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僧的告誡:佛前供花果,這3點千萬牢記,功德無量!

2020-12-17 蓮荷居士

隨緣,結緣,點點「關注」吧!此文「一千餘字」,閱讀預計需要4分鐘!

「供養」一詞為佛門術語,意指用飲食、香花、水果、幡蓋等等美好之物,供給諸佛和善知識。

佛是世人的無上福田,種下一念善心,就是為將來得度培植善因。所以,佛經中講,即便以細微之物供養佛,亦有大福報。若能「不住於相」而行供養,則有功德。

我有一位同參師兄,他在家中新設立了佛堂,禮請師父前往說法。儘管早已年過七旬,而且近來春寒料峭,但師父慈悲,仍舊依約前往,並指名讓我陪同。藉此因緣,我也有幸聽聞了師父對於「供養」的開示。老僧說,佛前供鮮花、水果,有三點千萬要牢記,功德無量。

其一,供養佛的真實含義。

《佛本行集經》中有言:「尊重恭敬,四事供養。」世人以種種供品禮佛,目的有二。一者,感念佛恩。諸佛是世人的解惑恩師,教化我們遠離貪嗔痴,把心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二者,見賢思齊。佛告知世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眾生依教奉行,也能超凡入聖,成就佛果。

諸佛應化於世,乃其佛性本具慈悲使然,並非為了世人的供養。牢記供佛的真實含義,如說修行,才是對佛最好的法供養。

其二,花果用來表法。

初入佛門的善信,經常為用哪種花、果供佛最好而糾結,甚至覺得用貴重的供品禮佛,功德也大。老僧開示,這些想法,其實有悖佛理,與迷信無異。因為,在佛法當中,沒有哪種花,哪種果,是不能供佛的。為何這樣講呢?

一切花果,都用來「表法」!昔日佛陀拈花 ,迦葉尊者會心一笑,禪意由此產生。《華嚴經》中則以「花」表十波羅蜜,以「果」表菩提涅槃。

總的來說,花是果的前因,供花就象徵了美好的「因行」,所以菩薩六度,也稱為六度因花;果是菩提佛果,也即無上正覺,花好果才能好,若欲得善果,必先種善因。

老僧說,若能牢記這一點,自性慧光就會照破愚痴,讓內心充滿光明。花果不是給佛菩薩欣賞的,更不是供其享用的。

其三,不要對供品起執著。

師兄家中的佛堂,供養了塑料材質的蓮花、水果,外形栩栩如生,與真花果無異。那麼,用這些供品禮佛可以嗎?

老僧開示,它有形相,讓眾生見到它,知道是花、是果,乃至對佛法一念生信,那麼它「表法」的作用就圓滿了。所以,假花、果也可以供佛,因為它表徵的是真實不虛的「因果」,切勿對供品心生執著。「無上甚深微妙法」,盡在莊嚴無語中,這是需要我們自己去體悟的。南無阿彌陀佛。

