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教裡,眾生對佛菩薩的供養有很多種,比如供水、供花、供果、供香、供燈、供食等等,種種供養皆是利益眾生的善巧方便法。我們需要明白,這供養不是做給佛看的,佛福慧兩足尊,根本不需要眾生的供養。
不論我們供養什麼,唯有用心、恭敬、虔誠,無功利貪心,真正讓禪法流入心地,才會真正利益自己,擁有無量功德福報。本篇文章,小編要和大家談談的便是這諸多供養中的水供養。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佛經中記載,水有八種不可思議之功德。一者清涼,表戒德清淨;二者味甘,表得享百味食;三者性輕,表身心壯健;四者質軟,表意念柔順;五者清澈,表意念清明;六者無臭,表障礙消除;七者益喉,表成就妙語;八者養胃,表健康無病。這八種利益,各有其表義和吉祥的緣起。
我們亦可稱其為「八功德水」,即八種自在殊勝的功德。極樂國土內有七寶池,這個池是天然而非人造,故名七寶池。池內充滿八定水,此水有八種功德。《佛說阿彌陀經》也有說道: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八功德水在阿彌陀佛所主宰的極樂世界,這水幫助眾生長養諸善根,斷煩惱消惡業,具有無上利益。
佛前供水時,供一杯也可,供七杯也行。要注意,供佛的水最好用泉水或者我們常飲用的礦泉水,不用自來水。先在每個杯中倒入少許清水,在佛前一一陳列擺放,然後再逐杯添至近滿。不要用空杯供奉,因為緣起寓意不好。添的水不要過滿,也不要太少,添至距離杯口一粒米的距離為宜。
杯與杯之間的距離不可過寬或過窄,放杯子時要輕拿輕放,往杯中添水時要雙手持水壺,以恭敬細緻之心供佛。一般供佛的水,早上供奉,傍晚撤去,把杯子擦拭乾淨另外放置。雖然說,佛法告訴我們凡事不可著相,但是對於凡夫的我們來說,這些小小的細節何嘗不是成就我們的關鍵呢?所有功德的積聚來自對微小細節的尊重。
我們在佛前供的水,在佛教裡亦稱「大悲水」,什麼是「大悲水」,就是慈悲的心性,有一顆對一切眾生慈悲、憐憫的心。除此之外,觀世音菩薩乃至其他一切菩薩,誦大悲咒,來加持大悲水,饒益眾生。我們看觀世音菩薩42手眼裡面,也有楊枝手和淨瓶手,楊枝伸到淨瓶沾上大悲水,利益無量眾生。「瓶中甘露常遍灑」,這大悲水亦稱「甘露水」。
在佛教僧眾的晚課中,要放蒙山施食。有一項環節,就是在誦大悲咒和心經的時候,會有法師通過佛門儀軌,持咒和相應的手勢,加持佛前供的水,令水中八萬四千眾生都能獲得法益,最後將加持過的大悲水倒到地上,以此功德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令其脫離饑渴、化解怨氣、離苦得樂。
為什麼要在佛前供水?水清淨澄明,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提醒著修行人的心要清淨、平等,一心清淨不亂,心無雜念修一切善法。眾生之所以業障重重、煩惱不休,在於本來清淨的佛心被生活中的各種欲望、貪婪和執念障礙了,愚痴不堪,不能見到如來清淨自性。
《華嚴經》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卻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妄想和執著就是障礙我們究竟解脫的根本。心得不到解脫,心不清淨,那只能在煩惱生死苦海裡不斷輪迴和顛簸。《六祖壇經》說道: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個心是什麼?就是如潔淨的水一般的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無我利他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佛前供水,用好自己的這顆真心,就是見到如來清淨自性,即是佛性顯現。心不蒙塵,水清月現;離心一寸,即是外道。「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一切法皆在用心,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