標籤,你就會成為一個真正自律的你。這就是心理學上的「標籤效應」。
生命有無限的潛能,不要輕易給自己設限,努力拋棄「what you think you are(你想你所是)」的信念,你終將會收穫一個更開闊的世界。
original 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