嘈雜紛擾的塵世間,人生需要一雙看透假象的慧眼。

蓮荷居士每天帶你一起學佛悟道,破解人生迷局。

圖片來自於網絡,配合說明文意,侵聯刪。作品均為作者原創,隨喜轉發。

相關焦點

  • 佛教: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比如佛前供花果,「花」代表善因,「果」代表善果,這意在告誡眾生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斷一切惡習、修一切善法。佛前供香,香為「戒定真香」,香支一燃,三界受益,佛法之利益傳遍虛空法界,令一切眾生燻修。佛前點燈,寓意照破世間無明黑暗,點亮智慧心燈。那麼,佛前供水又是何表法呢?如何供水才如理如法呢?本篇文章,小編為您解答。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 佛前供花果,注意這幾點,讓你的功德更圓滿!
    經常去寺院的信眾應該會發現,佛菩薩像前總是供奉著各種各樣的物品,比如鮮花、水果、清水、燈燭、香支等等。許多人也會覺得能在佛前做供養也是為自己培福謀福的無上法緣,並非常珍惜,尤其是初一十五或者佛菩薩紀念日的時候,寺院裡總是會迎來諸多前來供佛之人。
  • 老僧說:做好這2件「小事」等同供佛,功德自然無量
    過去佛家有言,修佛者最大的圓滿莫過於修得功德無量,而要想修功德,應當具足發無上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起立塔像、飯食沙門等足足七個因緣方可功成。事實上,如今佛門作為接受一切眾生修佛引渡的門,它同樣也受到諸多世俗弟子的信仰供奉。我本人雖非佛門弟子,但也是心喜佛法,敬畏三寶的佛學愛好者。對於無量功德也有著難以言喻的渴望訴求,希望通過供佛禮佛的方式,來為自己取經解惑,超脫世俗認知。
  • 一位老僧的告誡:這3種話口業深重,千萬別亂說,當心損耗福報
    這不,我同事阿飛最近就發生了一件怪事。只因他的一位相熟的朋友,在朋友圈內宣揚一種可以抗癌的蜂蜜,為了支持朋友,便不加思考地幫忙轉發宣傳。可誰知,在成交後的第二天,便被人舉報詐騙。阿飛為此賠了不少錢,很是苦惱,便來向我請教。我聽完後,便驅車帶著他去見了一位相熟的老僧開解一下。
  • 佛教:擺放供果時,牢記這三點,功德無量!
    嚴格來講,水果屬於「十供養」之一,佛前供果也是六度布施法門的一部分。許多善男信女在去寺院禮佛時,都習慣帶上水果供品,也有善信在家中設佛堂供養。兩種方式都能助人克服慳吝,開啟智慧,又有無量福德。然而,若供養不如法,修福不成,反而造業折福。在佛前擺放供果時,牢記下面這三點,功德無量。第一點,用什麼水果供佛。
  • 99歲老僧的告誡:運氣不好時,做這三件事,好運自然來!
    每當我運氣不好時,都會去山上的寺院拜訪一位老僧,每次聽了老僧的話,我都會豁然開朗,這些年我一直覺得,老僧的話是世上最好的轉運良方,甚至勝過去求神拜佛。每次到了寺院我都會去拜佛那位99歲高齡的老僧,有時候我寧願選擇少拜一尊佛,也要多求一句老僧的開示。
  • 佛教:念「阿彌陀佛」聖號,牢記這兩點,功德無量!
    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提起「阿彌陀佛」的名號,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阿彌陀佛為梵語,阿意為「無」,彌陀意為「量」,佛即「覺」。換言之,阿彌陀佛即為無量覺。此外,阿彌陀佛又有十三個名號,除一個與「壽」有關,其餘十二個均與「光」有關。
  • 南山老僧的告誡:「長善如大惡」,最好的善良,應該點到為止
    這天,天朗氣清,我就提著一包普洱茶,去拜訪南山老僧。在南山腳下的一處荷塘邊,我碰到了德高望重的南山老僧,他正坐在荷塘邊,欣賞著那一片片還沒有開放的眯眼荷葉呢。南山老僧見到我,很高興,我們就坐在荷塘邊的一張長椅子上聊起起來。我和南山老僧說起「善良」這個話題,南山老僧告誡我說:「長善如大惡」,最好的善良,應該點到為止。那麼,南山老僧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 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
    本篇文章,小編要和大家談談的便是這諸多供養中的水供養。佛前供水,注意這幾點,功德無量!佛經中記載,水有八種不可思議之功德。一者清涼,表戒德清淨;二者味甘,表得享百味食;三者性輕,表身心壯健;四者質軟,表意念柔順;五者清澈,表意念清明;六者無臭,表障礙消除;七者益喉,表成就妙語;八者養胃,表健康無病。這八種利益,各有其表義和吉祥的緣起。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牢記這2句話,功德無量!
    難道「阿彌陀佛」是佛教裡最大的佛嗎?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功德最大嗎?不是的。首先,我們應了解一下關於「阿彌陀佛」的一些常識問題。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是佛教淨土宗的專修對象,信眾若能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臨命終時,即可得阿彌陀佛與諸聖眾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離苦得樂。阿彌陀佛與他的兩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
  • 佛前上供水果,這三點「禁忌」,不可不知!
    眾所周知,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弘法四十九年,目的即為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因而說法只唯一佛乘。可是,有人會心生疑惑,既然佛只說了一乘教法,為何佛家還有八萬四千法門之說呢?其實,這就如同登山,眾人體質不同,有人適合走平緩的路,有人則偏好走陡峭的路。
  • 88歲老僧說:拜菩薩時,心裡默念3句話,菩薩自會保佑!
    我最近經常遇到倒黴的事,煩心的事,工作不順心,生活也不順心,所以我想到了佛菩薩,我跑到了普陀山,來到觀音菩薩面前,求菩薩保佑自己。普陀山一位老僧走到我的面前,老僧對我說,他今年已經88歲了,現在身體還很好,很少求菩薩保佑。
  • 一位老僧的告誡:人走「背運」時,記住這句話,可峰迴路轉!
    就像這位馴獸師的遭遇:十年前,在我老家一個動物園,當時有個孟加拉虎的表演,特別受觀眾喜愛,有一天晚上,動物園照常表演,馴獸師像往常一樣,帶領幾隻老話鑽進了鐵籠子,後來在眾人的矚目下把籠子鎖住。正當觀眾們聚精會神的準備看馴獸師如何訓練老虎做出高難度動作的時候,現場突然停電了!
  • 佛教:佛前「上香」,牢記這4點,圓滿你的功德!
    不論我們在佛前供養什麼,都不是在於佛菩薩交易,佛菩薩更不會因為你供養了而保佑你,你不供養就開罪於你,佛菩薩慈悲為懷、心無分別,怎會有世俗功利心?供養不是做給菩薩看到,供養只是表我們的心中的恭敬,對三寶的感恩與信仰,同時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我們的利他心,捨棄內心的自私貪婪,其實是利益自己,而非佛菩薩受益。
  • 《金剛經》裡的這3句精華,值得反覆品讀,功德無量
    其中有三句,一直以來被奉為《金剛經》中的精華,反覆品讀這三句話,功德無量。明明自己可以實實在在感受到,這就是被表象迷惑了,就功名利祿這些東西本身而言,都是虛無的,它們不會隨著受者的消失而消失,也不會隨著某人的到來而到來,一切來自世間,又終將消失在世間。關於這點,有個佛學小故事:從前有個財主,家裡很有錢,他什麼都可以買到,自認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 一位老僧的告誡:一切皆有因果,欠情債的人,果報很重
    人生漫長,在這段旅程中我們會經歷很多感情,有命中注定的親情,有至純至深的友情,更少不了具有致命,卻又時常讓人無可奈何的愛情。愛情是世界上最沒有邏輯的一種情感,它在任何情況都可能毫無徵兆的發生,比如:一次回眸,一次路過,一次問候,總之它從來不是我們的主觀意願所能決定的。
  • 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3句話,功德無量!
    人們會在佛前供養各種物品,並在佛前許願,希望佛菩薩加持自己和家人平安喜樂,等等。但是我們要明白的是,燒香拜佛等行為只是表達我們內心對三寶的一種恭敬和感恩之心,萬不可將其視為對佛菩薩的「賄賂」和「交易」,不要用功利心求佛。佛菩薩不缺世人的任何供養,更不會看誰供養的多就優待誰,看誰供養得少就薄待誰,佛待一切眾生平等、無二無分別。
  • 佛前供花,這4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佛前的香案上,經常花團錦簇,諸佛菩薩宛如在花叢中微笑,顯得極為清淨、莊嚴。那麼,是不是佛菩薩跟凡夫一樣,也貪戀嬌豔美麗的花朵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佛菩薩是出世間的聖人,以慈悲心平等加持世間一切眾生,並不會因為誰上供鮮花,就對誰格外偏愛。其實,這樣的想法,更多的是自己心中的妄想顛倒。佛前供花,下面四條「禁忌」,千萬要注意。
  • 佛說:這五件事,最能為自己積攢福報,功德無量,看看你做過幾件
    世人都想得到福報,兒女都好、皆有前途;父母長壽、福氣安康,但是要想得到福報、無災無難,就要做行善積德之事,千萬不能做損人利己的壞事,正如佛說:這五件事,最能為自己積攢福報,功德無量,看看你做過幾件?佛家常常教導我們,父母就是家中的兩尊佛,孝養父母,就是供養佛;報父母恩,就是報佛恩。
  • 老祖宗的告誡:當你總是一事無成時,牢記3句話,餘生順風順水!
    :當你總是一事無成時,牢記3句話,會時來運轉的!這3句話話看似普普通通,確實無數古人所總結的智慧傳承。如果你總是一事無成,真心希望你能將它們牢記於心,將會對你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山西的一個商貿團在和某市的一位市長洽談業務時,說汾酒銷路不暢。市長說:「廣告很關鍵。《三國演義》中有一句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們不如借用這句話的後八個字作文章。」沒想到,這家商貿團還真接受了這位市長的提議,很快就打出了「汾酒必喝,喝酒必汾」這句廣告詞。借用這兩個詞的諧音,不但增大了這個廣告的知名度,而且也增加了趣味性,最終的確獲得了不小的回報。